芬蘭的100個社會創新

芬蘭的100個社會創新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社會創新
  • 芬蘭
  • 北歐
  • 可持續發展
  • 設計思維
  • 公共政策
  • 福利國傢
  • 創新實踐
  • 社會企業
  • 未來社會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嚮芬蘭學習創新力  帶領我們用嶄新的眼光看世界

  一個原本貧脊的北歐小國,為何能打造齣世界第一的競爭力?

  想瞭解芬蘭如何創造齣這麼多世界第一,你就必須瞭解什麼是芬蘭人!

  有人可能會懷疑,單一議會、烘碗機、父親産假有什麼共通點,怎麼會齣現在同一本書?産婦包、木醇糖(Xylitol)、三溫暖、Linux、免費的營養午餐又有什麼關聯?答案很簡單:這些都是芬蘭的社會創新。

  就像世界各地一樣,科技發明抓住瞭所有經濟的探照燈,而芬蘭每年提撥4%的國民生産毛額用在這些研發上。但是一直到最近,社會創新纔被重視,認為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兩性平權、免費受教,普及的社會安全及國會民主以及因此所創造齣來的社會安定,確保瞭這樣穩定的福利國傢。

  本書蒐集瞭上百個芬蘭的社會創新,詼諧中不失正經,透過一群來自不同年齡、背景的傑齣發明傢,各述己誌,帶你一覽北歐福利國成功的秘密。這本書提供你意想不到的組閤,例如托兒所和公共洗衣颱、誌工跟勞資政三角聯盟關係、芬蘭麵包跟政府聯盟、 Linux與聖誕老人。正是這些你意想不到的組閤,放在一起,它刷新瞭芬蘭。

  英、日、俄、瑞典版,各語係陸續齣版中。

  「我相信這本書會提供你很多新想法,讓你用嶄新的眼光去看這世界。」
--芬蘭總統 何樂仁

作者簡介

泰帕爾(Ilkka Taipale)

國會議員、醫學博士、社會改革者,緻力提升芬蘭的社會弱勢者地位。

譯者簡介

洪蘭

  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學位。曾在耶魯大學哈斯金實驗室及加州大學爾灣醫學院神經科接受博士後訓練,之後進入聖地牙哥沙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員,並曾任教於加州大學、中正大學心理所、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創所所長,目前為國立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暨認知神經心理學實驗室主持人。

  洪教授研究、講學之餘,緻力科普書籍的譯作,曾翻譯三十三本生物科技及心理學方麵的好書。

赫爾辛基的微光:探尋北歐社會模式的深層肌理 內容簡介 本書並非聚焦於芬蘭特定的社會創新案例,而是將視野投嚮一個更廣闊的地域與議題:北歐社會民主模式的韌性、演變及其在全球化浪潮下的適應性挑戰。我們旨在剖析支撐瑞典、挪威、丹麥等國長期繁榮與高社會福祉的深層結構、曆史邏輯和文化底蘊。 本書將“北歐模式”視為一個動態的、不斷自我調整的復雜係統,而非一個靜態的教科書式模型。我們從曆史的宏大敘事切入,考察二戰後北歐國傢如何在資源富集(如挪威的石油)與強勁的工業基礎(如瑞典的工程技術)之上,構建起獨特的“三方閤作”體係——政府、工會和雇主協會之間的高效對話機製。這種機製如何平衡市場效率與社會公平,成為本書探討的核心。 第一部分:基石的重構——曆史、勞工與福利國傢的三位一體 在第一部分,我們深入追溯北歐社會模式的起源。這不僅僅是關於稅收和福利支齣的記錄,更是對社會契約重塑過程的細緻描摹。 工會力量的“製度化馴服”: 重點分析瑞典的“薩爾茨約巴登協議”(Saltsjöbaden Agreement)如何將勞資衝突從街頭鬥爭引嚮談判桌。這不是簡單的妥協,而是一種將勞工組織視為社會穩定和經濟增長必要組成部分的製度安排。我們將考察這種模式在麵對全球供應鏈轉移和“零工經濟”興起時的內在張力。 “大眾福利”的哲學辯護: 探討丹麥和挪威如何將高稅收視為對共同利益的投資,而非簡單的資源再分配。書中將分析“平等主義”觀念如何在這些文化中根深蒂固,以及這種觀念如何影響教育、醫療和養老服務的公共供給質量,確保社會階層的固化不易發生。 能源轉型與國傢資本主義的微妙平衡: 以挪威主權財富基金(GPFG)為例,本書研究一個高福利國傢如何管理其自然資源紅利,使其不僅服務於當代,更成為跨代際公平的工具。這不是純粹的自由市場,也不是集中的計劃經濟,而是一種高度專業化、目標明確的國傢資本管理實踐。 第二部分:現代性的斷裂與適應——數字化、移民與産業升級 北歐模式並非停滯不前。第二部分將考察在21世紀,這些社會在麵對全球化和技術革命時所經曆的結構性衝擊與創新性迴應。 數字化治理的“信任赤字”挑戰: 北歐國傢在電子政務方麵居於世界前列,但大規模數據集成和人工智能在公共服務中的應用,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挑戰公民對隱私和政府監控的傳統信任界限。我們探討瑞典和愛沙尼亞在數字身份認證與數據主權維護方麵的不同策略及其社會反饋。 融閤的睏境:移民政策與社會凝聚力的重塑: 麵對大規模的移民流入,北歐國傢如何努力維持其核心的“高信任”社會環境?本書將側重於分析瑞典和丹麥在教育、就業市場準入方麵所采取的差異化“硬化”政策,以及這些政策如何影響社會融閤的長期效果與代際間的文化摩擦。 從重工業到知識經濟的痛苦轉型: 考察芬蘭諾基亞衰落的案例教訓,以及瑞典和丹麥如何通過風險投資生態係統和對可持續技術的過度投資,試圖在後工業時代重新確立全球競爭力。這不是簡單的技術升級,而是社會對“技能溢價”分配機製的重新校準。 第三部分:軟實力與地緣政治——北歐模式的全球投射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討論北歐模式作為一種“軟實力”在全球舞颱上的影響,以及其在當前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下的脆弱性。 “道德外交”的邊界: 分析瑞典和丹麥長期以來在國際發展援助和人權倡導方麵扮演的角色。這種高度理想化的外交政策在麵對如烏剋蘭衝突或南海爭端等現實政治利益時,其有效性和內部矛盾如何體現? 安全睏境與集體防禦的迴歸: 考察芬蘭和瑞典加入北約的決定,如何標誌著對戰後長期中立或不結盟政策的重大戰略轉嚮。這種轉嚮對支撐其社會模式的“和平紅利”基礎構成瞭何種根本性挑戰?社會內部對安全成本增加的接受度如何衡量?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不加粉飾的北歐社會畫像。它承認其成就,但也深入挖掘其在快速變化的世界中必須麵對的內在矛盾、結構性疲勞和持續的政策辯論。這不是一本贊歌,而是一份關於復雜社會工程在21世紀持續運行的深度田野調查報告。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序:芬蘭總統何樂仁(Tarja Halonen)
譯者序:洪蘭  芬蘭能,為什麼颱灣不能?

第一部 行政篇
01 單一國會
02 憲法委員會
03 未來委員會
04 地方政府的自治
05 聯閤政府
06 三角主義
07 婦女投票權及40%的名額保障
08 無貪腐
09 雙語政策
10 阿蘭─芬蘭的自治區
11 薩米人
12 北部區域

第二部 社會政策
13 社會公寓
14 沒有貧民窟
15 Y基金會
16 學生的照顧
17 有24小時服務的房子
18 羅曼尼人的地位
19 住房公司模式
20 員工退休金
21 托兒所
22 育兒津貼
23 陪産假
24 給媽媽的禮物包
25 免費營養午餐
26 助學奬學金
27 照顧殘障的退伍軍人
28 阿比曆斯基金會
29 照顧者有給製
30 STKES
31 打擊貧窮
32 擔保基金會
33 社會信用
34 酒類專賣製
35 馬拉斯庫運動
36 3%理論
37 法律扶助及犯罪損害補償
38 犯罪調解

第三部 衛生健康
39 全部包括在內的健康中心
40 孕婦和健康寶寶診所
41 芬蘭學生健康服務
42 芬蘭職業健康機構
43 減少道路死亡人數的一半
44 北卡瑞利亞專案
45 精神分裂癥專案
46 國傢自殺預防計畫
47 控製性行為傳染的疾病
48 煙草立法與法律行為
49 木醇糖
50 以證據為基礎的醫療導嚮

第四部 文化
51 芬蘭的文學會社
52 芬蘭的圖書館
53 芬蘭的完全學校
54 免費的高等教育
55 芬蘭兒童的閱讀能力
56 大學的去中央化
57 學生奬學金
58 音樂學校
59 非正式的成人教育
60 戲劇院、交響樂團和博物館的支持
61 說故事的方法

第五部 宗教
62 托尼歐─哈帕蘭達雙子城
63 社區支援運動
64 去軍事化的阿蘭島
65 卡瑞利安人的重新定居

第六部 公民社會
66 NGO的天堂
67 芬蘭吃角子老虎協會
68 組織工會
69 政黨的補助
70 學生會的經濟自主
71 芬蘭青年閤作聯盟
72 芬蘭婦女協會聯盟
73 發展閤作的服務中心
74 世界一傢的1%運動
75 可能性的市場
76 和平站
77 普羅米修斯營隊和青年哲學事件
78 共同責任運動
79 飢餓行動日

第七部 高科技
80 LINUX
81 簡訊
82 網路聊天
83 莫洛托夫雞尾酒

第八部 日常生活的娛樂
84 工蜂
85 三溫暖
86 聖誕老人
87 Surasaari的聖誕之路
88 芬蘭的探戈
89 芬蘭的卡拉OK
90 來自森林的Pettn麵包
91 Mammi
92 HK藍色香腸
93 每一個人的權利
94 每天生活中的情慾
95 冰上釣魚
96 冰泳
97 Pesapallo-芬蘭的國傢運動
98 婦女的十哩趣味競跑
99 北歐散步
100 擦乾盤碗櫥
101 公共洗物池
102 乾廁所
103 「瘋」笑?話
104 Kemi雪堡
105 非洲之星
106 在路上
107 Salmikki Koskenorva
108 甘草

圖書序言

推薦序

何樂仁(Tarja Halonen,芬蘭總統,芬蘭獨立以來第一位女總統)

  世界在快速的改變,我們應該如何去因應這未來的挑戰呢?我們必須增廣我們的視野。芬蘭跟其他的國傢一樣,也製定瞭很多新的方法和係統來革新舊製度。成功不可能僅靠科學和技術的發明,但不可諱言的,科學和科技的貢獻很大。

  芬蘭的高競爭力和高生活水準來自於北歐的福利社會,它使每一個人有動機去自我發展,並提供社區支持。一個尊重人權,立國憲法精神的民主政治及為民服務的好政府是社會的根基。在芬蘭,無論中央地方,在社會福利、衛生健康、教育和研究上都扮演瞭重要的角色。但是芬蘭公民在各種非政府組織(NGO)中所扮演的提案者和提供服務者的角色纔是使這個係統真正運作下去的原因。(芬蘭有八、九萬個NGO團體)

  北歐五國在國傢競爭力、實質發展力、清廉度等各項全球競爭力上名列前茅。這本書所收集的百餘篇文章就是我們社會創新方案的摘要和運作方式,我相信讀者可以從中看到閤用的提案,就某個方麵來說,這些創新提案放諸四海皆準,隻是在實施時需要因應當地國情稍微修改。

  這本書所介紹的許多創新和改革在芬蘭已實施瞭數十年且成效良好,在可見的未來,這些改革將持續下去,當然,世界不停在變,這些計畫也要隨之修正。我們未來的目標是將福利社會和競爭力結閤在一起,兩者不應是對立的,而是閤作的夥伴。

  原書的編輯,也是其中三篇文章的作者,Ilkka Taipale博士,正是一位社會改革者,至今仍積極參與公共辯論,遊說芬蘭的社會政策提升社會弱勢者地位。

  我相信這本書會提供你很多新想法,並使你用嶄新的眼光去看這世界。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方式也很有特點,它不像是一本硬邦邦的報告,更像是一篇篇生動有趣的小故事。每一個創新案例,都被賦予瞭鮮活的生命。我尤其喜歡那些涉及年輕一代的章節,它們展現瞭芬蘭年輕人在思考社會問題時那種不拘一格的創意和勇於嘗試的精神。有一段講的是一個青少年團隊如何利用廢棄的城市空間,將其改造成瞭一個充滿藝術氣息的公共活動場所,這不僅僅是美化瞭環境,更重要的是為年輕人提供瞭一個錶達自我、連接彼此的平颱。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過分渲染這些創新的“偉大”,而是更側重於它如何一步步地從構想到落地,過程中遇到瞭哪些挑戰,又是如何剋服的。這種現實主義的描寫,反而讓我覺得這些創新更加觸手可及,也更有啓發性。我感覺這本書不隻是在展示芬蘭的社會創新,更是在傳遞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即使是微小的改變,隻要用心去實踐,也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评分

讀瞭大概三分之一,我不得不說,這本書的選材角度真的太刁鑽瞭!它不是那種羅列一大堆成功案例然後讓你“哇塞”的書,而是更像一個細緻的觀察者,把很多我們日常生活中可能忽略的,但又切實影響著社會運作的細微之處挖掘齣來。比如,裏麵有一段講到如何通過社區花園來促進鄰裏關係,這聽起來非常普通,但作者卻詳細分析瞭在這個過程中,參與者之間如何建立信任,如何共同承擔責任,以及最終這種互動如何轉化為更廣泛的社區凝聚力。還有關於芬蘭的公共圖書館係統,不僅僅是藉閱書籍,它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集學習、社交、甚至職業指導的綜閤性空間。我之前去過芬蘭,對他們的圖書館印象深刻,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它背後更深層次的社會功能。我感覺作者在寫這本書的時候,一定花瞭很多時間去深入當地,去和那些創新者們交流,去感受最真實的生活狀態。這種“腳踏實地”的感覺,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容更加信服,也更願意去深入思考它所傳達的理念。

评分

坦白說,我一開始對“社會創新”這個詞有點模糊的理解,總覺得離我生活比較遙遠。但是,《芬蘭的100個社會創新》這本書,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它沒有用太多晦澀的理論術語,而是通過大量的具體案例,把社會創新的概念拆解開來,讓我看到瞭它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影子。比如說,書中提到的一些關於社區共享和資源互助的小項目,我之前可能覺得隻是人們之間互相幫忙,但這本書卻把它上升到瞭“創新”的高度,分析瞭其中的組織模式、參與機製,以及它對整個社區的積極影響。讀完之後,我開始反思自己周圍的社區,思考有沒有什麼我們可以藉鑒的地方,或者說,我是否也可以嘗試發起一些小的改變。這本書讓我明白,社會創新並非高高在上,而是可以從我們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而且它帶來的價值,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大得多。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意思,不是那種常見的嚴肅學術風格,而是用瞭比較柔和、色彩明亮的插畫,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芬蘭這個國傢那種寜靜又充滿活力的氣息。我拿到書的時候,光是翻看目錄,就對“社會創新”這個概念有瞭初步的聯想。它不像我們平時理解的科技創新那樣轟轟烈烈,而是更側重於解決社會問題,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這100個案例,雖然我還沒有深入閱讀,但光是標題和簡短的介紹,就讓我看到瞭很多意想不到的可能性。比如,我看到有關於老年人社群互助的,有關於兒童教育模式的創新,甚至還有一些關於如何處理日常垃圾的妙招。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天天會遇到的小問題,但這本書卻試圖用一種係統性的、創新的方式去解決它們。我特彆期待看到具體是怎麼操作的,有沒有什麼可以藉鑒的經驗,或者隻是單純地開闊一下眼界,發現原來解決問題可以有這麼多不落俗套的角度。而且,名字裏的“100個”也暗示著這本書內容的豐富性,相信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會感到枯燥,總能找到引起我興趣的點。

评分

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沒有簡單地將“創新”等同於技術突破,而是更關注於如何通過改變現有的社會結構、組織方式或者人際互動模式,來解決社會發展中遇到的難題。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進行深入剖析的方式。比如,有一個章節講述瞭芬蘭如何通過優化公共交通係統,來解決通勤時間和居民生活便利性之間的矛盾,這聽起來像是城市規劃的範疇,但作者卻從中提煉齣瞭“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以及如何通過數據分析和社區反饋來不斷改進服務。這讓我意識到,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服務背後,都可能蘊含著深刻的創新。而且,書中的案例分布非常廣泛,從教育、醫療到環境保護、社區治理,幾乎涵蓋瞭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麵。這讓我感覺,這本書就像一個百科全書,全方位地展現瞭芬蘭在解決社會問題上的智慧和努力,也給瞭我很多關於如何看待和參與社會進步的啓示。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