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中英对照 ∕ 孔子的智慧(上)

林语堂中英对照 ∕ 孔子的智慧(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林语堂
  • 孔子
  • 智慧
  • 中英对照
  • 经典
  • 文化
  • 哲学
  • 国学
  • 译文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被提名人林语堂英译着作
古典诗词散文精选,深入体悟华文视野亘古智慧
全球最大出版商蓝灯书屋(Random House)邀约好书 
美国出版史上畅销杰作  西方读者了解孔子及其学说之入门作

◎系列缘起──关于林语堂与英译作品

  本系列书各篇均为林语堂先生自中国古典典籍与小品中选辑菁华,进行英文译介,名家作品对照林语堂的英文名译,可谓珠联璧合。语堂先生曾在《古文小品译英》(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序文说:「我所喜欢的文章…,那些对我有无形影响的老朋友,他们表达的情意真的是历久弥新而又令人惊喜。我挑选的自然是最好的文章,是我诵读之后不能忘怀,并使我有所了悟的文章。不能引起我心灵共鸣的文章我是不翻译的。」又说:「翻译是很微妙的工作。唯有能够和作者情意相通的译者才能翻译得好。因为译者实际上是以另外一种语言文字替作者发言,如果两者不像是老朋友一样,这怎么能办得到?」语堂先生期望借由他的译文,传达其阅读的激动心情,与读者共同分享阅读中国古籍经典的惊喜与欢愉。

  本书是林语堂于1938年应全球最大的图书出版商蓝灯书屋(Random House)邀约而写,列入现代丛书(Mondern Library),在美国出版史上曾历经数十年仍销售不衰,是第一本系统性以英文向西方读者介绍儒家学说的书籍,作者林语堂自司马迁的《孔子世家》、《礼记》、《孟子》、《论语》、《中庸》和《大学》古籍中进行编选翻译,架构全书系统,在翻译原典时,作者不加任何评论,而将原文分段并加段目,只在必须解释观念的发展或名词的含义时加以注释,使读者更明白文章的纹理,或更能了解持论的经纬。本书于出版后广受美国读者的欢迎,一直以来皆为西方读者了解孔子及其学说的入门之作。

英译者简介

林语堂

  清光绪二十一年(西元一八九五年)十月十日生于福建省龙溪(漳州)县。上海圣约翰大学文学士、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德国莱比钖大学语言学博士。曾任北大、北师大、女师大教授,厦大文学院院长、南洋大学校长、中国笔会会长。于三十年代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杂志,开创了幽默与性灵文学的文风,同一时期,发明中文的「上下形检字法」,在四十年代据以发明,创制中文打字机,一九七二年并用以编纂《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一九七六年三月廿六日逝世于香港。

  着有《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等书,并将孔孟老庄哲学与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成书,共六十余种,多数译为几种或十数种文字,畅销国际,是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旅游家、发明家于一身的知名学者。

编校者简介

黎明

  国立中山大学文学学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曾任联合国秘书处翻译专员、香港政府新闻处处长、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社长。着述有:《中国文学史》(英文本)、《风暴十年》(英文本编译)、并与林太乙女士合纂《最新林语堂汉英词典》。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不同于您所提及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字数大约1500字。 --- 《宋代士人精神与文化转型》 作者:[此处可填写一个虚构的学者姓名,例如:陈弘毅] 出版社:[此处可填写一个虚构的出版社名称,例如:文源学社] 内容提要 《宋代士人精神与文化转型》一书,是近年来宋代史研究领域中一部极具深度与广度的力作。作者聚焦于中国历史上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宋代(960年—1279年),深入剖析了这一时期“士”这一社会阶层在思想观念、政治参与、日常生活以及审美情趣上所经历的深刻变革。本书旨在描绘一幅细致入微的宋代士人精神图谱,揭示他们如何在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重塑了自我认知、构建了新的文化秩序,并最终对后世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 全书突破了传统上将宋代简单视为“积弱”或“理学兴起”的片面论述,而是采用多维度的视角,将哲学思辨、制度变迁、经济发展、社会结构乃至日常生活细节熔于一炉,构建了一个复杂而立体的宋代士人世界。 --- 第一部分:士的崛起与身份的重塑 (The Ascent of the Scholar-Official and the Reshaping of Identity) 本书的第一部分着重探讨了宋代士人阶层如何从唐代以来的门阀贵族体系中解放出来,通过科举制度的完善,实现了身份的根本性转变。 第一章:科举制度的成熟与社会流动性 作者详细梳理了宋代科举制度的各项改革措施,如糊名、誊录制度的推行,以及对试帖诗、策论等考试形式的侧重。这些制度的变革,极大地降低了政治参与的门槛,使得“布衣”通过才学进入统治阶层成为可能。然而,这种制度化的选拔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士人不再仅仅是地方豪强的代表,而是被纳入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其忠诚与效忠的对象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本章通过对宋初中后期科举中榜者籍贯、出身的统计分析,揭示了社会流动的具体轨迹与局限。 第二章:儒学复兴与“道学”的萌芽 宋代士人的精神内核,无疑是儒学的复兴与重塑。本书深入探讨了五代十国时期思想的断裂与宋初士人的再出发。不同于汉代的经学独尊或唐代的经义阐释,宋代理学(或称道学)的兴起,标志着士人将目光投向了对“天理”、“人心”、“格物致知”的本体论探索。作者对比了早期如周敦颐、邵雍,中期如二程(程颢、程颐),以及后期集大成者朱熹的思想体系,强调理学如何为士人提供了一种超越世俗政治得失的内在安顿感。这种对内在德性的强调,为士人提供了对抗外部环境压力的精神武器。 第三章:城市化进程与市民文化的冲击 宋代商业的繁荣和城市的扩张,对传统士人的生活方式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士人不再是垄断文化资源的乡村精英,他们开始融入喧嚣的都市生活。本书分析了“瓦肆”、“勾栏”等娱乐场所的兴起,以及市民阶层对艺术、文学提出的新需求。士人如何平衡其作为儒家精英的道德责任与作为都市居民的审美情趣,成为了这一时期士人精神生活中的一个核心张力。通过对宋代笔记小说中士人形象的细致解读,可以看到他们在世俗化浪潮中的挣扎与调适。 --- 第二部分:政治参与的复杂性与士大夫的“内转” (The Complexity of Political Engagement and the Scholar-Official’s ‘Internal Turn’) 宋代士人与皇权的关系极为微妙,既有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等人的激烈政治角逐,也有大量官员在地方治理中的实践与反思。 第四章:党争的政治生态与士人的集体行动 本书详述了北宋著名的“新旧党争”,将其视为士人群体内部因治国方略不同而产生的深刻意识形态冲突。作者认为,党争的实质不仅仅是政策路线之争,更是对“何为合格士大夫”的身份认同之争。党争的残酷性使得士人开始意识到,在皇权至上的体制内,理想抱负的实现往往建立在极不稳定的政治联盟之上。这种经历促使许多士人开始向内收缩,寻求更持久的精神依靠。 第五章:地方治理与“教化”实践 许多士人在被排挤出中央权力核心后,转而投身于地方性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兴修和乡村教化之中。本书收集了大量地方志和乡规民约的史料,展示了宋代士人在“修齐治平”的实践中,如何以乡绅身份推行理学思想,组织义仓,设立书院。这种从“经世致用”的宏大叙事向具体、可操作的“社群构建”的转移,是宋代士人精神转型的重要标志。 第六章: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转向:从盛唐气象到宋人趣味 宋代的审美趣味被认为是中国艺术史上一次重大的革新。本书将文化转型与士人精神状态紧密联系起来。盛唐的雄浑开阔让位于宋人的内敛、清寂与对“意趣”的追求。无论是宋徽宗的院体画,苏轼的山水书论,还是宋瓷的内敛之美,都反映了士人在政治失意或对世俗纷扰感到疲倦后,对物我合一、心物交融境界的向往。这种审美转向,是士人寻求个体自由与精神庇护的重要途径。 --- 第三部分:蒙元冲击与士人的精神遗产 (The Mongol Impact and the Spiritual Legacy of the Scholars)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聚焦于南宋末年和元代的巨大变局,考察了士人在亡国危机下面临的终极考验,以及他们留给后世的文化遗产。 第七章:家国之痛与士人的忠诚困境 南宋灭亡是宋代士人精神的断裂点。本书分析了文天祥、陆秀夫等人的抗争,探讨了这种“以身殉国”的极端忠诚行为,是如何将儒家伦理推向极致的。同时,作者也考察了那些选择“出仕元朝”或“归隐山林”的士人。对于后者而言,归隐不再是清高避世的姿态,而成为一种坚守文化主体性的最后堡垒。他们通过保存典籍、重建书院,以文化传承的方式完成了对旧朝的“精神祭奠”。 第八章:理学与禅宗的再融合 在元代统治下,传统士人的政治舞台被关闭,这促使他们在思想上出现了新的合流。作者认为,宋明理学的某些极端化倾向在明代以前得到了缓解,部分原因在于士人重新向禅宗的“直指人心”思想靠拢。这种融合使得后世的士人能够更灵活地处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也为明代心学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结语:宋代精神的现代回响 《宋代士人精神与文化转型》的最终目的,是揭示宋代士人如何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谱系中确立了一种兼具入世关怀与个体精神自由的典范。他们的制度实践、哲学思辨和审美趣味,共同构筑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高峰,其对后世知识分子在面对体制、理想与个人生命困境时的选择,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本书以严谨的考据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为理解宋代历史提供了一把理解其“士人气质”的钥匙。 ---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对宋史、思想史、文化史、士人阶层研究感兴趣的专业学者、高校师生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 装帧与特色: 采用精装设计,内含若干宋代名人手迹拓片、名画局部图(如《清明上河图》中相关场景的细节分析),并附有详尽的参考文献与索引。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新版推荐序  Second Edition Recommendation Preface 张晓风
新版推荐序  Second Edition Recommendation Preface 马健君
新版导读    Second Edition Sparknote
初版编校序  First Edition Editing / Proofreading Preface 黎明
第一章 绪论(节译)Introduction
第二章 孔子生平  The Life of Confucius
第三章 中庸   Central Harmony
第四章 伦理与政治 Ethics and Politics
第五章 孔子的格言Aphorisms of Confucius

【新版附录】
孔子的智慧(上) 白话文语译
Second Edition Index:The Vernacular Chinese of The Wisdom of Confucius I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学贯中西,百年一人──
兼具「君子」与「文艺复兴人(Renaissance man)」之美的林语堂

张晓风(作家)

  在中国,在古代,如果你要赞美一个人(哦,所谓人,指的当然是男人),用的字眼可以很简单,你称他为「君子」就可以了。君子怎么解释呢?它意指一种受过完整教育,品德优美,宅心仁厚,不与人争却又颇有担当的人。然而,「君子不器」,由于他的养成教育极好,所以他不适合作一个职业卖面包的人或制车轮的人,他不投入实务的有价的操作,他该作的事是社会的精神导师,擘画十年或二十年后国族该有的走向。

  在西方,在中古之后,如果你要赞美一个人(哦,抱歉,此处所指的人仍是男人),该用的字眼应该是Renaissance man,我姑译为「文艺复兴人物」。此词的意旨和「君子」大致类同。例如,两者皆同样博雅多礼,同样自期自许以天下为己任,但后者却多了些务实的本领,有点像孔子说的「多能鄙事」。不过孔子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竟不免十分抱歉的先加一句「吾少贱,故……」。由于年轻时候卑微贫苦,孔子学会一些杂七八拉的技能,究竟是哪些技能?孔子没说,想来其中有些是不登大雅的,例如煮饭。Renaissance man却不一样,他们是「吾少贵(他们皆是识字的贵族),故多能伎艺」,这些伎艺包括儒家的音乐、射击(或剑术)、驾驶、数学,以及儒家所没有的现代天文地理知识,以及娴于航海或机械的种种本事,算来「文艺复兴人」应该是一种「极优良人种」。

  我所知道的林语堂先生其实就是很难得的兼具有「君子」和「文艺复兴人物」之长的人。前者比后者多一份优游园林的隐逸雅致,后者比前者多几分新时代男儿的彗黠矫健。

  林语堂先生是民前出生的人,算起他的身分是既贫贱又富贵。他是福建漳州人,家住山区。那一带原是穷地方,却山清水秀。他的父亲是一间小教会的牧师,薪资有限,但因教会和洋学堂有关系,林语堂因而拥有极好的教育资源。林氏自小颖悟,再加上环境关系,使得他的英语能力无人能敌。林氏启蒙之际,在那个时代,多少要熟读一些经书,所以他也就很自然的学涉中西。林氏后来又留了美、留了德,并且取得语言学方面的博士学位,但那头衔和他一生的风云际会几乎没有什么关系。他的一生和什么有关呢?譬如说,他是个健康愉悦的男孩,且是个极佳的短跑选手,这一项后来被他妻子视为优点(她曾在运动场上见过他的风姿),因而愿意「下嫁」。妻子的廖氏家族非常富有,对林氏的前半生极有助益。

  林氏的另一贵人是胡适,他曾「偷助」林氏一千银元(若干年后,林氏知情归还)。胡之所以助林,表面看是胡的侠气,其实也是林氏来自家人宠爱而养成的风发意气,令人爱重。

  林氏的真本领是写作,中文的以及英文的。

  此外,林氏懂得向中国人推销西式「幽默」,并且向西方人推销中国的放达疏淡。在那个年代谈幽默,喊打的人其实不少。一般思想亲共的人哪能容得你一杯咖啡一块蛋糕,并且言笑宴宴来论「幽默」呢?他们希望你「廿四小时都在为人民服务」。至于真正的人民是不是「被服务了」或「被残害了」,那才是天知道。林氏的书多年来一直都是老共辖区内的禁书,但林氏向美国外销中国文化这一部份却极为成功。林氏的英文着作分三种,其一是创作,如《生活的艺术》。其二是改写,如短篇小说,其中〈碾玉观音〉一篇有极好的新诠释,把个无聊的鬼故事,写成了经典爱情。后来姚一苇教授所编的〈碾玉观音〉,剧本就是承袭林氏了不起的新诠(而不是採用明人重述的宋人平话)。其三是中翻英的翻译,如张潮的《幽梦影》。三者皆是才子作,各有胜境。

  林氏是少数靠一枝笔而活下来的文人。更奇怪的是他的「笔润」来自美金,这大概是中国五千年来没有的事。后来的美华作家如汤婷婷或谭恩美也曾畅销一时,但她们毕竟是华裔美人。最近写文革故事的哈金当然也算一员勐将,但还差林氏一截。林氏着作又多又好又极富使命感,百年之内恐怕很少有人能接近他所缔造的光荣纪录。

  可是,林氏晚年为了想制作一架中文打字机而耗尽心血和金钱,机器终于做出来了,却因没人肯生产而成废物。林氏和「文艺复兴人物」一般,是自认有能力驾驭机械的人。林氏当年为之疯狂投入的那一搏,其中种种艰辛,在电脑时代轻易就解决了。四十年前已谢世的林氏,如能看到电脑中文打字之便捷,恐怕不免为自己浪掷的时间而叹息吧!

  不过,以他的的性格而论,他大概也是「终不悔」的。

  林氏安息在阳明山腰的故宅庭园?,面对着他生平最深爱的观音山夕照。人世无常,什么都会过去,书,也许是比较接近永恆的一种存在。在作者离世许久之后,仍继续发言。

  欣闻正中书局刊印林先生所译英文书八种,并且是中英对照的,故欣为之序。

导读

具普世化绚丽色彩、选材精致妥当,读来有幸福感的《孔子的智慧》

傅佩荣(台大哲学系教授)

  在二○○八年北京奥运的开幕大会中,全世界的观众都领教了孔子思想的特色,谁不喜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谁不向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谁不肯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行为规范?

  如果想进一步了解这些话语背后的哲学观念,或者深入认识孔子这位古代哲人的性格与言行,那么对无数不懂中文的各国朋友来说,林语堂先生的《孔子的智慧》是首选的参考书。这本书先以英文写成,再译为中文,那么对中文读者而言,要如何评价它呢?

  一般人研究孔子,主要的依据是《论语》。这一点自无问题,但是由于《论语》是由五百多章独立的文句所组成,缺乏完整而系统的论述,并且现代人大都以朱熹的注解为解释标准,以致孔子的思想反而变得模煳不清。林先生认为这样不妥,所以他在选材时,除了《论语》之外,还大量採用了《礼记》中的篇章,如《经解》(介绍六艺)、《哀公问》(讨论礼仪)、《礼运》(描述理想社会)、《学记》(探讨教育)、《乐记》(说明音乐)。如果没有这些篇章所谈的内容,孔子思想不是稍嫌贫乏了吗?

  当然,林先生不会忽略孔子思想的发展,在这方面他依传统的办法,把「四书」中的另外三本,亦即《中庸》、《大学》与《孟子》,也作了扼要的介绍。如果想了解孔子塑造儒家思想的主要线索,以及后续推展而成的新颖观点,则这些着作确实是不可或缺的。

  为了完整介绍孔子生平,林先生直接征引了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的全部内容。对中文读者而言,文言文之后有流畅的白话文翻译,所以读来兴味盎然。一方面有文言与白话的对照可看,同时更有中文与英文的对照可以欣赏,于是使阅读本书的感受变得十分特别。

  孔子走出他在历史上的时空框架,与我们现代人以白话文直接对话,亲切可喜不在话下。他的思想又以英文这种国际语言展示在我们眼前,好像由此彰显了普世化的绚丽色彩,使人在惊艳之余又多了几分自豪之感。事实上,孔子原本就是世界水平的圣哲。德国哲学家雅斯培曾撰《四大圣哲》一书,把释迦牟尼、孔子、苏格拉底与耶稣,并列为影响人类最为深刻的人物。

  林语堂先生在这本选编材料的〈导言〉部分,提出他个人研究孔子的心得。在谈到「孔子思想的特性」时,他指出五点:一、政治与伦理合一,要以道德为基础,建立合理的政治制度,由此造福民众。二、由礼乐推展为合理化的社会。三、核心理念是「仁」,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推己及人,形成和谐社会。四、以修身为治国平天下之本。五、读书人是「士」,其目标是成为「君子」,修德行善而乐天知命。

  接着,林先生谈起「孔子的品格述略」,这一部分是最值得一读的,因为孔子在此充分显示了真人的味道。他有使命感,因而充满自信;他感情丰富,喜怒哀乐既自然又恰到好处;他坦诚直言,表现生动的幽默感。孔子的生活是充实而快乐的,林先生说:「这和宋朝理学家那种窒息生机大煞风景的教条是大异其趣的。」

  林先生本人是一位基督徒,这使他在评价中西文化时可以站在一个较为平衡的位置上。他在短短二十多页的导言中,就多次以摩西及耶稣来与孔子作为对照比较,借此突显东西方的圣人「心同理同」的深刻涵义。这对西方世界的读者来说,自然深具启发性;对我们中文读者而言,也不难由此体会人类所共有的心灵胜境。

  在介绍儒家思想时,我总是难以避免会提到自己的研究心得,其中最主要的观点即是「人性向善」。林先生是前辈学者,他沿用「人性本善」一语时,不忘强调教育与修养的重要,因此大概也不会反对人性向善之说。我推荐这本书,因为它选材精致而妥当,使人读来会有一种幸福之感。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刚拿到手,就被它的装帧吸引了。古色古香的封面,配上林语堂先生的名字,就有一种沉甸甸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尤其是孔子的思想,但总觉得原文晦涩难懂,即便是很多现代的解读,有时也显得过于“现代化”,丢失了原汁原味的味道。林语堂先生的译本,一直以来都是我心中的经典。这次看到《孔子的智慧》推出中英对照版,更是喜出望外。我期待着能通过这个版本,更深入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尤其是他那些关于人生、治世、修身养性的智慧。

评分

我对这本书抱有很高的期待,尤其是它的“上”册。我猜测它会涵盖孔子思想的某个重要方面,可能是关于仁、义、礼、智、信的论述,也可能是关于教育和学习的探讨。我对孔子关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观点一直深感认同,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更深入的解读。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智慧”这个词的理解都很模糊,总觉得它是一种难以捉摸的东西,是那些伟人才能拥有的特质。拿到这本《孔子的智慧》,我才开始真正思考,什么是智慧?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理念,在今天依然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这本身就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智慧。我尤其好奇,林语堂先生是如何将孔子那些看似朴素的言论,解读得如此通透,又将它们与西方哲学相结合,展现出跨文化的魅力。

评分

作为一名英语学习者,我深知语言的障碍是如何阻碍我们接触和理解不同文化的。而中英对照的书籍,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了不同的思想世界。我希望通过这本《孔子的智慧》,不仅能提升我的中文阅读能力,更能学习到如何用英文去表达和理解这些深刻的东方哲学。

评分

说实话,现在市面上的国学书籍琳琅满目,很多都打着“智慧”的旗号,但真正能触及灵魂,引发深刻思考的却不多。林语堂先生的名字,本身就是质量的保证。他的文字,总有一种温润而富有哲理的力量。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像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