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中英对照 ∕ 孔子的智慧(上)

林语堂中英对照 ∕ 孔子的智慧(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被提名人林语堂英译着作
古典诗词散文精选,深入体悟华文视野亘古智慧
全球最大出版商蓝灯书屋(Random House)邀约好书 
美国出版史上畅销杰作  西方读者了解孔子及其学说之入门作

◎系列缘起──关于林语堂与英译作品

  本系列书各篇均为林语堂先生自中国古典典籍与小品中选辑菁华,进行英文译介,名家作品对照林语堂的英文名译,可谓珠联璧合。语堂先生曾在《古文小品译英》(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序文说:「我所喜欢的文章…,那些对我有无形影响的老朋友,他们表达的情意真的是历久弥新而又令人惊喜。我挑选的自然是最好的文章,是我诵读之后不能忘怀,并使我有所了悟的文章。不能引起我心灵共鸣的文章我是不翻译的。」又说:「翻译是很微妙的工作。唯有能够和作者情意相通的译者才能翻译得好。因为译者实际上是以另外一种语言文字替作者发言,如果两者不像是老朋友一样,这怎么能办得到?」语堂先生期望借由他的译文,传达其阅读的激动心情,与读者共同分享阅读中国古籍经典的惊喜与欢愉。

  本书是林语堂于1938年应全球最大的图书出版商蓝灯书屋(Random House)邀约而写,列入现代丛书(Mondern Library),在美国出版史上曾历经数十年仍销售不衰,是第一本系统性以英文向西方读者介绍儒家学说的书籍,作者林语堂自司马迁的《孔子世家》、《礼记》、《孟子》、《论语》、《中庸》和《大学》古籍中进行编选翻译,架构全书系统,在翻译原典时,作者不加任何评论,而将原文分段并加段目,只在必须解释观念的发展或名词的含义时加以注释,使读者更明白文章的纹理,或更能了解持论的经纬。本书于出版后广受美国读者的欢迎,一直以来皆为西方读者了解孔子及其学说的入门之作。

英译者简介

林语堂

  清光绪二十一年(西元一八九五年)十月十日生于福建省龙溪(漳州)县。上海圣约翰大学文学士、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德国莱比钖大学语言学博士。曾任北大、北师大、女师大教授,厦大文学院院长、南洋大学校长、中国笔会会长。于三十年代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杂志,开创了幽默与性灵文学的文风,同一时期,发明中文的「上下形检字法」,在四十年代据以发明,创制中文打字机,一九七二年并用以编纂《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一九七六年三月廿六日逝世于香港。

  着有《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等书,并将孔孟老庄哲学与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成书,共六十余种,多数译为几种或十数种文字,畅销国际,是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旅游家、发明家于一身的知名学者。

编校者简介

黎明

  国立中山大学文学学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曾任联合国秘书处翻译专员、香港政府新闻处处长、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社长。着述有:《中国文学史》(英文本)、《风暴十年》(英文本编译)、并与林太乙女士合纂《最新林语堂汉英词典》。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新版推荐序  Second Edition Recommendation Preface 张晓风
新版推荐序  Second Edition Recommendation Preface 马健君
新版导读    Second Edition Sparknote
初版编校序  First Edition Editing / Proofreading Preface 黎明
第一章 绪论(节译)Introduction
第二章 孔子生平  The Life of Confucius
第三章 中庸   Central Harmony
第四章 伦理与政治 Ethics and Politics
第五章 孔子的格言Aphorisms of Confucius

【新版附录】
孔子的智慧(上) 白话文语译
Second Edition Index:The Vernacular Chinese of The Wisdom of Confucius I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学贯中西,百年一人──
兼具「君子」与「文艺复兴人(Renaissance man)」之美的林语堂

张晓风(作家)

  在中国,在古代,如果你要赞美一个人(哦,所谓人,指的当然是男人),用的字眼可以很简单,你称他为「君子」就可以了。君子怎么解释呢?它意指一种受过完整教育,品德优美,宅心仁厚,不与人争却又颇有担当的人。然而,「君子不器」,由于他的养成教育极好,所以他不适合作一个职业卖面包的人或制车轮的人,他不投入实务的有价的操作,他该作的事是社会的精神导师,擘画十年或二十年后国族该有的走向。

  在西方,在中古之后,如果你要赞美一个人(哦,抱歉,此处所指的人仍是男人),该用的字眼应该是Renaissance man,我姑译为「文艺复兴人物」。此词的意旨和「君子」大致类同。例如,两者皆同样博雅多礼,同样自期自许以天下为己任,但后者却多了些务实的本领,有点像孔子说的「多能鄙事」。不过孔子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竟不免十分抱歉的先加一句「吾少贱,故……」。由于年轻时候卑微贫苦,孔子学会一些杂七八拉的技能,究竟是哪些技能?孔子没说,想来其中有些是不登大雅的,例如煮饭。Renaissance man却不一样,他们是「吾少贵(他们皆是识字的贵族),故多能伎艺」,这些伎艺包括儒家的音乐、射击(或剑术)、驾驶、数学,以及儒家所没有的现代天文地理知识,以及娴于航海或机械的种种本事,算来「文艺复兴人」应该是一种「极优良人种」。

  我所知道的林语堂先生其实就是很难得的兼具有「君子」和「文艺复兴人物」之长的人。前者比后者多一份优游园林的隐逸雅致,后者比前者多几分新时代男儿的彗黠矫健。

  林语堂先生是民前出生的人,算起他的身分是既贫贱又富贵。他是福建漳州人,家住山区。那一带原是穷地方,却山清水秀。他的父亲是一间小教会的牧师,薪资有限,但因教会和洋学堂有关系,林语堂因而拥有极好的教育资源。林氏自小颖悟,再加上环境关系,使得他的英语能力无人能敌。林氏启蒙之际,在那个时代,多少要熟读一些经书,所以他也就很自然的学涉中西。林氏后来又留了美、留了德,并且取得语言学方面的博士学位,但那头衔和他一生的风云际会几乎没有什么关系。他的一生和什么有关呢?譬如说,他是个健康愉悦的男孩,且是个极佳的短跑选手,这一项后来被他妻子视为优点(她曾在运动场上见过他的风姿),因而愿意「下嫁」。妻子的廖氏家族非常富有,对林氏的前半生极有助益。

  林氏的另一贵人是胡适,他曾「偷助」林氏一千银元(若干年后,林氏知情归还)。胡之所以助林,表面看是胡的侠气,其实也是林氏来自家人宠爱而养成的风发意气,令人爱重。

  林氏的真本领是写作,中文的以及英文的。

  此外,林氏懂得向中国人推销西式「幽默」,并且向西方人推销中国的放达疏淡。在那个年代谈幽默,喊打的人其实不少。一般思想亲共的人哪能容得你一杯咖啡一块蛋糕,并且言笑宴宴来论「幽默」呢?他们希望你「廿四小时都在为人民服务」。至于真正的人民是不是「被服务了」或「被残害了」,那才是天知道。林氏的书多年来一直都是老共辖区内的禁书,但林氏向美国外销中国文化这一部份却极为成功。林氏的英文着作分三种,其一是创作,如《生活的艺术》。其二是改写,如短篇小说,其中〈碾玉观音〉一篇有极好的新诠释,把个无聊的鬼故事,写成了经典爱情。后来姚一苇教授所编的〈碾玉观音〉,剧本就是承袭林氏了不起的新诠(而不是採用明人重述的宋人平话)。其三是中翻英的翻译,如张潮的《幽梦影》。三者皆是才子作,各有胜境。

  林氏是少数靠一枝笔而活下来的文人。更奇怪的是他的「笔润」来自美金,这大概是中国五千年来没有的事。后来的美华作家如汤婷婷或谭恩美也曾畅销一时,但她们毕竟是华裔美人。最近写文革故事的哈金当然也算一员勐将,但还差林氏一截。林氏着作又多又好又极富使命感,百年之内恐怕很少有人能接近他所缔造的光荣纪录。

  可是,林氏晚年为了想制作一架中文打字机而耗尽心血和金钱,机器终于做出来了,却因没人肯生产而成废物。林氏和「文艺复兴人物」一般,是自认有能力驾驭机械的人。林氏当年为之疯狂投入的那一搏,其中种种艰辛,在电脑时代轻易就解决了。四十年前已谢世的林氏,如能看到电脑中文打字之便捷,恐怕不免为自己浪掷的时间而叹息吧!

  不过,以他的的性格而论,他大概也是「终不悔」的。

  林氏安息在阳明山腰的故宅庭园?,面对着他生平最深爱的观音山夕照。人世无常,什么都会过去,书,也许是比较接近永恆的一种存在。在作者离世许久之后,仍继续发言。

  欣闻正中书局刊印林先生所译英文书八种,并且是中英对照的,故欣为之序。

导读

具普世化绚丽色彩、选材精致妥当,读来有幸福感的《孔子的智慧》

傅佩荣(台大哲学系教授)

  在二○○八年北京奥运的开幕大会中,全世界的观众都领教了孔子思想的特色,谁不喜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谁不向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谁不肯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行为规范?

  如果想进一步了解这些话语背后的哲学观念,或者深入认识孔子这位古代哲人的性格与言行,那么对无数不懂中文的各国朋友来说,林语堂先生的《孔子的智慧》是首选的参考书。这本书先以英文写成,再译为中文,那么对中文读者而言,要如何评价它呢?

  一般人研究孔子,主要的依据是《论语》。这一点自无问题,但是由于《论语》是由五百多章独立的文句所组成,缺乏完整而系统的论述,并且现代人大都以朱熹的注解为解释标准,以致孔子的思想反而变得模煳不清。林先生认为这样不妥,所以他在选材时,除了《论语》之外,还大量採用了《礼记》中的篇章,如《经解》(介绍六艺)、《哀公问》(讨论礼仪)、《礼运》(描述理想社会)、《学记》(探讨教育)、《乐记》(说明音乐)。如果没有这些篇章所谈的内容,孔子思想不是稍嫌贫乏了吗?

  当然,林先生不会忽略孔子思想的发展,在这方面他依传统的办法,把「四书」中的另外三本,亦即《中庸》、《大学》与《孟子》,也作了扼要的介绍。如果想了解孔子塑造儒家思想的主要线索,以及后续推展而成的新颖观点,则这些着作确实是不可或缺的。

  为了完整介绍孔子生平,林先生直接征引了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的全部内容。对中文读者而言,文言文之后有流畅的白话文翻译,所以读来兴味盎然。一方面有文言与白话的对照可看,同时更有中文与英文的对照可以欣赏,于是使阅读本书的感受变得十分特别。

  孔子走出他在历史上的时空框架,与我们现代人以白话文直接对话,亲切可喜不在话下。他的思想又以英文这种国际语言展示在我们眼前,好像由此彰显了普世化的绚丽色彩,使人在惊艳之余又多了几分自豪之感。事实上,孔子原本就是世界水平的圣哲。德国哲学家雅斯培曾撰《四大圣哲》一书,把释迦牟尼、孔子、苏格拉底与耶稣,并列为影响人类最为深刻的人物。

  林语堂先生在这本选编材料的〈导言〉部分,提出他个人研究孔子的心得。在谈到「孔子思想的特性」时,他指出五点:一、政治与伦理合一,要以道德为基础,建立合理的政治制度,由此造福民众。二、由礼乐推展为合理化的社会。三、核心理念是「仁」,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推己及人,形成和谐社会。四、以修身为治国平天下之本。五、读书人是「士」,其目标是成为「君子」,修德行善而乐天知命。

  接着,林先生谈起「孔子的品格述略」,这一部分是最值得一读的,因为孔子在此充分显示了真人的味道。他有使命感,因而充满自信;他感情丰富,喜怒哀乐既自然又恰到好处;他坦诚直言,表现生动的幽默感。孔子的生活是充实而快乐的,林先生说:「这和宋朝理学家那种窒息生机大煞风景的教条是大异其趣的。」

  林先生本人是一位基督徒,这使他在评价中西文化时可以站在一个较为平衡的位置上。他在短短二十多页的导言中,就多次以摩西及耶稣来与孔子作为对照比较,借此突显东西方的圣人「心同理同」的深刻涵义。这对西方世界的读者来说,自然深具启发性;对我们中文读者而言,也不难由此体会人类所共有的心灵胜境。

  在介绍儒家思想时,我总是难以避免会提到自己的研究心得,其中最主要的观点即是「人性向善」。林先生是前辈学者,他沿用「人性本善」一语时,不忘强调教育与修养的重要,因此大概也不会反对人性向善之说。我推荐这本书,因为它选材精致而妥当,使人读来会有一种幸福之感。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