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渴望參與

科技渴望參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科技
  • 創新
  • 參與
  • 社會
  • 未來
  • 趨勢
  • 數字化
  • 人文
  • 發展
  • 變革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科學哲學傢拉圖(Bruno Latour),曾以旅館鑰匙圈,闡釋科學與技術研究(STS)的問題性:旅館為瞭讓顧客外齣時將鑰匙圈留在櫃颱,一方麵得充分告知旅客;此外還得讓旅館進齣動綫通過櫃颱;讓鑰匙圈厚重,不便攜帶;最後還要有拿著警棍修理不守規矩的旅客的警衛。這四種意象分彆代錶瞭風俗習慣、基礎建設、市場機製和法律。科學和技術不見得會有個必然的發展方嚮,社會所做的選擇有重要的影響,而這些選擇都涉及到信念、利益與權力關係。

  科技一般而言很有趣,讓人有如韆手觀音般神通廣大,但科技發展卻缺乏觀音的慈悲。而今颱灣社會雖然已邁嚮民主,但還不是多元民眾參與公眾事務的公民社會,科技缺乏公眾檢視及多元競爭的機會而逐漸獨霸、僵化,使科技與權力復閤體不斷置社會於高風險之中。因此,STS不僅要求「STS人」積極投入研究,更要求STS人走齣象牙塔,嘗試透過社會實踐落實STS知識,邀請大眾共同參與這波瀾壯闊的冒險之旅。

編者簡介

陳?安

  在建中讀書,很「自然的」選瞭自然組。聯考選係懵懵懂懂,隻盼念個與科技和人都有關的科係。常常對科學背後的問題「想太多」,被科學傢朋友診斷為不適研究科學,本天真以為能於科學史哲中尋得真義,但是終究還沒。不斷轉行的我,現在在成大曆史係,手邊的工作除瞭延續過去研究,另外很大部分與科學知識在颱灣普及、教育、溝通有關。簡單說,我是從科學史哲一路亂闖而接觸STS。給STS新朋友的一句話:不必太擔心STS的門檻,切換語言、學科領域雖然得付齣代價,但跨界優點不少,至少開拓視野,沿途肯定風光明媚!

郭文華

  高中念第三類組,以為醫學就是物理化學加生物。大學進醫學院,老師告誡他醫學不能是「科學」,而是生活藝術與人情世故。在一連串的疑惑下他停下腳步,想從曆史裏尋齣醫學的來龍去脈,卻在因緣際會下栽進科技與社會的奇幻世界,從清華大學到麻省理工學院,從西方到東方,用科際整閤的眼光重新審視他既熟悉又陌生的當代醫療。現服務於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與公共衛生學研究所,從事當代醫學與社會的教學。

林宜平

  我喜歡說話,也愛寫作,在日常生活裏常常有許多感想,不過個性有點懶惰,約會經常遲到,寫作也需要督促。在就讀颱大公共衛生博士班期間,透過虛擬社群進入科技與社會研究領域,也開始在科學發展月刊輪值撰寫專欄。在本書的幾位作者中,我的作品産量勉強維持「低標」,特色是文章內容都和公共衛生議題有關;而研究方法則包括心理測驗、動物實驗、流行病學、調查訪問。從科技與社會的觀點分析公共衛生復雜的因與果,探究不同的研究方法,是我近年來主要的研究興趣。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序言 走在雨中 傅大為

乖乖分類的目錄
分類版總導讀,也是乖乖版總導讀 陳恆安

STS閱讀地圖
展開STS的地圖—為蓄勢待發的冒險傢所寫的「非正式」導覽 郭文華

第1篇 科學的過去與未來
I 1「科學的過去與未來」導讀 陳恆安
C3通往科技新知的另一條途徑 陳恆安
C6科學像匯率兌換嗎 陳恆安
C11科學中的隱喻陳恆安
W2長頸鹿遠足到巴黎 王秀雲
W3心肝寶貝隻送不賣 器官捐贈的文化社會問題 王秀雲
H4蓋座友善的房子舊科技、新思維的勞動實踐 鬍湘玲
H5科學巨星的背後鬍湘玲
Q3從香米案看傳統知識的保護 許全義

第2篇 知識建構
I 2「知識建構」導讀 陳恆安
G7Oops的藝術 穿梭文化,刷新自我的雙語人 郭文華
C4科學媒體化 陳恆安
C5我真是個科學白癡 談無知的自我建構 陳恆安
C7煉金術、科學與曆史課 陳恆安
C8教科書外的演化論 颱灣科普的演化論爭議 陳恆安
C9我們到底需要哪種科技知識 陳恆安
C10瀕臨絕種的生物係 陳恆安
B1知識生産與學術評鑑 陳政亮
W10神奇美麗與庸俗醜陋之隔也談乾細胞研究的相關問題 王秀雲

第3篇 科技、日常生活與公民參與
I 3「科技、日常生活與公民參與」導讀 林宜平
G1我要我的STS 科技與日常生活 郭文華
H6生命終結的自主權 菁英共識vs.民意決定 鬍湘玲
S3肥胖 遺傳?還是生活習慣 張淑卿
S4專業知識、利益與維他命産業 張淑卿
S5生活的有機,有機的生活張淑卿
Y4阿拉伯的勞倫斯與機車安全帽 林宜平
D1為什麼環保冰箱不在我傢羅誌誠
X1科技就是風險 林崇熙

第4篇 資訊社會
I 4「資訊社會」導讀 郭文華
L9從使用的觀點看科技與戰爭 李尚仁
G6在反恐與神風之外 戰爭論述與科技社會 郭文華
J1戰爭、媒體與科學人 談凱利博士事件 陳世榮
Q2科技資訊的流通與管製︰美國經驗許全義
Q1資訊的經濟觀察許全義
Q4發明不隻是發明無綫電報的故事 許全義
H3誰的「生命藍圖」 後基因體時代的蛋白體學 鬍湘玲
Z2交付身體的私密生物特徵、指紋資料庫風險 周桂田.張淳美

第5篇 標準化
I 5 「標準化」導讀郭文華
G3萬物為我的註腳現代化、標準化與感官 郭文華
G4現代社會的韻律與時間郭文華
G5遲到不遲到 時刻的文化感知 郭文華
W5自然與社會的交集 統計學的曆史 王秀雲
G9標準鍵盤 在科技與社會中擺盪的人間尺度 郭文華
G8忘瞭寫字,還是忘瞭拼字鍵盤和語言學習 郭文華
S2走過不同時代的標準體重與身材 張淑卿
C1你纔不正常 正常與偏差的曆史與文化觀察 陳恆安
L2數字不一定會說話 科技風險評估的盲點 李尚仁
W4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什麼 預防醫學的倫理迷思 王秀雲
L1老大哥在看著你監視攝影機的使用與濫用 李尚仁

第6篇 醫療
I 6 「醫療」導讀 郭文華
C2以科學之名 塔斯剋吉梅毒研究 陳恆安
L6偏見,未經實驗排華風潮與康德黎的痲瘋研究 李尚仁
S1孩子的黃卡 對颱灣幼兒預防接種的觀察 張淑卿
W9神奇一針掩蓋的技術網絡 談子宮頸癌預防 王秀雲
G2醫藥標準化 商業利益與國傢主權摺衝下的身體 郭文華
L8工商社會的「文明病」史 李尚仁
Y1從A到E 人格特性與心血管疾病 林宜平
L11虐童如何成為醫療與社會問題 李尚仁
F2倉皇奔逃中的白袍醫師 從醫療糾紛到醫療體製 傅大為
L7醫師的「雙重忠誠衝突」 從美軍虐囚事件談起 李尚仁
H7捐腎大秀 鬍湘玲

第7篇 性彆,無所不在
I 7 「性彆,無所不在」導讀 林宜平
L10讓男性避孕藥成為可能 李尚仁
W6熊寶寶考古學 自然、公民與道德、及性彆 王秀雲
W7身體、心理?還是基因 科學與同性戀 王秀雲
W8生命的定義與戰爭 墮胎與生育自主 王秀雲
Y3窺看美國 從中城研究、蓋洛普調查到金賽報告 林宜平

第8篇 技術與實驗
I 8 「技術與實驗」導讀 陳恆安
L3生物科技能解決糧食問題嗎 科技決定論的盲點 李尚仁
L4神奇療法或巧閤誇大 血清療法的早期爭議史 李尚仁
L5英國基因改造作物爭議 李尚仁
W1美麗新嬰兒 王秀雲
H1小孩子與小猴子 談動物實驗 鬍湘玲
H2恐怖分子就在你身邊 談生物檢測 鬍湘玲
Y2古堡裏的老鼠 從氯乙烯到電磁場的健康效應研究 林宜平
Z1基因改造螢光魚 風險評估與科技政策 周桂田

附錄︰渴望無限
A1STS的世界瞭望站(教學篇) 國外的「科技與社會」課程 呂維理
A2STS的世界瞭望站(研究篇) 走尋STS的浮雲遊子 林宗德、鄭芳芳、陳嘉新、郭文華
A3STS的颱灣曆程 王文基
A4更瞭STS的小書單 郭文華、王文基
A5STS網路資源補給站 陳恆安、郭文華、林宜平

圖書序言

分類版總導讀,也是乖乖版總導讀

陳恆安

  不知道是誰先提起,總之分類版就被編輯們暱稱為乖乖版。所以這篇就是乖乖版分類總導讀。不過,與其說導讀,不如說是編輯給讀者的說帖,解釋編輯的葫蘆裏到底想賣什麼藥。

  我們做的充其量隻是從現有文章中歸納齣幾個類項,這樣的分類根本無法全麵關照STS學科的核心論點。我們深知這樣的類彆選定掛一漏萬,必然引起爭議與批評,但是我們另外有企圖。乖乖之所以乖乖,是因為類似的分類目錄為讀者最熟悉的編輯型式,通常大傢翻閱新書,不總是從目錄下手,初步為此書定調。文章各從其類這個「熟悉」的感覺,正是我們企圖喚起讀者的印象,目的在於對照我們並陳的動感地圖版,以及陽春型流水號編排版。編輯希望,同樣文章不同類型目錄的呈現,能夠引起讀者好奇甚至反感,進而打破(希望啦!)讀者因特定目錄而對書本內容産生的固定圖像。因為,我們心目中的STS知識不是套裝軟體,請讀者韆萬不要照單全收。這本書不是bible〔聖經〕,沒有預設標準答案,它或許是地圖版導讀中說的壯遊地圖;也或許像超市購物指南,想吃冷的、熱的、鹹的、甜的,任君挑選。

  雖然乖乖版分類不足以涵蓋所有STS研究的核心概念,不過多少反映瞭部分重點,因此導讀還是得稍微介紹一下。

  「科學的過去與未來」希望以科技史的角度切入科學與技術研究議題。科技史寫作有許多傳統。一種著重知識與技術體係內在的發展理路,另一種偏重探究此知識與技術體係如何受當時社會、政治、經濟等因素影響;前者一般被稱為「內史」取嚮,後者則是「外史」研究。近年來,一些學者欲打破此內外之分,提齣「以當代為導嚮」(present-oriented)科技史研究。「以當代為導嚮」並非「以當代為中心」(present-centered),也就是說,研究者並不預設當代科技成就是曆史纍積的高點。研究者無意撰寫邁嚮當代科技高點的光榮成功史。簡單說,曆史不會是偉大科技成就與科技巨人成功的註腳,更不是為其服務的「婢女」。打破內外之分的科技史,提供STS研究許多曆史洞視,無論是在颱灣或國外,可以發現這兩個領域的命運緊密相係。從國內清華大學曆史所裏的STS組的設立,以及國際「科技史協會」(History of Science Society)與國際「科學的社會研究協會」(Society for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4S)聯閤舉行年會,便可知一斑。

  從曆史案例中,研究者描述科技如何與文化、社會、政治、經濟、物質條件等因素互動,進而成為我們所熟知的體係,互動與過程或許就是「知識建構」單元所想傳達的重點。在颱灣,「建構」兩字可能因為「建構式數學」惹瞭一身腥,不過「社會建構」(social construction)是STS的核心概念,在此不能不多花些篇幅介紹一下。根據希斯濛都(Sergio Sismondo)在《科學與技術研究導論》(群學,2007)中提到,社會建構論提齣三項假設,即:科技是社會性的(social),科技是動態的(active)建構隱喻活動,科技並未提供一條從自然齣發的直通途徑,導齣人們對於自然的自然觀點。總之,科技産物本身並非自然的。這是建構的基本性質。

  STS的文章中常會跑齣一些與社會建構理論相關的字眼。順帶在此說明。首先是「技術的社會建構」(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y, SCOT)與「技術的社會形塑」(Social Shaping of Technology, SST),SCOT與SST都不再以技術物(Artifacts)本身為研究重心,也不再支持技術決定論,而更有興趣探索參與技術物發展的社會群體如何形塑或呈現這個技術物。另外,還有「科學的社會研究」(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SSS),泛指以社會學為基礎,輔以曆史、人類學、經濟學、政治學等,研究作為一整體的「科學」研究領域。最後,再提一個被稱為愛丁堡學派的「科學知識的社會學」(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SSK),關注自然科學知識內涵與社會條件的關係。因此後麵提到的「實驗室研究」,雖然具有人類學田野研究的色彩,但也因探討微觀社會條件與知識生産的關係,也歸於SSK概念之下。

  首次將STS這個名詞引進颱灣的應該是科學教育界。以中小學科學教育來說,大緻希望學生能以日常生活的問題為中心,從身邊的現象切入科學學習,許多類似「廚房物理學」這樣的課程與教材便具有科教STS的色彩。不過我們現在所談的STS,雖然也鎖定科學知識與社會的關係,但是角度與目的卻很不一樣。簡單來說,具有人文社會批判的STS,將「科學技術」視為一套知識與操作體係,透過揭露係統運作模式,反省這些過去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科技黑箱。讀者從「科技、日常生活與公民參與」單元便可發現,沒有任何一篇企圖幫讀者認識特定的科學理論或技術細節。另外,這個單元還蘊含一個相當吸引人的領域,也就是公民對科學的認知與參與。包括:專傢知識與「外行人」(非占有學術編製的就是外行人?) 知識之間的關係,民眾與科技知識的關係,民眾如何參與或介入科學知識生産或科技政策的問題。

  資訊技術於1950年代成型,1970年至1990年間發展迅速,大有掀起「資訊技術革命」之勢。「資訊社會」關注的,並非隻是「資訊」(information)的紀錄內容或形式本身,而是「資訊」與「知識」,以及其與社會之間的相互影響。當代社會許多資訊透過網路化傳輸流通,網路跨國界、跨文化、跨種族等特質似乎許諾一個公平取得資訊的未來,不過知識經濟體係仍是在資本主義全球化的邏輯下運作。我們如何擺脫garbage in garbage out,或者剋服因資本、法律等因素取得資訊與知識,是資訊社會學或STS談論資訊社會的方式。另外,「資訊」(information)以及相關的「程式」(program)、「密碼」(code)等概念,也成為一種隱喻,當代生命科學中沒有這些概念已經無法想像,例如遺傳程式與遺傳密碼。這種因資訊科技對社會的影響,也是本單元想提齣的觀點。

  「標準化」(standardization) 似乎意味效率、普遍與正確。許多年輕人喜歡去打工與消費的麥當勞,大概就是落實標準化的最佳案例之一。麥當勞將工廠生産綫生産方式引進餐飲業,將中央廚房供應食材、設計菜色、顧客進門禮儀、點餐 (薯條要不要加大?要不要??)、上菜等步驟標準化。每個職員,負責物流的負責物流,負責中央廚房的負責中央廚房,各營業點負責點菜的、炸薯條的、裝填漢堡的、打掃的、夜班清掉沒賣完食物的,各司其職。看似效率的標準化背後,其實是公司不需要聘請專業大廚,隻需僱用稍加訓練的工讀生或職員便能完成標準化操作程序。因此勞動人員的薪資不高、替代性高。公司即使賺大錢,裝填漢堡的勞工還是時薪計酬。

  科學其實也有這樣的現象。在「實驗室研究」單元,可以看到實驗室追求未知,具有不確定性以及在地的局部特徵。如果這樣,科學為什麼還能擁有「普遍性」?答案就在「標準化」。科學典範(paradigm)之下,科學問題、使用工具、實驗方法,以及何謂可接受的結果都被標準化瞭。標準化,使實驗室知識從單一發源地擴及實驗室外,實驗室化的權力關係影響生活世界,使其成為「實驗室化的世界」,以緻學者宣稱:「給我一個實驗室,我將舉起全世界!」(《科技渴望社會》,群學,2004,頁220-263)

  「醫療」與社會相關的議題一直以來便是STS的核心之一。颱灣STS社群不僅學術研究,教科書撰寫或落實於社會行動也都已有相當成果。從國內最重要的STS資訊流通平颱「颱灣STS虛擬社群」中的醫療討論區,我們多少可以嗅到醫療與STS議題相當熱門。也正因為如此,編輯在此便不多解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2008年齣版的《醫療與社會共舞》。

  在颱灣STS社群中,「性彆」議題相當熱門;其他議題,例如工程倫理或技術哲學等與技術相關的,便較少人觸及。這或許是颱灣性彆研究發展曆史較久,社群活動積極有關,可以說是颱灣STS的特色。女性主義早已區分作為生物特徵的「性」(sex)與由社會所獲得的「性彆」(gender) 功能。近年來STS相關研究發現,生物性特徵的概念,其實一點也不「自然」,而是基於社會對身體的知識發展而來。STS最著名的例子便是Londa Schiebeinger(1993)〈「獸」何以稱為「哺乳」動物〉(Why mammals are called mammals?)。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科技渴望性彆》(2004,頁21-76)。

  編輯希望藉「技術與實驗」這個單元介紹STS研究一些與實驗或技術本質相關的領域,例如「實驗室研究」(Laboratory Study)或所謂不自然的科學與技術(Unnaturaln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實驗證明」這四個字在科學時代具有極高的證據力。不過,實驗究竟是什麼?步驟一、步驟二、步驟三按部就班就能得齣結果嗎?一般人熟知的實驗其實都是教學用的實驗,它比較像拳術裏的基本拳套,也像練鋼琴用的哈農或徹爾尼,總之,它是練習用的,為瞭熟練某些操作,藉以掌握這個學科內涵。如果我們承認科學的目的之一在於追求新知,也公認實驗是重要的方法。那麼,我們是否可以說實驗就是追求未知的方法。不過各位是否想過,麵對未知,該如何按部就班?實驗室正是這麼一個地方,一個科學傢與不確定性交手的場域。對STS研究者來說,看到的是所謂具有在地局部特徵的「科學的形成」(Science in the Making) 或「行動中的科學」(Science in Action)。也就是每個實驗室之所以能運作,受實驗室人員儀器配置、科學理論、操作技術、研發目的、經費來源、實驗室文化等等因素的影響。

  即使是「乖乖」分類,讀者應該還是能感受到STS跨越傳統學科界限的特質,至於如何跨界,就隻有請讀者自己邁開大步前進瞭。

圖書試讀

倉皇奔逃中的白袍醫師:從醫療糾紛到醫療體製 /傅大為

  我曾在一所醫學大學中參加「醫療糾紛與STS(科學、技術與社會)」的座談會,頗為精彩與令人感觸。座談會以一部英國電視颱的精彩短片開幕--《醫師為什麼會犯錯?》(Why doctors make mistakes?)。影片開始,一位身著白袍的醫師在林中奔逃,深恐後麵有人追趕,他衣衫混亂、神色憂鬱,與一般醫院裏老神在在的醫師截然不同。於是片子開始瞭……。下麵說些我對影片的感想,同時迴應座談會的相關內容。《醫師為什麼會犯錯?》這部影片,主要從過去醫療人員的幾個著名錯誤案例談起。

  ●有個資深護士,在病人突然加劇時,倉促間錯拿瞭氯化鉀,也沒有經過稀釋,就注射到病患身上,導緻病患緻死。
  ●有個藥劑師,看到醫院中有四個奇怪而幾乎緻死的服藥案例,發現都是他給的藥。當他嚮醫院報告後,院方(或他自己)纔發現,他誤把可緻死的肌肉鬆弛劑當成鎮靜劑,因為兩者的包裝很像。
●另外是個常見的例子,就是麻醉師為病患插管,本應插入氣管,卻錯插瞭食道,因為沒有好的即時判斷器材,結果病患在麻醉中缺氧而死。

  這部電影的主要論點是,醫護人員也是人,人總難免犯錯,但醫護人員的犯錯,往往隻是一連串錯誤的最後一環。我們指責醫護人員犯錯,要他們其負責,卻沒有注意到在他們犯錯前,醫護體製上的一連串更大錯誤,而失去對相關體製做齣訂正的機會。這部電影就從「揪齣那個該負責的犯錯醫護人員」的觀點,轉到「尋找使醫護人員容易犯錯的體製原因」的觀點,對先前那三個案例做齣體製上的分析。

  ●氯化鉀的例子:醫院藥房在分類與儲存上,沒有把氯化鉀這種危險的藥品與其他普通藥品分開,所以在緊急狀況下,醫護人員容易拿錯藥。
  ●肌肉鬆弛劑的例子:原來是製藥廠的包裝齣瞭大問題,沒有足夠的警示。其實製藥廠早就發現瞭這個問題,還寄瞭許多紅標簽給醫院,要他們將危險標誌貼在該藥品上。結果可以想像,當然有許多的疏漏發生。
●麻醉中缺氧的例子:過去病患在麻醉狀態中,麻醉師手上沒有簡單的檢測器材,可以迅速顯示病患身體狀態,通常隻靠經驗與目測。後來發明瞭一些簡易檢測器材後,這種麻醉緻死的案例就降到原來的百分之一(之前美國每年有兩韆人因此緻死)。

  電影最後呼籲,盡量放棄「在醫療錯誤中找人負責」的個人主義心態,而要從體製下手,真正做到降低醫療體製的錯誤,而非隻找醫護人員作代罪羔羊。電影提齣一個可參考的類比:看看在飛行事故中,飛安調查機構是如何分析問題與改進體製,而非單純找個機師來懲罰。

  我看過此片後的感覺是,片中所謂的體製問題,看起來有些像醫療社會學中所謂的醫源病(iatrogenesis)。這部片子強調醫療體製所帶來的問題,往往比醫護人員個人的犯錯要嚴重,所以要發掘體製問題。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