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哲学家拉图(Bruno Latour),曾以旅馆钥匙圈,阐释科学与技术研究(STS)的问题性:旅馆为了让顾客外出时将钥匙圈留在柜台,一方面得充分告知旅客;此外还得让旅馆进出动线通过柜台;让钥匙圈厚重,不便携带;最后还要有拿着警棍修理不守规矩的旅客的警卫。这四种意象分别代表了风俗习惯、基础建设、市场机制和法律。科学和技术不见得会有个必然的发展方向,社会所做的选择有重要的影响,而这些选择都涉及到信念、利益与权力关系。
科技一般而言很有趣,让人有如千手观音般神通广大,但科技发展却缺乏观音的慈悲。而今台湾社会虽然已迈向民主,但还不是多元民众参与公众事务的公民社会,科技缺乏公众检视及多元竞争的机会而逐渐独霸、僵化,使科技与权力复合体不断置社会于高风险之中。因此,STS不仅要求「STS人」积极投入研究,更要求STS人走出象牙塔,尝试透过社会实践落实STS知识,邀请大众共同参与这波澜壮阔的冒险之旅。
编者简介
陈?安
在建中读书,很「自然的」选了自然组。联考选系懵懵懂懂,只盼念个与科技和人都有关的科系。常常对科学背后的问题「想太多」,被科学家朋友诊断为不适研究科学,本天真以为能于科学史哲中寻得真义,但是终究还没。不断转行的我,现在在成大历史系,手边的工作除了延续过去研究,另外很大部分与科学知识在台湾普及、教育、沟通有关。简单说,我是从科学史哲一路乱闯而接触STS。给STS新朋友的一句话:不必太担心STS的门槛,切换语言、学科领域虽然得付出代价,但跨界优点不少,至少开拓视野,沿途肯定风光明媚!
郭文华
高中念第三类组,以为医学就是物理化学加生物。大学进医学院,老师告诫他医学不能是「科学」,而是生活艺术与人情世故。在一连串的疑惑下他停下脚步,想从历史里寻出医学的来龙去脉,却在因缘际会下栽进科技与社会的奇幻世界,从清华大学到麻省理工学院,从西方到东方,用科际整合的眼光重新审视他既熟悉又陌生的当代医疗。现服务于国立阳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与公共卫生学研究所,从事当代医学与社会的教学。
林宜平
我喜欢说话,也爱写作,在日常生活里常常有许多感想,不过个性有点懒惰,约会经常迟到,写作也需要督促。在就读台大公共卫生博士班期间,透过虚拟社群进入科技与社会研究领域,也开始在科学发展月刊轮值撰写专栏。在本书的几位作者中,我的作品产量勉强维持「低标」,特色是文章内容都和公共卫生议题有关;而研究方法则包括心理测验、动物实验、流行病学、调查访问。从科技与社会的观点分析公共卫生复杂的因与果,探究不同的研究方法,是我近年来主要的研究兴趣。
序言 走在雨中 傅大为
乖乖分类的目录
分类版总导读,也是乖乖版总导读 陈恆安
STS阅读地图
展开STS的地图—为蓄势待发的冒险家所写的「非正式」导览 郭文华
第1篇 科学的过去与未来
I 1「科学的过去与未来」导读 陈恆安
C3通往科技新知的另一条途径 陈恆安
C6科学像汇率兑换吗 陈恆安
C11科学中的隐喻陈恆安
W2长颈鹿远足到巴黎 王秀云
W3心肝宝贝只送不卖 器官捐赠的文化社会问题 王秀云
H4盖座友善的房子旧科技、新思维的劳动实践 胡湘玲
H5科学巨星的背后胡湘玲
Q3从香米案看传统知识的保护 许全义
第2篇 知识建构
I 2「知识建构」导读 陈恆安
G7Oops的艺术 穿梭文化,刷新自我的双语人 郭文华
C4科学媒体化 陈恆安
C5我真是个科学白痴 谈无知的自我建构 陈恆安
C7炼金术、科学与历史课 陈恆安
C8教科书外的演化论 台湾科普的演化论争议 陈恆安
C9我们到底需要哪种科技知识 陈恆安
C10濒临绝种的生物系 陈恆安
B1知识生产与学术评鑑 陈政亮
W10神奇美丽与庸俗丑陋之隔也谈干细胞研究的相关问题 王秀云
第3篇 科技、日常生活与公民参与
I 3「科技、日常生活与公民参与」导读 林宜平
G1我要我的STS 科技与日常生活 郭文华
H6生命终结的自主权 菁英共识vs.民意决定 胡湘玲
S3肥胖 遗传?还是生活习惯 张淑卿
S4专业知识、利益与维他命产业 张淑卿
S5生活的有机,有机的生活张淑卿
Y4阿拉伯的劳伦斯与机车安全帽 林宜平
D1为什么环保冰箱不在我家罗志诚
X1科技就是风险 林崇熙
第4篇 资讯社会
I 4「资讯社会」导读 郭文华
L9从使用的观点看科技与战争 李尚仁
G6在反恐与神风之外 战争论述与科技社会 郭文华
J1战争、媒体与科学人 谈凯利博士事件 陈世荣
Q2科技资讯的流通与管制︰美国经验许全义
Q1资讯的经济观察许全义
Q4发明不只是发明无线电报的故事 许全义
H3谁的「生命蓝图」 后基因体时代的蛋白体学 胡湘玲
Z2交付身体的私密生物特征、指纹资料库风险 周桂田.张淳美
第5篇 标准化
I 5 「标准化」导读郭文华
G3万物为我的註脚现代化、标准化与感官 郭文华
G4现代社会的韵律与时间郭文华
G5迟到不迟到 时刻的文化感知 郭文华
W5自然与社会的交集 统计学的历史 王秀云
G9标准键盘 在科技与社会中摆盪的人间尺度 郭文华
G8忘了写字,还是忘了拼字键盘和语言学习 郭文华
S2走过不同时代的标准体重与身材 张淑卿
C1你才不正常 正常与偏差的历史与文化观察 陈恆安
L2数字不一定会说话 科技风险评估的盲点 李尚仁
W4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什么 预防医学的伦理迷思 王秀云
L1老大哥在看着你监视摄影机的使用与滥用 李尚仁
第6篇 医疗
I 6 「医疗」导读 郭文华
C2以科学之名 塔斯克吉梅毒研究 陈恆安
L6偏见,未经实验排华风潮与康德黎的痲疯研究 李尚仁
S1孩子的黄卡 对台湾幼儿预防接种的观察 张淑卿
W9神奇一针掩盖的技术网络 谈子宫颈癌预防 王秀云
G2医药标准化 商业利益与国家主权折冲下的身体 郭文华
L8工商社会的「文明病」史 李尚仁
Y1从A到E 人格特性与心血管疾病 林宜平
L11虐童如何成为医疗与社会问题 李尚仁
F2仓皇奔逃中的白袍医师 从医疗纠纷到医疗体制 傅大为
L7医师的「双重忠诚冲突」 从美军虐囚事件谈起 李尚仁
H7捐肾大秀 胡湘玲
第7篇 性别,无所不在
I 7 「性别,无所不在」导读 林宜平
L10让男性避孕药成为可能 李尚仁
W6熊宝宝考古学 自然、公民与道德、及性别 王秀云
W7身体、心理?还是基因 科学与同性恋 王秀云
W8生命的定义与战争 堕胎与生育自主 王秀云
Y3窥看美国 从中城研究、盖洛普调查到金赛报告 林宜平
第8篇 技术与实验
I 8 「技术与实验」导读 陈恆安
L3生物科技能解决粮食问题吗 科技决定论的盲点 李尚仁
L4神奇疗法或巧合夸大 血清疗法的早期争议史 李尚仁
L5英国基因改造作物争议 李尚仁
W1美丽新婴儿 王秀云
H1小孩子与小猴子 谈动物实验 胡湘玲
H2恐怖分子就在你身边 谈生物检测 胡湘玲
Y2古堡里的老鼠 从氯乙烯到电磁场的健康效应研究 林宜平
Z1基因改造萤光鱼 风险评估与科技政策 周桂田
附录︰渴望无限
A1STS的世界了望站(教学篇) 国外的「科技与社会」课程 吕维理
A2STS的世界了望站(研究篇) 走寻STS的浮云游子 林宗德、郑芳芳、陈嘉新、郭文华
A3STS的台湾历程 王文基
A4更了STS的小书单 郭文华、王文基
A5STS网路资源补给站 陈恆安、郭文华、林宜平
分类版总导读,也是乖乖版总导读
陈恆安
不知道是谁先提起,总之分类版就被编辑们暱称为乖乖版。所以这篇就是乖乖版分类总导读。不过,与其说导读,不如说是编辑给读者的说帖,解释编辑的葫芦里到底想卖什么药。
我们做的充其量只是从现有文章中归纳出几个类项,这样的分类根本无法全面关照STS学科的核心论点。我们深知这样的类别选定挂一漏万,必然引起争议与批评,但是我们另外有企图。乖乖之所以乖乖,是因为类似的分类目录为读者最熟悉的编辑型式,通常大家翻阅新书,不总是从目录下手,初步为此书定调。文章各从其类这个「熟悉」的感觉,正是我们企图唤起读者的印象,目的在于对照我们并陈的动感地图版,以及阳春型流水号编排版。编辑希望,同样文章不同类型目录的呈现,能够引起读者好奇甚至反感,进而打破(希望啦!)读者因特定目录而对书本内容产生的固定图像。因为,我们心目中的STS知识不是套装软体,请读者千万不要照单全收。这本书不是bible〔圣经〕,没有预设标准答案,它或许是地图版导读中说的壮游地图;也或许像超市购物指南,想吃冷的、热的、咸的、甜的,任君挑选。
虽然乖乖版分类不足以涵盖所有STS研究的核心概念,不过多少反映了部分重点,因此导读还是得稍微介绍一下。
「科学的过去与未来」希望以科技史的角度切入科学与技术研究议题。科技史写作有许多传统。一种着重知识与技术体系内在的发展理路,另一种偏重探究此知识与技术体系如何受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前者一般被称为「内史」取向,后者则是「外史」研究。近年来,一些学者欲打破此内外之分,提出「以当代为导向」(present-oriented)科技史研究。「以当代为导向」并非「以当代为中心」(present-centered),也就是说,研究者并不预设当代科技成就是历史累积的高点。研究者无意撰写迈向当代科技高点的光荣成功史。简单说,历史不会是伟大科技成就与科技巨人成功的註脚,更不是为其服务的「婢女」。打破内外之分的科技史,提供STS研究许多历史洞视,无论是在台湾或国外,可以发现这两个领域的命运紧密相系。从国内清华大学历史所里的STS组的设立,以及国际「科技史协会」(History of Science Society)与国际「科学的社会研究协会」(Society for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4S)联合举行年会,便可知一斑。
从历史案例中,研究者描述科技如何与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物质条件等因素互动,进而成为我们所熟知的体系,互动与过程或许就是「知识建构」单元所想传达的重点。在台湾,「建构」两字可能因为「建构式数学」惹了一身腥,不过「社会建构」(social construction)是STS的核心概念,在此不能不多花些篇幅介绍一下。根据希斯蒙都(Sergio Sismondo)在《科学与技术研究导论》(群学,2007)中提到,社会建构论提出三项假设,即:科技是社会性的(social),科技是动态的(active)建构隐喻活动,科技并未提供一条从自然出发的直通途径,导出人们对于自然的自然观点。总之,科技产物本身并非自然的。这是建构的基本性质。
STS的文章中常会跑出一些与社会建构理论相关的字眼。顺带在此说明。首先是「技术的社会建构」(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y, SCOT)与「技术的社会形塑」(Social Shaping of Technology, SST),SCOT与SST都不再以技术物(Artifacts)本身为研究重心,也不再支持技术决定论,而更有兴趣探索参与技术物发展的社会群体如何形塑或呈现这个技术物。另外,还有「科学的社会研究」(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SSS),泛指以社会学为基础,辅以历史、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研究作为一整体的「科学」研究领域。最后,再提一个被称为爱丁堡学派的「科学知识的社会学」(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SSK),关注自然科学知识内涵与社会条件的关系。因此后面提到的「实验室研究」,虽然具有人类学田野研究的色彩,但也因探讨微观社会条件与知识生产的关系,也归于SSK概念之下。
首次将STS这个名词引进台湾的应该是科学教育界。以中小学科学教育来说,大致希望学生能以日常生活的问题为中心,从身边的现象切入科学学习,许多类似「厨房物理学」这样的课程与教材便具有科教STS的色彩。不过我们现在所谈的STS,虽然也锁定科学知识与社会的关系,但是角度与目的却很不一样。简单来说,具有人文社会批判的STS,将「科学技术」视为一套知识与操作体系,透过揭露系统运作模式,反省这些过去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科技黑箱。读者从「科技、日常生活与公民参与」单元便可发现,没有任何一篇企图帮读者认识特定的科学理论或技术细节。另外,这个单元还蕴含一个相当吸引人的领域,也就是公民对科学的认知与参与。包括:专家知识与「外行人」(非占有学术编制的就是外行人?) 知识之间的关系,民众与科技知识的关系,民众如何参与或介入科学知识生产或科技政策的问题。
资讯技术于1950年代成型,1970年至1990年间发展迅速,大有掀起「资讯技术革命」之势。「资讯社会」关注的,并非只是「资讯」(information)的纪录内容或形式本身,而是「资讯」与「知识」,以及其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当代社会许多资讯透过网路化传输流通,网路跨国界、跨文化、跨种族等特质似乎许诺一个公平取得资讯的未来,不过知识经济体系仍是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逻辑下运作。我们如何摆脱garbage in garbage out,或者克服因资本、法律等因素取得资讯与知识,是资讯社会学或STS谈论资讯社会的方式。另外,「资讯」(information)以及相关的「程式」(program)、「密码」(code)等概念,也成为一种隐喻,当代生命科学中没有这些概念已经无法想像,例如遗传程式与遗传密码。这种因资讯科技对社会的影响,也是本单元想提出的观点。
「标准化」(standardization) 似乎意味效率、普遍与正确。许多年轻人喜欢去打工与消费的麦当劳,大概就是落实标准化的最佳案例之一。麦当劳将工厂生产线生产方式引进餐饮业,将中央厨房供应食材、设计菜色、顾客进门礼仪、点餐 (薯条要不要加大?要不要??)、上菜等步骤标准化。每个职员,负责物流的负责物流,负责中央厨房的负责中央厨房,各营业点负责点菜的、炸薯条的、装填汉堡的、打扫的、夜班清掉没卖完食物的,各司其职。看似效率的标准化背后,其实是公司不需要聘请专业大厨,只需僱用稍加训练的工读生或职员便能完成标准化操作程序。因此劳动人员的薪资不高、替代性高。公司即使赚大钱,装填汉堡的劳工还是时薪计酬。
科学其实也有这样的现象。在「实验室研究」单元,可以看到实验室追求未知,具有不确定性以及在地的局部特征。如果这样,科学为什么还能拥有「普遍性」?答案就在「标准化」。科学典范(paradigm)之下,科学问题、使用工具、实验方法,以及何谓可接受的结果都被标准化了。标准化,使实验室知识从单一发源地扩及实验室外,实验室化的权力关系影响生活世界,使其成为「实验室化的世界」,以致学者宣称:「给我一个实验室,我将举起全世界!」(《科技渴望社会》,群学,2004,页220-263)
「医疗」与社会相关的议题一直以来便是STS的核心之一。台湾STS社群不仅学术研究,教科书撰写或落实于社会行动也都已有相当成果。从国内最重要的STS资讯流通平台「台湾STS虚拟社群」中的医疗讨论区,我们多少可以嗅到医疗与STS议题相当热门。也正因为如此,编辑在此便不多解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2008年出版的《医疗与社会共舞》。
在台湾STS社群中,「性别」议题相当热门;其他议题,例如工程伦理或技术哲学等与技术相关的,便较少人触及。这或许是台湾性别研究发展历史较久,社群活动积极有关,可以说是台湾STS的特色。女性主义早已区分作为生物特征的「性」(sex)与由社会所获得的「性别」(gender) 功能。近年来STS相关研究发现,生物性特征的概念,其实一点也不「自然」,而是基于社会对身体的知识发展而来。STS最着名的例子便是Londa Schiebeinger(1993)〈「兽」何以称为「哺乳」动物〉(Why mammals are called mammals?)。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科技渴望性别》(2004,页21-76)。
编辑希望借「技术与实验」这个单元介绍STS研究一些与实验或技术本质相关的领域,例如「实验室研究」(Laboratory Study)或所谓不自然的科学与技术(Unnaturaln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实验证明」这四个字在科学时代具有极高的证据力。不过,实验究竟是什么?步骤一、步骤二、步骤三按部就班就能得出结果吗?一般人熟知的实验其实都是教学用的实验,它比较像拳术里的基本拳套,也像练钢琴用的哈农或彻尔尼,总之,它是练习用的,为了熟练某些操作,借以掌握这个学科内涵。如果我们承认科学的目的之一在于追求新知,也公认实验是重要的方法。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实验就是追求未知的方法。不过各位是否想过,面对未知,该如何按部就班?实验室正是这么一个地方,一个科学家与不确定性交手的场域。对STS研究者来说,看到的是所谓具有在地局部特征的「科学的形成」(Science in the Making) 或「行动中的科学」(Science in Action)。也就是每个实验室之所以能运作,受实验室人员仪器配置、科学理论、操作技术、研发目的、经费来源、实验室文化等等因素的影响。
即使是「乖乖」分类,读者应该还是能感受到STS跨越传统学科界限的特质,至于如何跨界,就只有请读者自己迈开大步前进了。
这本书的名字,第一次看到就觉得很有意思。“科技渴望参与”——这几个字,仿佛在耳边低语,又像是一声充满力量的呐喊。它勾勒出的画面感很强,让我忍不住去想象,那些冰冷的代码,那些精密的仪器,它们是否真的拥有情感,是否也像人类一样,渴望被理解、被使用、被赋予意义?我总觉得,科技的发展,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人”身上,是人创造了科技,也是人赋予了科技生命。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点破了这一点。它没有用那种枯燥的学术术语,也没有故弄玄虚,而是用一种非常直观、贴近人心的语言,概括了科技与我们关系的本质。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一位非常有洞察力的人,他能够跳出技术本身,去审视科技在人类社会中的位置和未来。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是不是应该更主动地去拥抱科技,去引导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又或者,我们是不是在不经意间,已经被科技“参与”了我们的生活,而我们却浑然不觉?这种由书名引发的联想,已经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展开他的论述,又是如何去诠释“科技渴望参与”这个主题的。
评分读了这本书的扉页和目录,我被作者的视角深深吸引。他似乎不是在讲述一个简单的技术指南,而是在描绘一幅宏大的画卷,一幅关于人类与科技未来共舞的史诗。书的结构设计得很有匠心,从宏观的哲学思考,到微观的个体体验,层层递进,引人入胜。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人机协作新范式”的章节,这绝对是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我们现在每天都在和各种科技产品打交道,但很少有人真正停下来思考,我们之间的关系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是主宰与被主宰?是工具与使用者?还是更深层次的伙伴关系?作者似乎在挑战我们固有的认知,他暗示着,科技的进步,不仅仅是功能的叠加,更是一种意识的拓展,一种合作的可能。我特别好奇,他会如何定义这种“新范式”,又将如何阐述人类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会不会有关于未来职业、教育模式、甚至是我们生活方式的颠覆性思考?我已经在脑海中勾勒出无数种可能性,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正在为我打开一扇通往未知领域的大门,让我跃跃欲试,想要一探究竟。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被作者的洞察力所折服。他仿佛能预见未来,又牢牢抓住当下的脉搏。书的最后部分,我被“科技赋能的未来社会”的构想深深打动。这不仅仅是关于技术的进步,更是关于社会结构的重塑,关于我们如何通过科技来构建一个更公平、更包容、更可持续发展的世界。作者提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理念,例如利用大数据和AI来优化资源分配,解决社会不公;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来打破地域隔阂,促进文化交流;甚至是对生命本身的探索,去理解和延展生命的意义。这些设想,虽然听起来有些超前,但又并非遥不可及。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一个科技不再是冰冷的主宰,而是温暖的助手,一个共同构建美好家园的伙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科技的书,它更是一本关于未来、关于人性、关于我们如何与世界和谐共处的书。读完它,我感觉自己的视野被极大地拓展了,对科技的理解也变得更加立体和深刻。
评分翻了几页,我发现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科学家的严谨,又不失文学家的浪漫。他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将那些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比如,他把人工智能比作一个正在学习的孩子,而我们则是它的引路人。这种类比,瞬间消除了我之前对AI那种遥不可及的距离感,让我觉得它不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一个可以与之沟通、共同成长的伙伴。书中关于“科技的伦理边界”的讨论,更是让我拍案叫绝。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常常被巨大的便利所裹挟,却忽略了它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技术的发展,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为科技设定“刹车片”,如何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守护我们的人性尊严和社会的公平正义。这部分内容,我觉得非常重要,也充满了挑战性。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提出了哪些具体的解决方案,又有哪些深刻的见解,来指导我们如何在科技浪潮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其吞噬,反而能驾驭它,让它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评分这本书的某些观点,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我原本以为,科技的“参与”更多地体现在机械的执行层面,但作者似乎在挖掘更深层的东西。他提到了“科技的情感化表达”,这一点让我非常惊讶。难道冰冷的芯片和算法,也能拥有“情绪”?我又细细读下去,发现作者并不是在说科技真的有了喜怒哀乐,而是指科技可以通过更人性化的方式,去理解和回应我们的情感需求。比如,一些智能设备能够感知我们的情绪状态,并据此调整服务。这让我想到,未来也许我们会拥有比现在更贴心的“数字伴侣”,它们不仅能满足我们的物质需求,更能抚慰我们的心灵。书中还探讨了“科技与创造力的边界”。我一直觉得,创造力是人类独有的特质,是机器无法企及的。但作者似乎对此持开放态度,他提出了“增强型创造力”的概念,即科技可以作为人类创造力的放大器,帮助我们突破思维的局限,实现更伟大的艺术和科学成就。这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遐想,也让我对科技的潜力有了全新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