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年俗》是旧书新版,全彩精致线装推出。
在台湾的风情俗物中,年俗的成型是台湾最根柢的生命力,因为中国人向来是最重视过年的民族,过新年的记忆,大家都有,而且并不陌生。但曾几何时,年味却越来越淡了,新年对忙碌的现代人来说,已不那么重要了,也因此过去讲究的年俗更令我们怀念与珍惜。也许,纵使再如何强调新年的可爱,也难重回往日过新年的热络景象,但人总得有些怀旧之情,生命才能更踏实。
本书作者真心的用画与文字,把年俗留下。三十篇紧扣着岁末年终和新正期间,紧凑而动态的图文,其中,有的已被改良、有的已不复存在、有的甚至从未听闻,但不管为何,画中深藏的典故,都尽其所能的力求本土正统意旨的定位。
《台湾年俗》希望能够在画与字的对话中,漫延无尽的回忆与记忆,让作者的情愫与感动,能够更深入的进驻台湾人的心中,而不再只是似懂非懂,或存在着有点印象却又常有说不上来的感觉,让我们都能同系年俗、共恋年味,延续传统年俗生命的无限性。
本书特色
.雕刻名家朱铭作序,王灏风味笔墨手绘
.精装古朴古法线装,用纸印刷修边考究
.传统色彩丰富多层,图文并茂阅读容易
.节气传说考究仔细,认识台湾年节风俗
.年味满满喜气圆满,附财神门联「过好年」
.古(汉)式精致装订,匠师一日仅能制作20本!
以图、文记录快被遗忘的本土习俗,在在展现台湾民间的生活哲学与艺术。
《台湾年俗》装帧特色:
本书为「古线装」,以线将书页连同前后书皮装订在一起。明朝中叶,此种由包背装演化而来的装订方式颇为盛行。它将包背装的纸捻穿孔改为线订;又将整张包背纸改为前后两个单张封皮,因此书背是显露在外的。装订方式只要将各印张折成双页,将折页依版心标记,或下脚栏线理齐成册,全册用齐,再用浮石打磨平整,最后穿孔串线即成。
线装的书籍联结方法,是平装最原始的线订方式。主要将配好书册的折缝处距离订口5 ~ 7公厘处均匀地打穿眼孔,用棉线或丝线,穿入孔内扎结订联成册。古线装订均用手工操作,费时费力,每人一天大约只能制作20本。
本书还特意在书背上、下角用进口金碧纸包角并在钭角各多穿一个孔扎结,让上、下角更平顺较不易凸起。内文除彩色印刷外,还使用金色的特别色,呈现一种浓浓的古朴年味,送礼、典藏两相宜。
古线装书不仅集合了古时书籍装帧艺术的所有特点,也为近代书籍的精、平装起了重大的影响。
作者简介
邱德宏
1973年生,苗栗通霄人,文化大学政治系毕业,国立暨南国际大学公共行政与政策研究所硕士,现为财团法人苗栗县文化基金会董事、台湾美术文化交流协会常务监事、宏擘文化志业创意总监、二郎房字库研磨负责人。自大学时期起,陆续在《联合报》、《中国时报》、《自由时报》、《苹果日报》发表政论文章,并撰文记录台湾乡土艺术工作者、採集本土文化风情,及台湾老行业,发表于《联合报》乡情版、《中国时报》浮世绘版及《自由时报》副刊版。着有《台湾年俗》、《台湾凡夫俗子写真集》、《谁偷走了马路上的柏油》、《跟你说悄悄画》。
绘者简介
王灦
本名王万富,1946年出生于埔里镇茄苳脚,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职南投县埔里镇大成国中教师。加盟大地诗社、诗脉诗社同仁,现为南投县美术学会、眉之溪画会会员、乡土艺文工作者、大埔城艺文工作室负责人,并担任艺文等相关领域竞赛之评审,举办过多次水彩、水墨画展,各类诗体之作、散文、诗评、文评及插图画作发表于各大报章刊物。出版有《乡情篇》、《一叶心情》、《大埔城记事》、《成长的喜悦》、《婚嫁的故事》、《台湾早期童玩野趣》、《市井图》、《探索集》、《南投山水歌》、《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诗情王灏》等书。
读完《台湾年俗》,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节日的书,更像是台湾人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一本百科全书。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祭祖”的篇章所打动。它详细地介绍了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祭祖的仪式,从准备祭品到焚香祷告,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敬意和感恩。作者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祭祖背后所蕴含的孝道文化和家族传承的意义。这让我深刻理解到,为什么在现代社会,这些古老的传统依然能够牢牢地抓住台湾民众的心。书中的一些小故事,比如某位老人坚持每年用亲手制作的糕点祭拜祖先,或是某个家族因为祭祖而凝聚在一起的感人瞬间,都让我热泪盈眶。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在台湾的生命力,以及它如何成为维系人与人之间情感的重要纽带。
评分《台湾年俗》简直是一部行走的文化导览图,为我打开了认识台湾丰富多彩节庆活动的大门。我之前对台湾的年俗了解不多,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一步步深入了解。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书中介绍了各地独特的年俗风情。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关于“放天灯”的介绍,不只是简单地说明怎么放,而是讲了它起源的传说,以及它如今在平溪等地成为热门活动,吸引了多少人心怀祈愿而来。书中对于“迎妈祖”的描述也十分生动,那种万人空巷、虔诚参与的场面,通过文字得以生动展现。我感觉自己仿佛也置身于那股人潮之中,感受着信仰的力量和集体参与的喜悦。这本书让我觉得,台湾的年俗不仅仅是形式,更是一种集体记忆和情感的寄托。
评分《台湾年俗》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生活化”和“人情味”。它没有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描绘了年俗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过年期间的饮食习俗”的介绍,不仅仅是列出各种美食,而是深入到这些食物背后的寓意,比如“发糕”象征发财,“鱼”象征年年有余。读到这里,我感觉自己仿佛回到了小时候,坐在奶奶身边,听她一边准备年夜饭,一边给我讲这些有趣的典故。书中还提到了许多关于“红包”的习俗,以及长辈对晚辈的祝福,这些细节都让我觉得异常亲切。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台湾人民对于传统节日的重视,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这些习俗来传承文化、维系情感。它让我觉得,台湾的年俗不仅仅是几天的庆祝活动,而是融入了台湾人民生活中的一种生活哲学。
评分哇,拿到这本《台湾年俗》真的让我惊艳到了!打开第一页,就被那种浓浓的文化气息给包裹住了,感觉像是穿越回了童年,回到了那个热闹非凡的过年场景。书里描绘的那些传统习俗,从除夕夜的团圆饭,到大年初一的拜年,再到元宵节的灯会,每一个环节都细致入微,栩栩如生。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年夜饭”的描述,作者不仅写出了菜肴的色香味俱全,更重要的是,它捕捉到了家人围坐在一起那种温馨、满足的情感。那些古老的传说和故事,穿插其中,让整个年俗的介绍不再是枯燥的条条框框,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生命力。读着读着,我仿佛都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炸粿香和鞭炮声,耳边回响着长辈们慈祥的叮嘱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这本书真的像一个宝藏,让我重新认识了许多被遗忘的细节,也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传统节日的珍视。
评分读《台湾年俗》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充满惊喜的文化探索之旅。我一直对庙会文化情有独钟,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简直是我的“菜”。它详细地描绘了从“安神位”、“开庙门”到“绕境”、“进火”等一系列复杂的庙会流程,并且配以生动的插画,让我即使身处千里之外,也能感受到那种热闹非凡、锣鼓喧天的气氛。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庙宇历史、神祇传说的小故事,让我在了解年俗的同时,也对台湾的宗教信仰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尤其喜欢关于“布袋戏”和“歌仔戏”在庙会中的重要角色的描写,这种传统戏曲与节庆活动的结合,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多见了,但《台湾年俗》却将它们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让我感受到传统艺术的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