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通信概论(修订版)

光纤通信概论(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光纤通信
  • 光纤
  • 通信原理
  • 信息技术
  • 电子工程
  • 网络工程
  • 高等教育
  • 教材
  • 通信工程
  • 光电子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光纤通信技术日新月异,在过去10年其频宽成长近200倍,发展极其迅速,且因其低衰减、宽频带、不受电磁干扰、高保密度及低成本等优越特性;扮演高可靠度及保证服务品质之多元服务传送媒体,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俨然成为资讯时代之通信高速公路。本书就光纤通信的原理、传输特性、制造、接续、系统元件、设计、应用及未来全光化网路的发展等,深入浅出逐一说明,文字简明易懂。内容有:光纤系统简介、传输特性、系统设计、系统应用等。适用于大学、科大电子、电机、光电系「光纤通讯」课程或相关业界人士及有兴趣之读者。

本书特色

  1 . 光纤通信技术日新月异,发展极其迅速,且因其低衰减、宽频带、不受电磁干扰、高保密度及低成本等优越特性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俨然成为资讯时代通信的高速公路。

  2 . 本书以系统工程观点,御繁以简的叙述光纤通信的原理、传输特性、系统设计及应用,以使读者感受到光纤通信的实用性。

  3 . 本书适用于大学、科大电子、电机、光电系「光纤通讯」课程或相关业界人士及有兴趣之读者。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另一本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不涉及《光纤通信概论(修订版)》。 --- 图书名称:《现代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技术详解》 内容简介 第一部分:集成电路基础与设计流程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学习平台,系统阐述现代集成电路(IC)从概念设计到最终量产的全流程技术。不同于侧重于光通信特定领域的专著,《现代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技术详解》聚焦于半导体器件物理基础、大规模集成电路(LSI)的设计方法学以及先进工艺节点的挑战与机遇。 我们首先从半导体材料科学和PN结基础物理出发,详细剖析MOS晶体管的工作原理,这是所有现代数字和模拟集成电路的基石。书中不仅涵盖了传统的直流和交流特性分析,更深入探讨了短沟道效应、亚阈值导通、载流子输运机制等前沿物理现象,为理解高速、低功耗设计的底层挑战奠定坚实基础。 在设计方法学部分,本书严格遵循自上而下的设计层次结构。我们详细介绍了系统级描述(如SystemC或UVM)在功能验证中的关键作用,随后过渡到RTL(寄存器传输级)的设计与风格指南。特别强调了如何编写高效、综合友好的Verilog/VHDL代码,避免常见的综合陷阱。后续章节详尽讲解了逻辑综合、静态时序分析(STA)、布局布线(Place & Route)的全流程,确保读者掌握从逻辑网表到物理版图的转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点和设计考量。 第二部分:模拟与射频集成电路设计 针对模拟和射频(RF)电路设计这一复杂领域,本书提供了详尽的实用指南。模拟IC设计部分,重点剖析了运算放大器(Op-Amp)的各种拓扑结构,包括折叠式、共源共栅等,并对噪声、失调(Offset)和功耗进行了深入的权衡分析。我们引入了先进的反馈补偿技术,如米勒补偿、零点/极点补偿,以确保电路在不同工艺角下的稳定性。 在数据转换器(ADC/DAC)方面,本书详细对比了电流型和电压型架构的优劣,并深入讲解了Sigma-Delta、流水线(Pipeline)和逐次逼近寄存器(SAR)型转换器的设计细节,包括开关电容网络设计和时钟抖动对性能的影响。 射频前端设计是移动通信和物联网系统的核心。本部分聚焦于低噪声放大器(LNA)、混频器(Mixer)和压控振荡器(VCO)的设计。我们引入了Smith圆图和散射参数(S参数)分析,指导读者如何实现阻抗匹配、增益控制和相位噪声优化,特别是针对CMOS和SiGe工艺下的高频性能挑战。 第三部分:低功耗与新兴设计技术 随着移动设备和边缘计算的普及,低功耗设计已成为IC设计的核心议题。本书投入大量篇幅讨论了先进的功耗优化技术。这包括动态功耗的降低策略,如时钟门控(Clock Gating)、电源门控(Power Gating)以及多电压域设计。对于静态功耗,我们详细阐述了亚阈值偏置、高阈值电压单元的选择,以及背栅偏置(Back-Biasing)技术在降低漏电流中的应用。 在验证层面,本书摒弃了传统的仿真模式,转而强调形式化验证和签核(Sign-off)的重要性。读者将学习如何利用等价性检查(EC)、形式验证工具进行功能安全性和设计规范的自动化验证。 此外,本书紧跟行业前沿,探讨了先进封装技术(如Chiplet、2.5D/3D IC)对系统级性能的提升作用,以及在非易失性存储器(如MRAM/ReRAM)集成方面所面临的工艺挑战和新兴设计范式。这些内容超越了传统单芯片设计思维,将设计视野拓展到整个异构集成系统。 面向读者群体 《现代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技术详解》的定位是高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在半导体行业工作的工程师。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电子学基础,但内容组织遵循从基础原理到复杂应用的递进路线,确保即便是初入IC设计领域的专业人士也能通过系统的学习,掌握实际项目中所必需的工程技能和理论深度。本书的案例分析均基于业界主流EDA工具流程和实际工艺参数进行推导和验证,保证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1章 光纤通信系统简介1-1
1.1 光纤通信系统概述1-2
1.2 光波通信的传输方式1-5
1.2.1 雷射光束经大气层传播方式1-7
1.2.2 透镜波导传输方式1-10
1.2.3 光纤传输方式1-11
1.3 光纤通信系统架构1-16
1.4 光纤通信的优点1-17
1.5 有待努力的目标1-19

2章 光波导的基本原理2-1
2.1 引 言2-2
2.2 光的特性2-2
2.2.1 光之折射与反射2-3
2.2.2 全反射(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2-5
2.2.3 散 射2-6
2.2.4 色 散2-6
2.3 光如何在光纤中传导2-7
2.3.1 光纤的受光角2-9
2.3.2 何谓模态2-11
2.3.3 光纤的模态数2-15
2.4 光纤的分类2-27

3章 光纤的传输特性3-1
3.1 引 言3-2
3.2 光纤的传输损失3-2
3.2.1 内在因素所引起的损失3-4
3.2.2 外在因素所引起的损失3-9
3.3 光纤的频宽特性3-13
3.3.1 模态间色散(Intermode Pulse Dispersion)3-15
3.3.2 内模态色散(Interamode Pulse Dispersion)3-19

4章 光纤的制造、接续及测量4-1
4.1 引 言4-2
4.2 光纤的制造4-2
4.2.1 光纤制造的分类4-2
4.2.2 光纤的原料及处理程序4-4
4.2.3 硅族光纤的制造程序4-4
4.3 光纤的接续4-14
4.4 光纤的连接器4-20
4.5 光纤损失测量4-26
4.5.1 回切法测量光纤传输损失4-26
4.5.2 光时域反射法测量光纤传输损失4-27
4.5.3 光时域反射仪测量接续损失4-30
4.5.4 回切法测量接续损失4-32
4.6 光纤频宽的测量4-34

5章 光纤通信用的光源及检光器5-1
5.1 光纤通信用光源5-2
5.1.1 光的发射和吸收5-3
5.1.2 发光二极体(light emission diode)5-4
5.1.3 雷射二极体5-17
5.1.4 发光二极体与雷射二极体之比较5-28
5.2 光纤通信用之检光元件5-29
5.2.1 检光原理及特性5-30
5.2.2 PIN检光二极体5-34
5.2.3 泻光二极体(Avalanche Photo Diodes,APD)5-37

6章 光纤通信系统设计6-1
6.1 光纤通信系统之设计考虑6-2
6.1.1 元件的选择6-3
6.1.2 多工方式6-4
6.2 数位光纤通信系统的设计考虑6-7
6.2.1 系统架构6-8
6.2.2 数位光纤通信系统性能6-20
6.2.3 最佳中继距离设计6-35
6.3 类比光纤通信系统6-37
6.4 光纤通信系统的操作与维护6-42
6.4.1 特性监视6-42
6.4.2 故障诊断6-43
6.4.3 远端计测及连络线6-43

7章 光纤通信系统之应用7-1
7.1 光纤通信技术的优越性及应用领域7-2
7.2 光纤通信系统在电信网路的应用7-4
7.2.1 光纤通信系统在长途中继网路的应用7-5
7.2.2 光纤通信系统在局间中继的应用7-11
7.2.3 光纤通信系统在用户回线的应用7-13
7.3 光纤海缆系统7-16
7.4 光纤通信系统在军事上之应用7-19
7.5 光纤通信系统在工业上的应用7-20
7.5.1 光纤应用于侦测系统(sensor system)7-20
7.5.2 工业电视监视系统(ITV supervisory system)7-21
7.5.3 有线电视及数据通信系统的应用7-22
7.5.4 视讯会议系统之应用7-23
7.6 区域性网路(LAN)之应用7-24
7.6.1 光纤乙太网路(Optical Ethernet)7-26
7.6.2 光纤分散数据介面(FDDI)7-29
7.7 分波多工光纤传输系统7-32
7.7.1 分波多工光纤传输系统的优点7-33
7.7.2 分波元件7-33
7.7.3 合波元件7-35
7.7.4 高密度分波多工系统7-38
7.7.5 粗略型分波多工系统(CWDM)7-42
7.7.6 光放大器7-46
7.7.7 DWDM系统适用光纤7-49
7.8 同调光纤通信系统7-52
7.8.1 同调光纤通信系统的结构7-52
7.8.2 光源的光谱宽度要求7-54
7.8.3 同调检光方式7-56
7.8.4 同调光纤通信系统的特色7-59
7.8.5 同调光纤通信系统所需的技术7-60
7.9 全光化网路7-60
7.9.1 全光化传送网路7-62
7.9.2 全光化网路之MPLS通信协定7-67

附录一 中英对照附1-1
附录二 光源及检光元件规格范例附2-1
附录三 光纤之接合损失附3-1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買這本《光纖通信概論(修訂版)》,其實是聽朋友推薦的。他之前就讀過舊版,說內容寫得很扎實,架構也很完整。我個人對光學的部分一直很有興趣,但又覺得有些學術性太強,不容易消化。這次看到有修訂版,就想趁機好好學習一下。我特別希望這本書能把一些基礎的光學物理原理,像是光的折射、反射、衍射等,用更生動、更易懂的方式呈現出來,最好能搭配一些簡單的實驗或生活中的實例來輔助說明。畢竟,沒有好的基礎,很難深入理解後續複雜的技術。而且,我對光纖傳輸的安全性議題也很好奇,例如,如何確保光信號在傳輸過程中不被竊聽或干擾?會不會探討一些加密技術在光纖通信中的應用?另外,我對於光纖通信的未來發展趨勢也充滿好奇,像是量子通信、自由空間光通信等,這些新興技術是否會在書中有所提及,或者對其潛在的應用和挑戰進行探討?我希望能透過這本書,拓展我對光纖通信的視野,而不僅僅局限於傳統的網路架構。

评分

我購買《光纖通信概論(修訂版)》的動機,純粹是因為對新科技的好奇心。我一直認為,光纖通信是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基石,但對於其背後的技術細節卻知之甚少。這本書的標題讓我覺得它應該能為我打開一扇窗。我特別希望書中能夠深入淺出地介紹光纖的種類,例如單模光纖和多模光纖的差異,以及它們各自的優缺點和適用場景。我常常在新聞中聽到「光纖到府」的字眼,但不知道具體是如何實現的,以及其中的技術難點。另外,我也對光電轉換的過程非常感興趣,像是光電二極體、雷射二極體等元件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它們在光纖通信系統中的扮演的角色。我希望書中能有詳細的原理說明和結構圖解,讓我能有個清晰的認識。此外,我還想了解,光纖通信在資訊傳輸中的速度和容量極限在哪裡?未來還有多大的提升空間?會不會探討一些極端的應用場景,例如太空通信或深海通信,以及光纖通信在那裡所面臨的挑戰?

评分

這本《光纖通信概論(修訂版)》真的讓我眼睛一亮!身為一個在網路工程領域摸爬滾打了幾年的人,總是覺得現有的教科書有些陳舊,對於一些最新的技術和發展跟不上腳步。這本書的出現,簡直是及時雨。光是看目錄,就覺得內容非常扎實,從光纖的基本原理、傳輸特性,到各種光學元件、系統架構,都涵蓋得相當廣泛。尤其是修訂版,我特別期待它能加入更多關於 WDM(波分復用)技術的深入探討,以及現行最新的光模組、光器件的發展趨勢。畢竟,隨著 5G、物聯網的普及,對頻寬的需求是爆炸性的,光纖通信的技術瓶頸和創新點,往往就藏在這些細節裡。我個人比較關注光纖的損耗機制,像是色散、衰減等等,希望能更詳細地了解不同類型光纖在這些方面的表現,以及如何透過技術手段來克服。還有,在系統設計的部分,能否多一些實際的案例分析,例如城域網、長途傳輸網的架構設計,以及在不同場景下如何選擇合適的光纖類型和傳輸方案,這對我們做實務的人來說,非常有參考價值。這本書的排版和圖例也相當重要,清晰易懂的示意圖能幫助我們快速理解複雜的光學概念,希望修訂版在這些方面也能有更好的呈現。

评分

聽說這本《光纖通信概論(修訂版)》是業界相當推薦的入門書籍,我剛好想轉職進入電信業,因此立刻入手。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建立起對光纖通信比較全面且系統性的認識。首先,我對各種光纖連接器(如 SC、LC、FC)的規格、特性以及應用場合很有興趣,希望能了解它們在實際系統中的選擇考量。此外,光纖通信的傳輸功率和接收靈敏度也是我關心的重點,我希望書中能詳細解釋這些參數對系統性能的影響,以及如何進行優化。我還想知道,在光纖網路的規劃和設計階段,有哪些重要的考量因素?例如,如何計算光路預算,如何選擇合適的光收發模組,以及如何避免信號的串擾和失真?我認為,這些實務性的指導對於初學者來說至關重要。另外,我對光纖通信的標準化進程也很感興趣,例如 ITU-T、IEEE 等組織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相關的標準是如何制定的,這對我理解整個行業的發展脈絡非常有幫助。

评分

坦白講,我對這本《光纖通信概論(修訂版)》的期待,更多的是源於我過去在學習光纖通信時,所遇到的那些「霧裡看花」的時刻。很多時候,書本上的理論講解雖然正確,但就是少了那麼一點「臨門一腳」的實務連結,讓初學者難以將知識融會貫通。我特別希望能在這本書裡找到更多關於光纖故障排除和維護的實用技巧。例如,當光信號出現衰減過大、錯誤率飆升時,該如何運用儀器(如 OTDR)進行精確定位?不同的故障原因(光纖斷裂、接頭不良、元件老化)在測試數據上會有什麼樣的特徵?這些都是我在現場常常需要面對的問題。另外,對於光纜的敷設和保護,我也希望能有更詳盡的介紹,畢竟光纖的穩定運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物理環境的保護。例如,在惡劣的環境下,如何選擇合適的光纜結構?如何防止因溫度變化、機械應力對光纖造成損害?這本書的修訂版,如果能加入這些貼近實際操作的內容,對於我們這些一線的技術人員來說,將是無價之寶。我還想知道,書中會不會提及光纖通信在智慧城市、資料中心等新興應用領域的發展前景,以及相關的技術挑戰和解決方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