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入手《INTRODUCTION TO FLAT PANEL DISPLAYS》,完全是出於一股莫名的衝動,畢竟現在人手一機,誰不想知道手機螢幕是怎麼來的?結果,這本書的厚度和內容,差點沒讓我當場打退堂鼓。它從頭到尾都充滿了各種專業術語,像是「偏光片」(polarizer)、「光阻」(photoresist)、「薄膜電晶體」(TFT)等等,讓我感覺自己像是在啃一本外星語字典。 儘管如此,我還是試著耐著性子讀了下去。書中對於液晶顯示(LCD)原理的講解,算是比較容易理解的部分。它詳細描述了液晶分子在電場作用下如何旋轉,進而控制光的穿透。我也學到了原來我們看到的顏色,是透過彩色濾光片(color filter)產生的。這點讓我對手機螢幕有了全新的認識,原來繽紛色彩是這樣來的。 然而,當書本進入 OLED 的部分,我就覺得腦袋快要當機了。作者詳細介紹了不同類型的 OLED 材料,例如紅色、綠色、藍色發光層的化學結構,以及它們的壽命和效率問題。還有像是 AMOLED 和 PMOLED 的工作機制,光是看那些電路圖,我就已經頭昏眼花。更別說後面提到的良率、可靠性、以及一些複雜的製程控制,這些內容對我而言,真的太專業了。總之,這本書的內容非常豐富,但對於沒有相關知識背景的讀者,需要非常大的耐心和毅力才能消化。
评分這本《INTRODUCTION TO FLAT PANEL DISPLAYS》真的是一場視覺與知識的饗宴!我一直對我們每天使用的各種螢幕充滿了好奇,這本書就像是個導遊,帶我深入探訪了這個由光學、物理、化學和工程學交織而成的奇妙世界。從一開始的基礎概念,例如像素(pixel)的定義、解析度(resolution)的重要性,到各種顯示技術的演進,例如 CRT(陰極射線管)、LCD、PDP(電漿顯示器)和 OLED,都進行了非常詳盡且結構性的介紹。 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 LCD 工作原理的深入剖析。它不僅僅是告訴你液晶分子會動,而是詳細解釋了不同類型的液晶(例如 TN、IPS、VA),以及它們在不同電壓下的行為模式,還有背光模組(backlight module)的類型和發光效率。這些細節讓我明白了為什麼不同品牌的 LCD 螢幕在色彩、視角和反應速度上會有那麼大的差異。 當然,書中對於 OLED 技術的探討更是讓我驚豔。它清楚地說明了 OLED 的自發光特性,以及它如何實現真正的黑色和無限的對比度。而且,書中還提到了 OLED 在壽命、能耗和色彩準確度方面的優勢,以及一些挑戰,例如烙印(burn-in)問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還觸及到了一些較新的顯示技術,像是 Micro-LED,讓我對未來的顯示發展有了更宏觀的認識。雖然書中有些部分涉及較深的物理和材料學知識,但整體而言,它提供的資訊是全面且具有啟發性的,絕對是想深入了解顯示器技術的讀者不容錯過的佳作。
评分哇,這本《INTRODUCTION TO FLAT PANEL DISPLAYS》真的是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覺得我們每天都在用的手機、平板,甚至是電視螢幕,都是一些神奇的盒子,但卻從來不知道它們是怎麼做出來的。這本書就像是一扇門,讓我窺見了背後龐大的科技世界。從一開始介紹不同類型的顯示技術,像是 LCD(液晶顯示器)和 OLED(有機發光二極體),我就覺得很有趣。書裡有詳細解釋它們各自的工作原理,還有各自的優缺點,比我在網路上查到的資料還要精闢多了。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用了大量的圖表和結構示意圖,把原本抽象的技術概念具象化。例如,在講到 TFT-LCD 的時候,它會分解出薄膜電晶體(Thin-Film Transistor)的結構,解釋它如何控制每一個像素的開關。還有在講 OLED 的時候,也清楚地說明了有機發光層(organic light-emitting layer)是如何自行發光的,以及它與背光模組的區別。這種圖文並茂的方式,真的大大降低了閱讀的門檻,讓我即使不是相關科系畢業,也能大概理解其中的奧妙。 當然,書中還是有一些比較深入的技術細節,像是不同類型的液晶材料、不同驅動方式的演進,以及色彩校準(color calibration)的理論等等。這些部分對我來說可能有點挑戰,但整體來說,這本書提供的知識是相當紮實且具備啟發性的。它不只告訴你「是什麼」,更讓你思考「為什麼」。如果你對現代電子設備的顯示技術充滿好奇,並且願意花時間去深入了解,這本書絕對值得你入手。
评分這本《INTRODUCTION TO FLAT PANEL DISPLAYS》簡直是讓我從一個對螢幕「無感」的普通使用者,變成一個稍微有點「懂」的門外漢。一開始我只是想搞懂,為什麼有些螢幕顏色比較鮮豔,有些又很省電,這本書就循序漸進地帶我走進了這個迷人的領域。它並沒有一開始就丟給你一堆艱澀的公式,而是從最基本的結構開始介紹,像是螢幕的「三明治」結構,由玻璃基板、彩色濾光片、液晶層、TFT 陣列和背光模組等等組成。 我特別喜歡書中關於不同顯示技術的比較部分。它詳細地剖析了 LCD 和 OLED 的差異,像是 LCD 需要背光,所以黑色表現會比較灰;而 OLED 則是像素自行發光,可以做到真正的黑色,對比度也更高。而且,它還會提到一些更進階的技術,例如 Mini-LED 和 Micro-LED,這些都是我平常很少聽到的新名詞,但書中都有清楚的解釋,讓我對未來的顯示技術有了初步的認識。 不過,書中對於一些半導體製程和材料科學的探討,對我這個非理工科背景的人來說,確實有點吃力。像是對於薄膜沉積(thin-film deposition)的各種方法,或是不同有機材料的分子結構,這些內容讓我感到有點茫然。但即便如此,這本書還是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概覽,讓我對「螢幕」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東西,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它不是那種讓你讀完就能變專家的書,但絕對能讓你對這個領域產生濃厚的興趣,並知道接下來可以往哪個方向去鑽研。
评分天啊,這本《INTRODUCTION TO FLAT PANEL DISPLAYS》真的是讓我又愛又恨!當初會買這本書,純粹是因為我對手機和電腦螢幕的小小世界感到好奇,覺得它們怎麼能發出那麼多顏色,畫面又那麼清晰。翻開書的第一頁,我就被那些密密麻麻的專業術語給震懾住了:TFT-LCD、OLED、AMOLED… 腦袋瓜瞬間一片空白。心想,這跟我想像中的「螢幕入門」好像有點距離。 不過,我這個人就是有股不服輸的勁,既然買了,就要硬著頭皮讀下去。不得不說,作者在講解一些基礎原理的時候,還是下了功夫的。像是像素(pixel)的構成、背光模組(backlight module)的作用、以及色彩轉換的機制,這些部分用圖解和比較淺顯的文字,讓我稍微抓到一點門道。只是,當他開始深入探討液晶分子(liquid crystal molecules)的運動方向、電場(electric field)如何控制它們、以及各種驅動電路(driving circuit)的設計時,我就像是掉進了另一個宇宙。那些公式、那些電學圖,真的讓我的高中物理老師在天上都要為我捏把冷汗。 最讓我覺得頭痛的,還有書中提到的各種測試標準和良率(yield rate)的議題。什麼時候需要進行老化測試(aging test),什麼樣的壞點(defect pixel)是可以接受的,又有哪些製程上的眉角會影響到最終的顯示效果。這些內容對我這個只想知道螢幕怎麼亮的消費者來說,根本是天書。我甚至覺得,如果要完全理解這些,我可能需要重讀大學的電子工程系。總之,這本書雖然名為「入門」,但它的深度和廣度,絕對不是泛泛之輩能夠輕鬆駕馭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