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电子学(修订版)

通讯电子学(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电子学
  • 通信原理
  • 电路分析
  • 信号处理
  • 无线通信
  • 模拟电路
  • 数字电路
  • 电磁场与电磁波
  • 信息论
  • 高等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内容针对通讯理论及实务对各种观念做详尽的介绍,并着重实例电路的分析与设计,使读者具备修正理论及实务间之差异。内容则包含信号与电子电路、傅利叶转换及应用、振幅调变、频率调变、脉波调变及数位调变等,且于每章节均附有习题,使读者可课后复习。本书适用于科大电子、电机系「通讯系统」、「通讯电子学」之课程使用。

本书特色

  1 . 介绍目前与未来最新通讯实际应用。

  2 . 内容则针对通讯理论及实务并重的原则下,对各种观念做详尽的介绍,并着重实例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3 . 本书附有习题,让读者能课后复习,以达学习之效。

深入探索光纤通信的奥秘:光纤通信系统基础与前沿技术 作者: [此处可以虚构一位在光通信领域有深厚积累的专家,例如:张伟、李明华] 出版社: [此处可以虚构一家专注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专业出版社] 字数: 约1500字 --- 内容简介: 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数据传输速率和网络容量的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现代通信网络的核心骨干,光纤通信技术以其高带宽、低损耗、抗电磁干扰等无可比拟的优势,支撑着全球信息化的飞速进程。本书《光纤通信系统基础与前沿技术》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系统化的光纤通信知识框架,覆盖从基本原理到最新研究进展的广阔领域。 本书的编写团队汇聚了通信工程、光电子技术和信息科学等多个领域的资深专家,他们凭借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经验,力求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清晰的逻辑结构,将复杂的光纤通信技术以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本书不仅面向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也适用于光通信设备研发工程师、网络规划与维护技术人员,以及对高速信息传输技术感兴趣的科研工作者。 第一部分:光纤通信的基石——理论基础与关键组件 本书的开篇部分,重点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我们首先详细阐述了光波导理论,深入分析了光纤的结构、光在光纤中的传播特性,包括模态理论、有效折射率法以及色散(如材料色散、波导色散和模式色散)的物理机制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理解色散管理是实现高速、长距离传输的关键,本书对此进行了详尽的数学推导和工程实例分析。 接着,我们深入剖析了光纤通信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1. 光源技术: 详细介绍了用于光通信的半导体激光器,包括直调(Direct Modulation)和外调制(External Modulation)技术。重点阐述了DFB(分布式反馈)激光器、DBR(分布式布拉格反射)激光器的工作原理、性能参数(如线宽、谱纹、啁啾效应)以及如何通过精密的偏置电流和温度控制实现高性能的光输出。此外,对于光通信领域日益重要的光孤子传输,本书也介绍了超窄线宽光源的需求与实现。 2. 光调制与解调: 这一章节详细探讨了将电信号转换为光信号的调制技术。我们不仅涵盖了传统的强度调制(如OOK、NRZ),更花费大量篇幅讲解了先进的相位和偏振调制格式,如QPSK、QAM等,这些是实现高频谱效率的关键。在接收端,本书详述了PIN二极管和雪崩光电二极管(APD)的特性,并重点介绍了相干检测技术的原理、本振光的要求以及如何通过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实现偏振解复用和相位恢复。 3. 光纤与传输介质: 除了标准的单模光纤(SMF)和多模光纤(MMF),本书还详细介绍了用于超大容量传输的特种光纤,如低损耗光纤(LLF)、色散补偿光纤(DCF)以及少模光纤(MMF)和少模光纤(Few-Mode Fiber, FMF)在空分复用中的应用潜力。 第二部分:系统性能与增强技术 在掌握了基础组件后,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如何构建高性能、高可靠性的光纤通信系统。 1. 噪声与非线性效应: 这是限制高速光通信系统性能的两个主要因素。书中系统地分析了接收端的热噪声、散粒噪声,并对传输信道中的非线性效应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包括自相位调制(SPM)、交叉相位调制(XPM)、四波混频(FWM)和受激拉曼散射(SRS)。我们提供了处理和缓解这些非线性效应的工程方法,如光纤光栅补偿、预加重技术以及非线性克尔效应的建模分析。 2. 光放大技术: 阐述了光纤通信中实现长距离传输的关键技术——光放大。重点讲解了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的原理、增益平坦化技术,以及拉曼放大器(RA)的优势和局限性。对于超长距离的跨洋通信,本书还探讨了在EDFA/RA级联系统中如何进行动态功率控制和噪声管理。 3. 复用技术: 频谱效率是衡量系统容量的核心指标。本书详细介绍了波分复用(WDM)技术,包括密集波分复用(DWDM)的器件设计(如MZI、AWG)和网络架构。更进一步,本书将视角拓展到了先进的复用技术,如偏振复用(PDM)和正交频分复用(OFDM)在光通信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与WDM结合,形成空前强大的空分、时分、波分和偏振复用的全维度复用系统。 第三部分:光纤通信的前沿与未来方向 本书的第三部分紧跟行业发展脉搏,探讨了下一代光通信系统所面临的挑战与新兴技术。 1. 相干光通信(Coherent Optical Communication): 详细介绍了相干技术如何通过在接收端进行全数字信号处理(DSP)来补偿色散和非线性损伤,从而实现极高的频谱效率和传输距离的突破。内容涵盖了复杂的DSP算法,如定时恢复、频偏估计、信道均衡等。 2. 软判决与前向纠错(FEC): 在超高速率和高调制复杂度下,系统误码率的控制至关重要。本书深入讲解了软判决的原理,并详细介绍了Turbo码、LDPC码等先进的FEC技术,展示了它们如何在物理层实现容错能力的大幅提升,推动系统向“打破香农极限”的理论边界迈进。 3. 新型光纤与网络架构: 我们展望了空分复用(SDM)技术的潜力,包括多芯光纤(MCF)和少模光纤(FMF)在突破单芯光纤容量瓶颈方面的最新进展。同时,本书还讨论了光网络中的交叉连接技术,如光交叉连接器(OXC)和基于MEMS/SOA的动态光路调度,为构建灵活、可重构的光网络提供了工程视角。 4. 光电集成与芯片化(PIC): 探讨了将激光器、调制器、探测器、波导等光电子元件集成到单个芯片上的技术趋势,如硅光子学(Silicon Photonics)在降低功耗、减小体积和提高集成度方面的巨大优势及其在数据中心和长途传输中的应用前景。 结语 本书力求内容的前沿性、理论的深度和工程的实用性达到完美的平衡。通过对光纤通信系统的全面剖析,读者不仅能够掌握支撑当前信息社会的关键技术,更能为迎接未来Tbps甚至Pbps级别的通信挑战做好知识储备。掌握本书内容,即是掌握了信息高速公路的“硬核”技术。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1章 通讯系统概论
1.1 通讯发展史
1.2 电磁频谱及缩写
1.3 频率与波长
1.4 通讯系统简介
习 题

第2章 信号与电子电路
2.1 信号与系统
2.2 信号的分类
2.3 系统的分类
2.4 振盪电路
2.4-1 振盪器
2.4-2 电晶振盪器
2.4-3 品质因素与频宽
2.5 泸波电路
2.5-1 低通泸波器
2.5-2 高通泸波器
2.5-3 带阻泸波器
2.5-4 低通泸波器
2.5-5 高通泸波器
2.5-6 带通泸波器
2.5-7 带阻泸波器
习 题2-34

第3章 傅利叶转换及应用
3.1 信号的相量频谱
3.2 三角傅利叶级数
3.3 指数傅利叶级数
3.4 傅利叶转换
3.5 奇特函数
3.6 脉冲响应
3.7 傅利叶转换的性质
3.8 回旋积分(Convolution Integral)
3.9 线性系统的泸波特性
3.10  系统的频带宽
3.11  无失真传输
3.12  信号失真
3.13  泸波器的时间响应
习 题

第4章 振幅调变
4.1 双旁波带抑止载波调变(DSB-SC)
4.1-1 DSB-SC调变器(modulator)
4.1-2 DSB-SC信号的解调(demdulation)
4.2 振幅调变(AM)
4.3 单旁波带信号调变(SSB)
4.3-1 SSB的产生
4.3-2 SSB的解调
4.4 超外差AM接收机
4.5 分频多工(FDM)
习 题

第5章 频率调变
5.1 调频(FM)与调相(PM)
5.2 频率调变的频宽
5.2-1 窄频FM
5.2-2 宽频FM
5.3 FM信号的产生
5.3-1 间接FM产生器
5.3-2 直接FM产生器
5.4 FM发射机电路
5.5 FM信号的解调
5.5-1 通带限制器
5.5-2 实用的FM解调器
5.6 实用的FM接收机电路
5.7 FM及AM的应用
习 题

第6章 脉波调变
6.1 取样理论
6.2 脉波振幅调变(PAM)
6.3 脉波期间调变(PDM)
6.4 脉波位置调变(PPM)
6.5 脉波编码调变(PCM)
6.6 数据转换(data conversion)
6.6-1 D/A转换器
6.6-2 A/D转换器
6.7 分时多工制(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TDM)
6.8 匹配泸波器
习 题

第7章 数位调变
7.1 资讯之量测
7.2 资讯之传输速率
7.3 频道容量
7.4 数位传输
7.4-1 常用数据码
7.4-2 串列传输
7.4-3 非同步传输
7.4-4 同步传输
7.5 数位通讯系统
7.6 差异调变(DM)
7.7 数位调变系统
7.8 数位调变系统之比较
习 题

附 录
附录A 傅利叶转换配对表
附录B 傅利叶转换的性质
附录C 高斯面积函数
附录D 互补误差函数表
附录E 贝塞尔函数表
附录F 常用波形的自相关、频谱及或然率密度
附录G sinc()表
中英名词对照表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通訊電子學(修訂版)》讓我在類比訊號處理的部分,有了全新的認識。我一直覺得類比電路設計是個很玄的東西,尤其是那些涉及到運算放大器(Op-Amp)的應用,常常覺得有點抽象。但是,這本書對於運算放大器的基本架構、開迴路增益、輸入輸出阻抗、頻寬限制等關鍵參數,都做了非常清晰的闡述。它不只停留在單純的電路圖,而是透過大量的圖示和實例,展示了運算放大器如何在各種不同的配置下,實現加法器、減法器、積分器、微分器等功能。更讓我驚喜的是,它還探討了「主動濾波器」的設計,包括薩倫-金濾波器、多級反相濾波器等,這些對於需要進行精確訊號濾波的場合,提供了非常實用的指導。書中對「儀表放大器」的介紹也讓我受益匪淺,它清晰地解釋了儀表放大器在小訊號量測、雜訊抑制方面的優勢,以及如何在複雜的量測環境下,有效提取所需訊號。對於任何需要在通訊系統中處理類比訊號的人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參考書。

评分

這本《通訊電子學(修訂版)》真的讓我印象深刻,特別是它在講解一些進階議題時,那種由淺入深的引導方式,讓我這個在通訊領域摸索了一段時間的人,都覺得受益匪淺。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訊號調變」的部分,書中不僅詳細介紹了AM、FM、PM等基本調變方式,更深入探討了QAM、OFDM等現代通訊系統中不可或缺的調變技術。而且,它並沒有停留在理論推導,而是非常貼心地補充了許多與實際電路設計和系統架構相關的考量,例如在討論OFDM時,就提到了其在對抗多重路徑干擾方面的優勢,以及在LTE、5G等無線通訊標準中的應用。書中還花了相當大的篇幅討論了「濾波器」的設計與選擇,從基本的巴特沃斯、切比雪夫濾波器,到更進階的橢圓濾波器,都做了清晰的比較和應用場景分析。讓我驚喜的是,它還觸及了「雜訊抑制」和「錯誤更正碼」等關鍵的通訊效能提升技術,這些都是我在實際工作中常常會遇到的難題,能有這麼一本系統性且深入的參考書,簡直是如獲至寶。

评分

哇,拿到這本《通訊電子學(修訂版)》手冊,老實說,我原本是抱著一股「又一本教科書」的心情,畢竟電子學的書坊間真的不少,內容常常都大同小異,看了頭就昏。但翻開這本書,我才發現,它真的有讓我眼睛一亮的感覺!首先,它在一些比較基礎的概念上,並沒有過於簡化,而是用一種更貼近實際應用的角度去講解,像是解釋雜訊的來源和影響時,就舉了蠻多生活中的例子,讓我這種非本科系背景的人,也能比較容易進入狀況,不會覺得離自己太遙遠。而且,書中的圖表編排也很用心,很多複雜的電路圖都被畫得很清楚,重點也很突出,不會讓人看了霧煞煞。我特別喜歡它在介紹某些關鍵元件時,會補充一些歷史沿革和小故事,讓原本枯燥的技術知識,多了一點人味,也更容易記住。總體來說,這本書讓我對通訊電子這個領域,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親切感,感覺好像不是在啃教科書,而是在跟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聊天,一點一滴地學到實用的知識。

评分

坦白說,這本《通訊電子學(修訂版)》的厚度一開始讓我有點猶豫,但實際翻閱後,我只能說它的內容紮實到不行,而且重點都抓得非常準確。我最近在研究無線通訊的功率放大器設計,這本書在這方面提供了非常詳盡的介紹,從A類、B類、AB類放大器的原理,到D類、E類、F類等高效率放大器的設計考量,都做了深入的剖析。書中還特別強調了放大器在非線性失真、諧波產生等方面的挑戰,以及如何透過偏置電路、回授機制等方式來優化其性能。我尤其欣賞它在講解「阻抗匹配」時,不僅提供了史密斯圓圖的使用方法,還結合了實際的電路範例,讓我能夠理解如何在不同頻率下,實現最高效率的功率傳輸。此外,它還觸及了一些比較進階的專題,例如「微帶線傳輸線」的特性分析、「諧振腔」的設計原理,這些對於想要深入理解高頻電路設計的人來說,都非常有價值。總之,這本書真的是一本將理論與實務完美結合的寶典,讓我在功率放大器的領域,功力大增!

评分

老實說,這本《通訊電子學(修訂版)》的出現,完全顛覆了我對「參考書」的既有印象。我一直以來,在處理數位通訊系統的「訊號擷取」和「時脈恢復」這兩個部分,都覺得非常吃力,總是抓不到關鍵的節奏。但這本書在這方面的講解,簡直是太到位了!它從基礎的「訊號取樣定理」開始,詳細解釋了為何需要適當的取樣頻率,以及過取樣、欠取樣會造成的影響。接著,它深入探討了「量化」的過程,包括不同量化方式的優缺點,以及如何減少量化誤差。最讓我驚喜的是,它在介紹「時脈恢復」的部分,詳細講解了各種載波相位和符號時脈的估測技術,例如Gardner定時、Mueller-Muller定時等,並結合了實際的演算法和電路實現。書中還觸及了「位元同步」和「訊框同步」等重要議題,這些都是確保數位訊號正確解碼的關鍵。我特別欣賞它在講解這些複雜演算法時,並沒有使用過於艱澀的數學語言,而是用一種易於理解的方式,逐步引導讀者進入狀況。這本書真的讓我對數位訊號處理的底層原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為我日後的相關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