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茱丽叶

亲爱的茱丽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ary Ann Shaffer、Annie Barrows
图书标签:
  • 爱情
  • 浪漫
  • 书信
  • 成长
  • 家庭
  • 秘密
  • 回忆
  • 意大利
  • 亲情
  • 治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英国女作家茱丽叶收到一封来自遥远根西岛的陌生人来信,他在一本二手书发现了她的名字和地址,由于很想再读作者的其他作品,因此写信与她联系,还提及岛上成立「根西马铃薯皮派文学读书会」的由来。茱丽叶对岛上的一切感到很好奇,于是双方开始通信,也与读书会的其他成员鱼雁往返,他们谈阅读对人生的影响,谈逆境中坚强活下去的力量,也谈生活中的甘甜苦涩。

  随着和岛民的情谊日渐深厚,茱丽叶决定亲自前往根西岛一游,一开始是为了收集下一本新书的题材,没想到她的生命因此有了意想不到的转折……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小说採用书信体写成,一封封情意真挚的信件在英国伦敦、苏格兰、海崃中的根西岛、法国之间往返传情,读者就像展读尘封在柜子底部的一封封信件,逐渐串联起令人欢笑又落泪的故事全貌。此书再次肯定阅读的不朽和人性的不平凡,令人不禁忆起《查令十字路84号》的越洋情谊。这是一个关于书、关于爱情与友情的抉择、关于历史与记忆的美好故事。

作者简介

玛丽.安.薛芙(Mary Ann Shaffer)

  曾任编辑、图书馆员,也曾在书店工作。二十年前,她赴伦敦旅行时顺道前往海崃群岛一游,因气候因素受困于根西岛,却就此展开与根西岛的一世情缘。薛芙一直怀有写作梦,也将第一部小说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根西岛,最后终于一圆梦想写出《亲爱的茱丽叶》,可惜她于本书出版前夕过世,无缘看到自己的第一本小说隆重出版。《出版家週刊》特为她刊出讣闻,这是新人作家少有的高规格待遇。

安妮.贝萝丝(Annie Barrows)

  是薛芙的外甥女,曾任编辑,也是童书作家。

译者简介

赵永芬

  东海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教育硕士。曾多次获聘担任国内外的中英文口译工作,目前任教于中国科技大学,并从事翻译工作。曾以《火星上的人类学家》(天下文化出版)获得联合报读书人非文学类最佳翻译奖、《走了一位老师之后》(小鲁文化出版)获2008「好书大家读」年度最佳少年儿童文学组、《爱在蔓延中》(小鲁文化出版)获颁教育部年度人权教育出版品的翻译奖,此外还有《四季奇谭》(与施寄青、齐若兰合译)、《午夜2点》(以上远流出版)等译作。

《尘封的航海日志》 一部关于遗失的文明、未竟的探索与人性的史诗 作者:埃利亚斯·凡·德·韦尔德 出版时间:初版于 1932 年,本书为 2023 年增补修订版 --- 引言:时间之海的低语 本书并非一部轻松的消遣之作,它是一份沉甸甸的遗产,是二十世纪初,人类对未知世界最纯粹、也最鲁莽的渴望的真实记录。它以近乎枯燥的精确,描绘了“奥德赛号”探险队,在追寻传说中沉没大陆——亚特兰蒂斯——的过程中,所遭遇的科学奇迹与人性深渊。 埃利亚斯·凡·德·韦尔德,一位极富争议的荷兰海洋地质学家和神秘学研究者,以他细腻入微的笔触,记录了从 1919 年至 1924 年间,横跨大西洋中脊,深入南纬 40 度无人区的一段被历史刻意遗忘的航程。 第一卷:启程与科学的傲慢 (The Hubris of Precision) 故事始于里斯本港,一艘为当时最先进的蒸汽动力和早期无线电技术加持的考察船——“奥德赛号”,载着来自欧洲各大顶尖机构的精英学者启航。彼时的世界正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对“绝对真理”的渴求达到了顶峰。 凡·德·韦尔德详尽记载了他们利用新式声呐技术绘制深海地貌的过程。他以无可挑剔的科学术语,阐述了如何通过水下压力变化推断地壳异常,以及他们对“比米尼之路”和“巴哈马群岛”水下构造的初步勘测结果。 然而,科学的严谨很快被一种近乎宗教般的热情所取代。船上的核心人物,著名考古学家兼语言学家,阿尔伯特·克劳斯博士,坚信亚特兰蒂斯的遗迹并非神话,而是可以通过特定的数学频率和古代天文学记录定位的实体。 细节聚焦: 深海声学记录的首次公开: 书中收录了数张手绘的、记录了异常低频共振的声学图表,凡·德·韦尔德推测这可能并非地质活动,而是某种人为的、巨型结构的残余震动。 “琥珀密码”的破译尝试: 探险队携带了一批从埃及和克里特岛收集的、被认为与前希腊文明相关的刻有复杂几何图案的琥珀碎片。克劳斯博士试图将这些图案与古希腊星图进行比对,这段文字充满了对古代数学的痴迷。 第二卷:深渊的接触与逻辑的崩塌 (The Abyss and the Unraveling) 当“奥德赛号”抵达预定海域,并在一次罕见的、持续数日的平静海况下部署了深海潜水钟时,一切都改变了。 凡·德·韦尔德的叙事开始变得零散,笔迹从工整的科学笔记,逐渐转向焦虑的手写体。他们发现了宏伟的、明显非自然形成的结构——不是想象中的辉煌宫殿,而是某种巨大、冰冷、由未知黑色岩石构筑的几何体,深埋于数千米的洋底。 更令人不安的是,探险队在回收的样本中发现了一种奇异的、对现有元素周期表完全陌生的金属合金。这种合金在极高压力下保持稳定,但一旦暴露在甲板阳光下,便会迅速分解成无害的氧化物,留下一股难以名状的、类似臭氧和旧书混合的气味。 船员间的猜疑开始滋生。深潜人员报告了视觉上的错觉,声纳中偶尔会捕捉到“有节奏的、非自然的水流脉冲”。凡·德·韦尔德记录了船上物理学家对“时间流速异常”的初步测量,尽管他本人对这些结论持怀疑态度,但他无法否认船员精神状态的急剧恶化。 关键事件: “零号样本”的失窃: 最为关键的,一块嵌有复杂电路图案的黑色岩石样本,在一次夜间暴风雨后神秘失踪,随之消失的还有首席航海官,他对事件的描述含糊不清,只提到“水下有光”。 船上教派的形成: 几名船员开始沉迷于深海发现的“秩序感”,他们相信这些遗迹是宇宙更高级文明的遗嘱,并试图用船上收集的贝壳和珊瑚碎片模仿那些深海几何图案。 第三卷:归途、牺牲与记忆的重构 (The Return and the Silence) 这次探险的结局是惨烈的。返航途中,船只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被凡·德·韦尔德称为“静默风暴”的怪异天气——没有雷电,没有巨浪,只有持续的、令人耳膜刺痛的低压。 “奥德赛号”在返回途中损毁了大部分先进设备,包括所有原始的深海摄影胶卷。凡·德·韦尔德和少数几名幸存者最终被一艘路过的渔船救起,但他们带回的“证据”少之又少:几份残缺的航海记录、几张模糊的声纳草图,以及大量关于亚特兰蒂斯文化如何基于“非欧几里得几何”构建社会的理论推演。 这本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在于凡·德·韦尔德对这次探险精神影响的深刻剖析。他不再追求科学的荣耀,而是试图理解,是什么样的知识,能让一个高度文明在瞬间彻底湮灭。他质疑,他们带回的“真理”是否比无知更具破坏性。 尾声:未被解答的疑问 修订版中新增的几页附录,是凡·德·韦尔德晚年的日记片段。他坦言,他销毁了所有关于亚特兰蒂斯“生命体”存在的模糊描述,因为他认为这些描述源于高压下的幻觉,而非事实。 然而,他最后一次记录的,是他住所窗外,每当午夜时分,总能听到一种微弱的、频率极低的嗡鸣声,那声音,与“奥德赛号”在深海中探测到的“脉冲”声惊人地相似。 《尘封的航海日志》是一部关于知识的边界、科学的局限以及深海黑暗对人类心智侵蚀的经典之作。它迫使读者思考:有些秘密,或许注定应该永远沉睡在时间之海的底部。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推荐导读一

最美妙的关系
袁琼琼(知名作家)
 

  《亲爱的茱丽叶》原名是「根西马铃薯皮派文学读书会」,出版社没有直译原书名是对的,原来的书名把整本书的内容完全透露了。看到书名,便可以完整地想像这是怎样的一本书。是的,这本书的背景是「根西岛」。书里讲的是文学与食物,而这个读书会,事实上,非常之庶民、随性,参与者主要是为了食物而来,但是一边品尝食物之时,多少也就读了一些「文学」。

  在书里,「文学」这两个字非常难以界定。虽然一般而论,能跟「文学」搭上边的多少必须具有某种艺术性高度,或者,至少需要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在根西岛上,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对于根西岛的居民,对于这些「根西马铃薯皮派文学读书会」的成员,「文学」的定义非常简单,就只是写在纸上的字而已。

  某方面来说,这看法也不能说它不正确。所有的文学,高的或低的,伟大的或平凡的,有趣的或严肃的,不都也是从写在纸上的字开始的吗?

  由于对「读书」这件事的理解如此直率单纯,因此根西岛上的这个读书会便非常不同于流俗,他们的读书类型出人意表,他们的读书态度理直气壮、滑稽突梯。在他们,读书这件事与生活相关,他们以读书为生活的借口,又从生活来理解他们的阅读。说实话,这其实就是读书的最高境界,如果我们所阅读的书,无法在我们的人生里产生共鸣,如果我们的人生,无法在某本书里得到映照,那么书只是书,人生只是人生。这样的阅读是苍白的。

  《亲爱的茱丽叶》的特别之处是,它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书中有书,书之中有人生故事,书之外也有。

  这本书的作者有两位,分别是玛丽.安.薛芙和安妮.贝萝丝。两人的关系是姨甥。玛丽自述是:「因为出乎意料的健康因素,我的工作不得不中断。」之后的接手者便是安妮。

  以关系来说,玛丽是安妮的长辈,而以写作资历来说,安妮已经有过写作经验,而这是玛丽的第一本书。我认为「由某个人开启,却由另一个人完成」的这种「合作」模式,在作者绝对是个意外,但奇妙的是,却正好与书的内容唿应。

  这本书里,一个远去的作者,开启了一个现存的作者的人生。而一个过去的爱情故事,完成了现在的一段爱情。这些事,与书有关,也与人有关。

  书中的「现在」,其实是一九四六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不久,百废待举。人们无论精神或物质,都正在重建时期。一边重建城市,一边也试图从战争期间的无序混乱中重新建立价值感与秩序,并借以找到人生方向。

  这样沉重的主题,作者却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切入。

  女主角,这位「亲爱的茱丽叶」是个报社专栏作家,算是个小名流。她刚发生了生命中最要命的大事,因为做了逃婚新娘,成为小报和闲人茶余饭后的谈笑资料,因此目前处在非常不愉快的境地。

  她小有成就,既不够宏大到使她选择写作为平生志业,也不够渺小到甘愿屈身去做个平凡的家庭主妇。她过了适婚年龄,但还没老到不再期待爱情。总之,就是这么个悬在半空中的女人,在人生的不确定阶段之时,收到了一封「读者」来信。

  这封信,有趣的是,对方之所以写来,与茱丽叶的作家身分没有什么关系。他是因为「拥有一本属于你的旧书而知道你」。想来茱丽叶也像多数爱书人一样,会在自己最喜欢的书里留下名字和资讯,以这种「拥有」来标示自己与写作者的连结。也标示自己的口味。换句话说,这是一封「读者」写给「读者」的信。而两者的相同之处是,都喜欢同一本书。而这本书是查尔斯.兰姆的《伊利亚散文选》。

  就因为这样,十九世纪的写作者兰姆,在去世一百多年后,依旧连结了遥远的英伦与根西岛,连结了陌不相识的一对男女。

  一本书存在,它便能向未来说话,不论多远的未来。而你永远无法预测,它能够如何干预,以及创造了未来。

  兰姆是《亲爱的茱丽叶》这本书里一个不存在、但是血肉分明的角色。「喜欢查尔斯.兰姆」绝对是一个明显的标签。他代表了一种非学术性的趣味。代表一种踏实生活,并且喜爱生活的朴质的性情。

  十九世纪作家兰姆是第一个把散文写作从宏议大论带到生活层面的作者。在他之前,西方认为「散文」都必须写有意义的题目。但是兰姆是异常之小市民的,试看他某些散文的题目,就大致可以想见他的生活态度,和他的关心范围:〈耳朵逸事〉、〈一个单身汉对于已婚男女言行失当之感叹〉、〈教书先生纪事〉、〈有感于京城乞业之萧条〉、〈论烤猪〉、〈情人节〉、〈愚人节〉……总之,多数是些小情小事,人人都有的经历,人人都有的想法。他这本《伊利亚散文选》风行百年,至今不衰,其实显示了人们最关心的,其实还是自己熟悉的事情。

  兰姆一辈子都是上班族,在小公司里做了三十五年的书记。薪水微薄,地

  位卑微,自然没有能力结婚。姊姊玛丽.兰姆患有躁郁症,不时发作。当时的人对这种病没有概念,除了隔离,没有别的医治方式。而兰姆选择跟姊姊住在一起,终身照顾她。在不发病的时候,玛丽应当也是个贴心的、甚至才华洋溢的人。姊弟俩合写过《莎士比亚故事集》,把莎士比亚的戏剧改写成故事。但是发病的时候,玛丽有暴力行为。

  兰姆的一生,绝对无法称之为美好的人生。他的生命里缺乏太多于一般人寻常的东西,他没有钱,没有机会,甚至没有经历过爱情与婚姻,但是这样几乎一无所有的人生,充斥磨难、毁坏与挫折的人生,兰姆却安贫乐道,给了我们幽默温暖,对生命兴趣盎然的描述与解说。

  根西岛上这群读书会会员的人生也很类似。这个小岛在二次大战时为德军占领,不但物质缺乏,还可能随时丧失自由、丧失性命。在这种高压环境下,人性面对的是极致的淬鍊,杂质不复存在,人人显露的是真正本质。如同兰姆在横逆人生中显露的是乐观积极和温暖的本质,根西岛上那些真正高贵的灵魂,显现的也是勇敢和正直的本质。

  书里说了许多战争的故事。不是战争的丑恶和恐怖,而是在这些丑恶和恐怖之下激发的温暖人性。这说明了在任何一种最恶劣的情况下,我们依旧可以有所选择。而能够让人生快乐和了无遗憾的选择,永远只是相互的爱与援助。

  根西岛上这一群直率诚实,个性独特因而可亲可爱的小人物,他们禀直心而活,不受世俗成见的影响。对于那些公认的经典巨作发出的评论,时常令我大笑。

  除了一个圆满好看的爱情故事,我觉得这本书里还传达了另一种关系,那就是作者与读者,当作者面对读者来写作,而读者能够在作者的文字里看到自己,这是最美妙的关系。不只是单方面的写作或阅读,而是彼此分享,进而彼此融合。

推荐导读二

用阅读,走过黑暗、拥抱希望
谭光磊(本书中文版权代理人)

  去年三月,《出版家週刊》登了一篇讣闻,悼念病逝家中的美国小说家玛丽.安.薛芙。出版社登讣闻纪念作者并不稀奇,稀奇的是这位享年七十三岁的薛芙女士不但是「新秀」,而且她的处女作《亲爱的茱丽叶》根本还没出版!

  薛芙究竟何德何能,还没出道便受到国际文坛瞩目?这得从二十年前说起。当时薛芙到伦敦旅游,顺道探访欧洲最后一个实行封建制度的萨克岛(Sark)。萨克岛是英属海崃群岛中的一个,靠近法国诺曼地海岸,必须先搭机到根西岛(Guernsey)方能转达。

  就在她抵达根西岛圣彼得港的那天,岛上起了浓雾,不论船只或飞机都无法启航。薛芙决定隔天就回伦敦,当时机场只有她和经理两人,窗外白茫一片,室内让人冻得发抖。为了排遣时间,薛芙把机场所有的根西旅游书都买了下来,并在经理建议下躲进男厕,打开烘手机取暖。

  就这样,她爱上了根西岛。很少人知道这里曾被德军占领,更少人知道二战期间小岛上发生过什么事。和欧陆上的腥风血雨或英国的恐怖空袭相比,岛民所承受的或许不算什么,可是仔细探究,那段烽火岁月里的悲欢离合、人世无常,可也一点都不少。回到美国后,薛芙写信给根西岛的报社,询问还有没有相关书籍可看,就这样持续研究了二十年。

  薛芙一辈子在书店工作,爱书读书之余当然也有写作梦,只是光说不练,直到读书会的朋友叫她「要嘛动笔,否则就闭嘴」。一气之下,她写了《亲爱的茱丽叶》证明自己不是空谈。小说全部以书信体写成,描写作家茱丽叶和根西岛民因为一本旧书而牵起的奇妙友谊。

  故事从作家茱丽叶离开伦敦,到外地宣传新书揭开序幕。这位三十出头的女作家有点脱线,但绝对真诚可爱。二战期间,她以一篇描写自己「恐鸡症」的文章,赢得报社「女人最怕的东西」征文比赛,后来应邀在报上开设专栏,用幽默的笔法观察战争期间的人生百态,颇受读者欢迎,于是由出版社集结成书。

  出版社老板席尼很关切她下一本书的写作计画,但茱丽叶很无奈地在信中说自己毫无头绪。这时她收到一封来函,那人说他在二手书店买到一本《伊利亚散文选》,在书中发现她的名字和地址。因为他很喜欢这本书,所以想问问作者兰姆有没有其他着作可推荐?是否有人写过他的传记?

  此人名叫道西,是个住在根西岛上的农夫。他说在德军占领期间,《伊利亚散文选》带给他许多欢笑,尤其是书中关于烤猪的描写更让他忍俊不禁。为什么?因为他们的「根西马铃薯皮派文学读书会」就是因为烤猪而成立的。

  看到这里,你一定和茱丽叶一样好奇。这个读书会是什么鬼?又和烤猪有什么关系?根西岛?被德军占领?什么跟什么啊!于是她开始和道西通信,并认识了读书会的其他成员,例如在市场摆摊卖药的女巫伊苏拉(她养了一只有幽闭恐惧症又不喜欢男人的鹦鹉),带着孙子同住的老渔夫艾班,很有贵妇架势的毛格莉太太,还有假扮贵族骗过德军的男仆约翰。

  这些人性格各异,喜欢的书也不尽相同;有的被《咆哮山庄》吓得半死,有的从莎士比亚的剧本找到帮助自己活下去的警句,有农夫为了求爱而读诗,也有人抱着罗马哲学家塞内卡不放,还有家庭主妇写食谱!他们的核心人物是一位名叫伊丽莎白的女子,她因缘际会来到小岛,与艾班的女儿结为好友,后来战争爆发她没有离开,留下来照顾艾班怀孕的女儿。她本来学画,后来又卷起袖子当了护士,脑筋灵活、性格率真,读书会乃是因她而起,可是她却被德军逮捕,下落不明。

  随着茱丽叶和岛民的情谊日渐深厚,她决定亲自一游,并以德军占领时期的根西岛作为新书主题。她的生命将因此有了意想不到的转折:她会解开伊丽莎白的失踪之谜,参与岛民的喜怒哀乐,甚至还会找到一生的最爱。

  我第一次听说《亲爱的茱丽叶》,是在二○○六年五月。时值美国书展前夕,我拿着纽约地图,搭地铁或者徒步于曼哈顿的街道,到处拜访客户,其中之一就是薛芙的经纪人莱莎.道森(Liza Dawson)。接待我的是莱莎的丈夫、负责版权和财务事宜的哈维斯(Havis)。他一坐下来就跟我说:「我们有本刚成交的大书,共有七家出版社参与竞标。」

  原来薛芙在朋友介绍下找到莱莎,莱莎原本是美国出版界的资深编辑,后来才成立自己的经纪公司。在她的操盘下,《亲爱的茱丽叶》成了该年书展的热门大书,在海外市场更是抢手到不行。美国版权最后由小说《直觉》(Intuition,中文版由远流出版)的编辑苏珊.卡弥儿(Susan Kamil)签下,英国和澳洲版权则由布伦斯贝瑞(Bloomsbury)和亚伦与恩温(Allen & Unwin)联手赢得竞价,预付金足足是美国版税的两倍!消息传出后不到一个月,这本书已经卖出十国翻译版权,包括德国、法国、荷兰、义大利、西班牙、以色列和巴西,全球预付版税直逼百万美金。薛芙终于圆了作家梦。

  谁知书约签订之后,薛芙的健康情形就开始走下坡,甚至出现失忆的毛病。修稿进度一延再延,时间一天天过去,各国出版社望眼欲穿,可真是急坏了编辑和经纪人。幸好薛芙的外甥女安妮.贝萝丝自告奋勇协助修订文稿,才解决这个问题。贝萝丝曾任出版社编辑,也是童书作家,她的文字和薛芙原稿中幽默慧黠又温暖的笔触非常相似。更重要的是,贝萝丝年轻又风趣,正好解决了薛芙年纪大了不便参与宣传活动的难题!

  二○○七年九月,贝萝丝交出最终版本的稿子,我迫不及待开始读。在一个万籁俱寂的失眠夜,我打开电子档书稿,听着音乐、模仿英国口音,一字一句唸着稿子。我用一整个週末的时间读完全书,与书中人物同喜同悲。这个道道地地美国制造的故事,却有着非常传神、不时让人拍案叫绝的英式幽默,就像《查令十字路84号》那样温暖有情、诙谐逗趣。

  最让人感受良深的,是薛芙把战争期间的人间悲剧转化成一个个荒谬、甚至有点好笑的事件,虽然迫于无奈、或者令人心痛,可是即便在最身不由己的绝境,我们依然可以选择勇敢、拥抱希望。《偷书贼》借死神之眼旁观战争,《亲爱的茱丽叶》则用书信的格式,透过一群平凡的小岛居民,重新肯定阅读的不朽和人性的不凡。这是一个关于书、关于爱与勇气、友情和抉择、历史与记忆的美好故事。

  《亲爱的茱丽叶》终于排定二○○八年暑假隆重在英美上市,可惜薛芙还来不及看到心血印成文字,便在二月撒手人寰。此时试读版样书已在英美各地流传,读者反应超乎想像地热烈,布伦斯贝瑞出版社的总编辑说她「从没见过一本书引起这么大的回响」。

  半年后,《亲爱的茱丽叶》正式在美国出版,一推出便横扫各大排行榜,久久居高不下。全美各地的书店业者彷彿把卖这本书当成一种使命,逢人就推荐,也让这本书创下在独立书商协会排行榜连续半年位居前三名的惊人纪录。到了年底,《亲爱的茱丽叶》精装版印量已经突破五十万册,全球卖出二十五国版权,获选几乎每一家媒体的年度好书。平装版将于今年(二○○九年)五月在美国上市,蓝灯书屋的目标是一年内卖出一百万册,这是他们史上最大规模的平装出版计画。

  也许薛芙早走了一步,可是她留下了一部让读者永远怀念的作品。

感谢

  当初撒下这本书的种子纯属意外。我为研究另一本书旅行到英国,在那里得知德国曾经占据海崃群岛。我一时兴起飞到根西岛,匆匆目睹该岛的历史与美景,深深为之着迷。那次的造访诞生了这本书,虽然其间已经相隔许多年。

  可惜书无法从作者的额头里完整地蹦出来。本书需要多年的研究与写作,最重要的是我丈夫迪克.薛芙(Dick Shaffer)和女儿莉兹(Liz)与茉根(Morgan)的耐心支持,是他们告诉我,他们从不怀疑我会完成这本书,我自己倒没那么有信心。除了相信我能写完之外,他们也坚持要我坐在电脑前面打字,本书能够从无到有,靠的就是这两股力量在后面不断驱策着我。

  家人的支持之外,外面还有更大一批支持者。首先也最重要的就是我的作家朋友莎拉.洛伊斯特(Sara Loyster)与茱莉亚.波比(Julia Poppy)。她们百般要求、半骗半哄的读过初稿到五稿的每一个字。若是没有她们,本书真的写不出来。帕特.艾莉戈尼(Pat Arrigoni)的热切与编辑专业也为本书写作之初提供莫大协助。我姊姊辛妮依循一辈子的习惯,不断怂恿我努力写作,这回我衷心感激她。

  感谢丽莎.朱鲁(Lisa Drew)将我的手稿交给我的经纪人莱莎.道森(Liza Dawson),她将仁慈、耐心、编辑智慧与出版技术结合在一起的能力,达到我无法相信的程度。她的同事安娜.奥斯翁杰(Anna Olswanger)更提供许多精采的构想。也多谢她们,我的手稿终于有幸来到了不起的编辑苏珊.卡弥儿(Susan Kamil)桌上,她不但充满智慧,更有深刻的人道关怀。同时我也感谢茜德勒.克劳福(Chandler Crawford),她先将本书携至英国的布伦斯贝瑞出版公司,然后把它变为全球现象,卖出十个国家的版权。

  我必须特别谢谢我的外甥女安妮,在我刚刚卖出本书手稿不久,因为出乎意料的健康因素,我的工作不得不中断。她慨然允诺代为完成,而且连眼睛也没眨一下,就把手边写的书放下,卷起袖子,着手进行我的手稿。我很幸运家族中有位像她一样的作家,这本书若没有她也无法写就。

  我希望这些人物与他们的故事,至少能够让人稍稍了解德军占领时期海崃群岛人民的痛苦与力量。我也希望我的书能阐明我的信念,那就是艺术的爱好,无论是诗词、故事、绘画、雕刻或音乐,终使人们得以跨越人类发明的任何障碍。

玛丽.安.薛芙
二○○七年十二月

  我很幸运能够参与本书的计画。这个计画结合我阿姨玛丽.安一生的故事,以及苏珊.卡弥儿的编辑智慧。苏珊怀抱愿景的力量是成就本书的关键,我能与她共事感到无比幸运。我也向她非常宝贵的助理编辑诺亚.耶克(Noah Eaker)致敬。

  感谢布伦斯贝瑞出版公司的一组人员。亚丽珊卓.普林戈(Alexandra Pringle)是耐心与好脾气的典范,她也提供如何称唿公爵子孙的资讯。我尤其感谢能够优雅对待可怕女人的玛莉.摩里斯(Marry Morris),以及不可思议的安东妮亚.堤尔(Antonia Till),没有她的话,书中的英国人物将身穿长裤、开旅行车、吃着糖果。而在根西岛上,根西博物馆艺廊的琳恩.艾许登(Lynne Ashton)与克莱儿.欧吉尔(Clare Ogier)最为帮忙。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莱莎.道森让一切变为可能。

安妮.贝萝丝
二○○七年十二月

图书试读

一月八日,一九四六年
席尼.史塔克社长收
史提芬及史塔克出版社
英国伦敦,圣詹姆斯街二十一号

亲爱的席尼:
舒珊.史考特是个奇才。我们卖了四十几本书,好开心,不过更让我兴奋的是食物。舒珊好不容易买来糖霜与真鸡蛋的配给券,做了装饰蛋糕的甜蛋白霜。倘若她办的所有文学午餐会都能达到如此极致,我就不在意巡回旅行促销新书了。你想,丰厚的红利有没有可能激励她也弄点奶油来呢?我们且试试看……这笔钱你可以从我的版税里扣除。

现在得说说我的坏消息。你问我的新书进展如何。席尼,完全没有进展。
我原本想写的《英国人的小怪癖》一开始似乎大有可为。一只英国兔子居然无端引发「过度美化」的挞伐,此等社会毕竟值得大书特书。后来我挖出一张「扑杀有害动物同业工会」的照片,照片里人人手持标语牌,在牛津市区一条街上游行抗议,口中高喊:「打倒碧翠丝.波特!」有那样的照片说明,我还有什么好写的?一个字也不必。

我已无意写这本书,我的脑子与我的心怎么也无法投入。纵使毕可史塔夫曾经也仍然是我心爱的化身,我已不想再用同样的名字写任何作品,也不再希望别人视我为欢快轻松的专栏作家。我承认战争期间能逗读者开怀大笑(或至少会心一笑)并非易事,但我已经不想再写了。近来我似乎找不到一丝心中的平静与安宁。老天知道,少了那些是写不出幽默的。

很高兴《毕可史塔夫上战场》能帮出版社赚钱,稍稍纾解安.勃朗特传记的惨败压在我良心上的负担。
一切多谢了。

爱你的茱丽叶

又:我正在读蒙太丘夫人的书信集。你知道这个阴沉的女人给珍.卡莱尔写什么吗?「我亲爱的小珍,人人生来各有天职。你天生就适合写迷人的小短笺。」我希望珍吐她口水。

用户评价

评分

从第一次翻开《亲爱的茱丽叶》开始,我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了。我不能描述具体的内容,但我可以肯定,这本书在情感的刻画上达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高度。作者用一种非常细腻、甚至可以说是触及灵魂的方式,描绘了人物内心深处的波澜。我仿佛能感受到他们每一次心跳的节奏,能体会到他们每一个眼神背后隐藏的情绪。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性的脆弱,也看到了人性的坚韧,更看到了在爱情、亲情和友情面前,人们所展现出的最真实、最动人的模样。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故事的叙述,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那些被忽略的情感和真实的自我。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一般的通俗读物那样直白,而是充满了艺术性的张力,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发现新的意境和深意。我感觉自己在跟随书中人物的脚步,一同走过人生的起起伏伏,一同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情感上的充实,仿佛内心深处的一些空白被填满,一些曾经模糊的情感也因此变得清晰。

评分

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意想不到的精神旅程,它的文字仿佛带着某种奇特的引力,将我牢牢吸引住,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我无法详述具体的故事情节,但这本书所营造的氛围,却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它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复杂而细腻的情感纠葛,那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作者的笔下,被勾勒得淋漓尽致,仿佛每一个角色都拥有着鲜活的生命,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抉择,都触动着我内心的敏感神经。我从中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看到了在命运的洪流中,个体所承受的无奈与抗争,也看到了在艰难困境中,依然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独特,充满了诗意与哲思,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品味出不同的韵味。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的讲述,更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一种对情感真谛的探讨。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些不同的视角,一些关于选择和成长的思考。它让我明白,生活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充满了各种微妙的灰色地带,而正是这些灰色地带,构成了我们真实而丰富的人生。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仿佛内心深处的一些角落被悄然点亮,一些曾经模糊的观念也变得清晰起来。

评分

坦白说,我已经被《亲爱的茱丽叶》这本书彻底征服了。我不会透露任何情节细节,但我要说的是,这本书在叙事技巧上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功力。作者仿佛拥有着一种超凡的能力,能够将人物的情感和内心活动描绘得如此生动和真实,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与角色一同感受他们的悲欢离合。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极具匠心,每一个细节的铺垫都恰到好处,最终汇聚成一个令人回味无穷的整体。我从中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对人性和情感的深刻洞察。它让我思考,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如何面对失去,如何寻找希望,又如何维系那些珍贵的感情。这本书的语言有一种独特的韵味,时而磅礴大气,时而细腻婉约,总能精准地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那些曾经的困惑与迷茫,似乎都被这本书的智慧所驱散。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与智者的对话,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开阔的视野。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难以用言语完全表达的,它在我心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我阅读旅程中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记。

评分

我最近读到一本名为《亲爱的茱丽叶》的书,虽然我不能透露任何情节,但我只想说,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极其深刻的阅读体验。作者的笔触仿佛带着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抽象的情感和内心世界的细微之处,转化为文字,并精准地传达给读者。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人与人之间复杂而微妙的联系,看到了他们在生活重压下的挣扎,也看到了他们在困境中寻找到的希望。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它并非一味地推进情节,而是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他们的动机和选择。它就像一幅精美的画卷,每一笔都充满了细节和情感,让我沉醉其中,久久不能忘怀。这本书的语言充满了智慧和哲理,它能够引导我去思考生活的本质,去探寻人生的意义。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那些曾经的疑惑和迷茫,在阅读完这本书后,似乎都有了新的答案。这本书在我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启迪,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情感的升华。

评分

我最近读完一本名为《亲爱的茱丽叶》的书,尽管我无法直接谈论这本书具体的情节,但作为一位热情的读者,我可以分享一些关于阅读这部作品所带来的整体感受和它在我心中激起的涟漪。这本书仿佛像一位老友,在我最需要的时候,用一种恰到好处的温暖与慰藉,悄无声息地渗透进我的生活。它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够唤醒内心深处那些被遗忘的情感,又能在不经意间,将生活中的琐碎点滴升华为一种别样的诗意。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次缓慢而深刻的自我对话,书中那些细腻的描写,触及了我内心柔软的角落,引发了我对过往经历的回味,也让我对未来的憧憬有了更清晰的轮廓。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恰到好处,不会让人感到仓促,也不会让人觉得沉闷,每一次翻页都像是打开一扇新的窗户,窥见一个更为广阔而富有层次的世界。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精神上的洗礼,那些曾经困扰我的迷茫似乎有了被点亮的方向,生活中的许多色彩也因此变得更加鲜活和饱满。这本书给予我的,远不止于阅读本身,更是一种对于生活态度的启迪,一种对于人情冷暖的理解,以及一种对于情感深度的探索。它就像一杯温热的牛奶,在寒冷的夜晚,给予你最直接的安抚与力量,让你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与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