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强的政治角力如何造成今天台湾的处境?
如何牵动台湾国际地位的发展?
台湾主权问题不但在国际间有争议,在台湾内部也有争论,其立论根据,最常提及的有两项:开罗宣言与旧金山和约的规定。然而,在这两大历史事件的发展期间,强权角逐的许多曲折与内幕,过去都被隐瞒或忽视,就如台湾历史被隐瞒与忽视一样,使在台湾受教育长大者所看的世界是威权统治者刻意扭曲的画面。
本书作者为资深的媒体人,长期派驻于美国华府,对于台美两国的内外政治钻研已久,并接触到不同于国人的视野与观点。本书可说是作者多年来苦心的结晶,寄望借由具体论证的提出,让台湾人认清「开罗宣言」被过份膨胀的事实,重新重视对台湾国际地位影响深远的「旧金山和约」,并走出过去党国教育下的历史迷雾,对外勇于向国际发声,表达台湾是个主权独立国家的事实,以突破中国的围堵;对内确立民主的价值观,提升台湾的主权意识,重新建立台湾人的信心与尊严、找回自我定位。
本书特色
1.第一本针对「开罗会议」与「旧金山和约」作有系统整理与研究的专书。
2.作者为资深驻华府媒体人,对于台美两国内外政治钻研已久,掌握美国国务院陆续解密的内部文献与外交档案。
3.本书观点有别于国内传统历史教育的论述,不但为开罗宣言与旧金山和约做出新的历史评价,更为台湾在国际的地位问题,提出关键性的视野与解答。
4.全书详述美、英、苏、中的外交角力、合纵连横,让真实的政治场景,也呈现出权谋小说的精彩气势。
作者简介
王景弘
一九四一年生,云林斗南人。世界新闻专校毕业(1963);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士(BJ, 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 1973);美国马里兰大学硕士(MA, University of Maryland-College Park, 1974)。
历任台湾新生报记者、联合报记者、联合报撰述委员、世新兼任讲师、纽约世界日报主编、经济日报驻美特派员、联合报驻华府特派员、台湾日报驻美主笔,现为自由作家,从事美国东亚外交事务研究。
出版作品有:《没有英雄的年代》(联经出版公司,1981);《中美关系的轨迹》(联经出版公司,1987);《採访历史:从华府档案看台湾》(远流出版公司,2000);《第三只眼睛看二二八——美国外交档案揭密》(玉山社出版公司,2002);《惯看秋月春风:一个台湾记者的回顾》(前卫出版社,2004)。
〈推荐序一〉
揭穿国民党和中国政府的虚伪与谎言
彭明敏
所谓「台湾问题」,换一句话说就是关于台湾在国际社会法律地位的争执,加上霸权强予干预和威吓,即成为国际紧张和冲突的原因。无辜的台湾人民却成为牺牲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民党和中国政府,纯为了利己,将所谓「开罗宣言」(其实不过是一篇会后「新闻公报」而已)的性质歪曲夸张,说成决定台湾国际地位的「法源」,并将此说灌输于人民,长期强施洗脑,举世被骗,至今绝对多数台湾和中国人民仍将此「依开罗宣言,台湾应归属中国」的说法,信以为真。对于所谓「开罗宣言」到底是啥?为何有之?会议经过如何?其「公报」的性质是啥?其是否正式条约?有无法律效力?无人过问。
未曾遇到一个中国人能从纯粹的国际法理,对于台湾的法律地位,作一理性、客观和公正的分析,因为几乎所有中国人,包括所谓「学者」,都沉吟于「大中华帝国」的幻想,一言及「台湾」,立刻激情发作,学术良知和理性被「爱国热情」湮灭掉了。在学术会议研讨台湾的法律地位,他们常一开头便不顾一切断言「台湾本来就属于中国的」,如此则无法再继续作客观的学术研讨了。
非常高兴,王景弘先生现在有新作《强权政治与台湾——从开罗会议到旧金山和约》,依原始资料,就会议谈判的过程,作有系统的论述。众知王先生是资深的媒体人,也是着名的政论家,长驻于美国华府,对于台美两国内外政治钻研已久,有专职性的了解和知识,近来特别用心对于美国国务院陆续解密的内部文献,详加註索,已经发表几种着作和评论,获得高度的评价。现在再将有关台湾的重要外交资料,予以整理研究,就攸关台湾人民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追踪其来龙去脉,使我们清楚了解其背景和真相,同时将国民党和中国政府多年宣传和教育的虚伪、欺骗和谎言,全盘揭破。对于台湾人民来说,这种釐清和启蒙,实有重要的意义。读了这一本书,台湾人民必有所觉悟,也能深思,应该感谢王先生的苦心努力和贡献,也愿郑重推荐此书给全体台湾同胞。
二○○八年八月十五日于美国西部
(本文作者为前总统府资政、彭明敏文教机会董事长)
〈推荐序二〉
台湾主权归属的历史真相
张炎宪
在马英九执政,逐步去除台湾化,倾向中国,再次走回国民党党国思维之际,王景弘先生出版《强权政治与台湾》,有当头棒喝,令人清醒的作用,有拨开迷雾,还诸历史真相的价值。
揭穿「开罗宣言」的迷思。国民党政府长期以来,以「开罗宣言」所提日本战败之后,台湾与澎湖归还中华民国,做为建构统治台湾的合法性。其实,「开罗宣言」只是「新闻公报」,不能视为结束战争状态,两国之间签订的和平条约。一九五一年「旧金山和约」,以及依此签订的「中华民国与日本和平条约」,才具有法律效用。条约中只有日本放弃台、澎一切权利及主张的条款,没有说明是放弃给谁。国民党政府还被迫接受和约适用范围,打破它代表全中国的虚幻。因为没有明定台湾的主权让渡,留下台湾成为独立主权国家的基础。但国民党政府却忽视「旧金山和约」的存在,只强调「开罗宣言」,意图淹没历史真相,欺骗台湾民众,继续其愚民统治。
揭破「一个中国」的荒谬性。一九四九年,国民党政府退居台湾之后,以台湾做为反攻基地,强调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以此宣示代表中国的神圣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则以一九四九年的建国,论断中华民国已灭亡,它才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论述虽然有别,但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都宣称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都强调是中国的正统。因此中华民国既然佔有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以继承中华民国之说,认为应领有台湾,只是未统一而已。这两个政府都以「一个中国」的政策,强压在台湾人民之上,以达其统治和佔有的意图。台湾人在强权欺压下,失去自我,任由统治者玩弄。
揭开美国对台政策的真实性。国民党政府常取有利自己的说法,掩饰不利自己的部分。其实,美国有其全球性战略的考量,以及因应时局变化而做出的政策。台湾位居东亚岛弧,地缘政治的重要性常牵一发而动全身,改变东亚的政治版图。战后,美、日与中国之间的冲突与妥协,常影响台湾的国际地位,使得台湾要走向独立自主,遭逢很多外力阻挠,但也在强权的权力游戏下,留下生存空间,让台湾人民有决定自己前途的机会。
王景弘先生长期居留美国,不只是位尽职的知名特派员和主笔,更是心系台湾安危,时时利用余暇,阅读美国外交档案。在繁复的史料中,耙梳分析美国对台外交的事实真相,打破国民党政府的制式观点,填补台湾当代史的空白。这本《强权政治与台湾》是王先生多年来苦心的结晶,既承续过去成果,更提出具体论证,期盼台湾人应该重视「旧金山和约」,走出历史的迷雾,扬弃「一个中国」的思维,对外勇于向国际发声,表达台湾是个主权独立国家的事实,以突破中国的围堵;对内确立民主的价值观,提升台湾的主权意识,建立台湾人的信心与尊严。
王先生在书中的引证与论述,是台湾人应该理解的历史事实,也是台湾人找回自我定位的途径。
(本文作者为国立清华大学历史所兼任教授)
〈推荐序三〉
左右台湾命运的重要历史
罗致政
二○○七年八月三十日,美国白宫亚太资深主任韦德(Dennis Wilder)公开表示,「台湾或者中华民国目前在国际社会不是一个国家」,而「中华民国多年来都是一个未解决、留待解决的议题」。二○○八年八月三十日,成千上万的台湾民众上街怒吼,抗议国民党马英九政府「去主权化」、「去台湾化」的作为,并借此向国际发声,强调台湾跟中国是「一边一国」。
美国政府的公开表态,不论是对于中华民国主权的支持者,或者是对坚信台湾是主权国家的人而言,都是一大心理上的震撼与冲击。而批判马英九政府「去主权化」的人,也必须先证明台湾是一个主权国家,否则对马的批评也失去了基础。
台湾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吗?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易答,事实上却是一项十分难解的习题。台湾的主权地位涉及到国民意志的具体展现,也有国际政治的现实角力,还有国际法理的逻辑争辩,更有错综复杂的历史遗绪。因此,台湾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它的确立或者建构,是一项十分庞大且必须面面俱到的工程,基础工作一样都不可缺漏。
新闻界的资深前辈王景弘先生的新作《强权政治与台湾》,以十分扎实严谨的态度,探讨台湾主权议题的论述基础。本书以二战前后攸关台湾命运的两项重要文件,「开罗宣言」以及「旧金山和约」,作为研究分析的对象。作者发挥新闻人的文笔功力,以生动但深入的笔触,为读者清楚勾勒出那段左右台湾命运的重要历史。本书不仅呈现历史的纵深,更处理大国外交的利益纠葛,并探讨了背后所代表的国际法律意涵,充份补强了当前论述台湾主权时严重不足的一面。
王景弘先生以其派驻华府长达三十年的资历,对于文献资料的蒐集引证,历史人物的近身採访,以及美国政策的专业解读,都已超越单纯新闻人的角色,更成为国内外研究美中台三角关系的学界翘楚。之前的着作如《中美关系的轨迹》、《第三只眼睛看二二八:美国外交档案揭秘》、《採访历史:从华府档案看台湾》等,都已被后学者列为探究美国对台政策时的必读经典。
「小国事大以智,大国事小以仁」,面对国际政治强权的利益竞合,台湾做为一个小国更需要发挥极高的智慧,避免成为大国牺牲的对象,这是过去的历史教训,也是未来的挑战课题。国际外交是力与理的运用,主权身份也是力与理的产物;小国或许无力,但却未必无理,这是我们必须特别强调的工具,也是《强权政治与台湾》这本书的贡献所在。
在二○○八年国民党重新执政,人民对台湾的主权未来感到忧心的这个时刻,王景弘先生的这本专着,不仅强化我们对台湾主权的论述武装,更提升国人坚持台湾主权地位的自我信心。所有对台湾这块土地有爱的人,这本书不可不读。
(本文作者为东吴大学政治系主任)
作者自序
台湾主权问题不但在国际间有争议,在台湾内部也有争论,其立论根据,最常提及的有两项:「开罗宣言」与旧金山和约的规定;但是对涉及台湾人民命运与台湾前途的这两件大事,却未见专书作有系统的整理与研究。这本书的目的就在填补这个严重的缺口,希望有助于关心此项问题者对两大历史事件来龙去脉的了解。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被称为中国双胞胎的列宁政党,这种专制、集权政党的操作,党国不分,最大特色是一言堂,党的言论与立场就是真理,不许任何违越。这就出现洗脑式一言堂教育、一言堂教科书、一言堂媒体、一言堂着作,不容许人民独立思考,不容许学者诚实的探求知识,和寻求对问题的了解。
两个列宁政党都从大中国主义出发,国民党的教科书渲染蒋介石夫妇参加开罗「三巨头会议」,中国跻身「四强」,「开罗宣言」规定满洲和台湾、澎湖战后「归还中华民国」。当时还处于挨打状态,但也偏据一方的中共,在取得政权后编的教科书虽然不吹捧蒋介石的「巨头」地位,但仍强调「开罗会议」决定把台湾、澎湖「归还中国」,「开罗宣言」便成为中国对台、澎拥有主权的法理根据。
但是,不探讨开罗会议的背景、会议的争论、会议「新闻公报」草拟的过程、和第二次开罗会议,不能了解开罗会议的真相:美国总统罗斯福想借此鼓励蒋介石继续抗日,把一百万日军吸引在中国大陆,使美、英得以先在欧洲全力对付德国。会议的「新闻公报」潦草拟定,并未经外交官僚慎重研拟,英国更一度主张对台、澎主权只规定日本宣佈「放弃」。
在开罗会议后,国民党对内宣传指示,根本没有把「满洲、台、澎归还中华民国」列为重点,其与美国电报往返也重在向美国索取经济援助。实际上开罗会议只种下蒋介石与美、英磨擦更严重的祸根,蒋介石与罗斯福及英国首相邱吉尔的开罗会谈,对蒋介石而言,实相见不如不见。
开罗会议表示战后满洲及台、澎「归还中华民国」的意向,但是战争结束,中国已经四分五裂,不但有一个「国民政府」,还有中共在华北、华东地区的政府、南京「伪政府」、东北的「满洲国」,而西藏、外蒙古也处于独立状态。蒋介石不自量力,不顾美军劝阻,急于接收满洲,致其精锐大军被中共歼灭,国共优劣形势翻转,最后败在中共之手。国民政府代表盟国佔领台湾,却因腐败、无能、残暴、与民夺利,造成「二二八事件」,复派兵屠杀人民,种下台湾独立运动之因。「开罗公报」有关满洲及台、澎的规定,都给国民党政府带来严重后果。
对日和约开始谈判时,国民党已失去中国;对台湾的戒严统治,在法理上仍属代表盟国佔领。它自己妾身不分明,但拜中国横蛮进兵朝鲜对联合国作战之赐,美国坚决反对中国参加谈判,英国则坚决反对国民党政府参加,结果双方妥协,排斥国、共参加多边和约。对日本殖民地、佔领地的归属问题,英国主张依「开罗公报」在和约上明定台、澎「归还中国」,但美国谈判代表杜勒斯明确告诉英国代表:「开罗宣言」只是在不同时空背景下表达的政治意向,到一九五一年时移势易,战时意向已不适用。
美、英争执不下,最后双方妥协,只规定日本宣佈放弃对台、澎所有权利与主张。杜勒斯并在幕后促使日本与国民党政府谈判「与多边和约相若」的双边和约。因为多边和约谈判及签约在前,日本已无权主张台、澎主权归属,双边和约只有照抄多边和约有关日本放弃对台、澎一切权利及主张的条款。不但如此,国民党政府还被迫接受和约适用范围,打破它代表全中国的虚幻。
对日和约的谈判及最后结果,反映缔约国对台、澎主权归属的争执和最后妥协。和约只由日本宣佈放弃对台、澎主权,而不明定主权让渡,即为台湾成为独立主权国家留下法理基础。对此项终战最后法律文件明确推翻开罗会议的战时政治意向,国民党与中共却都避而不谈,甚至存心隐瞒。
现在台湾政党轮替,「开罗宣言」和对日和约都列入教科书,使新一代对有关台湾主权的规定有较完整的概念。但是,如果不探究这两件历史事件的背景及幕后折冲过程,只看最后定案的文字,仍难以对其意义有精确的了解。本书以官方文件,说明两件大事的历史脉络,还原开罗会议公报与对日和约的真相,使台湾主权问题更清晰:台湾主权并未「归还中国」,当然也非中国所有。
接受国民党或中共一言堂历史教育的结果,使许多史实受到扭曲和误解。例如,国、共都用「抗战八年」,但日本在一九三一年便佔领东北,翌年在该区建立满洲国,如果从「九一八事件」算起,那应该是「抗战十四年」。「八年抗战」是从一九三七年「芦沟桥事变」算起,但是从一九三七年到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初日本偷袭珍珠港,国民政府并未对日本宣战,也未断交,且战事在一九三八年便呈僵局,这是「未宣之战」;到美国对日本宣战之后,中国也跟着宣战,但却是「宣而不战」:蒋介石要保存实力应付中共,而坐待美国打败日本。
不检讨开罗会议与旧金山和约,及这段时期强权间的互动,便无法正确面对历史。以台湾涉及的历史名称为例,台北市有一条罗斯福路,台北到基隆有一条麦帅公路,以前在新公园有陈纳德铜像,纪念二次大战的历史人物。如果从台湾命运及台湾主体立场来看,纪念麦克阿瑟是应该的:他在一九四四年夏威夷军事会议推翻美国海军计画,坚持不进攻台湾,而要反攻菲律宾,使台湾免于一场浩劫;他在韩战爆发前,力陈台湾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坚持不能落入敌对国家之手。
但罗斯福与陈纳德对蒋介石或许有恩,对台湾却是有过。罗斯福为防蒋介石向日本投降,以提高其声望及牺牲台湾人民自决权力为饵,慷他人之慨,不征询台湾人民的意愿,便自作主张允许台、澎战后交给中国,造成台湾日后的灾难。
陈纳德则与中国战区美军总司令史迪威,有空战论与陆战论之争,水火不相容。他从志愿军「飞虎队」到正式列编成美军第十四航空队,自认只要有足够飞机和补给,他可以用空军力量击败日本在中国的侵略。如此空战论深获蒋介石之欢心。但陈纳德的空军并无力应付日本「一号作战」的凌厉攻势。诚如史迪威所预料,陆上基地无力防守,岂能奢谈空军作战。
蒋介石认为陈纳德对他有功,但一九四三年台湾受到第一次大轰炸,却是陈纳德的第十四航空队所为。台湾属美国太平洋战区,陈纳德未知会麦克阿瑟,从中国战区基地轰炸太平洋战区的目标,还引起麦帅不满。曾看到台湾媒体报导提到,在陈水扁当台北市长时,把陈纳德铜像移到松山机场,现在又被移到花莲一个空军联队的队史馆。执笔记者还自作聪明,指陈纳德因为曾率领美国空军保卫台湾有功,才由蒋介石立铜像纪念。把派机轰炸台湾的人说成保卫台湾,实令人涕笑皆非。
就台湾民主发展的生机而言,台湾人民最应感念的是杜勒斯。杜勒斯的外祖父弗斯特,从美国国务卿职务退休后,出任大清帝国外交顾问,协助满清大臣李鸿章谈判「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与澎湖给日本,以解决日、清战争。杜勒斯则负责战后对日和约谈判,抗拒英国要求,坚持不明定台、澎主权归属,并在幕后对吉田茂施加压力,促成日本与国民党政府签定同样不明定主权归属的双边和约,并註明条约适用范围,把台湾与中国作明显区隔。
杜勒斯也力主美国与国民党政府签定「共同防卫条约」,一方面由美国保障台湾安全,另一方面也制止蒋介石的「反攻大陆」梦,前一项功能为蒋介石所欢迎,但后一项功能却使蒋介石脸上无光,致杜勒斯在台湾受到的尊崇居然比不上陈纳德。
在这两大历史事件的发展期间,强权角逐的许多曲折与内幕,过去都被隐瞒或忽视,就如台湾历史被隐瞒与忽视一样,使在台湾受教育长大者所看的世界是威权统治者刻意扭曲的画面。这种严重偏差需要政府与人民共同努力,提出事实真相加以枉正,这也就是作者写这本书的心愿。
本书完稿后,曾请友人张秋松以一般读者的心情阅读,他的结论有一句话:这本书「颠覆了国民党的历史」。颠覆国民党的历史未必是我的本意,但透过检视美国及国民党官方史料所得到的真相,如果颠覆了国民党的历史,那也是好事。国民党一言堂教育误人已久,那种教科书及「标准答案」早就应该被颠覆。
我一生从事新闻工作,历史并非本行,但当年听沈云龙教授讲中国近代史,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五四运动以后的历史,现在的书都不可信,我也不能讲,以后你们自己再看」。这句话引起我的好奇,在出国之后也一心专注台湾国际政治史的领域,而美国教授引领使用美国外交档案,及国务院对记者提供的外交文件汇编,使我在这方面的钻研有更大方便。
本书以「开罗会议」及「旧金山和约」为主题,其他章节为背景说明,依美国着作惯例,均註明文件出处。为便于读者了解此两历史事件对台湾的后续影响,书后列两篇对新近发展的评论作为附录:「一个中国政策」与台湾地位,及「终统」与所「一个中国」政策。对旧金山和约以后重大情势的演变,可参看旧作「採访历史:从华府档案看台湾」(远流出版公司,二○○○年),及「惯看秋月春风:一个台湾记者的回顾」(前卫出版社,二○○四年)。
承彭明敏先生、张炎宪先生、罗致政先生为本书作序并推介,在此致谢。也感谢许多前辈及友人的不时鼓励。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远比我最初预期的要强烈得多。我一直对近现代国际关系史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冷战背景下,大国博弈如何塑造地缘政治格局,更是我的关注焦点。然而,当我翻开《强权政治与台湾:从开罗会议到旧金山和约》时,我才真正意识到,我之前对这段历史的理解是多么的片面和模糊。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宏观的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翔实的史料,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张力与算计的时代。从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在开罗会议上的那一席关于战后秩序的对话,到杜鲁门政府对台湾地位的摇摆不定,再到最终旧金山和约的签署,每一个历史节点都被作者抽丝剥茧般地展现在我面前。我看到了大国利益是如何凌驾于民族自决之上的,看到了意识形态的对抗是如何成为干涉他国内政的借口,更看到了台湾在这一系列宏大叙事中,扮演着一个多么尴尬而又至关重要的角色。书中所描绘的美国人对台湾未来地位的不确定性,以及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各自为争取国际承认所做的努力,都让我对“主权”和“合法性”这两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情报机构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所吸引,那些被封存多年的档案,揭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幕后交易和决策过程。这本书不只是一部历史著作,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权力游戏下,那些身处其中的个体的无奈与挣扎。它迫使我重新审视历史的真相,不再仅仅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去质疑和探索。
评分在翻阅《强权政治与台湾:从开罗会议到旧金山和约》之前,我对台湾在二战后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仅有模糊的认知,总觉得事情的演变顺理成章。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让我看到了其中蕴含着多么巨大的政治博弈和决策的复杂性。作者从开罗会议那个关键的起点,循序渐进地展现了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过程中,各个大国如何围绕台湾问题展开角力。我被书中对美国外交政策制定过程中,不同部门、不同派别之间的争论和博弈的细致描绘所吸引。那些曾经被历史淹没的会议记录、内部备忘录,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了生命,让我看到了当时决策者们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和纠结。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地缘政治”并非是一个空泛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影响着国家命运的决定性因素。而且,对于台湾这样一个战略位置特殊的岛屿,更是成为了各大国争夺的焦点。读完这本书,我对“历史的偶然性”和“历史的必然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台湾问题的复杂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我向来对那些能够将复杂历史事件娓娓道来的作品赞赏有加,而《强权政治与台湾:从开罗会议到旧金山和约》无疑就是这样一部佳作。这本书的叙事手法非常独特,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亲历那些改变世界格局的关键时刻。从二战末期同盟国高层关于战后亚洲势力范围的初步设想,到冷战初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了争夺对台湾的影响力而进行的明争暗斗,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人物塑造的细腻之处,他并没有将那些历史人物脸谱化,而是展现了他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面临的复杂抉择和内心挣扎。比如,书中对艾奇逊在制定美国对华政策时的犹豫和妥协的描绘,就让我对这位国务卿的形象有了全新的认识。此外,作者对历史细节的考究也令人印象深刻,从具体的条约文本分析,到不同国家内部的政治博弈,都力求做到准确无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并非是线性发展的,而是充满了偶然性和不确定性,而台湾的地位问题,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最集中的体现。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认为的“理所当然”的局面,并非是历史的必然,而是无数次权力博弈和妥协的结果。读完这本书,我对台湾问题有了更系统、更全面的理解,也对国际关系中的力量平衡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评分我最近读完的《强权政治与台湾:从开罗会议到旧金山和约》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可以用“震撼”来形容。我一直以为,关于台湾地位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战后条约的规定,但这本书则将我带入了更广阔的历史视野,让我看到了台湾问题是如何在大国博弈的洪流中被塑造和演变的。作者从开罗会议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开始,详细梳理了二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过程,并着重分析了各个强权国家在台湾问题上的战略考量和利益博弈。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美国在不同时期对台湾政策的摇摆不定和策略调整的分析所吸引,那些来自不同部门、不同人物的观点和决策,共同构成了当时复杂而微妙的政治格局。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国际政治的舞台上,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此外,作者还深入探讨了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在这一时期各自的处境和努力,以及他们如何在大国的夹缝中试图争取自身的主张。读完这本书,我对“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两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理解了台湾问题为何如此复杂和敏感。它让我明白,历史的进程,往往是由一系列的决策、妥协和博弈共同推动的。
评分老实说,在阅读《强权政治与台湾:从开罗会议到旧金山和约》之前,我对战后台湾地位的形成过程,存在着一些想当然的认知。这本书,则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为我揭示了历史深埋的痕迹,让我看到了事件背后错综复杂的政治暗流。作者从开罗会议那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刻出发,细致地梳理了二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以及在此过程中,台湾如何一步步卷入了各大国的地缘政治角力。我尤其被书中对美国在这一时期,对于台湾地位的反复考量和策略调整的分析所吸引。那些来自不同智囊、不同部门的观点,以及最终形成的模糊性政策,都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主权”并非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在国际政治的舞台上,通过不断的博弈和妥协而形成和演变的。而且,对于台湾这样夹在大国之间的地区,其命运更是充满了被动和主动的博弈。读完这本书,我对“国际关系”的理解,不再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有了更生动的实践感受。
评分坦白说,《强权政治与台湾:从开罗会议到旧金山和约》这本书,是一次让我大开眼界的心灵之旅。我一直以为,关于台湾地位的讨论,更多的是围绕着二战后的一个简单划分,但这本书却以令人惊叹的细节,揭示了其背后错综复杂的政治角力。从开罗会议上,罗斯福、丘吉尔和蒋介石对战后亚洲格局的初步构想,到旧金山和约签署后,围绕台湾主权的悬而未决,作者用扎实的史料和清晰的逻辑,构建了一个充满动态的历史画卷。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美国战略调整的分析所吸引,从最初的“不介入”到后来对台湾的暧昧态度,再到对琉球群岛的控制,每一个决策都充满了权衡与算计。书中对不同国家政府内部的智囊团、外交官和军事将领之间的讨论和分歧的描写,也让我看到了历史进程的偶然性。此外,作者还深入探讨了意识形态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宣传战在塑造公众舆论和政治决策中的作用。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是单线性的,而是充满了各种力量的拉扯和相互作用。它让我对“国际法”和“国际承认”这些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看到了在强权政治的背景下,这些概念是如何被解读和利用的。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关于台湾近代史的著作,但实际上,它更是一部关于大国博弈如何塑造地缘政治的宏大叙事。作者从开罗会议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切入,勾勒出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初步轮廓,然后将镜头聚焦在台湾,细致入微地展现了各个强权为了争夺在台湾问题上的影响力而展开的复杂斗争。我尤其被书中对冷战时期,美国在中国和台湾之间的战略摇摆的分析所震撼。那些曾经被认为是铁板钉钉的历史事件,在作者的笔下,呈现出了更多元、更微妙的解读。比如,书中关于麦克阿瑟的某些提议,以及国会内部围绕台湾问题的不同声音,都让我看到了决策过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此外,作者对国民党政府在这一时期所面临的内外部压力,以及他们为争取国际支持所做的努力,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地方的历史,更是在揭示一种普遍的国际政治逻辑。它让我看到了,在权力面前,国家利益是如何被定义和争夺的,而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国,又是如何在强权夹缝中求生存的。读完这本书,我对“国际秩序”的理解,不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充满了博弈与妥协。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观看一部精心编排的政治戏剧,而台湾,则是这场戏剧中最引人注目的配角,甚至可以说是影响剧情走向的关键人物。作者以开罗会议为起点,一路梳理到旧金山和约,将近半个世纪的国际风云变幻,以及其中暗藏的关于台湾地位的深刻纠葛,展现得淋漓尽致。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细节上的严谨,他不仅仅罗列事实,更重要的是对事实背后的逻辑和动机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比如,书中关于美国外交官们在起草相关文件时,对于“台湾地位未定”这种模糊表述的反复斟酌,就让我看到了政治语言的微妙之处。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历史并非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充满了各种偶然和必然的交织。而且,对于台湾这样在地缘政治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其命运更是容易受到大国意志的影响。作者对不同国家在这一时期所采取的战略调整和外交斡旋的描写,都让我对“强权政治”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本书不只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堂关于国际关系和权力运作的生动课程。
评分我一直以为,关于台湾地位的讨论,更多的是集中在战后的条约条文本身,但《强权政治与台湾:从开罗会议到旧金山和约》这本书,则让我看到了一个更为广阔和深刻的历史图景。作者以开罗会议为起点,细致地描绘了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如何被重塑,以及在此过程中,台湾如何成为了大国博弈的焦点。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美国在冷战初期,对台湾地位的态度转变的分析感到惊叹。那些看似细微的外交辞令、内部沟通,都隐藏着深层的战略考量和利益权衡。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进程并非是按照预设的剧本进行的,而是充满了各种变数和不确定性。而且,在强权政治的逻辑下,小国的命运往往受到大国意志的深刻影响。作者对国民党政府在这一时期所面临的内外困境,以及他们为争取国际支持所做的努力的描写,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体会。读完这本书,我对“国家主权”和“国际承认”这些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认识到,历史的真相,往往需要我们透过表面的事件,去探寻其背后更深层的原因。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对我而言,是一场深刻的思想洗礼。我一直以为,关于台湾地位的讨论,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战后国际条约的规定,但《强权政治与台湾:从开罗会议到旧金山和约》这本书,则以一种更加宏大和精细的视角,揭示了其背后复杂而微妙的权力博弈。作者从开罗会议这个历史的切入点,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算计和博弈的时代。我特别被书中对美国外交官们在处理台湾问题时,所经历的内心挣扎和策略调整的描写所吸引。那些被尘封的档案,在我眼前徐徐展开,让我看到了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以及他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做的艰难抉择。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历史并非是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充满了各种力量的拉扯和相互作用。而且,对于台湾这样一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其命运更是容易受到大国意志的影响。读完这本书,我对“地缘政治”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理解了台湾问题为何会如此复杂和敏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