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对投资者而言耳熟能详,然在错误的时机投资、投资标的错误、或是过度以财务槓桿进行投资,往往让投资者血本无归,在美国次级房贷危机而引发的2008年世界金融海啸中,更让多数投资者感叹投资获利的困难度,其中对「连动债」或债权担保债券(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 CDO)的投资者,此波风暴所导致的损失,尤为毕生之痛。对于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教学者与学习者而言,亦是何等的珍贵的学习经验。有鑑于此,本书自现金、债券、股票与不动产等常见之「现货」,以及期货、选择权、交换契约、外币及不动产与金融资产证券化标的设计、至各类不同商品之相关性与组合包装(如结构型商品等),进行全盘性之介绍与探讨,期提供投资者在未来选择投资标的及进行投资决策时,能达「运筹帷幄、弹无虚发」之境界。同时,也是非常适合做为技职体系及入门学习者的授课或自修教材。
作者简介
林左裕
现职:
国立政治大学地政系 专任教授.华视空中学院「期货与选择权」 主讲教授?国际认证理财规划师(CFP) 讲座教授
学历:
美国德州农工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都市科学系不动产金融博士?美国德州农工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不动产与土地开发硕士
专业领域:
不动产投资管理、不动产财务与金融、不动产与资产证券化、不动产估价、财务管理、金融市场、投资学、期货与选择权等不动产与财金相关领域
着作:
不动产投资管理(智胜)、期货与选择权(华视),及中英文学术与实务论文数十篇。
在我看来,一本好的金融书籍,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应该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这本书《衍生性金融商品》,我期待它能做到这一点。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套利机会”的探讨。市场真的存在无风险的套利吗?如果存在,它们又是如何被发现和捕捉的?书中是否会揭示一些经典的套利策略,并且分析它们成功的条件和潜在的风险?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讲解“期权定价模型”,比如Black-Scholes模型,它究竟是如何计算出期权的理论价格的?这个模型又存在哪些局限性?对于我们普通投资者而言,理解这个模型,是否能够帮助我们判断期权的“贵贱”?此外,书中对“市场微观结构”的关注,也让我眼前一亮。那些看不见的交易规则和信息流,是如何影响着衍生品市场的价格发现和波动?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高频交易”和“算法交易”的思考,以及它们对衍生品市场带来的影响。这本书,如果能让我窥见到金融市场的“幕后”,理解那些复杂的交易策略背后的逻辑,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次对金融智慧的深度探索。
评分我一直认为,金融工具的真正价值在于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驾驭复杂的世界。这本书《衍生性金融商品》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信用违约互换”(CDS)的解读,这东西听起来就充满了“风险转移”的味道。作者没有止步于概念的介绍,而是通过一些金融危机时期的真实案例,来阐述CDS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放大或缓解金融风险。这让我对“系统性风险”的理解更加具体化。此外,书中关于“结构性产品”的探讨也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这些产品往往将多种金融工具嵌套在一起,创造出一些非常规的收益模式。我很好奇,它们究竟是如何设计的?其背后隐藏的风险又在哪里?作者是否能清晰地描绘出这些复杂产品的“脉络”,从而帮助我们识别其中的陷阱,并抓住潜在的机会?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风险定价”和“模型估值”的视角,因为理解这些工具的内在价值,是有效运用它们的前提。毕竟,脱离了对内在价值的判断,任何金融工具都可能变成赌博。这本书,在我看来,就是试图将那些看似深不可测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剥离出它们的核心逻辑,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它们的“骨骼”和“肌肉”,从而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
评分读完这本《衍生性金融商品》,我脑海中浮现的,并非是教科书般的枯燥理论,而是一幅幅生动活跃的市场图景。书中对于“风险对冲”的深入剖析,让我对市场运行的内在逻辑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过往,我总觉得市场的波动就像无规律的潮汐,令人难以捉摸,然而,这本书却为我揭示了隐藏在这潮汐背后的力量——那些通过“衍生性金融商品”精心设计的策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保证金交易”的讲解,它并非简单地强调“高风险高收益”,而是细致地分析了其中的机制,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资金管理来驾驭这股力量。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用一个个贴近实际的案例,说明了“期权策略”是如何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扮演着“保险”和“投机”的双重角色。比如,当我对某项资产的未来走势不确定时,如何通过购买“看跌期权”来锁定最大亏损,这其中的智慧,让我拍案叫绝。另一方面,书中对“波动率”的探讨,也让我茅塞顿开。以往我只是凭直觉感受市场的“热度”,而这本书则教会了我如何量化这种“热度”,并利用“波动率交易”来从中获利。这不再是简单的买涨买跌,而是一种更精妙的对市场内在驱动力的捕捉。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金融工具的无限可能,它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革新,帮助我跳出传统投资的思维定势,以更宏观、更精细的视角审视市场。
评分我是一名对金融市场充满好奇的普通投资者,平日里总是被各种各样的金融新闻和产品信息轰炸。这本书《衍生性金融商品》在我眼中,就像一本“金融解码器”,它能帮助我理解那些让我感到困惑的金融术语和复杂的操作。我尤其想知道,书里是如何解释“远期合约”的。我常常听到一些企业在做“远期结汇”或者“远期购汇”,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它和我们在银行看到的即期汇率有什么区别?书中是否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其中的套利和风险对冲逻辑?另外,我对“证券化”的概念也一直感到模糊。比如,一些房贷或者车贷,是如何被打包成“资产支持证券”(ABS)在市场上交易的?这背后是否存在着潜在的风险,或者说,普通投资者如何才能理解这类产品?这本书如果能给出一些关于“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的分析,那就再好不过了。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明白这些“衍生性金融商品”是如何在金融体系中流通,又是如何影响着我们日常的生活和投资的。它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能够实实在在地帮助我提升金融素养,做出更理性的投资选择。
评分作为一名在金融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投资者,我一直对“衍生性金融商品”这个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同时也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神秘感。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这个复杂世界的新窗口。我之所以对这本书充满期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触及了我一直以来思考的核心问题。例如,在市场波动加剧的当下,如何更有效地管理风险?传统投资组合的局限性又在哪里?而我所理解的“衍生性金融商品”,正是为解决这些痛点而生。它不仅仅是简单的金融工具,更是一种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预判和对冲。书中对于“期权”和“期货”的介绍,并非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巧妙地融入了市场实例,让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曾经让我夜不能寐的市场行情,以及当时如果掌握了这些工具,可能带来的不同结局。同时,我也对书中可能探讨的“互换”和“差价合约”等更具象化的产品充满了好奇,它们是如何在实操中发挥作用,如何帮助企业规避汇率风险,如何让个人投资者捕捉到更精细的市场机会,这些都是我迫切想从书中找到答案的。此外,书中对于“杠杆效应”的阐述,也必然会是我关注的重点。如何理解并善用杠杆,在放大收益的同时,又能有效控制风险,这其中的平衡之道,或许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我对这本书的期待,绝不仅仅是停留在知识的层面,更是希望它能成为我投资决策的“催化剂”,帮助我看到更广阔的市场格局,掌握更灵活的交易策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