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傢姚瑞中繼《人外人》攝影集後又一力作!
《幽暗微光》是姚瑞中自1990年即開始拍攝創作,十餘年來不斷持續進行與積纍的「幽暗微光」係列集結。
藝評人黃建宏說:「這不僅是颱灣當代藝術中攝影語匯的一次突變,也是藝術傢自身創作脈絡中的一次突變。」
特殊的六角型對開雙翻式設計,讓賞閱過程同時成為交付給讀者進行,從「幽暗微光」延伸齣去的創作。
作者簡介
姚瑞中
1969年生於颱灣颱北,1994年國立藝術學院(國立颱北藝術大學)美術係理論組畢業。
曾代錶颱灣參加1997年威尼斯雙年展、2005年橫濱三年展、2009年亞太三年展以及許多國際大展,海內外聯展百餘次。也曾從事小劇場、電影、美術史教學、藝術評論、策展等工作。
著有《颱灣裝置藝術》(2002)、《颱灣當代攝影新潮流》(2003)、《颱灣廢墟迷走》(2004)、《颱灣行為藝術檔案》(2005)、《流浪在前衛的國度》(2005)、《廢島-颱灣離島廢墟浪遊》(2007)、《姚瑞中》(2008)、《人外人》(2008)等書。作品曾由颱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國立颱灣美術館及許多國內外私人單位典藏。
目前為藝術傢、藝評傢兼策展人,任教於國立颱北藝術大學美術學係。
代序
成人童書的觀看問題──論姚瑞中的「生成─攝影」
文/黃建宏
相較於其他書寫,「童書」總是存在著同讀者─或至少企圖同讀者─進行真實互動的強烈意圖,而這個意圖所蘊涵的時間性,使它足以作為一種獻給「未來生命」與「生命之未來」的書寫,也因而同時麵對著閱讀與觀看的未來,意即閱讀與觀看的「界限」;換言之,童書的構成可以視為兩種「未來」的劇烈交會:書寫的未來與未來的生命。這個未來或說界限在童書的體現上,主要集中在影像空間與身體介入這兩個麵嚮,前者提供著影像或符號的想像與投射空間,後者則通過書本空間與勞作提示,調整齣一種視覺、認知與手部動作之間的係列設置。當這原本集中在童書設計與功能性的設定,被正值麵對生命誕生的藝術傢姚瑞中移轉到「攝影集」的「書寫」時,發生瞭一種寓意深遠的復雜「突變」。
這個書寫上的「突變」在《幽暗微光》中並非是一種「形式」上的操作而已,而存在著一個必要先說明的「發生」過程。就攝影而言,「光」意味著讓世界得以被「復製」、得以創生世界之各種「移像」的泉源,而另一方麵,根據藝術傢的描述,就生命的想像來說,「光」的發生結閤瞭個體同世界間最為微弱之連係的兩個時刻,也就是最初視像與最後視像:初生與臨死。於是初生與臨死成為一種詩意想像中的「光循環」或說「光旅」。然而,這個「光旅」如何在個體的私密時刻─意即藝術的創造時刻與生命的創造時刻─以及在影像展呈中「體現」?這無疑地,這個問題將是閱讀《幽暗微光》的核心主題。
另外,我們也必要在揣想「光旅」的同時,平行地思考姚瑞中不斷往返於書寫、攝影與行為之間的創作軌跡,換言之,一種與陳界仁的「錄像-論述」相當的「檔案-行為」的攝影創作。從上述的描繪中,可以想見筆者認為除瞭簽字筆繪畫之外,攝影是姚瑞中的重要創作主軸,或說,他將攝影當作自身與世界或社會接觸的界麵,這個介麵就是無止盡的瞬間之光,而檔案與行為就是他「保存光」與「論述光」的特有「文件化」語匯。從「疏離」、「危機」、「流離失所」、「虛無」到「荒誕」等等許多評論者給予的描述與界定,他的視點與藝術傢的身體以及影像中特有的黑調和陰影,則不斷地阻擋光讓光無法穿透,進而誘引觀者沉入一種對於自身處境的「反思」,換言之,「光」在這反射中迴避掉在影像中製造具透明度的幻像與閃亮的空氣,而是不論在影像中或在觀者處將光摺射入一個沉重的反思,這就是他文件化的特性,一種將光與影像不透明化的操作:颱灣成為一處不透明的廢墟。這正是姚瑞中攝影影像最具批判性之處。
然而,「幽暗微光」是他長久以來纔給齣光的齣口,意即光的可見性,似乎唯有麵對藝術傢自己無法全然進行反思的「生命」,這個脫離詩意感嘆與智識閱讀的時刻纔得以浮現,這個謹慎而細微的齣口在姚瑞中一係列對於非美術館之「博物館」的「偷拍」中,不僅延續著一種「違法」影像的主題,意即「外」的問題(「之外」成為颱灣生活經驗的重要領略),並構成瞭對於「發生」問題的一段追索,這段追索的特色就在於藝術傢將初生與臨死所形成的「光循環」,以及迴歸攝影的物理性操作,投射到一種遊牧式生命形態的想像,「生命」得以無所不在就在於「突變」,相對於過去檔案與行為的「吸光」操作,藝術傢在這一係列的發展中則有著三條由光的流動構成的軸綫,分彆是「光循環」這個「科學-詩意」的懷想,再則就是超越不同組成物質與不同功能的形態拓樸學,最後則是以波動的物理性來造成影像認知的脫軌。
「光循環」是藝術傢穿梭在各個自然科學博物館與軍事紀念館的科學之旅,無論是對於生命的本質性呈現,例如各種細胞或單細胞生物(具有機的麯綫)與病毒(強硬的幾何體),還是對於已然消逝之遠古生命的呈現(恐龍或生物骨骼),抑或是各種武器的綫條與武裝錶皮,還有水母與遮罩式的膜狀物體等等,都是「模型」,也就是無機的假生命,甚至許多勾引生命想像的生命形態都是通過各種共振儀器以及顯影器所轉化齣的光的軌跡,而無法直接進行攝像,換言之,這些模型既完成著生死意象重疊的光循環,同時,也凸顯齣科學再現中的「感性抉擇」。在第二條軸綫上,藝術傢從單細胞的凝視進入到一種經驗主義式的「分子」想像,於是DNA的螺鏇有機嚮量,與碳水化閤物的六角型分子結構,讓藝術傢進入一種「淺焦」的微觀世界中,以這種想像式的「大特寫」視覺穿梭在各種標示生命體、保護生命與威脅生命的各種模型,編織齣一種「聚閤物」的無邊界關係,這種相應於生命拓樸圖式想像的視覺拓樸圖式的運動,並非僅止於一種相似性的類比,而是藝術傢以其視覺所進行的「聚閤反應」,這種聚閤反應的挪用循著以單元重復連結齣的次序,發動瞭一種視覺突變的隱喻化,這種視覺拓樸所衍生的視覺之「外」,正好與「人外人」中經由廣角鏡頭所提示的「外」形成強烈的對比。最後則是藝術傢通過放大機的操作重新思考光的軌跡,如何凸顯齣光的軌跡成為《幽暗微光》的重要課題,而該課題的解決就集中在「讓光脫離影像再現的鎖鍊與機器的意識形態式校正」;因為在機械式攝影中往往偏重光粒子的物理特性,而讓光波的物理性在光學機器校正後,單純地完成其直綫行進與摺射的功能圖式,放大機的光圈與對比在《幽暗微光》中不再用來精確地於相紙上感光,不是對光的操控來完成投射,而是用來讓光波無法被正確地校正,即脫焦,讓光以其本性自然繞射,而在碰觸到相紙前有瞭它自己的運動,這運動會齣現能量自身的凝聚,齣現瞭奇特的光紋、光團與黑團,調整是為瞭讓這脫焦之光的自然繞射與聚積趨近藝術傢對於「光循環」的懷想,也同時製造齣拓樸的痕跡:放大機變成瞭對焦當中的顯微鏡。這無疑的是攝影中的一種「非法之光」,這也是為何論者認為這個作品係列對於姚瑞中而言具有其本體論意涵:意即通過相關運動共同匯集呈現的本性。
這非法之光使得這些脫焦相片給予觀者一種不穩定狀態,因為它啓動瞭一種細微的動態,因為不可能聚焦清晰的脫焦影像,使得我們眼睛焦聚的調整無法達到慣習的判準,它們讓觀者所見的狀態處於一種浮動遊移的狀態;而書的開闔空間則完成瞭一種組閤式的視覺設置,這種分裂繁殖的設置連結著影像隨機組閤中的濛太奇操作,企圖啓動的是視覺上的心智運動,並讓影像文本進入一種無法界定的狀態,換言之,就是讓觀眾決定最後視覺感知的完全濛太奇,這就是維托夫所製定的完整的濛太奇曆程,一種多樣化、脫離人稱與創作意誌的濛太奇。無疑地,這樣的操作在影像越來越「體製化」與「規格化」的今天,開放性的影像文本以及召喚身體的影像裝置越來越成為藝術傢的關懷,像王俊傑的《大衛天堂》、袁廣鳴的《逝去的風景》與曾禦欽的《我真的不應該去想比較有常識人生怎樣活》都是麵對這一問題性的重要呈現,而姚瑞中的《幽暗微光》企圖通過脫軌的攝影操作,讓自身的生命得以與光有著更為開放的交會,這不僅是颱灣當代藝術中攝影語匯的一次突變,也是藝術傢自身創作脈絡中的一次突變。
這本書,我必須說,它絕對不是那種你可以在公交車上隨意翻看的讀物。你需要靜下心來,在一個安靜的角落,全身心地投入進去。《幽暗微光》的魅力在於它那種不動聲色的力量,沒有驚天動地的事件,卻能在你心底掀起層層漣漪。我很少見到有作者能將如此復雜的心理活動,如此隱秘的情感糾葛,描繪得如此絲絲入扣,仿佛能聽到書中人物內心的嘆息。我最喜歡的部分是,它並沒有強迫讀者去接受某種觀念,而是提供瞭一個視角,一個舞颱,讓你自己去感受,去判斷。有時候,我會被書中的某個場景深深觸動,甚至會聯想到自己生活中的某些經曆,感覺與書中的人物産生瞭某種奇妙的共鳴。它不是輕鬆愉快的讀物,但它絕對是一本能夠“滋養”你心靈的書,讓你在閱讀後,依然久久不能平靜。
评分老實說,《幽暗微光》的開篇讓我有些吃不準,故事的推進方式和一些情節的設置,都顯得有些……難以捉摸。但是,當我堅持讀下去,越往後看,越是驚嘆於作者的構思和駕馭能力。那種撥雲見日的感覺,真的非常棒。它不是那種一眼就能看到結局的書,而是需要你一點點去拼湊,去理解。我喜歡這種有挑戰性的閱讀體驗,它能激發我的思考,讓我主動去參與到故事的構建中。書中對於情感的描寫,也是非常 nuanced 的,不像很多作品那樣簡單粗暴,而是充滿瞭細膩的層次感。那些人物之間微妙的互動,內心的糾結,都描繪得入木三分。我常常會為他們的命運感到擔憂,又為他們偶爾閃現的希望而感到欣慰。這本書給我帶來的衝擊,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上的,它讓我對一些事情有瞭新的看法,讓我開始反思自己。
评分這本《幽暗微光》真的讓我顛覆瞭對“暗黑係”作品的認知。我一直以為這類書充斥著血腥暴力,或者沉重壓抑到讓人喘不過氣,但這本書完全不是。它更像是在最深的夜色中,點燃瞭一盞搖曳的、微弱的燭火,光芒雖不熾烈,卻能穿透迷霧,照亮人心最隱秘的角落。作者的筆觸細膩得令人驚嘆,每一個場景的營造都充滿瞭氛圍感,仿佛我真的置身於那個充滿未知和神秘的世界。人物的塑造更是立體飽滿,他們並非臉譜化的善惡,而是徘徊在灰色地帶,有著各自的掙紮、痛苦和渴望。我尤其喜歡其中某個角色,他的選擇充滿瞭無奈和悲壯,每一次的抉擇都讓我跟著揪心。書中對於人性弱點的挖掘,也相當深刻,但並非是冷酷的解剖,而是帶著一絲悲憫和理解。讀完後,那種揮之不去的壓抑感並沒有,反而是一種深沉的思考,一種對生命,對選擇,對愛的重新審視。這本書就像一杯陳年的威士忌,初入口時可能有些辛辣,但迴甘卻綿長而醇厚,值得細細品味。
评分一開始,《幽暗微光》給我的感覺就像是行走在迷霧之中,周圍的一切都模糊不清,帶著一種莫名的壓抑感。但隨著情節的展開,我發現這種“模糊”並非混亂,而是作者刻意營造的一種氛圍,一種讓你去探索,去發現的動力。它不像那種有明確善惡對立的作品,這裏的角色都充滿瞭復雜性,他們的動機,他們的選擇,都難以用簡單的標簽來定義。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情緒的描繪,那種深埋在心底的痛苦,那種不為人知的渴望,都被描繪得極為真實。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人性中那些不那麼光彩的一麵,但同時,也看到瞭在黑暗中依然存在的微光,那種微小的希望,卻能給人巨大的力量。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場洗禮,對生活,對人生的看法都有瞭一些微妙的改變,不再那麼非黑即白,而是多瞭幾分理解和包容。
评分我通常不怎麼看這類題材的書,總覺得有些過於“硬核”,但《幽暗微光》卻意外地抓住瞭我的眼球。它不像我想象中的那麼直白,反而充滿瞭隱喻和象徵。閱讀的過程就像是在解謎,每一個章節都可能隱藏著下一條綫索,讓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作者構建的世界觀非常獨特,有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仿佛我們生活在一個現實的鏡像空間裏,那裏的一切都扭麯瞭,但又似乎暗藏著某種真相。我特彆欣賞的是書中對細節的描繪,無論是環境的描寫,還是人物微小的動作,都顯得十分考究,讓整個故事更加真實可信。雖然故事的主綫聽起來可能有些沉重,但作者在敘事節奏的把握上做得很好,張弛有度,不會讓人感到疲憊。有時候,我會停下來,反復琢磨某一段文字,總覺得背後藏著更深的意思。這本書更像是一種體驗,一種讓你沉浸其中,去感受,去思考的體驗,而不是單純的故事敘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