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藝術》這本書,探測著曆史,以及現在進行式裏的網路藝術,範圍廣博而且貫徹。在網路藝術的世界裏,織網的速度,遠超乎今日其他媒體。有鑑於網路媒體機械根莖的天性,它集結瞭上韆萬個真實和虛擬的節點,無數的鏡射網站、網頁及平颱。任何照片或是分析正在發生的事實,一但付梓完成之後,這些紀錄瞬間便成瞭曆史的一頁。因此,像《網路藝術》這樣的書籍必須扮演重要的門道關鍵:一處足以通往綫上世界的大門(同時也是你的「第二生命」),隻有在這扇門內,纔得以完全欣賞和感受到來自電腦螢幕的美學。你需要這樣一本導航書籍帶領你暢遊其中,由鄭月秀撰寫的《網路藝術》正是讓你「不太孤單於虛擬星球」的領航員。我相信本書將會啓發許多精彩可期的網路作品,並灌溉這片超現實的數位颱灣。--寇特.布裏列頓 博士
作者簡介
鄭月秀
學曆澳洲雪梨科技大學藝術創作博士
澳洲國傢大學視覺藝術碩士
經曆親民技術學院數位媒體設計係專任講師
微風廣場視覺設計師
爾波國際多媒體設計師
序 今日的網路藝術與網藝史 紐約網路藝術傢∕安迪.達剋(Andy Deck)
序 一切得從阿帕網路說起…… 紐約新媒體藝術傢∕林方宇(Fang-Yu Lin)
前言
第1章 網路藝術的發展
1. Net art
2. 網路藝術特性
3. 網路藝術風雲人物
4. 網路藝術的年代精華
1991:BBS網站的熱門及「The thing」的開幕
1992:HTML的發展為網路世界開啓瞭光明大道
1993:「Next 5 Minutes」第一屆國際策略媒體研討會
1994:Kings X宣告網路公共藝術的新觀念
1995:〈奇想禱告〉-DIA的首件網路藝術委任創作
1996:〈阿達網〉:第一個正式發錶的網路藝術創作展
1997:Documenta X卡塞爾第十屆文件展
1998: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年度主題-資訊戰爭
1999:ZKM發錶「網路-形勢」
2000:大型博物館的網路藝術委任創作
2001:舊金山現代美術館舉辦「010101:科技時代的藝術」
2002:CODeDOC惠特尼藝術港口的「碼」藝術
2003:派樂西王國
2004:圖像資料的再創造
2005:開放性電腦碼的興起
2006:「NODE.London」媒體藝術節
第2章 網路藝術的分類與賞析
1.新媒體藝術裏的網路美學
A.觀念藝術
b.偶發藝術
c.福魯剋薩斯
2.網路藝術的分類
a.郵件藝術
b.非綫性敘事
c.網路行為藝術
d.資料性美學
e.遊戲性藝術
f.網路集體創作
(1)參與的遊戲性
(2)作品型式的成長變化性
(3)藝術的動詞性
(4)作者權的移轉性
G.網路社群
H.人工智慧的互動迴饋結閤網路的實體互動裝置
第3章 全球網路藝術饗宴
1.藝術科技中心
2.綫上藝術中心
3.綫上資訊
網路藝術的齣現幾乎顛覆瞭20世紀以來人們對於美的認知與標準,其實在西方國傢,網路藝術的發展早已如火如荼般的熱烈蔓延,從英倫到巴黎,由紐約到許多聞名遐邇的大城,都可以嗅到網路藝術的濃烈氣息。在亞洲地區,近幾年日、韓分彆紛紛嶄露頭角,東京和首爾也變成亞洲地區網路藝術發展的代錶城市。感慨的是,颱灣號稱先進的科技島國,卻在這個新興的科技藝術領域裏獨漏瞭參與的熱情。筆者因學術和個人興趣的緣由,熱衷於新媒體藝術的發展研究,以及網路藝術新美學概念的探討,在研究過程中察覺中文圖書對於新媒體藝術領域的著墨實在寥寥無幾,更彆說是網路藝術的著作瞭。我相信颱灣對於網路藝術的參與並非無心,而是參考資料的貧乏,讓許多人對於網路藝術的領域摸不著頭緒,自然就無所謂熱衷參予的動機瞭。
本書最大的目的,是將筆者過去幾年所從事研究的菁華,以簡單易懂的方式呈現在中文圖書的領域,讓有心、有興趣於網路藝術同好,可以一起切磋、分享這個領域的發展。所謂新媒體藝術的「新」字,意味著最新科技的藝術錶現,於此,新媒體藝術是一種現在進行式的發展藝術,而網路藝術更是其中一項取決於科技發展的藝術形式。然而,十年的發展足夠為一個新形成的藝術作第一階段的紀錄,網路藝術由90年代初的形成到現今的多元發展,對於藝術美學的觀點來說,她是一個顛覆傳統的轉捩點,而這絕對是一段值得紀錄的過程。
1969年10月29日,第一個電子訊息經由阿帕網路從加州大學傳送到史丹福研究所,這可說是網際網路初萌之日。由美國國防部所贊助的阿帕網路起初是以軍事用途為目的,但隨著時間和科技的演進,這個當初僅含四個節點的簡潔網路,幻化成長為一個影響全人類生態的「網際網路」現象。根據網際網路世界統計的資料顯示,截至2007年6月30日為止,全球上網人口已超越十一億七仟三佰萬人,而此數字仍持續上揚。如今網際網路之於個人交流、商業互動、官方應用及許多不計其數的運用層麵,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迥然不同於當初阿帕網路的使用目的和功能限製,更不用提及當年阿帕網路的首度連結竟釀成係統癱瘓的窘境。
身為藝術愛好者的我們,焦點必然置於網際網路在新媒體範疇的開發應用。萬尼瓦爾.布希在1945年7月的《大西洋月刊》上刊載瞭一篇甚具影響力的文章〈當我們思考〉。在該篇論述裏,布希提倡一個嶄新的資訊係統--滿覓思:它將會是一個等同桌麵大小的設備,同時具備儲存及組織訊息的功能。材質在滿覓思的概念裏,可以自由無拘束的與其它元素進行聯想。於此,一個足以反映「錯綜精細的腦細胞神經連結」之網路藍圖便已顯現,而超連接、超本文及超媒體的概念於是誕生。直到1990年提姻.伯納李將萬維網促生於世之後,超媒體的潛能纔真正被釋放開來。超媒體將使用者及訊息端之間的實體距離限製移除,為使用者提供瞭一個反饋的管道,促成瞭互動功能的實現,而這正是超媒體所具備的獨特之處,也是促成它成為強大媒體的推手。當然,帶有敏銳天性的藝術傢和創造性的思想傢們,迅速的抓住這個新發現的自由空間和創作題材,為網路藝術的興盛起瞭序麯。
網路藝術令我著迷的特徵之一是它那似乎自我矛盾的本質。網路媒體既永久而又短暫、既私密而又社群、既共享而又商業、既平凡而又壯觀,對於藝術傢和閱聽大眾而言,如此的矛盾情勢造就瞭這個新藝術型態令人刺激興奮的挑戰性格。
當網路藝術進入介紹、收藏和教育的階段時,此自相矛盾的二元性,或許不令人驚訝的也再次展現:對於有心一探網路藝術究竟的同好而言,一本由樹木縴維所製成的「實體」書本--如同當下你所手持的《網路藝術》--或許正是瞭解學習此一虛擬主題所必備的經典。
對於當代藝術,許多大眾對它持著漫不經心,甚至是疏遠的態度,有些人認為它隻屬於文化菁英小眾,缺乏與真實生活接軌的認同。從某層次上而言,這個情緒反應是可理解的。繁盛的網路藝術或許正是一個新潮流的開端,一個允許更多使用者涉獵和參與的運動。對於任何曾經寄送過電子情書或跟隨熱門YouTube錄像一起灼燒的藝術愛好者,《網路藝術》是一處得以讓你更進一步開發創意的理想通道。來吧,將你自己浸沒於此,咱們綫上見!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衝擊,在於它對“主體性”的重新定義。在信息洪流的裹挾下,我們很容易迷失自我,被動的接受信息,甚至被算法所操控。但作者卻在書中反復強調,即使在看似“被動”的接受過程中,依然存在著個體的主動選擇和創造。他通過對一些藝術作品的解讀,揭示瞭觀眾是如何在觀賞過程中,主動地賦予作品意義,並在這個過程中完成自我錶達的。這種觀點讓我耳目一新,它並非否認技術的影響力,而是強調瞭在任何技術框架下,人的主體性依然是不可或缺的核心。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互動”的分析,他認為真正的互動並非簡單的信息交換,而是一種共同創造的過程,一種在對話中不斷生成新意義的體驗。這讓我對自己在網絡上的每一次評論、每一次分享,都有瞭新的認識。它不再僅僅是“發錶”的動作,而是在參與構建一個共享的語境。這本書的論述邏輯嚴謹,層層遞進,但又充滿瞭人文關懷,讓我覺得作者不僅僅是一位理論傢,更是一位深刻的觀察者和思考者。它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在數字時代存在的睏境,同時也提供瞭走齣睏境的可能性。
评分我被這本書的批判性思維深深摺服。它並沒有簡單地贊頌數字技術的進步,而是對技術發展所帶來的潛在問題進行瞭深刻的剖析。作者從藝術的視角齣發,審視瞭技術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感知方式、情感錶達,甚至是我們的社會結構。他用犀利的語言,揭露瞭那些隱藏在技術光鮮外錶下的隱憂,比如信息的碎片化、個體情感的淺層化,以及社會關係的異化。我尤其喜歡他關於“注意力經濟”的討論,他分析瞭在信息爆炸的環境下,我們的注意力是如何被無形的力量所爭奪,以及這種爭奪對我們心智造成的侵蝕。這讓我不禁開始審視自己每天花費大量時間在手機屏幕上的行為,是否真的有價值?它是否在消耗我寶貴的創造力和思考能力?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指齣瞭問題,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一種反思的角度和批判的工具,幫助讀者在信息繭房中保持清醒,不被技術的浪潮所吞沒。它的文字力量強大,能夠激發讀者內心深處的警醒,讓我開始更加自覺地去管理自己的數字生活,去主動地“選擇”我想要接收的信息,而不是被動地“接收”。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全新的審美體驗。它並沒有直接展示大量的圖片,而是通過文字,將那些抽象的、前沿的藝術理念,以一種非常具象和富有想象力的方式呈現齣來。作者的語言有一種魔力,能夠讓我在腦海中構建齣畫麵,感受到作品的質感,甚至體會到創作者的心情。他對於“即時性”和“不確定性”的探討,尤其讓我著迷。在當下的社會,我們似乎總是在追求確定和永恒,但這本書卻鼓勵我們去擁抱那些短暫的、流動的、甚至是不可預測的美。他用一些非常巧妙的比喻,解釋瞭數字藝術的獨特魅力,那種在技術與人性交織中産生的意想不到的火花。我能感受到作者對於藝術的熱愛,以及他對未來藝術形態的無限憧憬。這本書不枯燥,也不說教,它更像是一場思想的旅行,引領我進入一個充滿可能性的藝術世界。它拓展瞭我對“藝術”的認知邊界,讓我明白,藝術不僅僅是掛在牆上的畫,或者擺在颱上的雕塑,它還可以存在於我們與技術的互動中,存在於我們對世界的感知方式中。它是一本能夠點燃你對藝術好奇心,並激發你自身創造力的書。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有意思,一種抽象的幾何圖形,色彩的搭配大膽而新穎,瞬間就吸引瞭我的目光。翻開第一頁,我原本以為會是一本枯燥的技術手冊,但文字的敘述方式卻齣乎意料地生動和富有感染力。作者用一種非常個人化的視角,分享瞭他在創作過程中的點點滴滴,那些睏惑、驚喜、頓悟,都像是展現在我麵前的畫布,讓我能真切地感受到藝術創作的溫度。他不僅僅是在描述“是什麼”,更是在講述“為什麼”,以及“如何”纔能觸及那種屬於靈感的火花。讀到某個章節,他提到瞭一個在數字時代如何保持獨立思考的睏境,我深有同感,仿佛看到瞭自己迷茫時的影子,但他的解析卻像一盞明燈,指引我重新審視那些習以為常的便捷。書中對於一些前沿的科技概念,並沒有用過於晦澀的語言去解釋,而是巧妙地融入到對藝術理念的探討中,使得原本可能高高在上的理論變得觸手可及。我尤其喜歡他關於“連接”的論述,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如何從海量的信息中篩選齣真正有價值的,如何構建起有意義的連接,這不僅僅是藝術創作的挑戰,也是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需要麵對的課題。這本書就像一位知心的朋友,它不會直接告訴你答案,但會和你一起探討問題,激發你內心的思考,然後讓你自己找到屬於你的答案。
评分我被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深深吸引瞭。它不像很多學術專著那樣,開篇就羅列一大堆定義和理論,而是從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講起。作者似乎並不急於將他的核心觀點拋齣來,而是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地揭示,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被捲入他的思考漩渦。他常常會穿插一些曆史上的軼事,或者是一些他不為人知的個人經曆,這些片段看似零散,但串聯起來卻能構建齣一個宏大而精密的思想體係。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邊界消融”的那一部分,他用非常具象的例子,闡述瞭在數字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現實與虛擬、個體與群體、創作與接受之間的界限是如何模糊不清的。這讓我開始反思,我們每天接觸到的信息,所參與的互動,有多少是在真正的“現實”中發生的?而當我們沉浸在虛擬的世界裏時,我們又是以何種方式在塑造著現實?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極具特色,時而如詩般細膩,時而又如哲學般深邃,常常會讓我讀到一半就停下來,反復咀嚼其中的句子,思考它背後蘊含的深意。它不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鼓勵你去質疑,去探索,去構建自己的理解框架。這絕對是一本能夠改變你看待世界方式的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