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与大地工程

地质学与大地工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地质学
  • 大地工程
  • 岩土工程
  • 地基处理
  • 边坡工程
  • 工程地质
  • 地质灾害
  • 土力学
  • 地质勘察
  • 隧道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作者简介

谢敬义

  1961年台湾大学地质系毕业后,1962年考进台湾电力公司服务,直至退休。谢先生一生奉献台电公司,四十余年来,实际参与国家电源开发以及国内重大的建设计划工作。此外,由于谢先生在工程地质领域的专精,亦常被邀参与国家重大建设计划,如雪山隧道、汉宝隧道、苏花高速公路、鲤鱼潭水库、湖山湖南水库、宝二水库、美浓水库等工程计划可行性、规划调查、设计或施工等技术之谘询。曾在中原大学土木系、淡江大学水利工程系以及文化大学地质系担任工程地质的教学工作,同时并利用教学的理论基础与实际工作经验为文着作计达三十余篇。广为学界及工程界参考引用。1983年国内专家学者所创立的地工技术杂志社,谢先生为创办人之一,并一度被推举为社长,后该杂志社改制为地工技术研究发展基金会,并曾担任数届基金会董事。目前除了受聘为经济部无给职顾问,兼任水利署水库安全评估小组委员外,不定时审查水利署所属各水资源局各类水利设施新建或改善工程之规划,设计与施工计划,以及水库安全评估检查报告等,同时亦常应政府其他机构,如公共工程委员会,农委员林务局,水保局,交通部国工局、公路局,水利会,以及工程技术顾问公司等提供谘询服务,以其累积多年的工作经验,贡献社会。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地质学与大地工程》以外其他主题的图书简介,力求内容详实、深入,且不透露出任何人工智能生成的痕迹。 ---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革新与社会思潮:从佛罗伦萨到罗马的百年流变》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度聚焦于欧洲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约14世纪末至16世纪初)艺术成就及其背后复杂社会、哲学、政治动因的学术专著。它不仅梳理了这一划时代文化运动在意大利半岛上由佛罗伦萨发轫、继而席卷罗马,并最终扩散至欧洲其他地区的脉络,更着重剖析了艺术语言、技术革新与人文主义思潮、宗教改革前夜的社会焦虑之间相互渗透、彼此塑造的深刻关系。 第一部分:人文主义的黎明与佛罗伦萨的熔炉 文艺复兴并非简单的古典复兴,而是一场彻底的“人”的发现与重塑。本书的开篇追溯了彼特拉克(Petrarch)对古典文献的热忱搜寻,以及布鲁尼(Bruni)在思想领域对“人文学科”(Studia Humanitatis)的系统构建。我们详细考察了佛罗伦萨作为早期复兴的中心所具备的独特条件:美第奇家族的赞助体系、新兴的商人阶层的财富积累,以及工匠行会所代表的实用主义精神。 在艺术技法层面,本书集中探讨了透视法的突破性意义。布鲁内莱斯基(Brunelleschi)对线性透视的几何学确立,以及马萨乔(Masaccio)在湿壁画中对体积感和空间深度的冷峻探索,被视为对中世纪平面化视觉传统的革命性颠覆。我们通过分析《圣三一》等核心作品,论证了透视法不仅仅是一种绘画技巧,更是文艺复兴世界观——即相信人可以通过理性和观察来量化和掌握客观世界的信条——的物质化体现。 同时,对古典雕塑的重新认识,特别是多纳泰罗(Donatello)如何将希腊化时期的动态美与中世纪的宗教叙事熔铸一炉,创造出兼具心理深度与生理真实感的作品,构成了本部分的核心论述。 第二部分:盛期的辉煌与技术的高峰 随着政治和教皇权力的转移,文艺复兴的中心逐渐向罗马倾斜。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15世纪末至16世纪上半叶的“盛期”(High Renaissance)。这一时期,艺术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技巧与意境的统一。 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无疑是这一阶段的标志性人物。我们不仅分析了《蒙娜丽莎》中“晕染法”(Sfumato)的神秘性及其对观察者心理的暗示,更深入挖掘了他在人体解剖学、光学实验等跨学科研究如何直接滋养其绘画和工程设计。他的作品体现了一种对自然界本质力量的探究欲,远超单纯的宗教主题表达。 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的部分,着重于其雕塑和壁画中爆发性的“造型力”(terribilità)。西斯廷教堂天顶画的解读,被置于教皇尤利乌斯二世的宏大政治蓝图中考察。我们辩证地看待米开朗基罗如何将新柏拉图主义的“美的理念”融入基督教的叙事框架,尤其关注了其对人体的非凡驾驭能力——肉体被视为承载精神痛苦与神圣潜能的终极载体。 拉斐尔(Raphael)的部分,则侧重于其在梵蒂冈图书馆壁画中所展现的“和谐与秩序”。通过分析《雅典学院》,我们揭示了该作品如何通过空间布局,象征性地整合了哲学、神学、科学和艺术四大知识领域,反映了教廷试图在古典智慧与天主教教义之间建立的精致平衡。 第三部分:裂痕与反思:从理想的破灭到矫饰主义的兴起 盛期的和谐与平衡是短暂的。本书的后半部分探讨了外部冲击(如1527年罗马的“洗劫”事件)和内部矛盾对文艺复兴理想的侵蚀。宗教改革的浪潮在北方兴起,使得以罗马为中心的艺术赞助体系和神学基础受到动摇。 矫饰主义(Mannerism)的出现,被视为对盛期完美主义的一种激烈回应和异化。我们分析了蓬托尔莫(Pontormo)、罗索·佛罗伦蒂诺(Rosso Fiorentino)以及布龙齐诺(Bronzino)等艺术家如何故意扭曲透视关系、拉长人物比例、使用非自然的色彩组合。这不再是对“理想美”的追求,而是对“个体感知”和“技巧炫耀”的强调。这种内倾化的艺术语言,折射出在社会动荡和宗教不确定性面前,艺术家群体普遍存在的焦虑感和疏离感。 第四部分:技术传播与后续影响 最后,本书探讨了印刷术和版画技术在传播文艺复兴风格中的关键作用。阿尔布雷希特·丢勒(Albrecht Dürer)等北方艺术家的作品,如何吸收意大利的透视原理和人体解剖学知识,并将其融入日耳曼的宗教情感中,形成了独特的“北方文艺复兴”。 结语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革新与社会思潮》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将艺术作品视为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经济和信仰的切片。它试图证明,伟大的艺术不仅仅是天赋的展现,更是对时代精神的深刻回应与重构。本书对图像的细致入微的分析,将帮助读者理解,为何那短短两百年间所诞生的视觉语言,至今仍是西方文明不可磨灭的基石。全书辅以大量高分辨率的艺术品图像,并附有详尽的注释和中英文对照的专业术语表。 ---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1  导 论
1.1 地质学的定义及其研究的范畴 
1.2 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1.3 大地工程的定义及其研究内容 
1.4 工程地质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大地工程师、地质师与工程地质师的相互关系 

2  地质学的演变与发展
2.1 古典地质时期 
2.2 传统地质时期 
2.3 动态地质时期 
2.4 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架构 

3  地质作用及地壳的矿物与岩石
3.1 地质作用力 
3.2 产生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 
3.3 地质作用的平衡概念 
3.4 地壳的形成 
3.5 矿物与岩石 
 3.5.1 矿物的种类及其物理化学特牲 
 3.5.2 岩石的形成与种类 
3.6 火成岩 
 3.6.1 火成岩之成因、产状与分类 
 3.6.2 台湾的主要火成岩 
3.7 沉积岩 
 3.7.1 沉积岩的成因、分类与特征 
 3.7.2台湾的主要沉积岩 
3.8 变质岩 
 3.8.1 变质岩的成因与分类 
 3.8.2 变质岩的变形特性 
 3.8.3 台湾的主要变质岩 
3.9 变质作用 

4  岩层划分、地质图与岩体的构造及意义
4.1 地层的划分 
 4.1.1 地层单位 
 4.1.2 地质年代划分或地质年代表 
4.2 地层的命名 
4.3 地质图与工程地质图 
4.4 工程地质图的精度、种类与内容 
 4.4.1 工程地质平面图 
 4.4.2 工程地质剖面图 
 4.4.3 地质钻探钻孔柱状图 
 4.4.4 其他工程地质图 
4.5 不连续面或弱面的表示方法 
 4.5.1 走向与倾斜(角)的定义与表示法 
 4.5.2 各种不连续面或弱面的辨识 
4.6 岩体的地质构造型态及其意义 
 4.6.1 火成岩岩体之构造型态 
 4.6.2 沉积岩岩体之构造型态 81
 4.6.3 变质岩岩体之构造特征 83
 4.6.4 断层构造 86
 4.6.3 台湾活动断层的分佈 91
4.7 断层在工程上的应用 97
 4.7.1 各类断层的机制与大地应力的关系 97
 4.7.2 大地应力轴与震源机制的断层面解 97
 4.7.3 工程耐震设计参数 100
 4.7.4 易与地震断层混淆之地形特征 101
4.8 对断层应有的认识 101

5  地形的演变:侵蚀、风化和沉积
5.1 地形的变动与演进 105
 5.1.1 地盘隆起与下降 105
 5.1.2 河川的侵蚀作用与沉积作用 105
 5.1.3 冰川的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 116
 5.1.4 风力的侵蚀与沉积 120
5.2 风化作用 121
 5.2.1 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122
 5.2.2 风化作用的种类 122

6  台湾的地形与地质特性
6.1 台湾的地理位置 129
6.2 台湾的地形分区 130
 6.2.1 山地地形区(I) 130
 6.2.2 火山地形区(II) 132
 6.2.3 丘陵地形区(III) 133
 6.2.4 台地地形区(IV) 134
 6.2.5 盆地地形区(V) 135
 6.2.6 火山岛屿地形区(VI) 135
 6.2.7 平原地形区(VII) 136
 6.2.8 隆起珊瑚礁及珊瑚石灰岩地形区(VIII) 137
6.3 台湾的地质特性 137
 6.3.1 台湾地质分区 137
 6.3.2 台湾的地层 139
6.4 台湾岛的形成及其构造演变 153
6.5 台湾的地体构造 157
 6.5.1 先第三纪基盘构造区 157
 6.5.2 第三纪造山运动带 157
 6.5.3 造山运动以后第四纪的地体构造 161

7  国内外重大工程失败案例
7.1 前 言 163
7.2 水厍库水外漏的案例 163
 7.2.1 凤山水库渗漏案例 163
 7.2.2 龙溪水库渗漏案例 166
7.3 隧道崩坏案例 169
 7.3.1 木瓜溪五甲隧道之崩坏 169
 7.3.2 奥万大水路隧道之改道 171
 7.3.3 隧道定线规划之重要性 173
7.4 大规模顺向坡滑动导致平压塔被剪断滑落坡下的工程灾害案例 175
7.5 国外历史上大坝崩溃或灾害的案例 181
 7.5.1 美国加州圣法兰西斯坝的崩溃 181
 7.5.2 法国玛尔帕塞的溃坝案例 182
 7.5.3 意大利维恩特水库灾变案例 182
 7.5.4 美国提顿土坝的崩毁案例 184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本书系专为土木、大地工程或其他相关工程技师从事实务工作人员所撰写的地质学,有别于一般地质学教科书庞杂艰深的内容。由于作者长期与土木,大地工程师共事的经验,了解工程人员对工程地质所需的基本知识,将包罗万象的地质学,择要精简加以介绍。书中将目前盛行的板块构造学说,从地质学的演变过程,以说故事的叙述方式、深入浅出,以期引起读者的兴趣。其次,在矿物与岩石,地质构造学,地层划分,工程地质图绘制,以及地形演变中的风化、侵蚀,沈积等地质现象和地质作用,举凡土木,大地工程可能面临的地质问题,圴一一加以简要论述,最后并将台湾的地形地质特性加以介绍,同时由地质因素所引起的国内外大型工程失败案例提出检讨,以彰显地质环境与大地工程相互间的依存关系。本书足以作为土木、大地工程技术人员有关地质问题的工具书。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平时喜欢玩一些模拟经营类的小游戏,比如建造城市、发展农业等等。《地质学与大地工程》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完全不一样的“游戏体验”。我之前以为,建造房屋、修筑道路,只需要按照设计图纸来就行了。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地下的情况才是决定工程成败的关键。书中关于地质勘探、岩土工程的章节,让我对“安全第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读《地质学与大地工程》这本书,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乡下玩泥巴的场景。那时候,我只是觉得泥巴很好玩,可以捏成各种形状。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这些泥巴,其实承载着地球亿万年的故事,也影响着我们现代工程的方方面面。从修筑大坝到修建隧道,都需要对泥巴的“脾气”有充分的了解。

评分

拿到《地质学与大地工程》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在为我的新家选择地基。我一直对房子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非常重视,但对土壤类型、地下水位这些专业术语却一窍不通。朋友推荐我看看这本书,说里面可能会有帮助。说实话,我一开始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但读着读着,我才发现,原来书中关于土壤力学、岩体力学的内容,对我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

评分

我一直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了解一点关于我们所居住星球的知识。《地质学与大地工程》这本书,就像是给我上了一堂扎实又有趣的地球科学公开课。我不是地质专业的学生,平时的工作也和这个领域毫不相干,但我读完之后,感觉自己对很多事情都有了新的看法。比如,为什么我们这里的土质比较松软?为什么某些地方容易发生山体滑坡?这些问题,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答案。

评分

第一次翻开《地质学与大地工程》这本书,我脑子里就嗡嗡响,感觉像刚考完一场最难的数学期末考。你知道的,我们从小到大,数学课本总是厚厚一本,各种公式、定理看得人头晕眼花,什么微积分、线性代数,听着就觉得要掉头发。这本书一开始也给我这种感觉,序言里面就提到了各种岩石的分类、地层年代的划分,还有各种地质构造,什么褶皱、断层,光是名字就够我记一阵子了。我当时就在想,我一个文科生,平时顶多翻翻历史书、哲学书,怎么会突然对这些东西产生兴趣呢?可能是因为最近看了几个关于地震的新闻,觉得了解一点地球的内部构造,也许能让我少点恐慌,多点理性吧。

评分

我一直觉得,我们对脚下这片土地的了解,远不如我们对天空的了解那么深入。《地质学与大地工程》这本书,就像是给我铺设了一条通往地下的“星际大道”。我之前对地震、火山这些自然灾害,更多的是一种恐惧和未知。但这本书通过科学的解释,让我看到了这些现象背后的规律,也让我明白了,人类如何利用地质知识,去预测和应对这些挑战。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就像我在阳明山散步时,突然抬头看到远处的大屯山,那种宏伟和壮阔,是我在城市里很少能感受到的。我一直对大自然充满敬畏,但对它的运作机制却知之甚少。《地质学与大地工程》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脚下这片土地的全新认知。书中详细介绍了台湾岛的地质构造,包括板块运动如何塑造了我们这块美丽的土地,火山活动留下的痕迹,以及地震带的分布。我这才明白,我们脚下站着的,并不是一块静止的土地,而是一部仍在不断书写的史诗。

评分

我一直对高山和海洋有着莫名的向往,觉得那里蕴藏着无数的秘密。《地质学与大地工程》这本书,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这些秘密的窗户。我一直以为,高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长”在那里,而海洋之所以深,是因为它“填”在那里。但这本书让我明白,这一切都是由地质运动、板块挤压、侵蚀风化等一系列复杂的地质过程所塑造的。

评分

这本书就像是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里,偶然发现的一件沉睡千年的文物。我一直对历史和文化感兴趣,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少了对人类文明赖以生存的“基石”的理解。《地质学与大地工程》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它不仅讲述了地球的演变,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人类如何利用地质知识,去理解和改造我们所处的环境。书中关于台湾地貌形成的案例,让我对脚下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感情。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地质学与大地工程》这本书,我的心情是有点忐忑的。毕竟“地质学”这三个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学究气,再配上“大地工程”,更是让人联想到密密麻麻的图纸和艰涩的专业术语。我担心自己会看不懂,更担心它会像我高中时期的物理课本一样,变成压在书架上的“纪念品”。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书中那种严谨又生动的叙述吸引了。作者并没有用过于晦涩的语言,而是从我们身边的事物讲起,比如我们常去爬的山,河里的石头,甚至是我们居住的房屋,都与地质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