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谢敬义
1961年台湾大学地质系毕业后,1962年考进台湾电力公司服务,直至退休。谢先生一生奉献台电公司,四十余年来,实际参与国家电源开发以及国内重大的建设计划工作。此外,由于谢先生在工程地质领域的专精,亦常被邀参与国家重大建设计划,如雪山隧道、汉宝隧道、苏花高速公路、鲤鱼潭水库、湖山湖南水库、宝二水库、美浓水库等工程计划可行性、规划调查、设计或施工等技术之谘询。曾在中原大学土木系、淡江大学水利工程系以及文化大学地质系担任工程地质的教学工作,同时并利用教学的理论基础与实际工作经验为文着作计达三十余篇。广为学界及工程界参考引用。1983年国内专家学者所创立的地工技术杂志社,谢先生为创办人之一,并一度被推举为社长,后该杂志社改制为地工技术研究发展基金会,并曾担任数届基金会董事。目前除了受聘为经济部无给职顾问,兼任水利署水库安全评估小组委员外,不定时审查水利署所属各水资源局各类水利设施新建或改善工程之规划,设计与施工计划,以及水库安全评估检查报告等,同时亦常应政府其他机构,如公共工程委员会,农委员林务局,水保局,交通部国工局、公路局,水利会,以及工程技术顾问公司等提供谘询服务,以其累积多年的工作经验,贡献社会。
1 导 论
1.1 地质学的定义及其研究的范畴
1.2 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1.3 大地工程的定义及其研究内容
1.4 工程地质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大地工程师、地质师与工程地质师的相互关系
2 地质学的演变与发展
2.1 古典地质时期
2.2 传统地质时期
2.3 动态地质时期
2.4 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架构
3 地质作用及地壳的矿物与岩石
3.1 地质作用力
3.2 产生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
3.3 地质作用的平衡概念
3.4 地壳的形成
3.5 矿物与岩石
3.5.1 矿物的种类及其物理化学特牲
3.5.2 岩石的形成与种类
3.6 火成岩
3.6.1 火成岩之成因、产状与分类
3.6.2 台湾的主要火成岩
3.7 沉积岩
3.7.1 沉积岩的成因、分类与特征
3.7.2台湾的主要沉积岩
3.8 变质岩
3.8.1 变质岩的成因与分类
3.8.2 变质岩的变形特性
3.8.3 台湾的主要变质岩
3.9 变质作用
4 岩层划分、地质图与岩体的构造及意义
4.1 地层的划分
4.1.1 地层单位
4.1.2 地质年代划分或地质年代表
4.2 地层的命名
4.3 地质图与工程地质图
4.4 工程地质图的精度、种类与内容
4.4.1 工程地质平面图
4.4.2 工程地质剖面图
4.4.3 地质钻探钻孔柱状图
4.4.4 其他工程地质图
4.5 不连续面或弱面的表示方法
4.5.1 走向与倾斜(角)的定义与表示法
4.5.2 各种不连续面或弱面的辨识
4.6 岩体的地质构造型态及其意义
4.6.1 火成岩岩体之构造型态
4.6.2 沉积岩岩体之构造型态 81
4.6.3 变质岩岩体之构造特征 83
4.6.4 断层构造 86
4.6.3 台湾活动断层的分佈 91
4.7 断层在工程上的应用 97
4.7.1 各类断层的机制与大地应力的关系 97
4.7.2 大地应力轴与震源机制的断层面解 97
4.7.3 工程耐震设计参数 100
4.7.4 易与地震断层混淆之地形特征 101
4.8 对断层应有的认识 101
5 地形的演变:侵蚀、风化和沉积
5.1 地形的变动与演进 105
5.1.1 地盘隆起与下降 105
5.1.2 河川的侵蚀作用与沉积作用 105
5.1.3 冰川的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 116
5.1.4 风力的侵蚀与沉积 120
5.2 风化作用 121
5.2.1 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122
5.2.2 风化作用的种类 122
6 台湾的地形与地质特性
6.1 台湾的地理位置 129
6.2 台湾的地形分区 130
6.2.1 山地地形区(I) 130
6.2.2 火山地形区(II) 132
6.2.3 丘陵地形区(III) 133
6.2.4 台地地形区(IV) 134
6.2.5 盆地地形区(V) 135
6.2.6 火山岛屿地形区(VI) 135
6.2.7 平原地形区(VII) 136
6.2.8 隆起珊瑚礁及珊瑚石灰岩地形区(VIII) 137
6.3 台湾的地质特性 137
6.3.1 台湾地质分区 137
6.3.2 台湾的地层 139
6.4 台湾岛的形成及其构造演变 153
6.5 台湾的地体构造 157
6.5.1 先第三纪基盘构造区 157
6.5.2 第三纪造山运动带 157
6.5.3 造山运动以后第四纪的地体构造 161
7 国内外重大工程失败案例
7.1 前 言 163
7.2 水厍库水外漏的案例 163
7.2.1 凤山水库渗漏案例 163
7.2.2 龙溪水库渗漏案例 166
7.3 隧道崩坏案例 169
7.3.1 木瓜溪五甲隧道之崩坏 169
7.3.2 奥万大水路隧道之改道 171
7.3.3 隧道定线规划之重要性 173
7.4 大规模顺向坡滑动导致平压塔被剪断滑落坡下的工程灾害案例 175
7.5 国外历史上大坝崩溃或灾害的案例 181
7.5.1 美国加州圣法兰西斯坝的崩溃 181
7.5.2 法国玛尔帕塞的溃坝案例 182
7.5.3 意大利维恩特水库灾变案例 182
7.5.4 美国提顿土坝的崩毁案例 184
推荐序
本书系专为土木、大地工程或其他相关工程技师从事实务工作人员所撰写的地质学,有别于一般地质学教科书庞杂艰深的内容。由于作者长期与土木,大地工程师共事的经验,了解工程人员对工程地质所需的基本知识,将包罗万象的地质学,择要精简加以介绍。书中将目前盛行的板块构造学说,从地质学的演变过程,以说故事的叙述方式、深入浅出,以期引起读者的兴趣。其次,在矿物与岩石,地质构造学,地层划分,工程地质图绘制,以及地形演变中的风化、侵蚀,沈积等地质现象和地质作用,举凡土木,大地工程可能面临的地质问题,圴一一加以简要论述,最后并将台湾的地形地质特性加以介绍,同时由地质因素所引起的国内外大型工程失败案例提出检讨,以彰显地质环境与大地工程相互间的依存关系。本书足以作为土木、大地工程技术人员有关地质问题的工具书。
我平时喜欢玩一些模拟经营类的小游戏,比如建造城市、发展农业等等。《地质学与大地工程》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完全不一样的“游戏体验”。我之前以为,建造房屋、修筑道路,只需要按照设计图纸来就行了。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地下的情况才是决定工程成败的关键。书中关于地质勘探、岩土工程的章节,让我对“安全第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读《地质学与大地工程》这本书,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乡下玩泥巴的场景。那时候,我只是觉得泥巴很好玩,可以捏成各种形状。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这些泥巴,其实承载着地球亿万年的故事,也影响着我们现代工程的方方面面。从修筑大坝到修建隧道,都需要对泥巴的“脾气”有充分的了解。
评分拿到《地质学与大地工程》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在为我的新家选择地基。我一直对房子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非常重视,但对土壤类型、地下水位这些专业术语却一窍不通。朋友推荐我看看这本书,说里面可能会有帮助。说实话,我一开始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但读着读着,我才发现,原来书中关于土壤力学、岩体力学的内容,对我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
评分我一直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了解一点关于我们所居住星球的知识。《地质学与大地工程》这本书,就像是给我上了一堂扎实又有趣的地球科学公开课。我不是地质专业的学生,平时的工作也和这个领域毫不相干,但我读完之后,感觉自己对很多事情都有了新的看法。比如,为什么我们这里的土质比较松软?为什么某些地方容易发生山体滑坡?这些问题,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答案。
评分第一次翻开《地质学与大地工程》这本书,我脑子里就嗡嗡响,感觉像刚考完一场最难的数学期末考。你知道的,我们从小到大,数学课本总是厚厚一本,各种公式、定理看得人头晕眼花,什么微积分、线性代数,听着就觉得要掉头发。这本书一开始也给我这种感觉,序言里面就提到了各种岩石的分类、地层年代的划分,还有各种地质构造,什么褶皱、断层,光是名字就够我记一阵子了。我当时就在想,我一个文科生,平时顶多翻翻历史书、哲学书,怎么会突然对这些东西产生兴趣呢?可能是因为最近看了几个关于地震的新闻,觉得了解一点地球的内部构造,也许能让我少点恐慌,多点理性吧。
评分我一直觉得,我们对脚下这片土地的了解,远不如我们对天空的了解那么深入。《地质学与大地工程》这本书,就像是给我铺设了一条通往地下的“星际大道”。我之前对地震、火山这些自然灾害,更多的是一种恐惧和未知。但这本书通过科学的解释,让我看到了这些现象背后的规律,也让我明白了,人类如何利用地质知识,去预测和应对这些挑战。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就像我在阳明山散步时,突然抬头看到远处的大屯山,那种宏伟和壮阔,是我在城市里很少能感受到的。我一直对大自然充满敬畏,但对它的运作机制却知之甚少。《地质学与大地工程》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脚下这片土地的全新认知。书中详细介绍了台湾岛的地质构造,包括板块运动如何塑造了我们这块美丽的土地,火山活动留下的痕迹,以及地震带的分布。我这才明白,我们脚下站着的,并不是一块静止的土地,而是一部仍在不断书写的史诗。
评分我一直对高山和海洋有着莫名的向往,觉得那里蕴藏着无数的秘密。《地质学与大地工程》这本书,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这些秘密的窗户。我一直以为,高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长”在那里,而海洋之所以深,是因为它“填”在那里。但这本书让我明白,这一切都是由地质运动、板块挤压、侵蚀风化等一系列复杂的地质过程所塑造的。
评分这本书就像是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里,偶然发现的一件沉睡千年的文物。我一直对历史和文化感兴趣,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少了对人类文明赖以生存的“基石”的理解。《地质学与大地工程》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它不仅讲述了地球的演变,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人类如何利用地质知识,去理解和改造我们所处的环境。书中关于台湾地貌形成的案例,让我对脚下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感情。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拿到《地质学与大地工程》这本书,我的心情是有点忐忑的。毕竟“地质学”这三个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学究气,再配上“大地工程”,更是让人联想到密密麻麻的图纸和艰涩的专业术语。我担心自己会看不懂,更担心它会像我高中时期的物理课本一样,变成压在书架上的“纪念品”。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书中那种严谨又生动的叙述吸引了。作者并没有用过于晦涩的语言,而是从我们身边的事物讲起,比如我们常去爬的山,河里的石头,甚至是我们居住的房屋,都与地质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