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智慧,随时都能自我激励与自我疗癒。
郑石岩.吴娟瑜.吴炫三.梁丹丰.詹宏志.孟东篱.曾昭旭.
蓝三印.□弦.王浩威.李家同.方兰生.柴松林 等的心灵智慧
您是否想过:要如何生活,人生才没有遗憾?
随着年纪增长,您更有智慧活得比以前快乐吗?
面对悲喜参杂的生活,我们该用什么态度?
本书选集十三位社会贤达的人生经验与智慧话语,相信他们的经验及对生命的思索,能给我们深刻的反省和启发。遇到困境时,不妨透过观察他人的生命经验,做些调整,找到自己的生活处方;若本书能带给读者一点迥异于流俗的思维,就是作者、编者们最大的欣慰了。
作者简介
泰山文化基金会
快速变动的时代、竞争忙碌的社会,现代人心灵的安定是极需关注的,泰山文化基金会致力于推展生命教育、心灵教育,倡导「正向心念,心灵成长,带来美好人生」的理念,建立社会善的价值观,而至推展亲职教育,开创和谐的生活。
基金会长期以个人的身心安定与家庭的和谐为目标,开办「泰山身心成长学苑」,以生命哲思、价值信念、心灵探索等为核心内容,多年来持续办理「照亮心灵」讲座,邀请心理、医学、社会、哲学、宗教、管理..等领域的学者、专家,来探索生命的安顿、身心的调适等议题,以期大众对自己生命的态度有更深层的省思,而能获得身心的安顿快乐。
除为一般大众举办心灵讲座外,还有为教师办理的「生命教育研习」,让教师对生命更有感动,更能以正向的思考及态度对待每个孩子;并且巡回学校举办亲职教育、为学子办理生命教育座谈,借此培养孩子健康正向的心智,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除活动外,本会另出版生活丛书、亲职丛书、《泰山真爱家庭》杂志,以及电子报,为现代人心灵来加油打气。
本会出版之丛书,有生活系列:《爱要告诉他》、《一念之间》、《爱语让生活发光》、《照亮心灵》、《照亮心灵的彩光》、《创造生命中的感动》、《真巧,我们都是人》等,亲情系列:《孩子我爱你》、《用心陪孩子成长》、《家可以是天堂》、《倾听孩子的心》、《家庭心关系》、《亲子互动的撇步》、《爸妈别抓狂》等。
泰山文化基金会十多年来推广「从建立正向信念做起」的理念,抚慰了很多人的心灵,欢迎踊跃参与我们的活动。
【新序】生活处处是学习 / 曾昭旭
【推荐序】在家常日常中,活出天大地大来 / 王邦雄
【推荐序】从胸襟流出的智慧 / 林谷芳
【推荐序】迷人的生活处方笺 / 游干桂
【序文】开发生活的智慧 / 泰山文化基金会执行长 黄翠吟
随缘成长的人生 / 郑石岩
我们愈想逃开我们周边的东西,我们就愈觉空虚;我们愈想去追求不属于我们的东西,我们就会愈饥饿,人生就是如此。
做个情绪自由的人 / 吴娟瑜
从多角度、多方面去看一件事,如果能够降低标准去看人生的话,就比较有自由度,人生也会因此较快乐。
生活处处是学 / 吴炫三
生活处处是学习,人生学习的触角不单只是课堂书本的知识获得,人生的学习是多面向、处处逢源的。
永远的学生 / 梁丹丰
我常感动于倾倒墙边的小草,也感谢花的凋谢,因为它将花开的美丽机缘给予我,让我领悟了:抱持怡然的态度就可以打开自己无尽的宝藏。
一生的读书计画 / 詹宏志
现在让我们给一个计画来读这些书,并不是我们读完这些书之后就可以高枕无忧,经典就已完成,你、我、人类是不会停下来的。
我心目中的禅宗精神 / 孟东篱
既不求永生,也不避生死,既不求佛求圣,也不重视灵异,而对命理,则宁是不屑一顾的。因为禅者的态度是任运而行,如风如水。
人生最真是平凡 / 曾昭旭
成功的价值感的来源不是由外面来的,是由内在自我实现而来的;真正的悦乐不能靠别人的掌声,要靠自己内在的独立自足。
自我肯定到自我开拓 / 蓝三印
自我肯定的人,他不是自以为了不起的人,而是真正了解实际状况,尽量发挥自己的优点。
一日诗人,一世诗人 / □弦
诗人的学习不仅只是对美的学习、对生活感受力的学习,而更重要的是对于整个文化、历史、哲学的学习。
自在的真诚 / 王浩威
「回家」是忠于自己,不会再那么自以为是唯一的,以为缺少了你,宇宙就没办法运行的那种自大心情,终于可以慢慢消失。
服务造就生命价值 / 李家同
我们应该多利用时间,把爱和关怀散播出去,但未必是所谓捐钱这一类的事,而是真正把爱和关怀给我们周遭的人。
服务心与幽默感 / 方兰生
幽默的定义不是尖酸刻薄的恶质消遣,幽默感可化解尴尬、僵局,是一种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舒畅感,也是一种以对方感觉为感觉的服务心所表现出的人际关系的机智。
读书人与知识分子 / 柴松林
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不单只有知识,而是必须要有智慧及见识,另外还要有崇高的理想。
推荐序
在家常日常中,活出天大地大来
文 / 王邦雄(淡江大学中文系教授)
要怎么活出自己的一生,这是每一个人都要去面对的课题。它不是事实问题,而是价值问题;它也不是方法论的操作问题,而是修养论的工夫问题。总结的说,它不是知识的学问,而是生命的学问。
依我的体会,十三位名家学人的人生证言,可浓缩成一句话,人生就在家常日常中,活出天大地大来,既随缘成长,又最真是平凡,不就在家常日常中吗?既做知识分子,又做一世诗人,不就活出天大地大了吗?
大哲人也是大文豪的庄子,告诉我们,人生在世也有两大难关,等着考验我们,一是自我的命,一是天下的义,「命」不可解,而「义」无所逃,人生的苦难在我们一直想解想逃,那一天我们大彻大悟,「认」了「命」,就不必解了,「担」了「义」,也就不必逃了,回归家常日常,做人间儿女,也尽社会责任,该认的要认,该担的要担,该做的要做,该尽的要尽,人人皆可以活出天大地大来。
阅读十三位名家学人展现的人生风景,读者朋友也要如庄子所说的「虚而往,实而归」,就在家常日常中,活出天大地大来,家常日常看似什么都没有,活出天大地大来也就什么都有了。家常日常是当下放下一切,而天大地大却是一切已在当下。吾人「坐忘」之余,闲来无事,就在认「命」中承担「义」吧!
从胸襟流出的智慧
文 / 林谷芳(佛光大学艺术学研究所教授、禅者)
借用他人没有错,关键在他山之石果真智慧否?即使他山之石是智慧,能否适用于己,又是个问题。就因这个原因,励志书虽多,看励志书的人也多,但真能受益的,相形之下就少了。
本来,要将别人的智慧转化成自己的智慧,前提就是要有个相应,这相应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相应,他的东西从胸襟流出,你的接受从胸襟领受,以心印心,生命才可能翻转。
《生活启发大智慧》就是这样一本指点迷津的书,它为有心人寻找了十三位老师,分别从心理、教育、社会、艺术、禅等领域切入,以他们自身的生命经验招引着相应的学子,而由于涵盖甚广,生命情性互异,有心人总能在此得个触动与参照。
涵盖甚广、情性互异,提供了读者广袤的触角,但这些老师的生命更有个根本的共同点,他们的学问是生命的学问、智慧是体践的智慧,所以读来亲切、如实却又能深刻入心。
入心者不必多,一两句足矣!唐代的雪峰义存向严头禅师问道,巖头告诉他:「他后若欲播扬大教,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将来与我盖天盖地去。」
一一从胸襟流出的智慧,一一从胸襟而发的领受,在此若能得个相应,即便世情浮沉,生命也能当下安然,纵使世法困顿,人生也能充满生机。
迷人的生活处方笺
文 / 游干桂(作家)
武侠小说曾经是我的床头书,在练功中度过青春岁月,成长蜕变成了有为青年,而今快速迈过中年,直逼老年。
小说中都有一位主角,擅长武术,行侠仗义,之后被奸人所害,掉入山谷,得到了隐士、高人指点,骤增一甲子功力,这段情节往往最令读者神迷,心想如果自己也能得到高人指点,功力大增不知有多好?
海市蜃楼,空中楼阁,只能在脑中虚晃一招,但幻影犹在,依旧盼着,直到有一天,泰山文化基金会捎来信,宅配稿子,提供我传说中的十三位名师,美梦果然成真,十三位名师咧?大约就像悬崖下的十三位师父吧,醍醐灌顶,给人指点迷津的
老师各自有自己的独门功夫,在书中全讲得精彩,短短小序,写不出大师们的妙语如珠,因为他们丰富,所以我们受益,我是其中一位最大的受益者,尽读十三门派,却又不必通过十八铜人阵,既有所获,就有所写,乐以为序推荐,但盼它也能成为你的生活处方。
新序
生活处处是学习
文 / 曾昭旭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表示人生本质上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历程。但问题在:到底要学些什么呢?在这里立刻就出现一个歧途与困惑,也引发人生的考验与危机:如果走对了路,学习就是快乐的泉源;如果误入歧途,学习反而会引人坠入到痛苦的深渊。
何谓歧途,无非就是价值的外求,也就是误以为名利权位就是人生价值所在,为此奋力追求。遂使学习成为向外追逐的手段与工具,结果则是徒然带来更多的压力与空虚,患得患失,忧苦莫名,这种方向的学习,其实并不是真的学习,而是人生的灾难。
学习的正途,首先就是要将人生的态度、学习的方向,由向外追逐扭转为向内探寻。这立即的效益就是压力烦恼变小了,自由快乐增多了,自家的无尽藏打开了,人生之路也变得无限宽广。在这宽广无穷的学习中,真正的人生价值感才会自然浮现,让学习真带来快乐与充实。
这真实的人生价值感又可以分内外两面来表述。内在一面就是指真我的发现、自我的肯定,包括自由(我是可以超越一切限制的)、自主(我因此是我人生的主人)、自尊(拥有纯由自我创造出来的存在价值感)、自信(与无条件的自我肯定)。这本质上是一种无入而不自得的自由禅境,也是肯定价值根源在内的正宗儒家义理。
然后,秉这种内在的生命素质再向外延伸,就不是物慾向外的追求,而是良心的向外推扩。这时,人所处身的场域,也就不是人与人互相斗争倾轧的战场与地狱,而是人与人相亲相爱的人间与天堂,这才配称为历史与文化、智慧与哲学。而这样一种沟通人我、绾结我与世界以为一体的力量就是爱,这种基于爱而自愿付出的行动就是服务。
当然,为了有效地爱人与服务,我们有必要学习种种知识、技能,但却不是以之为斗争的工具,而是让知识技能成为智慧的落实、仁慈的化身。这样的学习才能算是有意义的学习,能带给我们快乐、引领我们走向理想的学习啊!
正是基于以上的理念,本书汇聚了十三位社会贤达的人生经验与智慧话语,希望能带给读者一点迥异于俗流的思维。真的,生活处处是学习,人生何处不桃源?只要方向把定,相信您一定能品尝到生活与学习的真味,而箇中境界,恐怕也真的只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罢!
序
开发生活的智慧
文 / 泰山文化基金会执行长 黄翠吟
朋友的阿嬷,八十多岁,有天告诉孙女:「最近我想通了,我不想再为子孙忧心操劳了!我忧心了大半辈子,结果该发生的还是发生,不好过的日子,终究也会过去;晚年,我要努力的让自己活的快乐。」这位阿嬷,年轻即守寡,一直在苗栗乡下耕种为生,现在孙儿女皆已长大成人,她还是种菜、忙于家务,为孙儿女操心打算。
这位阿嬷用了一生的生命经验,最后勐然领悟,烦恼是无尽的,自己已经烦恼一辈子了,要再如此继续下去吗?自己的人生仅剩最后一小段旅程了,自己的生命必须自己好好珍惜。对生命有了深刻的省思后,阿嬷开始了新的生活。
很多生活的智慧,都是在生活中体验及反省来的。生活就是一辈子的学习,不断历练,累积经验,经过反省,形成智慧,让自己和别人都能活得愈来愈好。
所以偶尔要停下脚步,静下心来,想想自己的一生:我要如何生活,这一生才没有遗憾?自己生命中重要的是什么?什么事不重要?我要什么?不要什么?年纪愈大,是否更有智慧活的比以前快乐?当自己离开的时候,想要留下什么礼物?
人如果没有检视,就会像在转轮上的老鼠,不断的转!转!转!停不下来,依循着过去的想法、模式,日复一日,不知不觉过了一生。
所以先要有反省,能了解自己,才能知道修正的着力点。尤其是受苦、受挫的时候,更是认清自己的契机,了解自己是什么想法、什么习气,让自己一再受苦;是怎样的信念把自己桎梏了?看清自己的苦处及想法,才能有改变的可能。
一个人能够活的愈来愈好,绝大部份不是他特别幸运,幸与不幸是在于想法。想法影响心境,也影响他面对的人、事,并左右了他的判断与选择。
有位老先生在进医院动大手术前,有人问他的心境,他一如往常稳重说道:「我把身体交给医生,把生命交给上帝。」因有这样的想法,他平静从容。面对人生很多难关,我们须以智慧支撑过去。
所以除了内省,要跳脱自己一些负向的信念,就必须有长期的薰陶,以我个人的学习经验,中国经典、宗教、心理等人文课程及书籍,能令人对生命有更深的认识,从根本上转化想法,带来心灵的安定与快乐。
生活的智慧是随时能自我激励及自我疗癒。
面对生命各种境遇,激励自己、开创生机,是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另方面,对自己力有未逮的遭遇,我们也要认清,生命原就不是全部圆满的事实真相,须学会接纳、放下及转化心情,来疗癒心灵。
泰山文化基金会推展心灵教育、家庭教育等文教活动,每年举办「照亮心灵」系列讲座,目的是探索生命及心灵的安顿,其中「生活处处是学习」、及「探索人生哲学」二个系列的演讲,晨星出版有限公司特予整理汇编出版,以飨读者。讲师有郑石岩、吴娟瑜、吴炫三、梁丹丰、詹宏志、孟东篱、曾昭旭、蓝三印、V弦、王浩威、李家同、方兰生、柴松林等学者。感谢他们分享了自己生命中的体验及心得,全书表现了勇气、豁达、自在、真诚、积极、毅力的生活智慧,还有对人类的大爱及责任。他们的经验及对生命的思索,能给我们深刻的反省及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