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着名书法家张充和女士的九十六岁生日,牛津大学出版社推出这本《张充和题字选集》,由耶鲁大学教授孙康宜编註,余英时先生等推荐,董桥写序言。书中所展出的「题字」,大多是张充和女士为各种书本封面所题的书法(即书名)。在中国,书籍出版一向很讲究书法的装饰作用,封面题字直接便构成了书籍装帧设计的重要部份。眼前的这本书,也可视为书的展览,是那些娟秀的书法让不同的书籍亮丽出各自的风貌。题者,面目之谓也,作为一个着名的书法家,张充和那各具形态的题字可谓给不同的书籍赋予了各自的神容。
作者简介
张充和
1914年生于上海,祖籍安徽合肥,父亲是近代教育家张武龄,母亲陆英。9岁时,师从朱谟钦,学古文、书法。1934年,入读北京大学中文系。1930年代起,活跃于文坛,曾于报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抗战爆发,前往重庆,供职教育部音乐委员会,从事古典音乐和崑曲曲谱研究,师从书法家沈尹默。胜利后,在北京大学教授崑曲及书法。嫁「老实、靠得住」的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Hans Frankel),并赴美定居,在美国加州大学图书馆工作。1962年傅汉思受耶鲁大学东亚系聘为教授,张充和则于同校美术学院讲授中国书法,1985年退休。
当翻开这本《张充和题字选集》,我首先被那浓郁的墨香所吸引,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阻隔,置身于一位温婉而智慧的女性的艺术世界。字迹的轻重缓急,笔画的收放自如,无不透露着深厚的功底和独特的韵味。每一幅题字,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组合,更像是一段凝固的音乐,一幅流动的画卷,蕴含着张充和先生深沉的情感和人生体悟。我反复摩挲着那些字,试图去捕捉那份在笔尖流淌的灵动,去理解每一个字背后所承载的意境。那是一种跨越时代的交流,是心与心的对话。我想象着张充和先生在挥毫泼墨之时,她当时的心境,她眼中所见,她心中所想。这些题字,如同她生命中最闪耀的星辰,点缀着中国书法的璀璨夜空,也照亮了我心中对艺术和文化的敬畏。它们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精神的慰藉,是对传统文化最真挚的致敬。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找到一些能够真正触及灵魂的作品。《张充和题字选集》无疑满足了我的这一期望。张充和先生的题字,不仅仅是笔墨的书写,更是她对人生、对艺术、对生活深刻理解的凝结。我惊叹于她将诗词、典故与书法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了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当我看到那些熟悉的诗句在她的笔下焕发出新的生命时,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她不仅仅是复述,更是再创造,将文字的意境通过书法的形式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让我体会到,艺术的价值在于它能够穿越时空,连接人心,并在潜移默化中启迪我们的思想。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位智者的书房,在静谧的氛围中,与她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张充和题字选集》中的每一幅作品,都像是她用心灵写下的日记,记录着她的人生轨迹和艺术追求。我特别留意到她处理一些特定意象时的笔法变化,例如描写山水景色的题字,笔下的线条仿佛真的在勾勒出连绵的山脉和蜿蜒的河流。这种具象与抽象的结合,让她的书法充满了画面感和故事性。我常常一个人静静地坐着,仔细地品味着每一幅题字,想象着张充和先生在创作时的心境,那些她所经历的美好,那些她所感悟的深刻。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书法艺术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伟大的艺术,能够超越语言的限制,直抵人心。《张充和题字选集》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张充和先生的书法,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渲染,却有着一种朴实无华的力量,能够轻易地触动读者的内心深处。我常常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平静的力量,仿佛在喧嚣的尘世中找到了一片心灵的净土。她的题字,像是一位温柔的长者,在娓娓道来,讲述着人生的智慧和艺术的奥秘。我喜欢她字里行间的从容与淡雅,那种历经沧桑后的豁达与超脱。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欣赏题字的集子,更是一次涤荡心灵的旅程,让我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我们这个充满魅力的文化。
评分我不得不承认,在阅读《张充和题字选集》之前,我对书法艺术的理解更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而这本书则让我看到了书法最鲜活、最动人的生命力。张充和先生的题字,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也没有刻意的雕琢,仿佛是自然流淌出的生命痕迹。她的笔触,时而如行云流水,轻盈飘逸;时而又如山峦叠嶂,沉稳厚重。这种对比与和谐,赋予了她的作品无穷的魅力。我尤其欣赏她在处理空间感上的独到之处,字与字之间,字与留白之间,都恰到好处,形成一种微妙的平衡,让观者在欣赏字体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画面的意境。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书法,它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情感的抒发,是人格的体现。这本书就像一位无声的老师,引导我走进书法的内心世界,去感受那份宁静与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