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国语日报儿童文学牧笛奖
六篇最精采得奖作品 一次上映──
一道只想找仙丹救人的皮影戏偶影子.....〈影子猴三找仙丹〉
一列开往天堂的云朵火车......〈开往天堂的云朵火车〉
一个被老作家遗忘在车厢里,却继续上演的故事......〈无秩序王国〉
一条分隔两边的大河,由一颗心串联......〈到河那边去〉
一个思考魔法从哪儿来的小魔女......〈只会一种魔法的小薇娜〉
一家让人能眺望见每个人最熟悉风景的旅店......〈梦想家旅馆〉
作者简介
蔡淑仁
德国鲁尔大学电影系硕士,通晓各种语言,包括风语、虫语、娃娃语、镜子语、齿轮语、喇叭锁语……
李知融
彰化人,政大中文系毕业。目前在家从事小说创作。以让作品在未来一一面世而努力。
岑澎维
经常穿梭在文字之中,总是动脑筋想下一步会怎么样,想出来的时候很快乐,想不出来的时候,也很快乐。毕业于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
沈习武
1974年生,发表四百多个短篇,出版十多本童话和小说,曾获首届中日友好儿童文学奖、冰心图书新作奖等奖项。
高岭
目前业余写作,偏爱好玩而温暖的类型。写有《精灵舞》、《麦子金和金麦子》、《密码》等作品。
刘诗萍
出生于南部海边的小镇,灰蒙蒙的天空,吹不停的风沙,和空气中衰败的味道,是我成长的记忆。14岁开始学画画,艺术在我生命中开了一扇窗,带我看见璀璨的世界,也带我远离家乡。从师院美教系毕业后,进入小学任教美术,是校园中的菜鸟老师,每天都在孩子圈里打转,在工作和创作中努力求得平衡。
摆盪于写实与幻想之间
张子樟
一
在西方古典与现代童话的长期冲击下,当代华文原创童话还有多少存活空间?也许年产量不多也不少的华文童话作品只像天上的流星一般,禁不起时间的检验,一闪而灭?也可能作品本身迎合一时的读者口味,风行一时,最后同样摆脱不了时间老人的无情点化,永远消失不见?
办文学奖的主要目的在于挖掘新作品为主,主办单位绝对没把握保証得奖作品会流传后世。说得谦卑些,主办单位出钱出力,目的在于提昇作品的艺术性与文学性,但究竟能做到几分,那得看作者铺陈与虚构的能耐了。
二
这届牧笛奖进入决审的二十篇作品是从一百六十篇筛选出来的。这些作品代表了近两年华文作家努力的成果。在五位决审委员的细读与共同推敲下,发现了不少有趣但值得审视的共同问题,也就是说,作品的主题与风格、语言应用虽各有千秋,但却也展现了当前童话创作的某些困境。
在奇幻文学的不断吞噬下,童话书写越来越像奇幻作品。如果就读者的基本要求(如「有趣好看」) 而言,文类的细分似乎没什么意义,但童话还是有它的基本书写准则,毕竟这是一项童话奖。因此,作品本身应该维持童话的基调。许多篇作品故事不错,但处理技巧不理想。故事展开时,不疾不徐,讲到一半时,突然加快速度,急着要把故事讲完,完全失去节奏,难免给人虎头蛇尾的感觉。
为了展现现代感,作品中也不乏无厘头的趣味对话或黑色幽默,但拿捏不甚精准。不论对话、场景的叙述也都具备相当的荒谬性,但总觉得未能始终如一。作品中段以后,往往又陷入「文以载道」的框框,相当可惜。
三
童话虽需创新,但故事仍然免不了怀古成分。以首奖作品〈影子猴三找仙丹为例〉,作者把皮影戏、电玩这两种差异甚大的传播媒介放在一起,在追怀过去传统社会一种共有的美好记忆之余,同时也反应传统与现代可以并存。作者在文中加入不少的情感成分,显得格外温馨,令人动容。故事新编难免有互文味道,但要能另寻创新手法。
另外,童话的基本叙述模式「在家→离家→返家」仍然出现在多篇参选作品中,也有改用神话大师坎伯(Joseph Campbell) 的「启程→启蒙→回归」的模式,但二者都容入「追寻」(quest) 的基本精神,这一点又与奇幻文学重叠。然而,评审关注的是整篇作品的布局是否合理,叙述风格能否娓娓道来,内容有思想、有新意。评审也重视想像力的拿捏,过度想像或任意变更故事中的动物属性都是不恰当的。评审也不期待华文作品中的主角尽是大卫、约翰这样洋味十足的人名。
四
总的说来,今年参选作品的主题与题材仍然不够多元,令人眼亮惊艳的作品也不多;幻想部分总是以「梦」来架设,缺乏新意;叙述时「讲述」(telling) 与「显示」(showing) 的比例无法拿捏得恰到好处。但瑕不掩瑜,在鼓励新人创作这方面却有了非凡的成就,得奖的六人多为新人,达成了「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基本功能,这些新手如果能继续写作,或许能为华文童话创作掀开另一扇新窗。
这个奖项从今年起改为一年举办一次,国语日报提供了一座可让新旧好手一展身手、尽情挥洒的舞台,希望来年会出现会令人满意的优秀作品。
说实话,一开始是被书封面吸引过去的,那种带着些许神秘感的黑白照片,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但真正读起来,却发现这本书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它不是那种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故事,而更像是一幅缓缓展开的画卷,需要读者慢慢欣赏,细细品味。主角的性格非常立体,他既有脆弱敏感的一面,也有坚强独立的一面。他总是徘徊在现实与虚幻之间,试图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出口。作者对人物心理的描写非常细腻,能够准确地捕捉到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痛苦。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台湾社会问题的关注,比如城乡差距、贫富分化、以及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这些问题在小说中并没有直接地被提出,而是通过人物的命运和经历,巧妙地展现出来。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也成为了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和主角一起经历了那些迷茫、痛苦和希望。这本书让我对台湾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虽然有些情节比较压抑,但总体来说,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评分这本书读起来有点像在听一首忧伤的歌,旋律缓慢而悠扬,歌词却充满了对人生的感叹。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有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让人不知不觉地沉浸在故事的世界里。主角是一个在家庭和事业之间挣扎的年轻女性,她渴望自由,却又害怕失去。她总是试图寻找一个平衡点,但却发现自己越努力,就越迷失。小说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去寻找。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女性心理的描写,她能够准确地捕捉到女性内心的细腻情感,以及她们在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台湾女性形象,她们既坚强独立,又脆弱敏感。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一些台湾本土的元素,比如夜市小吃、庙宇文化、以及传统的节日习俗,这些都让故事更加生动有趣。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也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适合那些喜欢思考人生的读者,也适合那些对台湾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评分这本书读完之后,脑海里一直挥之不去,那种压抑而沉重的氛围,让人久久无法释怀。作者的文字功底很扎实,能够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故事的主角,一个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年轻人,他的生活充满了绝望和痛苦。他总是试图寻找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但却一次又一次地被现实击败。小说并没有给出一个美好的结局,而是让主角继续在黑暗中摸索。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台湾社会问题的批判,比如社会不公、阶级固化、以及人性的冷漠。这些问题在小说中并没有直接地被提出,而是通过人物的命运和经历,巧妙地展现出来。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也成为了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和主角一起经历了那些绝望和痛苦。这本书让我对台湾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人性的黑暗面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虽然有些情节比较压抑,但总体来说,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它能够引发读者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评分读完这本小说,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细腻的梦。作者的文字功底真的深厚,用词遣句都带着一种古典的韵味,却又不会显得老气,反而像是陈年佳酿,越品越香。故事的主角,一个在都市边缘游荡的年轻摄影师,他的内心世界被刻画得入木三分。他总是透过镜头捕捉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那些被忽略的人群,仿佛在寻找着某种失落的自我。小说并没有落入俗套的爱情或悬疑情节,而是更侧重于对人性的探讨,对现代社会疏离感的描绘。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象征,比如反复出现的雨夜、空旷的街道、以及主角手中的那台老式相机,这些都赋予了故事一种朦胧而诗意的氛围。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句子,试图从中领悟更深层的含义。这绝对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快餐小说,它需要你用心去体会,用时间去沉淀。尤其喜欢作者对台湾本土文化的融入,那些街头巷尾的景象、那些熟悉的方言俚语,都让读者倍感亲切。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生活的意义,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那些看似平凡却又珍贵的人和事。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有点特别,它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讲述故事的,而是采用了碎片化的叙事手法,将不同的时间线和人物视角交织在一起。一开始读起来可能会有点混乱,但随着情节的推进,你会逐渐发现这些碎片之间的联系,最终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故事。作者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有一种冷峻而克制的风格,但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主角是一个神秘的男子,他的过去充满了谜团,他的身份也扑朔迷离。他总是游走在黑白两道之间,试图寻找一个真相。小说并没有落入俗套的英雄主义叙事,而是更侧重于对人性的灰色地带的探索。作者对人性的描写非常深刻,他能够准确地捕捉到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台湾社会底层人物的描写,那些在社会边缘挣扎的人们,他们的命运和经历都让人唏嘘不已。这本书让我对台湾社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让我对人性的黑暗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虽然有些情节比较残酷,但总体来说,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