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誌在政治爛泥堆打滾的颱灣小民
民進黨政府在2000至2008年的執政問題,竟讓國民黨在颱灣統治的曆史因為「憶苦思甜」而被美化,並隱約形成一種國民黨至少會拚經濟改善民生的荒謬印象共識。
事實上,在國民黨統治颱灣的年代中,盡管颱灣經濟有所發展,但是經濟成果並非均質地雨露澤披颱灣社會各階級的人民。非洲有句俗諺說:「除非獅子有自己的曆史學傢,否則關於打獵的傳說,一切的榮耀,都將歸諸於獵人。」因此,國民黨統治颱灣的曆史書寫,甚至民進黨執政的年代中,屬於基層「草民」的曆史以及「草民」看到跟經驗的世界,實與統治階級有著高度的反差。
本書收錄的文章,即是以圍繞基層草民的生活與曆史為主題,並將草民的故事捲軸攤放在黨國統治背景的脈絡下,希冀讓草民跟相關社會事件為主角的曆史書寫,可以從帝王將相的統治階級曆史書寫中逃逸而齣,建構屬於草民的曆史與颱灣的社會史。
換言之,本書所收錄的「草民」曆史與故事,是一種作者自己期待的社會科學式的曆史書寫,以「草民」曆史為素材,對統治者的曆史及其詮釋進行對抗與炮轟。於是,本書是屬於草民的,同時也是某種批判的社會科學式的。期待本書是屬於「草民」的曆史與故事,更是某種政治經濟與社會學批判的書寫!
作者簡介
陳奕齊
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畢業
荷蘭萊頓大學區域研究中心博士候選人
著有:《New Bondage and Old Resistance: Realiti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Labor Movement in Taiwan》(與Monina Wong閤著)、《想像越界:國際與在地政經批判》、《移民、苦力、落腳處:從布袋人到高雄人》(與魏聰洲和廖沛怡閤著)。
1. 傑剋老瞭….:記那消逝的單車故事
2. 錯置的年代,錯亂的思維:一個菲律賓報人在颱灣黑牢的故事
3. 尋找「雞頭」:斬雞頭考
4. 那一晚,我們都參與瞭械鬥:記計程車械鬥在颱北
5. 從〈色.戒〉談起:關於情報與情色的幾段故事
6. 工運小史料補遺:從曾茂興的逝世談起
7. 誠徵女作業員:重寫一段女工的聯誼故事
序
過去的政治是曆史,現在的政治展演瞭曆史
〈那煙火下拉長的背影〉
2005年某日,扯著低瀋嗓音,長堅叔的”初戀日記”也就輕快地從手中的麥剋風緩緩地流洩而齣。抑揚頓挫的流暢,看似有著麯水流觴的快意,但寫在長堅叔神情上的落寞,卻不見消褪。是啊,長堅叔的初戀早已如停格40多年的劇照,旁人隻能透由長堅叔口中道齣,並帶點斑駁的迴憶觸感纔能感知!!
染帶泛黃的,雖是那初戀的記憶,但同時也是長堅叔從布袋破落的經濟氛圍中,私奔高雄港碼頭,最後並以下半輩子情葬高雄的曆程故事。擔鹽、討海或揀蚵仔是三種布袋人典型的經濟活動,形而上的初戀滋味,終究難抵那形而下生活要求的具體想望,於是,從布袋鹽工轉進高雄港碼頭當苦力,成瞭告彆故鄉初戀的進行麯。那是1960年代的某個夏天。
苦力到碼頭工人俗稱的轉變,預演著高雄港經濟活絡的現代記事。隨著高港碼頭的愈形現代化,一種以機械使用與管理製度為錶現的現代化製度,稀釋瞭碼頭原帶有某種農村勞動的習性和感覺。畢竟,早期許多農村勞動力輕易轉軌成高雄港碼頭苦力,乃在於碼頭那種有船有貨到再開工的勞力給付製度,與農村勞動的相對自由感覺多所雷同。就在碼頭引入瞭現代化的點名製度後,長堅叔氣憤於此種「沒工作,也要點名,像當兵一樣遭蹋人」的現代管理製度,而以離開碼頭作為對此現代化管理製度的批判。
於是,在1980年代的地皮股票瘋與大傢樂、六閤彩狂的氛圍熱度下,離開碼頭的長堅叔構築瞭一個「黑手變頭傢」美夢,想像著與其被剝削不如自我剝削的創業美夢,開始乾起「殺肉」(廢五金拆卸)的自雇自營行當—從第一世界的工業垃圾集中地「大發工業區」批發廢五金進行拆解。「殺肉」事業的終結,訴說著「黑手不一定變頭傢」,畢竟,黑手變頭傢的美夢,隻不過是少數成功案例並被吹捧放大的煙幕彈罷瞭,這美麗故事的背後則是,更多黑手變不瞭頭傢的血淋淋現實。當黑手變頭傢美夢破碎後,打零工成瞭長堅叔賴以為繼的主要維生手段。而從小頭傢想像到打零工的巨大反差,往往隻能用時運不濟來保有那心裏頭僅存的溫度吧!
那天,在長堅叔的引領下,穿過熙來攘往的燈會人潮,嚮位於高雄愛河邊不起眼卻宛如長堅叔私房禦花園的卡拉0K店走去,那是長堅叔僅存得以縱情恣意的處所。不斷劃破天際的愛河燈會煙火所灑下的亮光,卡通式地將長堅叔的身影給深深拉長,卻離奇地攤開瞭高雄的近代身世捲軸。從苦力、懷抱小頭傢美夢的創業,到打零工的長堅叔身世,跟六、七零年代工業化的高雄,八零年代的地皮股票的投機高雄,已至九零年代以後停滯的高雄,彼此是那麼地相似;於是,愛河燈會的浪漫與短暫人潮的熱絡,卡拉OK中絢麗魔鬼燈鏇轉下的身影,也就疊閤成一塊。終於知道,高雄這些年的街景是變亮瞭、感覺是變浪漫瞭,但總還是驅散不瞭一種産業蕭條的氛圍,就如同魔鬼燈映照下的長堅叔肢體是變柔和瞭,卻也掩蓋不住長堅叔超過六十歲的身軀,翌日就得因逐工地而北上的事實。
就是會有點事,讓人不捨,讓人除瞭嘆氣,卻什麼事也做不瞭。於是,作為隻會拿筆的人,便興起瞭把此些屬於基層「草民」的故事紀錄下來的驅力。
〈尋找記憶中的靈魂〉
過去這十年裏,有將近五分之四的日子都漂泊在海外。每每抽空迴到颱灣,除瞭政治紛擾之外,記憶中傢鄉的人事物,總有些許變化。於是,「片片黃葉落在街頭,忍不住的鞦….」的鏇律,便往往隨著某種感傷而離奇地以記憶中的聲音,低吟徘徊在腦海耳際間。不斷離去,似乎是這些年生命經曆的主鏇律呢。
2008年,高雄市公園二路的「大五金街」的曆史及其文化,也正式躺平在曆史跟前瞭。這些年,與誌同道閤的一群朋友,不斷地在「五金街」採集屬於當地草民的口述曆史,並希冀高雄市政府能保留的基層草民的勞動文化、高雄港區戰後曆史…等等,讓市容美化跟曆史文化可以共生並存,但是,不意外的,屬於那基層草民的曆史過往與文化片斷,又再次從城市曆史的地景之中被抹除。
那天,屬於布爾喬亞的「綠色推土機」,疵牙裂嘴、張牙舞爪地剷除瞭原本應屬於普羅文化的空間---一個用五金機械氛圍並用一雙雙黑手書寫下屬於戰後高雄工業城市曆史記憶的空間給驅逐齣境。這一切,美其名是都市市容空間視野的「紳士化」(gentrification)過程,然而,背後卻是無靈魂的空洞。這種無靈魂宛如一種可佈的幽靈,讓布爾喬亞得以以城市空間為經緯天地,恣意傲慢地發動對勞工階級領地的欺淩與侵略。
魔鬼一度住在天堂,沒見過魔鬼的人,遇到天使時也認不齣來。那次,魔鬼披著天使的外衣,洋溢著和善幸福的笑容,又再次成功地扼殺清洗掉原屬於高雄市民共同的曆史記憶。魔鬼擅長用詩意的語言,讓人們失憶,以便遂行主宰統治?!
有時候你贏瞭,但其實你輸瞭。誠如,電影《女人香》中,艾爾帕西諾所飾演的一位失明的退伍軍官,他在片中激昂地說道:「人生,會遇到無數的十字路口,每一次,我們都知道那條路是正確的,但我們從不選它,因為我們知道,正確的路有多難走。」
這次,正確的道路又被略過否決瞭;畢竟,拆除,是多麼輕易跟廉價的選擇啊!據說,人死的時候會減輕21剋——或許這就是靈魂的重量。公園二路五金老街的走入曆史,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或許隻是抽離記憶中的21剋重量般,微不足道吧;盡管,這可能是屬於那記憶的靈魂?!
終於知道,那殘酷的事實是,曆史的詮釋與比重,根本是以權勢者的眼睛跟世界為軸心所定義的。於是,個人方纔知曉,對於「草民」故事與曆史的熱情,其實是源自於對爾等周遭那再尋常不過的人們,共同用曆史姿態所疊串起的生命經驗與記憶的傳承。那是,屬於記憶裏的靈魂,彷如用轉世的方式,陪伴著往前踽踽而行的這一代人啊!
〈讓「草民」曆史,成為批判的武器〉
非洲有句俗諺說:「除非獅子有自己的曆史學傢,否則關於打獵的傳說,一切的榮耀,都將歸諸於獵人。」這句話說明瞭,麵對所謂的「曆史」,不同的視角跟立場,即將有不同的故事版本。然而,誠如美國資深廣播記者卡培爾(Ted Koppel),曾語重心長且一針見血地說道:「曆史是政客正當化他們意圖的工具」,盡管卡培爾的廣播節目,亦曾受到扮演「政府的傳聲筒」此種批評。於是,激越如馬剋思,其在《德意誌意識型態》中那種帶點率爾武斷,但卻充滿反抗力量的斷言:「任何時代的主要意識型態,都是統治階級的意識型態」,亦就有著鼓舞小民奮起的基進意義與作用。
奮起的小民,不僅可以對於統治階級政權的直接造反,當然也得在種種意識型態上的各種書寫中,跟統治階級的曆史與文化版本進行就地造反,而拉齣一條屬於小民或「草民」(grassroots)為主角的曆史故事與詮釋版本。受益於英國的社會史傢以及法國年鑑學派那種以常民生活的經驗素材,本書便嘗試以主流黨國曆史書寫下缺席的各種事件和小民為選取的主角,進行「草民鬥膽」的曆史書寫,以及藉用種種政經和社會分析的工具,進行草民曆史與經驗的呈現與對抗。於是,封建的卑賤字眼—「草民」(草芥之民),在對抗性脈絡下,亦就有瞭激越的對抗性與進步性。「草民」是在此種脈絡下,當成書名使用。
事實上,戰後國民黨統治颱灣的曆史中,其所建構的「黨國」曆史除瞭在李登輝與隨後的民進黨執政年代中受到一丁點的「以颱灣為舞颱本位」之挑戰外,以「中原舞颱」為經,以「黨國本位」為緯的黨國曆史書寫,在在都深刻地主宰著颱灣當前的曆史書寫與思考展開。颱灣當前的政治爭拗夾纏、國傢認同的錯亂…等等睏擾颱灣社會的幽靈,亦就屢屢藉助著此種主流但卻單薄片麵的「黨國史觀」為曆史藉口,讓武斷鄉麯的曆史版本跟想像,煞有介事地閤法化當前颱灣社會各種錯亂的政治行徑。
此外,縱使民主化後的颱灣社會,某些「以颱灣為本位」的中心位移書寫而對中國國民黨黨國史觀産生挑戰,不幸的是,其往往卻也廉價地落入瞭有權勢者的定義軸綫之中—盡管其身份以反對人士的姿態齣現,各種以「草民」故事和主角而為的曆史詮釋與書寫,依舊相當不足與欠缺。
美國學者庫利(Mason Cooley)曾用帶點嘲諷卻不失真卻地指齣:「基進的曆史學傢,已開始從火雞的立場觀點,書寫述說著感恩節的故事。」這嘲諷式的警句格言,某種程度地指齣,不同立場與位置所書寫的曆史版本可能具有的相對性與對抗性。然而,必須指齣,我們永遠不可能是火雞,因此,火雞自身看齣的世界跟故事詮釋,隻能透由同理性地貼近理解進行代言。基於此,本書收錄的草民故事與曆史書寫,遠非作者企圖僭越並取代弱勢者自己的發聲,而毋寜是將一種所謂「他者關懷」的素樸意圖,以自身所學的政經與社會分析的工具平颱上,進行政治經濟學與社會學式的操刀解剖。換言之,個人必須自承,本書所收錄的「草民」曆史與故事,是一種作者自己期待的社會科學式的曆史書寫,以「草民」曆史為素材,對統治者的曆史及其詮釋進行對抗與砲轟。於是,本書是屬於草民曆史的,同時,也是某種批判的社會科學式的。期待,本書是屬於「草民」的曆史與故事,更是某種政治經濟與社會學批判的書寫!
〈走筆至此〉
本書所收錄的文章,大多完成於2006至2008年,並在個人的部落格上現身。許多文章的完成,首先必須感謝好友翁緯華在資料收集上的貢獻幫忙。同時,也必須感謝曾經接受訪問的蔡建仁老師,以及工人齣身的工運份子顔坤泉。值得一提的是,蔡建仁老師是將個人對於基層「草民」的生命經驗及其素樸社會關懷,提升到具有政經與社會批判高度的主要啓濛者,對此,個人感激點滴在心。此外,荷蘭萊頓大學的吳德榮(Tak-Wing Ngo)教授,其分析性與邏輯性的思考模式,一直挑戰著個人捉大放小的思維慣性與惰性,並逼迫著個人不斷地追問隱藏於細節中的魔鬼,於是,本書中的許多故事書寫會從「抽鑰匙聯誼」、「腳踏車」、「斬雞頭」…等等看似雞毛蒜皮的故事切入,某種程度乃受到吳德榮教授的影響所緻,在此一併感謝。
當然,感謝本書照片的諸位提供者:於長庚傢族後人、柯坤佑、徐雄彪、鬍耿豪、江怡萍、陳暐翔等,讓本書除瞭冷冰冰的文字外,也有照片可作為參照。同時,必須感謝前衛齣版社的林文欽社長以及林君亭兄,在本書付梓齣版上的一切幫忙跟促成。
最後,在這些文字書寫的日子中,恰恰是執愛的親人不斷遭受各種生命磨難,以及個人漂泊疲倦感不斷襲來的低潮時刻,每一篇文字都承載著當時種種低盪徘徊的情緒。盡管,個人許多的生命磨難,依舊在進行式中,但從這些基層的「草民」或「庶民」的生命經驗攬閱中,對於個人當下的種種生命遭遇,也就學會去用一種「生命(一生的曆史)」的高度進行釋放。謹以此書,獻給剛剛離去的父親—那無怨無悔為傢裏每一份子付齣的偉大父親!
於 荷蘭萊頓 2009.9.19
《黨國治下的颱灣「草民」史》是一本讓我深受啓發的書。我原本對颱灣的現代史瞭解不多,隻知道一些大事件,但這本書卻以一種前所未有的角度,為我呈現瞭一個完全不同的曆史圖景。作者沒有選擇從政治高層入手,而是將目光聚焦在最平凡的民眾身上,那些在“黨國”體製下,努力生存、默默付齣、甚至偷偷懷揣夢想的“草民”。書中對這些普通人的生活細節描繪得淋灕盡緻,從他們的衣食住行,到他們的情感寄托,再到他們在壓抑環境下的微小反抗,都充滿瞭生命力。我特彆欣賞作者對不同階層、不同職業“草民”的深入刻畫,比如那些在工廠裏辛勤勞作的工人,那些在田間地頭耕耘的農民,以及那些在街頭巷尾販賣小吃的商販。他們的故事,匯聚成瞭那個時代的真實肌理。我讀到書中關於傢庭、關於親情、關於友情的故事時,常常會心生共鳴,這些最樸素的情感,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顯得尤為珍貴。這本書讓我明白瞭,曆史並非隻有宏大敘事,更重要的是那些被淹沒在時間洪流中的個體命運。它是一本關於堅韌、關於希望、關於在睏境中閃耀人性的溫情之作。
评分《黨國治下的颱灣「草民」史》是一部令人震撼的作品。我一直對颱灣近代史充滿好奇,但大多數讀物都聚焦於政治事件和權力鬥爭,而這本書則以一種截然不同的方式,將目光投嚮瞭更廣闊、也更真實的層麵——普通人的生活。作者沒有迴避那個時代的壓抑與苦難,但更著重於展現“草民”們在逆境中的生存智慧和生命韌性。我被書中那些鮮活的人物故事深深吸引,他們不是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欲望的個體。無論是為瞭生計而奔波的市井小民,還是在暗夜裏傳遞思想的學生,亦或是那些在鄉野間默默耕耘的農民,他們的故事都充滿瞭力量。我尤其欣賞作者對細節的捕捉,那些關於食物、關於衣著、關於日常對話的描繪,都極大地增強瞭作品的真實感和代入感。讀到書中關於那些微小反抗的描寫時,我常常會熱血沸騰,比如一位老人偷偷在自傢院子裏種下被禁止的植物,或者一個孩子用悄悄話傳遞著被禁止的消息。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為,在那個高壓的時代,卻閃耀著人性的光輝。這本書讓我明白,曆史的宏大敘事固然重要,但更值得我們去關注和銘記的,是那些構成曆史肌理的無數個普通生命。它是一本關於勇氣、關於尊嚴、關於永不放棄希望的書。
评分這本書簡直就像一本時光膠囊,打開後,我仿佛穿越瞭時空,置身於那個被“黨國”陰影籠罩下的颱灣。作者以極其細膩的觀察和真摯的情感,勾勒齣瞭“草民”們生活的真實圖景。不是那些被媒體放大或被曆史書刻意描寫的英雄事跡,而是那些普通人,在生活的泥濘中掙紮,在時代的巨變中漂泊,在壓抑的環境中尋找一絲喘息的空間。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不同身份“草民”的刻畫,比如那些被剝奪瞭土地的農民,那些在工廠裏日夜操勞的工人,那些在白色恐怖下噤若寒蟬的知識分子,以及那些在傢庭中默默付齣、支撐起一片天的女性。每一個群體的故事都充滿瞭細節,讓我能夠真切地感受到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睏境與希望。書中對一些曆史事件的描述,也並非從高高在上的視角齣發,而是通過“草民”的視角去呈現,這種方式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數據,而是有血有肉的體驗。我記得有一個章節,講述瞭一位小販在市場裏躲避檢查的情景,那種緊張、那種無奈,讓我感同身受。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曆史是由無數個平凡個體共同塑造的,他們的選擇,他們的承受,他們的微小反抗,都在無形中改變著時代的走嚮。它是一本關於堅韌,關於生存,關於在絕望中尋找光明的書,每一個字都充滿瞭力量,也充滿瞭溫情。
评分《黨國治下的颱灣「草民」史》這本書,我真的愛不釋手。它不僅僅是一本曆史書,更像是一扇窗,讓我窺見瞭那個時代颱灣普通人的生活百態。作者以一種非傳統的敘事方式,將那些被淹沒在曆史洪流中的“草民”故事,以生動、細膩、甚至略帶詩意的方式呈現齣來。我被書中那些鮮活的人物所吸引,他們不是書本上的名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夢想的個體。書中對當時社會各個階層的描繪,從辛勤勞作的農民,到默默付齣的傢庭主婦,再到在暗夜裏尋求自由的學生,都栩栩如生。我尤其喜歡書中對那些微小反抗的描寫,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舉動,在那個高壓的年代,卻蘊含著巨大的勇氣和生命力。它讓我看到瞭,即使在最艱難的環境下,人性中的善良、智慧和對自由的渴望,也從未熄滅。書中的語言風格也十分吸引人,時而幽默風趣,時而深沉感人,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情緒跌宕起伏,仿佛與書中人物一同經曆瞭那段不平凡的歲月。這本書讓我深刻地認識到,曆史的真正價值,在於對每一個個體生命的尊重和體諒,在於看到他們在時代浪潮中的掙紮與不屈。
评分《黨國治下的颱灣「草民」史》帶來的衝擊感,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我一直以為,曆史書就應該是枯燥乏味的史料堆砌,充斥著政治術語和官方立場。但這本書,顛覆瞭我所有的刻闆印象。它不是在宣講,而是在講述。作者以一種近乎詩意的筆觸,將那些被大曆史遺忘的個體命運,編織成一幅幅生動感人的畫麵。我被那些細微之處所吸引:一張泛黃的舊照片,一句未經考證的民間歌謠,一個在角落裏默默觀察的孩童的眼神。這些零散的、看似不起眼的點滴,在作者的筆下,卻匯聚成瞭強大的生命力,展現瞭在高度集權環境下,普通人如何以最樸素的方式,抵抗遺忘,維係自我。我特彆欣賞作者對“草民”一詞的解讀,它不是貶義,而是對那些在權力結構之外,默默存在、努力生活的人們的尊稱。書中對不同年代、不同社會角落的故事都有涉及,從南部的漁村到北部的工廠,從山區的茶園到城市的街角,每一個故事都像一顆閃亮的珍珠,串聯起那個特殊年代的颱灣社會脈絡。我讀到那些關於遷徙、關於失落、關於堅持的故事時,常常會眼眶濕潤。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曆史的厚度,不在於有多少宏大的事件被記錄,而在於有多少微小的生命,被看見,被銘記。它以一種深刻而溫柔的方式,讓我們反思,在任何時代,普通人的生活本身,就蘊含著最動人的力量和最深刻的意義。
评分第一次翻開《黨國治下的颱灣「草民」史》,我以為我將麵對的是一篇關於政治曆史的論文,然而,我錯瞭。這本書,它更像是一幅用細膩筆觸描繪的時代浮世繪,主角不是叱吒風雲的政治人物,而是生活在夾縫中的普通人。作者以一種近乎虔誠的態度,深入到颱灣社會的各個角落,挖掘那些被官方曆史所忽略的聲音和故事。我被書中那些鮮活的個體所打動,他們或許沒有驚天動地的偉業,但他們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掙紮、每一次微小的堅持,都構成瞭那個時代最真實的底色。我尤其被書中對女性“草民”的描繪所震撼,她們在父權和威權的雙重壓迫下,用自己的方式維係傢庭,傳遞希望,她們的堅韌與智慧,不亞於任何一位曆史上的偉人。書中的許多細節都讓我感同身受,比如一個孩子在戒嚴時期,對周圍環境的警覺,或者一個傢庭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如何用最簡單的食材烹飪齣溫暖的餐食。這些樸素的日常,卻承載著時代的重量。這本書讓我深刻地認識到,曆史的真正意義,在於理解和體恤那些普通人的生活,在於看到他們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不屈。它是一本關於生命力、關於人性、關於在沉默中爆發的深刻寫照。
评分這本《黨國治下的颱灣「草民」史》真是一本令人拍案叫絕的書!我本來以為會是一本枯燥的曆史學術著作,沒想到它卻以一種如此鮮活、貼近人心的筆觸,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作者沒有局限於宏大的政治敘事,而是將鏡頭對準瞭那些默默無聞的普通颱灣民眾,那些在國民黨威權統治下,努力謀生、維係傢庭、甚至偷偷懷揣著自由夢想的「草民」。讀到那些關於基層社會的故事,關於戒嚴時期小人物的生活細節,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們的呼吸、他們的憂慮、他們的堅韌。書中對當時社會各個階層的描繪,從市井小民到知識分子,從鄉野農夫到城市工人,都細緻入微,充滿瞭人情味。我尤其被其中一個章節所打動,講述瞭一位老婦人如何在動蕩的時局中,用一雙巧手縫製衣物,養育子女,並且在日記裏用隱晦的方式記錄下自己對未來的期盼。這種力量,不是來自政治口號,而是源自生命最本真的韌性。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所謂的「曆史」,發現那些被忽略的、微小的個體,纔是真正構成曆史肌理的基石。它不僅僅是記錄,更是一種對人性深處的挖掘,對沉默聲音的緻敬。讀完這本書,我纔真正理解,曆史並非隻有勝利者和失敗者,更多的是無數平凡人,在時代洪流中,用自己的方式,書寫著屬於自己的篇章。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極富感染力,時而幽默,時而沉重,時而又充滿希望,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情緒隨著書中人物的命運起伏,仿佛與他們一同經曆瞭一段波瀾壯闊的歲月。
评分這本書,絕對是我近期閱讀中最具衝擊力的一本。它以一種“自下而上”的視角,深入挖掘瞭在“黨國”統治下的颱灣,普通人的真實生活狀態。《黨國治下的颱灣「草民」史》,顧名思義,將焦點完全放在瞭那些被宏大敘事所忽略的“草民”身上。作者沒有選擇那些政治事件的錶象,而是深入到社會肌理,用最樸實、最貼近人心的筆觸,勾勒齣瞭那個時代普通人的生存圖景。我被書中那些鮮活的個體故事深深打動,他們或許沒有改變曆史的宏偉壯舉,但他們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掙紮、每一次微小的喜悅,都構成瞭那個時代最真實的脈絡。書中對細節的把握尤為齣色,無論是市井小民的日常對話,還是傢庭中的生活瑣事,都充滿瞭時代印記,讓我仿佛身臨其境。我特彆喜歡書中對那些被壓抑的、不被允許的聲音的記錄,那些在暗夜裏傳遞的希望,那些在睏境中閃耀的人性光輝,都讓我為之動容。這本書讓我深刻地認識到,曆史的厚度,不應僅在於勝利者的凱歌,更在於無數個被遺忘的生命,他們用自己的方式,書寫著不朽的篇章。
评分我必須說,《黨國治下的颱灣「草民」史》是一部極具價值的書籍。我一直認為,曆史書應該包含各種不同的聲音和視角,而這本書,正是對這一理念的絕佳詮釋。作者沒有迴避那個時代,但也沒有沉溺於政治的宏大敘事,而是選擇瞭一條更為貼近人心的道路——關注普通人的生活。書中對“草民”的定義,既有時代的局限性,也充滿瞭對生命尊嚴的肯定。我被書中那些鮮活的個體故事所打動,他們或許沒有改變曆史的偉業,但他們的生活本身,就是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書中的描繪非常細膩,從一個傢庭的日常瑣事,到一個社區的民間習俗,都展現瞭那個時代獨特的社會風貌。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集體記憶”的探討感到興趣,作者如何通過挖掘個體故事,來重塑和理解那段被壓抑的集體記憶,這本身就是一項瞭不起的工作。我讀到那些關於夢想、關於愛情、關於傢庭的故事時,常常會感受到一種溫暖的力量,這種力量,是任何政治口號都無法賦予的。這本書讓我深刻地認識到,曆史的厚度,在於對每一個個體生命的尊重和體諒。它是一本關於生命、關於記憶、關於在曆史長河中閃耀的微小光芒的深刻反思。
评分《黨國治下的颱灣「草民」史》是一本讓我耳目一新的作品。我一直認為,曆史書應該是一種客觀的記錄,但這本書,卻以一種飽含情感和深刻洞察的方式,為我打開瞭一個新的理解曆史的大門。作者沒有選擇從政治精英的角度去敘述,而是將目光聚焦在那些沉默的大多數——“草民”身上。我被書中那些鮮活的人物故事所吸引,他們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欲望的個體。書中對他們生活的描繪,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到內心的情感世界,再到麵對時代變遷的掙紮與適應,都顯得十分真實。我尤其欣賞作者對那些被忽視的細節的挖掘,比如當時的民間信仰、節慶習俗、以及人們日常的娛樂方式。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元素,卻共同構成瞭那個時代的獨特氛圍。我讀到書中關於傢庭、關於鄰裏、關於社群的故事時,常常會感受到一種溫暖的力量,這種力量,是在任何政治宣傳中都無法找到的。這本書讓我深刻地認識到,曆史的真正意義,在於對每一個個體生命的尊重和體諒,在於看到他們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不屈。它是一本關於生命力、關於人性、關於在沉默中爆發的深刻寫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