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夯09 紙上建築:身體的在場&不在場

dA夯09 紙上建築:身體的在場&不在場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建築學
  • 身體性
  • 空間
  • 感知
  • 哲學
  • 藝術
  • 理論
  • 當代藝術
  • 文化研究
  • 紙上建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建築師創意的火花鍛鍊不一定隻發生在建造齣來的房子上,甚而是在每次草案的發想過程。紙上建築師(Conceptual Architecture)早從Etienne-Louis Boullee 的牛頓紀念館(Cenotaphe a Newton 1784),以紀念牛頓貢獻之名,以建築做齣宇宙的詮釋,也同時錶達建築能做齣純粹的敘述。在聖經裏的巴彆塔,各種詮釋圖像也成為早期的紙上建築概念。 – 近代獲得2004年普立茲剋建築奬的建築師Zaha Hadid,她在獲奬所提報的是颱中古根漢美術館設計,最後成為紙上建築。

  – Rem Koolhaas早期的法國國傢圖書館競圖設計(Competition entry for the French National Library 1989),雖未得奬,其中對於公共空間物件化與藏書空間的對話關係,卻是很好的曆史教材。 – Coop Himmelblau, Open House(1988-89 LA, USA)做瞭一張閉眼睛畫的素描,依此圖像的力量創造齣一個爆炸狀態的建築。在結構上看似沒有一個是閤理的安排,但是在轉換成混凝土與結構化時還是試圖讓房子可以站立。 – Daniel Libeskind(1946-)在1985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呈現Three Lessons In Architecture 創作中有三項裝置,各是閱讀、記憶與書寫。Libeskind宣稱在於喚醒起製作建築的經驗,是手工藝的、是智性的、是工業製造的三個不同層麵。

  –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1969)早在1919年就提齣玻璃帷幕高樓的原型。而且Mies對於現代建築的自明性特徵,很早就在形式或材料或結構上錶達齣來。 上述這些紙上建築案例,不外說明瞭我們雖然身處於21世紀,但卻至少置身兩百年無可逃脫的時空框架。所以在時間軸上我們不知不覺的正處在兩個世紀交會的中間,知識上賴以支持的時空背景是兩百年的時空架構。迴顧前一百年是知識極緻的繁殖開展,而且科技發明已將21世紀鋪呈成我們現在站在未來的位置。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序 劉剋峰
■傢–經典住宅與生活 曾成德
■身體:置身於齣發與返迴之間 LIIT House / 彭文苑 身體和場地掙紮及渴望狀態的縫隙 / 林友寒 House ZDH 風景之間的白色背景 / CitiCrafts建築作坊 曾成德&盧澤彥 Fracture House / 邱浩修 楊宅 / 陸希傑 扁平化的世界與虛實之間的曖昧性 / 曾瑋 可見&不可見 Planet B612 / 劉剋峰
身體與場地 葉朝憲
身體:純功能性解放之元件
坦白與曖昧–身體與心理的真情對話 / 邱文傑 數位模組 / 何宏文
迴收 / 再製 / 攜帶性 / 預鑄式 / 模具化 ∕MINIWIZ黃謙智、劉子煒
身體:標記與痕跡
FAMILY HOUSES / 楊傢凱 快樂花園 / 黃明威 / 林孜俐 都市地下莖 / 何烔德
■身體:揭露社會學的場景 璞建築 / 蘇喻哲 改造天堂口 / 何震寰 / 方俊傑 救災應變中心及紀念空間 / 洪大為 古董車博物館 / 國滄 僞森林 / 林幸長 乾有影 / 大烜建築事務所_Mura
■發條的生活與隱藏的規訓 劉剋峰
■當代建築「輕理論」經典–五十嵐太郎的《關於現代建築的16章—空間、時間以及世界》的另類導讀 / 謝宗哲

圖書序言

紙上建築-紙上談兵

  當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在〈論無常〉(On Tansience, 1916),文中論及他與詩人Rainer Maria Rilke在風和日麗義大利山區散步。詩人Rilke卻悶悶不樂,擔心好景不常,當鼕天來臨時一切便消失毀壞。佛洛依德卻覺得欣賞美好迷人的事物纔是心理健康的錶徵。但心理健康是一迴事,是因為美好存在過,那就算是發生瞭,所以建築設計的迷人不會因為unbuilt的湮滅而失敗,建築物不能因為unbuilt而淪為紙上。事實上有另外一稱為Visionary architecture。(Visionary architecture:1. The work of certain Neo-Classical architects, notably Boullee, Ledoux, and Lequeu. Boullee's gigantic schemes for cenotaphs and monuments were noted for their scale and stereometrical purity, while Ledoux's proposals for an ideal city, Chaux, contained many buildings that were expressive of their purpose.2. Any imaginary scheme featuring fantastic futuristic structures, of which there were many in C20.)

  建築師創意的火花鍛鍊不一定發生在建造齣來的房子上,反而是在每次草案的發想過程。如果細數整理建築師的創意應該是多如天上繁星,能蓋齣來的反而如墜落的流星進入人間。紙上建築師(Conceptual Architecture)早從Etienne-Louis Boullee 的牛頓紀念館(Cenotaphe a Newton 1784),以紀念牛頓貢獻之名,以建築做齣宇宙的詮釋,也同時錶達建築能做齣純粹的敘述。

  而在聖經裏的巴彆塔,各種詮釋圖像也成為早期的紙上建築概念。

  而近代建築師Zaha Hadid在獲得2004年普立茲剋建築奬(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2004)的時候,她的設計卻顯少付諸實現,僅五件作品,其中有Vitra Fire Station(Weil am Rhein, Germany, 1990-94),與2002年的Bergisel Ski Jump(Innsbruck, Austria1999-2002),我們卻對她的The Peak Club(Hong Kong, 1982-83)、Cardiff Bay Opera House、或其他設計如數傢珍。Zaha Hadid在獲得普立茲剋建築奬所提報的是颱中古根漢美術館設計,最後也成為紙上建築。

  Rem Koolhaas早期的法國國傢圖書館競圖設計(Competition entry for the French National Library 1989),雖未得奬,其中對於公共空間物件化與藏書空間的對話關係,卻是很好的曆史教材案例。 Competition entry for the French National Library 1989

  Coop Himmelblau, Open House(1988-89 LA, USA)做瞭一張閉眼睛畫的素描,依此圖像的力量創造齣一個爆炸狀態的建築。在結構上看似沒有一個是閤理的安排,但是在轉換成混凝土與結構化時還是試圖讓房子可以站立。

  Daniel Libeskind(1946-)在1985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呈現Three Lessons In Architecture 創作中有三項裝置,各是閱讀、記憶與書寫。Libeskind宣稱在於喚醒起製作建築的經驗,是手工藝的、是智性的、是工業製造的三個不同層麵。

  Diller Scofidio + Renfro(Elizabeth Diller and Ricardo Scofidio, 1979-),這個特彆公司簡稱〔DS+R〕從事多樣化的跨領域建築設計、藝術創作、錶演裝置設計。是展現當代建築訓練的心智,可以從文化藝術層麵進行不同的觀點在不同領域的建築實踐。早在1986年他們受到Duchamp的「大玻璃」( The Bride Stripped Bare By Her Bachelors)作品啓發,為The Rotary Notary and His Hot Plate設計錶演需要的裝置與場景空間設計。2004年他們贏到一個競圖Eyebeam Museum of Art and Technology(New York, NY),這個設計案從街道開始著手設計,牆與樓闆之間流動轉換與交換,因此成為空間的提案基礎概念。GREG LYNN也認為這是一個結閤科技與互動機製與平麵設計整閤的好案子。雖然競圖第一名不一定會蓋齣來,但是提齣來的構想在建築方麵往往可以重新整理跨領域的知識。

  大師Louis I Kahn(1901-74),Kent Larson在2000年替他未能蓋齣的建築案整理瞭一本書 Louis I. Kahn: Unbuilt Masterworks ,由Vincent Scully 寫介紹,其後William J. Mitchell 也撰文推薦。書中包含有這些作品U.S. Consulate for Luanda, Angola (1959-62) 、Meeting House of the Salk Institute (1959-65) 、Mikveh Israel Synagogue (1961-72) 、Memorial to Six Million Jewish Martyrs (1966-72) 、Hurva Synagogue, 1st Proposal (1967-68) 、Hurva Synagogue, 2nd Proposal (1972-73) 、Hurva Synagogue, 3rd Proposal (1974) 、Palazzo dei Congressi (1968-74) 。

  John Quentin Hejduk(1929-2000)獻身Cooper Union建築設計教育,並且大量的進行紙上建築的獨特論點,也讓空間成為純粹美學的呈現。Wall House 2雖然在後來2001建造齣來,但是其對於公共與私密,空間獨立為元素如字詞的意義、空間界份是可以定義的來區劃等等;早就讓這個作品廣泛被討論。

   Giuseppe Terragni(1904-1943)但丁館(the Danteum Project) 是對文學巨作《神麯》的建築演繹。Terragni對《神麯》的空間曆程敘述,因此其中轉換成為地獄、煉獄、天堂等等三個主要空間。Terragni將文學的意義空間化、抽象化而成為建築空間的意義。其中對於黃金比例的操作運用,可以說是古典建築原則的現代轉換。

  Le Corbusier(1887-1965),遭逢世紀變革、社會變化、工程技術的轉變,一輩子設計構思許多原創性的想法,雖然有許多沒有蓋齣來的設計,有許多是他喜歡的想法。像是House with an atelier (1920s)、Plan for Voisin (1925) 、Mundaneum (1928-30) 、Soviet Palace (1931) 、National People's Celebration Center for 10,000 people (1936-37) 、Sainte-Baume (1948-50) 、Strasbourg Meeting Place (1964) 、 French Embassy in Brazilia (1964-65) 、Olivetti electronic computing center (1962) 、 Venezia New Hospital (1965)等等,這些都值得再深入研究。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1969)早在1919年就提齣玻璃帷幕高樓的原型。而且Mies對於現代建築的自明性特徵,很早就在形式或材料或結構上錶達齣來。

  上述這些建築史的紙上建築例子,不外說明瞭我們雖然身處於21世紀,但是卻至少置身兩百年無可逃脫的時空框架。20世紀的鑿痕存留在每一個體內,曆曆未脫。當然,並且那不是殘留而是主要戰力的能量積纍。所以在時間軸上我們不知不覺的正處在兩個世紀交會的中間,知識上賴以支持的時空背景是兩百年的時空架構。迴顧前一百年是知識極緻的繁殖開展,而且科技發明已將21世紀鋪呈成我們現在站在未來的位置。那建築的觀點呢?20世紀的現代建築理論的推波,造成學院理論曆史知識的蓬勃,21世紀的轉摺又麵臨瞭生存的真實,而帶齣對建築新的關照。這樣的寬廣尺度的養分代,建築師汲取齣入各異,也希望期待各有繁花異株的花園。

  「現在」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豐碩的時間點,而且這豐碩的果實正落在我們頭上。像是電子計算機的齣現並且進入社會各個領域,極大地改變瞭社會的日常麵貌;數位建築甚至不再特殊,是基本工具,並且將工具的被動性提升到主動工具的位置。

  迴到建築的討論與身體的對話,因Alain de Botton的一本書《幸福建築》(The Architecture of Happiness),而Happiness的中文翻譯成幸福,顯見建築的跨飾與真實之間有各種不同尺度的距離。這本書提齣幾個重要問題,卻隻能討論無法迴答的問題。什麼是建築的重要性?我們該採取何種建築樣式?建築的會說話?理想的傢?建築的美感要素?一片原野所蘊含的未來希望?這些問題也隨工程技術、身體慾望、想像力擴張、建築美學不斷呈現錶演來取代再現的問題迴應更為睏難。

  現在的每一個傢庭裏有洗衣機、空調、冰箱、電視機等,電器的發明大大鬆綁瞭人們的日常生活的勞動,也衍生齣不同對待身體的態度。網際網路的興起,大幅度的影響瞭人類的生活對時間感的真實與虛擬並置的狀態,身體、時間與空間同時也在一個新的進化論當中。Jean Baudrillad(1929-2007)的《物體係》(The System of Object),探索人類的發明物多到遠遠超過從生物學藉用的分類學,他特彆注意到新奇生活傢電的小玩意兒,也觀察到人的身體在空間使用上有著極大的轉變,像是從身體的動作轉變成手勢動作為主的介麵操作;Baudrillad在1968年的觀察,是手勢取代身體,也點齣瞭身體的隱喻不斷存在。而21世紀的數位介麵更是真實與虛構的交叉並置,仍然遙指身體符號的對應。

  身體往往被不同的意涵所烙印。像歌星麥可.傑可森(Michael Jackson)對於自己生物身體的不滿,進行生物身體的可變性(malleability)和身體身份認同問題的可能性改造。十八、十九世紀的「身體」通過二十世紀的反殖民,顯示齣「身體」在殖民問題下異常的復雜,揭露在法蘭茲.法農(Frantz Fanon 1925-1961)1952的著作《黑皮膚,白麵具》(Black Skin, White Masks)。種種身體有關控製的議題:身體的主體透過外在於他的機構而被體現於社會之中。文化身體(civilized body)的曆史浮現觀點(Elias,1978);從身體在監獄、醫學、學校裏的規訓觀點(Foucault,1896);身體資本(physical capital)從階級背景中顯露(Bourdieu,1984);作為一種物質與自然現象的身體(Chris Shiling,1997)。因此身體在道德領域中烙印是罪惡,在真理領域中意涵是錯覺,在生産領域中是機器。

  除去科學的想像,建築的實踐,哲學傢也給齣不同的關照對應到建築。傳統的觀點是身體伴隨著靈魂問題,靈魂不朽且身體短暫。 Nietzsche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的看法是要顛倒傳統哲學的價值,將靈魂視為身體的一部分,將精神視為軀體的工具、玩具,而所謂的「自我」,不過是在承接身體經驗所供給的訊息之後,由各種情緒反應形構齣來的暫時想像。因此Nietzsche認為的身體同時為羊與牧者、戰爭與和平等。Nietzsche的看法提示瞭一個新的哲學論題:身體理性。這也是啓濛理性的牆角。建築師是從生活存在的錶象碎片中尋求支撐,身體性的看法獨立齣來直接與建築對話,對建築師在物質性到空間化的討論是一個支撐點。

  另一位Maurice Merleau-Ponty(1908-1961)逐漸認識到身體不隻是一件物事,一個科學研究的對象。它同時也是經驗的永恆前提,由嚮世界知覺性的開放和傾注形成。空間裏麵的身體是一種安居的身體。安居的存有在於有安置身體的傢屋,人的價值纔體現齣來。這是第一個部份關於身體的概念。從建築基本存在的對話對象是空間與身體的關係。身體與場地兩者關係的閤併在時間關係中。以「活」的身體在空間中移動,移動的、不確定性、流動迴應生命的活絡狀態。也就會有「間」(In-Between)的空間主題,所指的是在時間軸的In-Between來迴之間稱為「之間」,或起於因為是在時間之間的距離,所以也形成空間因素的之間。是得以討論身體的什麼狀態讓時間在空間與空間之間停留、運動與轉變。建築空間正是身體的事件,在兩種物質間留下痕跡、記憶與拓印居留的場地。Valery說:畫傢「提供齣他們的身體」。事實上,我們也看不齣「心靈」(esprit)要如何作畫。透過把他的身體藉給世界,畫傢纔把世界改變為繪畫。要理解這些全質變化,必須迴到實際運作中的身體,它不是一塊空間或ㄧ簇功能,而是視覺和運動的交纏。身體的對照麵是建築,因建築安居而後得安身與遮蔽。身體的位置在建築中明顯,對Alain de Botton的幸福建築是無法在心靈層次上迴應,但卻是在身體的位置上找到許多不同的切換。

  紙上建築策展邀請建築師有CitiCrafts(曾成德&盧澤彥)黃明威陸希傑楊傢凱蘇喻哲劉國滄Miniwiz(黃謙智)邱皓修曾瑋何宏文何炯德洪大為林幸長彭文苑湯博均何震寰劉剋峰。對於住傢部分的身體對照,因為傢是讓身體處於每日齣發的與返迴之間的空間。傢像是Rem Koolhaas提到在童年與死亡之間,在遊戲與工作之間的狀態。住傢設計的作品有LIIT House (彭文苑)、身體和場地掙紮及渴望狀態的縫隙(林友寒)、House ZDH 風景之間的白色背景 CitiCrafts建築作坊(曾成德&盧澤彥)、Fracture House (邱浩修)、楊宅(陸希傑)、扁平化的世界與虛實之間的曖昧性(曾瑋)、可見&不可見 Planet B612(劉剋峰)。

  房間可以從空間中區分獨立,門片可以從房間的進齣機能中區分齣另一個設計動作,也獨立成為一個元素錶達。傳統傢具如大衣櫃,又因為使用、美學、生活方式,傢俱可以隨時改變麯摺、伸張、引申、初場、調適等改變。功能改變也解放束縛,從身體的需要,各種純功能性解放之元件紛紛展現。這樣的作品有:坦白與曖昧-身體與心理的真情對話(邱文傑)、數位模組(何宏文)、迴收/再製/攜帶性/預鑄式/模具化 MINIWIZ(黃謙智)。

  凡是建築物或建築單元都具有使用共同基地及共同的空間或設備的特性,如汙水處理設備或管理社區中心等,並且有三個住宅單位以上者,都屬於集閤住宅。集閤住宅裏的「集閤」與「住宅」兩組名詞,各自有自己的標記方式。「集閤」是沒有個體特質,無我。另一個是建立在「有我」的「住宅」。換一個說法是身體的標記與痕跡的方式不同,或是可以可能的混雜。這樣的建築設計有: FAMILY HOUSES (楊傢凱)、快樂花園(黃明威)、都市地下莖(何烔德)。

  Rem Koolhaas提到他對旅館的看法,在旅館中一切像白紙沒有過去,沒有曆史也就沒有包袱。也就是說當身體進入到旅館的時候被清除瞭一些東西。對於被清除瞭什麼不是很再意,而是身體自己允許外來力量的介入,改變自己身體的狀態。我想麥可.傑可森告訴我們生物身體不隻是一個生物的實體,他有另一種可能的看法。身體它亦是社會建構的場景,所以問身體為何書寫?凝視?思考?身體是揭露社會學場景的場域。這樣的作品有:璞建築(蘇喻哲)、改造天堂口(何震寰)、救災應變中心及紀念空間(洪大為)、古董車博物館(劉國滄)、僞森林(林幸長)、乾有影(Mure_大烜建築事務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紙上建築:身體的在場&不在場》這本書,就像一本建築的“心靈地圖”。它不隻是講述建築是什麼,更是探討建築如何“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當作者談到“身體的在場”時,我立刻想到去過的每一個地方,那些讓我印象深刻的空間。比如,在某個古老的教堂裏,巨大的穹頂和斑駁的陽光,讓我感到一種渺小和敬畏;在某個現代博物館裏,通透的玻璃幕牆和錯落的展廳,讓我感受到空間的流動和藝術的活力。這些都是身體在物理空間中直接獲得的體驗。但是,更讓我思考的是“身體的不在場”所帶來的影響。我想象著那些我從未去過,卻在腦海中擁有清晰影像的建築。比如,悉尼歌劇院那標誌性的帆形屋頂,即使我沒去過,我也知道它代錶著什麼;或者,高迪的聖傢族大教堂,那奇幻的造型,即使隻在圖片上看,也足以讓人驚嘆。這些建築,它們雖然我身體沒有“在場”,但它們通過圖像、通過故事、通過文化符號,已經深深地進入瞭我的意識。它們甚至會影響我對於“美”的認知,對於“可能性”的想象。這本書似乎在說,建築的影響力,是多層次的,是超越物理存在的,是一種精神層麵的滲透。

评分

《紙上建築:身體的在場&不在場》這本書,絕對是我近期讀過最能激發思考的書之一。dA夯09這個作者名,聽起來就不是那種大眾化的,反而讓我覺得這本書會有一些特彆的見解。一開始,“紙上建築”讓我以為會是關於設計理念或者技術層麵的探討。但“身體的在場&不在場”這個副標題,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讓我意識到這本書的深度遠遠超齣我的預料。關於“身體的在場”,我覺得很容易理解,就是我們實際身處在一個建築空間裏,用我們身體的各個感官去體驗它。我常常會迴想起,在某個廣場上,當陽光正好灑在身上,風吹過臉頰,耳邊傳來細微的城市喧囂,腳下的地麵材質帶來的觸感,這一切都構成瞭我與那個空間最直接的連接。這種身體與空間的互動,是建築最根本的意義所在。但“身體的不在場”就完全是另一番天地瞭。它是不是說,即使我們沒有親身去過,但可以通過影像、文字、甚至彆人的講述,而在精神上“進入”那個空間?我腦海中浮現齣一些隻在電影裏見過的建築,或是隻在畫冊上欣賞過的設計。我從未去過,但它們在我心中卻有著清晰的形象,甚至會引發我的情感共鳴。這種“不在場”的“在場”,是一種非常強大的力量,它證明瞭建築的意義,不僅僅在於物理實體,更在於它能夠觸動我們的心靈,成為我們想象和記憶的一部分,甚至影響我們對世界的看法。

评分

《紙上建築:身體的在場&不在場》,這本書的書名就自帶一種實驗性和前衛感,dA夯09這個符號也讓我覺得它不是一本隨隨便便的書。我一直對空間和身體之間的關係很著迷,這本書正中我的下懷。起初,“紙上建築”容易讓人聯想到設計圖紙,是那些冰冷的綫條和數據。但“身體的在場”,這幾個字瞬間就活化瞭這些圖紙,讓我想到建築是為瞭人的活動而存在的,是用來承載我們的身體,我們的生活。我迴想起自己曾經住過的一些房子,比如窗戶很大,陽光灑滿房間的,讓我感到溫暖和開闊;又比如臥室裏天花闆很低,讓我有一種安全感,但有時也會感到壓抑。這些都是身體直接感受到的建築信息。而“身體的不在場”,這就更有意思瞭。它是不是指那些我們雖然沒有親身去過,但卻通過各種方式(例如電影、圖片、文字描述)對它産生瞭深刻印象的建築?我腦海中浮現齣很多例子,比如我從未去過埃及的金字塔,但它的宏偉形象早已深深刻在我的記憶裏,我甚至能夠想象站在它腳下的感覺。這種“不在場”中的“在場”,是一種非常奇妙的精神體驗,它說明瞭建築的影響力,遠遠超越瞭物理空間的限製,可以深入到我們的想象和記憶之中,成為我們認知世界的一部分。

评分

讀《紙上建築:身體的在場&不在場》,讓我有一種在和一位經驗豐富的建築師或者理論傢進行深入對談的感覺。書中的語言,雖然有時會觸及一些比較專業的概念,但作者處理得非常好,總能找到恰當的比喻和案例來解釋,讓即使是門外漢也能有所領悟。關於“身體的在場”,作者似乎在強調建築與我們身體最直接的互動。比如,一個寬敞的走廊,讓我們走路時感到舒暢;一個低矮的天花闆,可能會帶來壓迫感。這些都是身體直接感受到的建築信息。但真正讓我著迷的是“身體的不在場”這一部分。它到底是怎麼運作的呢?我開始聯想到那些我隻在電影裏見過的建築,那些我隻在旅遊雜誌上讀到的城市景觀。我並沒有親自去過,但它們在我腦海中已經形成瞭一個畫麵,一個印象,甚至一個關於那種生活方式的憧憬。這種“不在場”的體驗,是否也屬於建築的一部分?作者似乎在暗示,建築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它被建造齣來的那一刻,也不僅僅在於被身體實際使用的那段時間,而是在更廣闊的時空中,在我們的記憶、想象、甚至集體意識中,持續地發生作用。這是一種超越時空的建築存在方式,非常發人深省。

评分

《紙上建築:身體的在場&不在場》這書名一開始就勾起瞭我極大的好奇心。dA夯09,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神秘感,好像不是那種隨處可見的通俗讀物。而“紙上建築”這個詞,我立刻聯想到那些在設計圖上,在模型中,甚至在腦海裏構築起來的宏偉空間。然而,後麵接上的“身體的在場&不在場”,這就非常有意思瞭。建築,我們都知道,是為瞭人的活動而存在的,是供身體棲息、穿行、感受的空間。但“不在場”又是什麼意思呢?難道是說,即使身體不在,建築依然存在,依然能觸動我們?還是說,我們在想象、在閱讀、在迴憶的時候,身體雖然沒有真的踏入那個空間,但我們的意識、我們的感知卻已經“在場”瞭?這讓我想到很多時候,我可能隻是在書本裏、在圖片裏看到一個建築,甚至沒有機會親身去體驗,但它給我的震撼、給我的啓發,卻如同身臨其境一般。這種“精神在場”或者“虛擬在場”的可能性,在現代社會尤其重要,我們通過各種媒介接觸到世界各地的建築,進行著無形的“體驗”。書名提齣的這個哲學命題,絕對能引發讀者深入的思考,尤其對於我這種對建築和空間有一定興趣的人來說,簡直是直擊靈魂的問題。我開始期待這本書會如何探討物質實體與人的主觀感知之間的辯證關係,建築如何在不被身體直接觸碰的情況下,依然能夠産生深刻的影響。

评分

翻開《紙上建築:身體的在場&不在場》,第一眼就被其精美的設計所吸引。這本書的紙質、排版,甚至是封麵設計,都透露齣一種匠心獨運的精緻感,仿佛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這種視覺上的愉悅,讓我立刻進入瞭一種沉浸式的閱讀狀態。書中的論述,並沒有一開始就拋齣晦澀難懂的理論,而是從一些非常貼近生活,或者說貼近我們對建築的普遍認知齣發,慢慢引導我們進入更深層次的探討。“身體的在場”,這部分很好理解,就是我們實際存在於某個建築空間中的感受,光綫如何穿過窗戶灑在皮膚上,空氣的溫度變化,腳下地闆的材質帶來的觸感,甚至遠處傳來的迴聲。這些感官的直接體驗,是建築最基本的功能之一。但“不在場”就更耐人尋味瞭。它是否涉及到那些僅僅存在於照片、圖紙、影像中的建築?我們通過這些媒介“看到”的建築,雖然身體沒有去,但我們的心靈卻被它所吸引,所打動。這種“不在場”中的“在場”,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我想,這可能是書中最引人入勝的部分。它挑戰瞭我們對於“體驗”的傳統定義,將建築的影響力從物理空間延伸到瞭心理和精神層麵。它讓我思考,有多少建築,我們隻是通過彆人的描述或者圖像來認識,但它們卻在我們心中留下瞭深刻的印記,塑造瞭我們對美、對空間、對生活的理解。

评分

《紙上建築:身體的在場&不在場》這本書,像是一扇窗,讓我看到瞭建築在更廣闊意義上的存在方式。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哲學意味,"紙上建築"通常意味著設計階段,是尚未成形的構想,而“身體的在場&不在場”則將這種構想與我們最切身的身體經驗連接起來,而且還提齣瞭一個看似矛盾的“不在場”狀態。讀這本書,我仿佛被帶入瞭一場關於建築感知力的深度探索。當談及“身體的在場”,作者引導我迴憶起那些親自走過的建築空間,那種光影在皮膚上的跳躍,腳下材質的細微觸感,空氣中彌漫的氣味,甚至是一種空間給予我的情緒觸動,比如空間的開闊帶來的自由感,或是狹窄帶來的壓抑感。這些都是身體最直接、最本能的反應。然而,真正讓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身體的不在場”這個概念。它是否意味著,即使我們從未親身去過某個地方,但通過各種媒介,比如電影、攝影、文學作品,我們依然能夠“進入”那個空間,並産生一種情感上的共鳴?例如,我看過一部電影,其中一個場景發生在一座極具特色的建築裏,雖然我身體沒有去,但那個場景卻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甚至影響瞭我對那個城市或那種生活方式的想象。這種“不在場”中的“在場”,是一種何其強大的力量,建築不再局限於物理實體,而是在精神層麵,在集體記憶中,擁有瞭永恒的生命力。

评分

《紙上建築:身體的在場&不在場》這本書,從書名開始就透露齣一種不落俗套的學術氣息,dA夯09這個代號也顯得彆具一格。我一直對建築的意義以及它與人的關係非常感興趣,這本書恰好觸及瞭我內心深處的疑問。當我閱讀“身體的在場”部分時,我立刻聯想到自己每一次走進一個新空間時的感受。那種光綫照射在皮膚上的溫度,腳下地闆材質的微妙變化,空氣中彌漫的氣息,甚至遠處傳來的迴聲,這一切身體的感官都在積極地與建築互動,共同構建起我們對空間的認知。這是一種最直接、最本真的體驗。但是,當我看到“身體的不在場”時,我真的被深深吸引瞭。作者是如何論述在身體並未實際進入的情況下,我們如何仍然能夠“在場”的呢?我開始思考,那些隻存在於照片、圖紙,甚至隻是口頭描述中的建築,是否也能通過某種方式,在我們的意識中留下印記?比如說,我可能因為看瞭某個電影,對其中一個場景裏的建築産生瞭強烈的嚮往,雖然我從未去過,但那個建築在我腦海中已經擁有瞭特定的形象和意義。這種“不在場”的“在場”,似乎是一種精神上的抵達,一種文化上的連接,它使得建築的影響力遠遠超齣瞭其物理存在的邊界,這讓我對建築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评分

這本《紙上建築:身體的在場&不在場》給我帶來的閱讀體驗,是一種在熟悉與陌生之間遊走的奇妙感受。起初,我對“紙上建築”這個詞的理解,可能更多停留在設計的層麵,是那些圖紙上、模型裏、電腦屏幕上呈現的建築。但當作者將“身體的在場&不在場”加入進來,我纔意識到,這本書的探討遠不止於此。關於“身體的在場”,很容易理解,就是我們作為個體,用身體去感受、去丈量、去體驗一個真實存在的建築空間。我常常會迴憶起,自己在一個廣場上站立時,感受到的風、陽光,以及周圍建築所帶來的壓迫感或舒緩感。這些都是身體與空間最直接的互動。但“身體的不在場”,卻打開瞭一個全新的思考維度。它似乎在探討,即便我們的身體沒有真正踏入那個建築,我們的意識、我們的情感、我們的想象,是否也能與建築産生連接?比如說,我可能永遠無法親身去探索那些遠方的古跡,但通過閱讀曆史書籍、觀看紀錄片,我腦海中依然會構建齣那個空間的大緻模樣,甚至會産生一種莫名的懷舊感。這種“不在場”中的“在場”,是建築作為一種文化符號,一種曆史見證,所能發揮齣的強大作用,它跨越瞭時空的限製,觸及我們的內心深處。

评分

拿到《紙上建築:身體的在場&不在場》,首先就被它那極具思考性的書名吸引住瞭。dA夯09,這個代號本身就帶著某種實驗性和獨特性。而“紙上建築”這個詞,通常我們會想到設計圖、施工圖,是建築實現前的藍圖。但“身體的在場&不在場”,這就把我們帶到瞭一個全新的維度。當我開始閱讀,我發現作者並沒有局限於談論建築的實體形態,而是深入探討瞭建築與人的感知、與身體經驗之間那種復雜而微妙的關係。關於“身體的在場”,很容易理解,就是我們實際地行走、站立、觸摸、感受一個空間時的體驗。比如,在陽光充足的房間裏,我們能感受到溫暖;在狹窄的通道裏,我們會感到拘束。這些都是身體與空間最直接的互動。然而,“身體的不在場”就更具有顛覆性瞭。它是不是指那些我們僅僅通過想象、通過閱讀、通過他人的描述而“體驗”到的建築?比如說,我可能永遠沒有機會親自踏足那些曆史遺跡,但通過曆史書籍、紀錄片,我依然能“感受”到它們的存在,甚至産生一種穿越時空的連接。這種“不在場”的“在場”,是如何發生的?這讓我對建築的定義産生瞭一種全新的理解,它不僅僅是鋼筋水泥的堆砌,更是一種文化、一種記憶、一種觀念的載體,能夠在意識層麵産生深刻的影響。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