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时间轴为隐性座标,从筹建构想、竞图过程、设计概念与特色,软硬体准备工作与各方观点讨论,汇编成台湾剧场史上第一本普及版剧场专书,期能让读者能全方位进入这座南部两厅院筹建架构与完工后的想像;一来作为文件保存之需,二来向台湾民众介绍这座游动于南台湾城市森林里的剧场.梦。
本书特色
1.本书为国内首部结合剧场、建筑设计、区域历史、文化产业等议题的剧场艺术文化专书;也是台湾南方艺术文化新重镇卫武营艺术文化中心首部出版作品,既是珍贵的设计理念与文化事件始末的记录,也是汇集各方观点、期待的备忘录。
2.本书由资深艺文媒体人纪慧玲主编,并邀请林怀民、许博允、汉宝德、朱宗庆、盛治仁、林朝号、阮庆岳、王孟超、林克华,以及卫武营艺术文化中心新建工程荷兰设计师法兰馨.侯班等文化人与专家撰述专文,从不同专业角度关注卫武营艺术文化中心的成长茁壮之路。
3.书中附丰富的竞标过程中各建筑设计团队提案作品,以及得标团队完整的卫武营艺术文化中心完成预想图像,带领读者提前进入卫武营艺术文化中心的新 / 心愿景。
策划者简介
卫武营艺术文化中心 筹备处
Preparatory Office of the Wei Wu Ying Center for the Arts
位于高雄县、市交界,原为国防部卫武营区,2003年政府宣布启建,为国家「新十二大建设」项下「国际艺术与流行音乐中心」计画之一。
卫武营艺术文化中心以「南部两厅院」定位,不仅是南部首见国家级表演艺术场馆,也是近二十年来政府最大的艺文投资建设项目;面对21世纪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国际趋势,极具指标意义。
她不仅有国际级的建筑创意设计,展演设施功能也超越目前国内剧场水准。完工启用后,将带动南台湾丰沛的表演能量,扩大艺文产业市场,与台北两厅院形成南北连贯的文化轴线,深刻影响本世纪台湾表演艺术的创新发展,揭示着台湾下一波表演艺术产业的到来。
◎高雄县凤山市南京路449-1号 ◎ www.wac.gov.tw
01迎接表演艺术创意产业新舞台
02城市甦醒
03我们为什么需要剧场?
04卫武崛起
05卫武营迢迢路
06解放军事符号的绿色传奇
07卫武营影像速读
08竞图桌上
09本土观点下的卫武营国际竞图
10从国际剧场潮流看卫武营
11高雄大魟鱼,可以三赢
12入围作品速写
13作品登场
14我与卫武营艺术中心的相遇
15台湾剧场2.0
16建筑,也是一种表演的艺术
17主体建筑内容速写
18南方启动
19非关「南部」观点的表演艺术中心的功能与内涵
20是谁在卫武营唱歌?
21观众、表演、空间共塑的感动
22展演设施介绍
23展望未来
24国家剧院的经营
25荷兰能,我们为何不能?
26「附属」、「驻馆」?谁来驻卫武营?
27黑盒子的创意试炼
28民众vs.艺术需求的连结
29卫武营大事纪
《艺起南方:卫武营艺术文化中心筹建实录》,仅仅是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对高雄这个充满活力的城市,以及卫武营这个地标性建筑的好奇心。我曾经多次到访卫武营,每次都被它独特的建筑设计和浓厚的艺术氛围所吸引。然而,一个如此规模宏大的文化项目,其背后的筹建过程一定充满着无数的细节和故事。 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深入了解,卫武营从最初的概念构思,到最终落成的每一个关键节点。比如,在设计理念形成的过程中,是如何平衡艺术性、功能性以及在地性的?那些令人惊叹的建筑外观,背后又蕴藏着怎样的技术挑战和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作为“筹建实录”,我希望能够了解到,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团队是如何克服资金、技术、沟通等方面的困难的。是否有发生过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关于决策者的远见、设计师的巧思、工程师的坚韧,以及无数基层工作者的辛勤付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幕后,了解一个伟大的文化工程是如何在台湾这片土地上孕育、成长并最终绽放的。
评分拿到《艺起南方:卫武营艺术文化中心筹建实录》这本书,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卫武营那标志性的建筑形态,以及它为高雄带来的艺术活力。我一直觉得,卫武营的建成,是高雄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而“筹建实录”这个副标题,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期待,仿佛能够一窥这座艺术殿堂诞生的全过程。 我特别想知道,在项目的初期,是如何构思和定位卫武营的?它的核心理念是什么?是为了满足表演艺术的需求,还是更广泛的文化推广?在建筑设计上,有哪些独特的想法和创新,能够让它在众多国际级艺术中心中独树一帜?我很好奇,那些流动的线条,是如何在技术层面实现的?而作为“筹建实录”,我更期待看到,在整个漫长的筹建过程中,团队所面临的各种挑战。比如,在预算、工期、技术、甚至社会舆论方面,是否遭遇过巨大的压力?这本书是否会披露,那些决策者、设计师、工程师们,是如何通过协作和智慧,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将这个宏伟的计划,成功地落地,并成为高雄这座城市的新名片的?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艺起南方’,‘筹建实录’,读起来就有一种沉甸甸的使命感和地方情怀。卫武营在高雄的意义,我觉得不单单是一个表演艺术的场所,它更像是高雄人集体记忆的载体,从军事重地到绿意盎然的公园,再到现在这样一个国际级的艺术中心,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我特别想了解,在筹建的过程中,是如何平衡历史的记忆与未来的愿景的?那些曾经在这里留下的痕迹,有没有被巧妙地融入到新的建筑设计中,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被纪念和传承?这不仅仅是盖一栋房子,更是重塑一个区域的身份,让它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对于一个像卫武营这样规模宏大的文化项目,其筹建过程必定是牵涉到方方面面,从政府的政策支持、预算的分配,到与周边社区的沟通、社会大众的意见征集,每一步都可能充满挑战。我很好奇,书里会不会披露一些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同意见和争议,以及它们是如何被化解的?尤其是在一个充满在地意识的高雄,如何才能让这样一个庞大的公共项目,真正成为高雄市民引以为傲的文化客厅,而不是一个孤立的“文化巨蛋”?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公共建设如何与地方深度结合的案例和经验,让读者从中看到台湾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努力与思考。
评分当我第一次踏入卫武营,就被它那极具辨识度的建筑外观所震撼,那流动的线条,仿佛要将整个天空拥入怀中,而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又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给人一种既宏伟又亲切的感觉。这本《艺起南方》的书名,直接点出了“筹建实录”,这让我对这本书充满好奇,它会不会就像一部电影的幕后花絮,揭示这座宏伟建筑从概念到落成的每一个重要环节?我想知道,在最初的设计阶段,建筑师们是如何构思出这样一个充满生命力的造型的?是受到高雄的哪些自然景观的启发?或者是对某个特定文化的致敬? 更重要的是,我知道任何大型公共工程的建设,都离不开庞大的资源投入和精密的组织协调。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在筹建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例如资金的筹措、技术的瓶颈、施工的难度,甚至是与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协调?我特别想知道,有哪些关键的人物,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决策者、设计师、工程师,还是施工团队?他们的坚持、智慧和努力,是如何将一个宏大的愿景一步步变为现实的?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读到那些充满人情味的故事,了解这座艺术文化中心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汗水与付出。
评分一看到《艺起南方:卫武营艺术文化中心筹建实录》这个书名,我的思绪就立刻飘到了高雄,飘到了那个充满绿意和艺术氛围的卫武营。我一直觉得,卫武营不仅仅是一个建筑,它更像是高雄这座城市与艺术对话的一个重要载体,而它的诞生,绝非易事。因此,“筹建实录”这四个字,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迫切想知道,在它从一张蓝图变成现实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跌宕起伏。 我特别想知道,在项目的初期,有哪些关键的理念和目标被确立下来?比如,它希望在功能上实现哪些突破?在艺术视野上达到什么高度?在设计上又有哪些独特的考量,能够让它在世界众多艺术中心中脱颖而出?同时,我也很好奇,在筹建过程中,是否遭遇过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技术难题、预算超支、或者是社会上的争议?这本书会不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经验,以及那些在幕后默默奉献的人们的故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让我们了解一个伟大的文化项目是如何在台湾这片土地上扎根、生长并最终绽放的。
评分读到《艺起南方:卫武营艺术文化中心筹建实录》的书名,首先涌上心头的是一种对高雄城市发展的肯定和期待。卫武营,不仅仅是一个地名,它更承载了高雄从过往到未来的许多想象。这个“筹建实录”的副标题,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我渴望了解,这座宏伟的艺术文化中心,是如何从一张张设计图纸,一步步走向现实的。 我特别想知道,在筹建的初期,团队是如何确定卫武营的定位和愿景的?它是要成为一个纯粹的表演艺术殿堂,还是一个更加多元的文化复合体?在建筑设计上,又有哪些令人惊艳的理念被采纳?我很好奇,关于其独特的外观造型,以及内部空间的巧妙设计,是否有特殊的灵感来源?更重要的是,作为“筹建实录”,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披露,在整个过程中,是否遇到过巨大的挑战,例如技术上的瓶颈、资金的压力,或是社会大众的疑虑?这本书是否能够展现,团队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是如何平衡各方利益,最终将一个宏大的愿景,化为高雄市民触手可及的文化瑰宝的?
评分这本《艺起南方:卫武营艺术文化中心筹建实录》拿到手的时候,心里其实是带着点复杂的情绪的。一方面,我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高雄的发展,尤其是卫武营这片承载了许多高雄人共同回忆的土地,它从一个军事营区转型成为如今充满艺术气息的文化地标,本身就是一则关于城市再生与蜕变的故事。另一方面,我很好奇,从零开始,一个如此庞大、如此具象征意义的文化建筑是如何一步步从图纸变成现实的。这本书名就直接点出了“筹建实录”,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想知道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那些可能充满挑战和创意的决策过程。 卫武营的建筑本身,在我看来,就是一件巨大的艺术品,它的设计理念、对环境的考量、以及它如何融入高雄的自然风光,都是我一直以来津津乐道的话题。我尤其对那个巨大的屋顶结构印象深刻,它不仅是视觉上的焦点,更是功能上的创新。那么,在设计之初,这样的构想是如何产生的?又遇到了哪些技术上的难题?它在材质的选择上,在声学设计上,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考量?书里会不会深入探讨这些,从设计师的视角,或者从工程团队的角度,来剖析这些设计的“为什么”和“怎么做”?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罗列事件,更能挖掘出隐藏在这些决策背后的思考、妥协与坚持,那些让一个宏伟的蓝图得以实现的细致之处。
评分“艺起南方”这四个字,自带一种温暖的在地感和聚集的力量,而“卫武营艺术文化中心筹建实录”则直接点明了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对于我这样一个长期关注高雄城市发展,尤其对卫武营这个充满历史与现代交织的空间有着特殊情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卫武营在筹建过程中所经历的每一个重要阶段。 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在最初的构想阶段,是如何将这片曾经的军事用地,转化为一个面向未来的文化心脏?在建筑设计上,有哪些突破性的理念和创新?例如,它如何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又如何为不同类型的艺术表演提供最理想的舞台?同时,我也非常关心,在漫长而复杂的筹建过程中,是如何处理来自各方的意见和诉求的?有哪些决策者、设计师、工程师、甚至是市民代表,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本书是否能够真实呈现那些充满挑战的时刻,以及团队如何通过智慧和毅力,将挑战转化为机遇,最终成就了今日的卫武营?
评分《艺起南方:卫武营艺术文化中心筹建实录》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高雄近年来的城市转型,特别是卫武营这块土地的再造,充满了象征意义。我一直对卫武营的建筑设计赞叹不已,它的流线型屋顶,仿佛是大地的呼吸,与周遭的绿意相互呼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筹建实录”这几个字,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非常想知道,在它从概念走向现实的过程中,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我特别好奇,在设计之初,设计师们是如何思考如何将一个曾经的军事营区,转化为一个充满艺术活力的公共空间?他们是如何在保留历史记忆的同时,又赋予它现代的功能和美学的?书中会不会深入探讨,在建筑选材、空间规划、声学设计等方面,有哪些特别的考量和创新?此外,作为“筹建实录”,我更关注的是整个项目推进过程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例如,在筹建过程中,是否经历过资金短缺、技术难题、或是与周边社区的沟通磨合?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呈现出,那些在幕后默默付出的工作者们的智慧、汗水和坚持,以及他们是如何将一个宏大的蓝图,一步步变为高雄城市的美丽现实的。
评分这本《艺起南方:卫武营艺术文化中心筹建实录》,光看书名就觉得很有分量,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建筑的书,更像是对高雄一个重要文化地标诞生的完整记录。卫武营,对于很多高雄人来说,承载着从儿时的回忆到如今艺术殿堂的转变,这个过程本身就很有故事性。我很好奇,在筹建的初期,是怎样的愿景驱动着这个项目?是将卫武营打造成一个纯粹的艺术表演场所,还是希望它成为一个更具包容性的文化综合体? 在书中,我希望能看到关于设计理念的深入剖析,不仅仅是建筑的外观,更包括其内部空间的功能划分、声学、灯光等细节是如何满足不同类型艺术表演的需求。另外,作为“筹建实录”,我非常期待了解过程中遇到的挑战。比如,如何平衡艺术性与实用性?如何处理与周边环境、社区的关系?以及在有限的预算和时间内,如何高效地推进工程?我相信,这之中一定充满了无数的决策、妥协、创新,以及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些都是构成卫武营之所以成为今天这样的重要部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