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法文原名《En famille》,1893年出版,英译本《Nobody's Girl》日译本《家□□娘》与德、意、俄、西文等译本相继出版,畅销百余年。1978年日本动画公司制作为《□□□□物语》,将本书的故事与形象,再度传遍全球。1979年台视播出中文配音版《小英的故事》,掀起台湾之后数十年的日本卡通风潮。
本书女主角小伶聪明伶俐,虽没受过正式教育,却能通法语与英语,有着超乎年纪的创意和判断力,而且谦和有礼、进退有据、活泼热情、多才多艺。小伶之所以不见容于当时欧洲主流社会,是因她的父亲是法国人,母亲则是遭到法国人歧视的印度人。小伶的祖父不承认这段异族婚姻,所以他们一家三口在外流浪十多年。
小伶在父亲死后,随着母亲赶着驴车、横越欧洲大陆投靠远在法国的祖父;但母亲在抵达前,就因一路困顿而去世,临终时殷殷叮咛,即使找到祖父,也一定要等到对方自愿付出关爱后才能相认。当她历经艰难,抵达祖父的城镇时,才知道祖父是一个极富裕却失明的老人,她到祖父的工厂担当女工,慢慢的接近祖父。
小伶在困苦的流浪生活里,能在河边小屋自力更生,用野苺自制果酱、做衣服、做鞋子、做汤匙;在隐瞒身分进入祖父的工厂后,又能与同事合作无间,一步步地被主流社会接受,最后更帮助祖父建立员工托儿所,创造出更具竞争力、管理却更人性化的企业,是现代青少年奋斗向上、独立自主的典范,因而流传百年、至今不衰。
本书特色
畅销百年 读者上亿 经典卡通《小英的故事》原着。
*本书是十九世纪法国作家赫克特.马罗的名着,1893年一出版立即轰动,不但荣获「法兰西学院奖」,还迅速有了英、德、俄、西、日等十余种不同文字译本,畅销百余年。
*1978年日本动画公司制作为〈世界名作剧场〉系列《小英的故事》,将本书的故事与形象传遍全球的大功臣。1979年台视引进播出中文配音版,掀起台湾日本卡通风潮。1999年于大爱慈济台再次重播,再引爆台湾「怀旧卡通」之风潮,更是成为台湾五六年级生的共同回忆。
*本书由名作家李家同专文导读,天主教枢机主教单国玺更推荐本书为「最具生命教育功能的小说之一」。
作者简介
赫克特.马罗(Hector Malot,1830~1907)
出生于法国西北部的小村庄,父亲是律师,由于希望儿子继承事业,便将马罗送到巴黎读法律,但马罗却爱上了文学。不久,他的第一部小说《情人们》出版,开始在文学界展露头角。
马罗的小说多以十九世纪末期,刚经历工业革命与现代化洗礼的欧洲阶级社会为背景,借故事主人翁的奋斗经历为主轴,谈到当时资本主义的功利竞争与阶级对立、帝国殖民主义、种族歧视等社会阴暗面;但他的作品并非仅是消极的批判,借由故事主人翁的努力,也提出了解决之道。因此他的小说是写实的社会教材,却也是最经典的励志故事。
马罗一生总共完成了七十多部小说,专门写给青少年看的读物有《苦儿流浪记》(卡通「咪咪流浪记」原着)、《孤女寻亲记》(卡通「小英的故事」原着)及《罗曼.卡布里斯》等,其中又以《苦儿流浪记》与《孤女寻亲记》最受欢迎。
想要别人爱你,就要先爱别人
十多年前在一次演讲后,很意外的接到文经社邀我写序的书稿,因为我与他们原本并不相识。那本书就是台大教授张文亮的《电学之父--法拉第的故事》。张教授不仅介绍了这位仅有小学学历的科学家,在科学史上的伟大成就;更以基督徒的观点,来纪录法拉第的高尚人格。我看了后很感动,立刻为这本书写了序,至今也常向学生与社会大众推荐。
后来我又替文经社写了南非武官卓懋琪的《真爱》,与更生团契黄明镇牧师《系满黄丝带的老橡树》等书的序,因此也更认识了这家出版社。虽然他们并不是隶属于教会的出版社,但由于社长与编辑都是基督徒,所以常出版一些富有基督精神,却不说教、也不传教的传记或小说,透过浅白的文笔与精彩的情节,在不知不觉中把良善与激励的种子,遍洒在社会的每个角落。
这次接到文经社写序的邀请,刚开始也有点惊讶,因为这本书是十九世纪的法国小说家赫克特.马罗(Hector Malot)的名着《孤女寻亲记》(En famille)。很多人即使没看过这本书,也可能看过改编成日本卡通的《小英的故事》。但我了解文经社出版的方向,相信这本书的内容里,一定有他们以基督徒的角度,认为有不得不出的理由,所以我又看了一遍。
《孤女寻亲记》的角色与情节,看过卡通的读者应不陌生。小伶的父亲是一位流浪摄影师,带着母女巡回各地。父亲死后她随着母亲赶着驴车,横越欧洲大陆投靠远在法国的祖父;但母亲在抵达前,就因一路困顿而去世。临终时殷殷叮咛,即使找到祖父,也一定要等到对方自愿付出关爱后才能相认。当她历经艰难,抵达祖父的城镇时,才知道祖父是一个极富裕却失明的老人,她到祖父的工厂担任女工,慢慢的接近祖父。
小伶在困苦的流浪生活里,能在河边小屋自力更生,自己做衣服、做鞋子、做汤匙;甚至做钓竿钓鱼、採野莓做果酱。在隐瞒身分进入祖父的工厂后,又能与同事合作无间,一步步地被主流社会接受,最后更帮助祖父建立员工托儿所,创造出更具竞争力、管理却更人性化的企业。在台湾,大家把这女主角的奋斗经过,当成经典的励志故事;但在大陆,很多人因作者将当时法国小镇人民生活历历如绘,视为写实的社会教材。
我再次读了这本书后,因为年纪、经验与信仰,又有了不同的「亮光」。尤其是在主角小伶之外,从另外两位书中人物身上,我有了更多不同的体会。
.
我的博士论文指导教授师雷格先生,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博士、密里苏打大学的讲座教授,他是一位视障者。这些年来,我在任教过的大学里,也与许多视障学生积极互动。有趣的是在《孤女寻亲记》里,除了主角小伶之外,另一个最重要的人物就是小伶的祖父,这位双眼失明的视障企业家比尔法兰,他颠覆了我们对视障者积非成是的刻板印象。
比尔法兰是一位白手起家的大富豪,马罗克尔镇的七千个居民,都是直接或间接靠他创办的工厂维生。书里描写他的创业过程是这样的:「那位努力奋斗的麻布商人比尔法兰,在三十五年前,就在这里开设工厂。当时村人们都以为,那是一件愚蠢的投资,大家都预料他早晚就要破产。可是他不但没有破产,反而发了财。起初只是一苏一苏(法国币制里最小的单位),后来竟是几百万几百万法郎了。」
比尔法兰在事业上的坚忍专断,使他成为最成功的企业家;但他这种倔强顽固的个性,却让自己与家人都吃尽了苦头。他的独生子爱德蒙(小伶的父亲)与他闹翻了,被他派去印度採购原料,结果又因儿子的婚姻问题,双方断绝联络十多年。书里借着小伶朋友罗萨丽的口中说出:「比尔法兰先生本来想叫他和裴卡琳小姐结婚的,裴卡琳小姐是本地的望族。即使用几百万法郎造了一所豪宅,作为爱德蒙先生新婚时的礼物,还是没有用,因为爱德蒙先生不愿把他的印度妻子(小伶的母亲)丢下,回来另娶裴卡琳小姐,于是又和他的父亲闹起来了。所以至今他还是流落在外,毫无消息。」
比尔法兰在与儿子分离十多年后,虽然事业扩展得更顺利,但身体健康却越来越差,终于双眼失明。但他颠覆了众人的想法,靠着智慧与意志力,透过姪子、外甥与经理三个人间的「恐怖平衡」,依然牢牢掌控着工厂。罗萨丽在对小伶介绍比尔法兰的豪宅时说:「这么大的屋子,只有比尔法兰先生一个人,其他十几个都是仆役,而且园丁和马夫还住在外面平房里。据说他的外甥和姪子,都想住进去,但他不答应,他情愿独居。因此他们只好住在工厂附近的老屋里。比尔法兰先生今年已经六十五岁了,虽然他的钱几辈子也用不完,但是依然不管晴雨寒暑,每天都到厂里来。」
比尔法兰在失明后,想找回分离十多年儿子,他刻意避开对他财产有野心的姪子、外甥与经理,找了懂英语的小伶住进家里,帮他与印度的神父联络,找寻他儿子的下落。他告诉小伶说:
「你到了这里以后,一定听见人家讲过不少的坏话。事实是这样的,我现在的生活太苦了,比厂里最穷困的工人还苦。有了钱没有健康是一种负担,这担子在我的肩头上压得太重。每天早晨,我就想到有七千个工人,都要靠了我的工厂而生活,我必须替他们设法,给他们工作。如果我失败了,就会有许多人要受困、挨饿,甚至死亡。为了他们,我必须为我手创的事业继续奋斗。这是我的快乐,也是我的光荣!」
.
除了小伶失明的祖父以外,书里另外一个重要的人物,就是小伶的母亲玛莉.都丽山尼。她是说英语的印度人,从她结婚证书上记载的姓氏「都丽山尼」来看,应该是位英国人与印度伊斯兰家族的混血儿。虽然在书里开始五分之一时,就因贫病交迫而去世了,但她临终前交代小伶的遗言,成了贯穿全书最重要的精神。她是这样说的:
「你到了马罗克尔,不要抱什么奢望……孩子,你要记住,你没有权利向他们讨什么恩惠的。所有的一切,都要靠自己,靠你一个人的力量。记得……想要别人爱你,就要先爱别人……你一定可以的……怎么会有人不爱你呢……?你的苦日子很快就会结束了……」
那句「想要别人爱你,就要先爱别人」,其实就是出自圣经里耶稣对众人所说的:「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小伶的父母虽然是在天主教堂里结的婚,但可能是因种族、家世与背景等因素,一直被比尔法兰厌恶,两夫妻因而带着小伶奔波流离、週游各国,却又彼此扶持、不离不弃。在比尔法兰尚未知道小伶的身分时,还对着小伶斥责她是「娼妓」,他们祖孙间有这样的对话:
「据您看来,他肯抛弃他的妻子和女儿吗?」
「他没有妻子,他也没有女儿。我没承认,他就等于没有结婚。」
「你爱你的儿子,希望他回来;那他也一定爱他的妻女,不愿意丢掉她们。」
「父亲和女儿之间,是用不到眷恋的。反正那女孩子不久就会成年,她可以带着我给她的妆奁出嫁的。他一定会回来的。人生不只是为了感情,还有别的许多重要的事呢!爱德蒙到印度去时,我的产业还没有这么多。他必须回来管理我所挣的这份财产,没有别的事可以阻碍他。」
「你为什么不试试看,或许你会欢喜那个您公子也喜欢的女人,何况菲尔德斯神父不是说她的性格很好么?」
「我已经对你说过了,我不会承认她们。那女人已经把我的儿子夺去了。我恨她,我甚至恨她的女儿。没有她们,我的儿子早就可以回来了。」
从这段对话里能看出小伶祖父的偏执,却也能看出小伶母亲的智慧,所以她临终前提醒小伶,到了马罗克尔镇,也不要贸然去认亲,她叫小伶等着,等着祖父来认识她、相信她、爱她、依赖她;否则就如比尔法兰所说,他只想用一笔钱打发孙女出嫁而已。小伶母亲是个有爱却也有智慧的女子,就像耶稣叮咛门徒的:「我派遣你们好像羊进入狼群中,所以你们要机警如同蛇,纯朴如同鸽子。」
.
《孤女寻亲记》的时空背景,虽然距今已一百多年了,但当时法国社会里所出现的贫富差距、种族歧视、宗教对立、恃强欺弱等问题,今日也依然存在。小伶来到法国时,因为衣衫褴褛,想用身上仅有的一个佛罗令(奥匈帝国货币,因该国势微,出现大量伪币)为母亲买药,店家竟然拒收。后来她卖驴子换来的五法郎,买面包时也被黑心的店家抢去,还诬赖小伶是用伪币的骗子。小伶的钱被抢之后,差点饿死在路上。
面对这样的不幸,小伶比任何一个人,都有资格抱怨、怀恨,甚至对抗、报复这个社会;但小伶母亲临终前的那句话,为她建立了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先不管别人怎样待你,只要相信「想要别人爱你,就要先爱别人」,苦日子很快就会结束了。小伶最后果然软化了原本顽固偏执的祖父,找回了祖孙间的天伦之乐。
更可贵的她不仅将爱用在自己的亲人朋友上而以,当镇上发生火灾,死了三个无辜的孩子时,她借机鼓励刚经历丧子之痛的祖父(那时还只是她的老板),也能出席丧礼,日后还兴办托儿所,避免这种悲剧再次发生;还继续兴建医院与员工宿舍,改善工人的生活环境。
小伶的乐观、独立、智慧与爱心,值得青少年学习。尤其是她将自己度过的苦难,化成对众人的祝福,更是我们经历困境时的榜样。我很喜欢这样的经典名着,也希望「想要别人爱你,就要先爱别人」这句名言,能够借着这本书的流传而永远传承下去。
老实说,一开始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寻亲题材的书太多了,感觉都差不多。但是,当我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错了。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她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采用了多线叙事,将不同的故事线交织在一起,让故事更加丰富和复杂。这种叙事方式,一开始可能会让读者感到有些困惑,但是随着情节的推进,你会逐渐明白作者的意图,并被这种叙事方式所吸引。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台湾方言的运用,这些方言不仅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也让故事更具地方特色。而且,这本书的结局也出乎我的意料,它没有给读者一个完美的结局,而是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去想象。这种结局,虽然可能会让一些读者感到遗憾,但是我认为它更加真实,更加贴近生活。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作者的才华和用心,也让我对台湾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评分读完这本小说,感觉就像经历了一场漫长的、细腻的生命旅程。作者的笔触啊,真的是太温柔了,像台湾夏日午后的微风,吹拂在心上,舒服又带着一丝淡淡的忧伤。故事的主角,一个在困境中挣扎求生的女孩,她的坚韧和乐观,深深地打动了我。作者没有刻意地渲染悲情,而是用平实的语言,将她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以及内心的挣扎和成长,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台湾乡土风情的描写,那些小巷弄里的味道,夜市的热闹喧嚣,都仿佛触手可及。读着读着,我仿佛也回到了小时候,跟着阿嬷去菜市场买菜,和邻居阿姨们聊天,感受着台湾那份独特的温暖和人情味。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寻亲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成长、关于爱、关于希望的动人篇章。它让我重新思考了生命的意义,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看完之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总觉得好像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朋友,想要再次翻开书页,重新感受那份感动。
评分这本书读完之后,我一直在想,作者到底经历了什么,才能写出这么动人的故事?它不是那种轰轰烈烈、跌宕起伏的史诗,而是一种涓涓细流、润物无声的感动。作者的文字,就像一杯温热的茶,慢慢地渗透到你的心里,让你感到温暖和舒适。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台湾社会现实的描写,她没有回避社会问题,而是勇敢地将这些问题摆在读者面前,引发人们的思考。比如,书中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对社会不公的批判,都让我感到震撼。作者的文字,充满了人文关怀,充满了对生命的尊重。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寻亲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社会、关于人性的深刻反思。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也让我更加关注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看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变得更加成熟,更加有责任感。
评分说真的,这本书的节奏掌握得真好,不会让人觉得拖沓,也不会让人觉得仓促。作者在情节的推进上,把握得恰到好处,每一个转折都让人感到惊喜,每一个伏笔都埋得十分巧妙。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人物心理的刻画,每个角色都栩栩如生,有血有肉,让人感觉就像认识了很久的朋友一样。主角的内心世界,细腻而复杂,她的喜怒哀乐,都能够引起我的共鸣。作者并没有将主角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缺的英雄,而是展现了她作为一个普通人的脆弱和挣扎,这使得这个角色更加真实,更加令人心疼。而且,这本书的背景设定也很有意思,将寻亲的故事与台湾的历史文化相结合,让故事更具深度和内涵。我之前对台湾的历史了解不多,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台湾的文化和传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作者的文字功底很深厚,语言流畅自然,富有诗意,读起来让人感到赏心悦目。
评分这本书啊,真的是一本让人放下就难忘的好书!我平常看书不多,但这本书却深深地吸引了我,一口气读完了。它不像现在很多流行的网络小说那样,充斥着各种狗血的情节和夸张的描写,而是用一种朴实而真挚的笔触,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作者对人性的洞察力非常敏锐,她能够准确地捕捉到人物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并将这些情感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让人感同身受。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细节的描写,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能够烘托出故事的氛围,增强故事的感染力。比如,主角在寻找亲人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以及她面对这些困难和挫折时的心态变化,都被作者描写得淋漓尽致。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也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弱点。它让我相信,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要保持希望,永不放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