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對完美生活的迷失,就是人很難快樂的原因。
許多人認為自己如果能夠擁有更多的錢、更豪華的房子、更有人性的老闆、更體貼的伴侶、更聽話的小孩……就會更快樂,但這些「快樂觀念」,也正是我們陷在不快樂的原因。
沮喪的人說:「我就是沒錢,所以纔愁眉苦臉。」
但是有些人比你沒錢,為什麼人傢也沒有愁眉苦臉?
煩惱的人說:「沒工作我會餓死,所以我纔煩惱。」
但煩惱能讓你變有錢?煩惱可以讓你找到工作嗎?
憤恨不平的人說:「他讓我受苦,我絕不會讓他好過。」
但是讓他難過,你就會好過嗎?
失去所愛的人說:「沒有瞭他(她),叫我怎麼活?」
可是在沒有他(她)之前,你不也活的好好的?
諸事不順的人說:「為什麼上天老跟我作對?」
然而你又怎麼知道,上天其實有更好的安排?
愁眉不展的人說:「我工作不順,還有一堆事情沒完成,所以不快樂。」
然而是誰規定說工作不順,或事情沒完成就不能快樂?
這些問題,你想過嗎?
我們總期待人生能順心如意,結果卻往往事與願違,為什麼?
因為如果我們凡事都想順心,又怎麼可能事事如意?
其實,我們都陷在執著的觀念上。
〈何權峰的人生箴言〉
幸福,不是沒有缺憾;缺憾,也有彆人沒有的幸福。
快樂,就是放下你認為能使你快樂的東西。
彆再忙著去追求瞭,你沒發現到嗎?就是因為你太在乎追求反而讓你意識不到自己早已擁有的一切。
你不可能錯過什麼,因為錯過的都不是屬於你的。
失去某人為什麼放不下?因為你失去原本的特質,而離開你的人卻擁有這些特質,你的內心就會永遠也放不下這個人。
你最受不瞭彆人的地方,很可能也是彆人最受不瞭你的地方。
人不想要有任何煩惱,卻沒有想到,自己就是所有煩惱的根源。
快樂與不快樂事實上是同件事,隻是人們常落入時間假象,纔會以為它們是分開的。
人對天堂和地獄所抱的最錯誤觀念,就是認為它是未來纔會發生的事,以為那是人死後纔會被帶去的一個地方。
生命的圓滿,不是避開崎嶇起伏,而是走過崎嶇。
如果抓不到兔子,還有溫暖的陽光,與淡淡幽香的樹葉;如果釣不到魚,還有河岸風景,與草上發亮的露珠。何必限定自己隻有抓到兔子或釣到魚纔能快樂?
想變成展翅飛舞的蝴蝶,就必須先放棄你的毛毛蟲生命。
作者簡介
何權峰 最貼近人性的心靈作傢
是一名醫師兼作傢,同時也在大學授課,專長是腦神經科學。一九九五年他開始寫作,早期為《聯閤報》《常春月刊》《拾穗雜誌》等撰寫醫學專欄。隨後,因接觸「心理神經免疫學」(Psychoneuroimmunology),觸發瞭他對「心靈層麵」的探究。於是何醫師改變瞭方嚮,他開始寫一些心靈成長和勵誌類作品。目前他所齣版的心靈勵誌書,已纍積至四十本。
在颱港澳、新馬、中國大陸等地區擁有眾多讀者。他的筆觸細膩,平易中顯哲理,妙趣中見智慧。對問題有很深的洞悉,不單隻是「診斷問題」,同時還提供視野將心靈提升至更高的層次,「如此,讀者所獲得的,就不單隻是書本上的知識,而是全新的人生。」何醫師如是說。
曆年作品
《展現最好的你》
《迴歸自然心靈》
《心念的種籽》
《生活就像馬拉鬆》
《哈哈笑過苦日子》
《就靠這一次,人生急轉彎》
《每十秒鍾一個幸福》
《有這麼嚴重嗎?》
《人生幸福,每一項都在拼圖》
《彆扣錯第一顆扣子》
《為什麼事情總是一團糟》
《忘瞭總比記得好》
《幸與不幸都是福》
《彆讓每陣風吹著走》
《愛,錯在哪裏?》
《所以,你也要發正念》
《當下,把心放下》
《心田甘露》
《都是你的錯》
《大而化之》
《幸福早知道就好》
《貼心》
《微笑,生命的活泉》
《心寬,寬心》
《豁然開朗》
《四捨五入》
《懶,不費力的智慧》
《命運發牌,機會齣牌》
《一笑天下無難事》
《開心,放開心》
《愛,不是你以為的那樣》
《你的幸福,我的祝福》
《微笑,當生命陷落時》
《今天的你開心嗎?》
《幽默一笑過生活》
《為什麼聰明人會做糊塗事》
《喜悅,順流而行》
《我微笑,所以我快樂》
《愛,其實我們都看反瞭》
1. 幸福,不是沒有缺憾
2. 缺憾,也有彆人沒有的幸福
3. 你無法解決「不是你的」問題
4. 你又在管誰的事?
5. 幸好,天不從人願
6. 人算不如天算
7. 大不瞭也隻是「迴到原點」
8. 慶祝我們曾有過的美麗迴憶
9. 你所找尋的愛,正是你失去的愛
10. 你不但沒有失去,你反而找到自己
11. 彆當「快樂植物人」
12. 歡喜心,不煩「腦」
13. 彆看到「頭頂」,就忘瞭「腳底」
14. 快樂的人,就是安於自己位置的人
15. 一直盯著看,就不美瞭!
16. 什麼都沒有,真好!
17. 得其實是失,沒有就是有
18. 擁有愈多,感覺愈少
19. 隻有感受到的,纔是擁有的
20. 感覺自己在飛,其實是在下墜
21. 沒發現,所以需要上天提醒
22. 你的快樂有哪些「禁忌」?
23. 快樂,就是放下你認為能使你快樂的東西
24. 吃飽瞭,為什麼還覺得餓?
25. 對象沒變,是好惡改變
26. 好環境,不如好心境
27. 天堂、地獄,由你決定
28. 你受不瞭的人也受不瞭你
29. 讓彆人難過,自己就不好過
30. 我有故事,但我非故事
31. 不是路到盡頭,而是該轉彎
32. 抗拒離開魚缸的魚
33.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煩惱
34. 上帝從未希望帶給人痛苦
35. 人生是來體驗的
36. 把生命縮小為眼前這一刻
這本書《其實,我們都陷在執著的觀念上》對我來說,是一次意料之外的發現。我是在一個朋友的推薦下知道這本書的,當時我對“執著”這個詞並沒有太深刻的體會,覺得似乎是些微不足道的小問題。但當我真正開始閱讀這本書時,我纔發現,原來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在某種程度上被“執著”所睏。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他沒有使用那些艱澀難懂的學術語言,而是用一種非常平實、卻又充滿洞察力的語言,描繪齣瞭我們內心深處那些不為人知的“小宇宙”。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自我設限”的討論,我常常會因為擔心自己做不好,或者害怕彆人的評價,而不敢去嘗試新的事物。這種“害怕失敗”的執著,讓我錯失瞭很多機會。讀完這本書,我仿佛打開瞭一個新的世界,看到瞭自己內心深處那些被忽略的角落,也開始意識到,很多所謂的“限製”,其實都來自於我們自己的觀念。這本書並沒有給我一個快速解決問題的“魔法”,但它給瞭我一種看待問題的新方式,一種更加寬容、更加理解自己的方式。我現在會更加關注自己的內在聲音,也願意去挑戰那些曾經束縛我的觀念。
评分我最近讀瞭《其實,我們都陷在執著的觀念上》,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是層層遞進的。一開始,我以為這會是一本教人如何“放下”的書,可能是偏嚮心靈雞湯的類型。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它遠不止於此。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並沒有直接告訴你應該怎麼做,而是通過對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執念”進行抽絲剝繭式的剖析,讓我們看到這些執念是如何一步步塑造瞭我們的認知,甚至阻礙瞭我們前進的腳步。我記得其中有一章講到“對成功的定義”這個問題,我過去一直以為成功就是事業有成、名利雙收,並且為此付齣瞭巨大的努力。但讀完這一章,我開始反思,我所謂的“成功”是否真的是我內心深處想要的?還是僅僅是社會標準或者他人期望的投射?這種反思讓我感到一陣迷茫,但也更加清醒。作者強調,很多時候我們的執著並非源於對事物本身的喜愛,而是源於我們害怕改變、害怕未知、害怕失去的恐懼。這種解讀非常到位,讓我看到瞭自己很多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那些隱藏很深的思維盲點,也讓我開始審視自己所處的“觀念牢籠”。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其實,我們都陷在執著的觀念上》乍一看就很有吸引力,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在書店的角落裏發現它的。當時就被這個書名深深吸引住瞭,仿佛能觸碰到內心深處一直以來被忽略的某些東西。拿到手裏翻閱幾頁,那種似曾相識又有所啓發的感覺就更加強烈瞭。我是一個比較容易陷入思維定勢的人,常常會因為一些固有的看法而錯過很多可能性,或者在一些無謂的事情上糾結不已。所以,當看到這個書名的時候,我幾乎毫不猶豫地就把它帶迴傢瞭。迴到傢後,我迫不及待地開始閱讀。我發現作者的文字很有力量,也很接地氣,沒有那些空洞的理論,而是通過很多生活中的小故事、小事件來闡述觀點。這種方式讓我覺得很親切,也更容易理解。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書中對於“執著”這個概念的解讀,它不僅僅是簡單的堅持,更是一種思維模式的固化,一種不肯輕易放下的慣性。我常常會在閱讀的過程中,對照自己的生活經曆,去反思自己是不是也曾經或者正在某些觀念上“執著”著,而忽略瞭事情的本質或者更廣闊的視野。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一個溫柔的提醒,一個智慧的引導,它沒有強迫你去改變什麼,而是讓你自己去覺察,去思考,然後自然而然地去做齣調整。我纔剛讀瞭不到一半,但已經感覺獲益匪淺。
评分《其實,我們都陷在執著的觀念上》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非常深刻的自我審視。我本身是一個喜歡思考的人,也經常會分析自己的行為和情緒。但是,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能夠更係統、更全麵地理解“執著”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我一直以為自己是一個邏輯清晰、理性判斷的人,不容易被情緒左右。然而,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對某些事情的看法,其實是建立在一些非常根深蒂固的“應該”和“不應該”之上。比如,我對“努力”的定義,就一直停留在“拼命付齣”這個層麵,我很少去思考,我付齣的方嚮是否正確,我努力的方式是否高效。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有時候我們對“努力”的執著,反而會讓我們忽略瞭更重要的“智慧”和“策略”。作者在書中並沒有給齣一個現成的解決方案,而是鼓勵讀者去質疑自己的觀念,去嘗試新的可能性。我感覺這本書像一位循循善誘的導師,它不直接告訴你答案,而是引導你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這種引導方式讓我感到非常舒服,也更容易接受。我現在會經常在遇到問題時,先停下來問問自己:“我的這個看法,是不是隻是我過去的觀念在作祟?”
评分不得不說,《其實,我們都陷在執著的觀念上》這本書的內容,真的像書名所暗示的那樣,直擊靈魂。我一直以為自己是個比較隨遇而安的人,不太會和彆人爭辯,也很少有強烈的個人觀點。但讀瞭這本書之後,我纔意識到,原來所謂的“隨遇而安”有時候也是一種執著——一種“不願麻煩”、“不想改變”的執著。作者通過一些非常生動的案例,比如對待工作中的一些固定流程,或者在人際關係中一些習慣性的溝通模式,讓我看到瞭這些“習慣”背後隱藏的“觀念”。我們常常會習慣於用過去經驗來判斷現在,用已知的“安全區”來迴避未知的可能性。這種“熟能生巧”的思維模式,在某些時候是高效的,但當它變成一種僵化的思維,就會讓我們失去創新和成長的機會。書裏的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我們以為自己是在選擇,其實很多時候,是被過去的經驗‘選擇’瞭。”這句話真的讓我恍然大悟。我開始審視自己在生活中是不是也存在類似的“被選擇”的情況,是不是因為害怕犯錯,或者害怕不被理解,而選擇瞭看起來最“保險”但未必是最好的那條路。這本書讓我對“自由”有瞭新的理解,真正的自由,或許恰恰在於能夠跳齣自己設定的觀念藩籬。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