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智慧名言故事
讀古文不再傷腦筋,國、高中最佳課外讀物,快速提升國學程度的利器
《禮記》是儒傢經典之一,又稱《小戴禮記》、《小戴禮》、《小戴記》,西漢戴聖撰集。戴聖,字次君,梁國(治今河南睢陽)人,生卒年不詳。據《漢書.儒林傳》載,他與漢宣帝(前七三—前四九年在位)同時,是著名經學傢,官至九江郡太守。戴聖和他的叔父戴德都是禮學大師後倉的學生,世稱為小戴、大戴。相傳戴德刪益古「記」得八十五篇,其姪戴聖又從中刪得四十九篇,後人遂名之《大戴禮記》和《小戴禮記》。東漢時經學傢鄭玄為《小戴禮記》作注,於是傳習它的人愈來愈多,其影響也愈來愈大,這就是流傳至今的《禮記》,它與《儀禮》、《周禮》並稱為「三禮」。
《禮記》凡四十九篇,內容龐雜而豐富。當代學者王文錦先生在《經書淺談》一書中,將四十九篇大體分成八類:專記某項禮節的,體裁跟《儀禮》相近,有《奔喪》、《投壺》;專說明《儀禮》的,有《冠義》、《昏義》、《鄉飲酒義》、《射義》、《燕義》、《聘義》、《喪服四製》,分彆解釋《儀禮》中之《士冠禮》、《昏禮》、《鄉飲酒禮》、《鄉射禮》、《大射儀》、《燕禮》、《喪服》各篇;雜記喪服喪事的,有《檀弓》、《曾子問》、《喪服小記》、《雜記》、《喪大記》、《奔喪》、《問喪》、《服問》、《間傳》、《三年問》、《喪服四製》等篇;記各種禮製的,有《王製》、《禮器》、《郊特牲》、《玉藻》、《明堂位》、《大傳》、《祭法》、《祭統》、《深衣》等篇;記日常生活禮節和守則的,有《麯禮》、《內則》、《少儀》等篇;記孔子言論的,有《坊記》、《錶記》、《緇衣》、《仲尼燕居》、《孔子閑居》、《哀公問》、《儒行》等篇,均為託名孔子的儒傢言論;有結構比較完整的儒傢論文,如《禮運》、《學記》、《祭義》、《經解》、《大學》、《中庸》等篇;授時頒政的有《月令》;為王子示範用的有《文王世子》。
關於《禮記》各篇的年代屬性問題,曆來眾說不一。大多數學者把《禮記》的年代定在西漢。也有不少學者從《漢書.藝文誌》之說,認為《禮記》的基本材料齣於孔門七十子之徒,隻是後來經過瞭漢儒的加工或竄改。但也有少數學者認為《禮記》是先秦的作品,如當代學者瀋從文先生從周秦兩漢墓葬所反映的製度對《禮記》的年代作瞭如下判斷:「所發墓葬,其中製度,凡漢代者,以《禮記》證之皆不閤;凡春鞦、戰國者,以《禮記》證之皆閤;足證《禮記》一書必成於戰國,不當屬之漢人也。」(《顧頡剛學術文化隨筆》,中國青年齣版社一九九八年版,第一七六頁引)這種研究方法雖有說服力,但尚不能從文獻本身來證明。
一九九五年,湖北荊門的郭店楚墓齣土瞭一批戰國中期偏晚的竹簡,除《老子》外,大體上是儒傢文獻,其中不少內容涉及到《禮記》。這批珍貴資料的發現,在學術界引起瞭很大迴響,從而對《禮記》年代和性質的認知有瞭新的突破。許多學者認為,雖然《禮記》中的少數篇章或疑為西漢儒者所作,或目前尚缺乏必要的證據來判斷它們的年代,但大部分篇章當屬於戰國時作品。這就為《禮記》和早期儒傢的研究開闢瞭更廣闊的領域。
《禮記》自東漢鄭玄為之作注以後,其地位逐步上升,由原來為經典的附庸上升為與《儀禮》、《周禮》鼎足而三的「正經」。其後,從三國的魏、蜀至晉初,均立三禮於學官,晉元帝更立《禮記》鄭氏博士。梁武帝作《禮記大義》十捲。唐初,太宗命孔穎達等撰《五經正義》,《禮記》便居其一。唐朝設科取士,把《左傳》、《禮記》列為大經,《儀禮》、《周禮》、《詩經》等列為中經。宋以後到明清,《禮記》被列為《十三經》之一。南宋理學傢硃熹將《禮記》裏的《大學》、《中庸》二篇抽齣,與《論語》、《孟子》閤為「四書」,並作《四書章句》。此後八百年間,「四書」內容一直被列為科舉考試的題目,成為天下士子們的必讀之書。到瞭明朝,《禮記》取代《儀禮》成為五經之一,其地位進一步提高。
從西漢到明清的漫長曆史時期中,《禮記》何以愈來愈受重視?究其原因,是由於《禮記》不僅記載瞭具體生活中許多實用性較大的細枝末節,而且詳盡地論述瞭各種典禮的意義和精神,相當全麵而深刻地宣揚瞭儒傢的禮治主義,從而使其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成為維護封建統治秩序並進而達到獲得「長治久安」目的不容忽視的大政方針。可以說,《禮記》在過去兩韆多年裏對中華民族的思想、品格、心態的影響是復雜的、多方麵的,不可一概而論。與《儀禮》、《周禮》兩書比較,盡管這兩部書體例較《禮記》完整,取得經典地位較《禮記》早,但《禮記》的影響則遠比上兩書為大,它僅次於《論語》,可與《孟子》比肩,是研究先秦儒傢思想、社會狀況不可多得的寶貴曆史資料。
在封建時代,《禮記》被視為「學術、治術,無所不包」的一部經典,它涉及到政治、法律、倫理、哲學、教育、曆史、文學、祭祀、民俗、衣飾、器物、飲食等等諸多領域,可以說包羅萬象。從總體上看,它已是過時的東西,但就其價值係統看,其中的精華部分,對當今社會仍有其藉鑑和認知意義。
關於人的價值,《禮記》闡述瞭人的重要性,把塑造什麼樣的人放在中心地位。對於人的價值的論述,集中體現在《大學》篇。《大學》雲:「身修而後傢齊,傢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硃熹認為,這是「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教育人、塑造人的最終目的,就是能夠承擔起治國平天下的大任。修齊治平的道路,就是實現人生價值的道路,就是人生理想人格的自我實現的過程。《禮記》中還特彆強調瞭執政者的個人品德修養在治國行政中的重要性。哀公問政,孔子答曰:「政者,正也。君為正,則百姓從政矣。君子所為,百姓之所從也。君所不為,百姓何從?」君主治國行政,主要靠自己的錶率作用。「上樑不正,則下樑歪」,這是古今之真理。
關於社會的價值。《禮運》篇集中討論瞭理想價值和現實價值的實現。理想價值就是大同社會:「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齣於身也,不必為己,……是謂大同。」這一精練而優美的描述,不僅反映瞭我們祖先對美滿而公正社會的強烈嚮往,而且成為曆代誌士仁人建立理想社會的重要依據。現實價值就是小康社會。
實現小康社會的標誌就是「人肥」、「傢肥」、「國肥」、「天下肥」。「四體既正,膚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傢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職相序,君臣相正,國之肥也。天子以德為車,以樂為禦。諸侯以禮相與,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謂大順。」國傢物質豐富,社會文明,天下大順,就是實現瞭社會的現實價值。
在思想方法上,《禮記》也提齣瞭許多有價值的東西,最突齣的就是不走極端的「中庸」理論。《中庸》講:「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也。」所謂「緻中和」,也就是「中庸」,即以「中」為用。所以,「中庸」的思想方法就是不走極端,凡事要做到閤情閤理。
另外,還有記錄許多生活上細小儀節的篇章,有專門探討製禮深義的篇章以及具體記錄各種祭禮、喪禮、冠禮、鄉飲酒禮、射禮、聘禮等等的篇章,這些內容雖大都已遠離今天的生活,但對於認識和研究中國古代社會,對於全麵理解儒傢的思想體係,仍有其重要的史料價值。
但是,《禮記》中也存有一些封建糟粕,如全力強調和維護建立在親親尊尊基礎上的等級製度,竭力宣揚男尊女卑等等,對此我們必須採取批判的態度。
曆代注釋《禮記》的著作很多,除鄭玄《禮記注》外,最重要的是唐代孔穎達的《禮記正義》。此外,宋代衛湜的《禮記集說》、清代杭世駿的《續衛氏禮記集說》、硃彬的《禮記訓纂》、孫希旦的《禮記集解》等較為有名。今人傅任敢的《學記譯述》、張守基的《學記注譯評》、楊天宇的《禮記譯注》等,也各具特色。
本書按照「叢書」體例的統一要求,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名言」,是從全文標點本《十三經.禮記》中選齣的傳誦較廣、較久,至今對人們有藉鑑和認知作用的名言、格言。第二部分「要義」,是用通俗語言對「名言」的內涵及其現代意義進行詮釋,力求做到簡明、扼要、準確,以有助於對「名言」的理解。第三部分「故事」,是從中國古代有關著述中選取與「名言」內容相應的故事,這些故事通俗易懂,形象生動,內容健康。
作者簡介
張樹驊
山東樂陵市人。先後擔任山東省作傢協會紀檢組長、中國孔子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中國孔子基金會副會長、山東省政協常委、科教文衛體委員會主任。先後主編《儒商與二十一世紀》、《先秦經典智慧名言故事》叢書、《儒藏論壇》等書籍。
讀完這本書,我腦海裏充斥著各種各樣的畫麵和聲音,仿佛穿越瞭時空,親眼見證瞭那些發生在古代的故事,也仿佛聽到瞭先賢們在耳邊低語,傳授著他們的智慧。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智慧並非隻存在於高深的理論之中,而往往就藏在那些看似平凡的生活細節裏,體現在人們的言談舉止之間。《禮記智慧名言故事》這本書就做到瞭這一點,它將那些深奧的道理,通過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變得觸手可及,讓我能輕鬆地理解和吸收。我尤其欣賞作者的敘述方式,既有故事的引人入勝,又不失經典的嚴謹與深刻。讀完一個故事,往往能引發我長久的思考,讓我反觀自身,審視自己的行為,思考自己在人際交往、為人處世中是否做到瞭閤乎禮儀、符閤道義。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遠比枯燥的說教來得更加深刻和持久,讓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閱讀一本書,更像是在進行一次心靈的對話和成長。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的很用心,封麵采用瞭一種古樸典雅的配色,字體也透著一股曆史的厚重感,讓人一看就覺得內容非同小可。我平常就對中國傳統文化很感興趣,尤其是那些蘊含著深刻哲理的經典著作,所以當我在書店看到《禮記智慧名言故事》時,幾乎是毫不猶豫地就把它帶迴傢瞭。拿到手裏沉甸甸的,紙張的質感也很好,摸上去有種溫潤的感覺,翻閱起來也特彆享受。我尤其喜歡它的排版,每頁的留白都恰到好處,文字大小也很舒適,即使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覺得眼睛疲勞。當然,一本好書不僅僅是外在的精美,更重要的是它所承載的靈魂。我非常期待它能像一個老朋友一樣,在我品讀的過程中,緩緩地嚮我打開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大門,讓我感受到那些先賢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並在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啓迪和力量。我迫不及待地想開始我的閱讀之旅,相信它一定能給我帶來一次心靈的洗禮和升華。
评分說實話,剛開始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覺得無非是些老生常談的道理,但當我翻開第一頁,就被它深深吸引瞭。作者在敘述每一個故事時,都非常注重細節的描繪,仿佛能讓人身臨其境。比如,在講述某個古代君臣之間的對話時,我能感受到當時的氣氛,聽到他們說話的語氣,甚至能想象齣他們當時的錶情。這種生動形象的描述,讓那些原本可能顯得有些枯燥的名言警句,變得鮮活起來。而且,書中對故事發生的背景、人物的身份以及事件的來龍去脈都做瞭詳盡的解釋,這對於我們這些對古代曆史不太瞭解的讀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幫助。通過這些故事,我不僅學習到瞭很多關於禮儀、道德、人生哲理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我開始理解瞭古人為何會遵循這些規則,它們是如何影響瞭中國幾韆年的曆史和文化。這本書讓我對傳統文化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也對“禮”有瞭全新的感悟。
评分《禮記智慧名言故事》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感受,就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啓迪。它不像某些勵誌書籍那樣,上來就給你灌輸一大堆激昂的口號,而是通過一個個娓娓道來的故事,讓你在不知不覺中感悟到其中的道理。我常常在讀完一個故事後,會停下來,靜靜地思考,然後慢慢地聯係到自己的生活,發現書中的智慧原來可以這樣運用。比如,書中有個關於“誠信”的故事,讓我深刻理解到,一個人言而有信是多麼重要,這不僅關乎個人的聲譽,更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礎。還有些關於“謙遜”和“包容”的故事,也讓我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做得足夠好。這本書沒有強迫你去接受任何觀點,而是提供瞭一種思考的方式,讓你自己去發掘其中的價值。它就像一位溫厚的長者,用他的經驗和智慧,悄悄地引導著你,讓你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彎路,更加清晰地看到前行的方嚮。
评分我一直認為,能夠真正影響人一生的,是那些穿越時空的智慧,是那些曆久彌新的人生哲學。《禮記智慧名言故事》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對這類讀物的追求。它所選取的都是《禮記》中那些最具代錶性、最富含人生智慧的名言,並通過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進行闡釋,讓原本略顯晦澀的古文,變得生動易懂。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人物心理的刻畫,以及對事件背後動機的分析,這使得故事更加立體,也讓其中的道理更加深刻。讀這本書,就像在與那些古代的智者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他們的思想和感悟,至今依然能夠給我們帶來啓示。這本書不僅讓我增長瞭見識,更重要的是,它在潛移默化中塑造瞭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讓我能夠更加從容地麵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更加清晰地認識到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我可以說,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次深刻的心靈洗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