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2-13
《礼记》智慧名言故事
读古文不再伤脑筋,国、高中最佳课外读物,快速提升国学程度的利器
《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又称《小戴礼记》、《小戴礼》、《小戴记》,西汉戴圣撰集。戴圣,字次君,梁国(治今河南睢阳)人,生卒年不详。据《汉书.儒林传》载,他与汉宣帝(前七三—前四九年在位)同时,是着名经学家,官至九江郡太守。戴圣和他的叔父戴德都是礼学大师后仓的学生,世称为小戴、大戴。相传戴德删益古「记」得八十五篇,其姪戴圣又从中删得四十九篇,后人遂名之《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东汉时经学家郑玄为《小戴礼记》作注,于是传习它的人愈来愈多,其影响也愈来愈大,这就是流传至今的《礼记》,它与《仪礼》、《周礼》并称为「三礼」。
《礼记》凡四十九篇,内容庞杂而丰富。当代学者王文锦先生在《经书浅谈》一书中,将四十九篇大体分成八类:专记某项礼节的,体裁跟《仪礼》相近,有《奔丧》、《投壶》;专说明《仪礼》的,有《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分别解释《仪礼》中之《士冠礼》、《昏礼》、《乡饮酒礼》、《乡射礼》、《大射仪》、《燕礼》、《丧服》各篇;杂记丧服丧事的,有《檀弓》、《曾子问》、《丧服小记》、《杂记》、《丧大记》、《奔丧》、《问丧》、《服问》、《间传》、《三年问》、《丧服四制》等篇;记各种礼制的,有《王制》、《礼器》、《郊特牲》、《玉藻》、《明堂位》、《大传》、《祭法》、《祭统》、《深衣》等篇;记日常生活礼节和守则的,有《曲礼》、《内则》、《少仪》等篇;记孔子言论的,有《坊记》、《表记》、《缁衣》、《仲尼燕居》、《孔子闲居》、《哀公问》、《儒行》等篇,均为託名孔子的儒家言论;有结构比较完整的儒家论文,如《礼运》、《学记》、《祭义》、《经解》、《大学》、《中庸》等篇;授时颁政的有《月令》;为王子示范用的有《文王世子》。
关于《礼记》各篇的年代属性问题,历来众说不一。大多数学者把《礼记》的年代定在西汉。也有不少学者从《汉书.艺文志》之说,认为《礼记》的基本材料出于孔门七十子之徒,只是后来经过了汉儒的加工或窜改。但也有少数学者认为《礼记》是先秦的作品,如当代学者沈从文先生从周秦两汉墓葬所反映的制度对《礼记》的年代作了如下判断:「所发墓葬,其中制度,凡汉代者,以《礼记》证之皆不合;凡春秋、战国者,以《礼记》证之皆合;足证《礼记》一书必成于战国,不当属之汉人也。」(《顾颉刚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一九九八年版,第一七六页引)这种研究方法虽有说服力,但尚不能从文献本身来证明。
一九九五年,湖北荆门的郭店楚墓出土了一批战国中期偏晚的竹简,除《老子》外,大体上是儒家文献,其中不少内容涉及到《礼记》。这批珍贵资料的发现,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回响,从而对《礼记》年代和性质的认知有了新的突破。许多学者认为,虽然《礼记》中的少数篇章或疑为西汉儒者所作,或目前尚缺乏必要的证据来判断它们的年代,但大部分篇章当属于战国时作品。这就为《礼记》和早期儒家的研究开辟了更广阔的领域。
《礼记》自东汉郑玄为之作注以后,其地位逐步上升,由原来为经典的附庸上升为与《仪礼》、《周礼》鼎足而三的「正经」。其后,从三国的魏、蜀至晋初,均立三礼于学官,晋元帝更立《礼记》郑氏博士。梁武帝作《礼记大义》十卷。唐初,太宗命孔颖达等撰《五经正义》,《礼记》便居其一。唐朝设科取士,把《左传》、《礼记》列为大经,《仪礼》、《周礼》、《诗经》等列为中经。宋以后到明清,《礼记》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南宋理学家朱熹将《礼记》里的《大学》、《中庸》二篇抽出,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作《四书章句》。此后八百年间,「四书」内容一直被列为科举考试的题目,成为天下士子们的必读之书。到了明朝,《礼记》取代《仪礼》成为五经之一,其地位进一步提高。
从西汉到明清的漫长历史时期中,《礼记》何以愈来愈受重视?究其原因,是由于《礼记》不仅记载了具体生活中许多实用性较大的细枝末节,而且详尽地论述了各种典礼的意义和精神,相当全面而深刻地宣扬了儒家的礼治主义,从而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并进而达到获得「长治久安」目的不容忽视的大政方针。可以说,《礼记》在过去两千多年里对中华民族的思想、品格、心态的影响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不可一概而论。与《仪礼》、《周礼》两书比较,尽管这两部书体例较《礼记》完整,取得经典地位较《礼记》早,但《礼记》的影响则远比上两书为大,它仅次于《论语》,可与《孟子》比肩,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社会状况不可多得的宝贵历史资料。
在封建时代,《礼记》被视为「学术、治术,无所不包」的一部经典,它涉及到政治、法律、伦理、哲学、教育、历史、文学、祭祀、民俗、衣饰、器物、饮食等等诸多领域,可以说包罗万象。从总体上看,它已是过时的东西,但就其价值系统看,其中的精华部分,对当今社会仍有其借鑑和认知意义。
关于人的价值,《礼记》阐述了人的重要性,把塑造什么样的人放在中心地位。对于人的价值的论述,集中体现在《大学》篇。《大学》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朱熹认为,这是「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教育人、塑造人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承担起治国平天下的大任。修齐治平的道路,就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就是人生理想人格的自我实现的过程。《礼记》中还特别强调了执政者的个人品德修养在治国行政中的重要性。哀公问政,孔子答曰:「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君子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君主治国行政,主要靠自己的表率作用。「上樑不正,则下樑歪」,这是古今之真理。
关于社会的价值。《礼运》篇集中讨论了理想价值和现实价值的实现。理想价值就是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谓大同。」这一精练而优美的描述,不仅反映了我们祖先对美满而公正社会的强烈向往,而且成为历代志士仁人建立理想社会的重要依据。现实价值就是小康社会。
实现小康社会的标志就是「人肥」、「家肥」、「国肥」、「天下肥」。「四体既正,肤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与,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谓大顺。」国家物质丰富,社会文明,天下大顺,就是实现了社会的现实价值。
在思想方法上,《礼记》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最突出的就是不走极端的「中庸」理论。《中庸》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也。」所谓「致中和」,也就是「中庸」,即以「中」为用。所以,「中庸」的思想方法就是不走极端,凡事要做到合情合理。
另外,还有记录许多生活上细小仪节的篇章,有专门探讨制礼深义的篇章以及具体记录各种祭礼、丧礼、冠礼、乡饮酒礼、射礼、聘礼等等的篇章,这些内容虽大都已远离今天的生活,但对于认识和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对于全面理解儒家的思想体系,仍有其重要的史料价值。
但是,《礼记》中也存有一些封建糟粕,如全力强调和维护建立在亲亲尊尊基础上的等级制度,竭力宣扬男尊女卑等等,对此我们必须採取批判的态度。
历代注释《礼记》的着作很多,除郑玄《礼记注》外,最重要的是唐代孔颖达的《礼记正义》。此外,宋代卫湜的《礼记集说》、清代杭世骏的《续卫氏礼记集说》、朱彬的《礼记训纂》、孙希旦的《礼记集解》等较为有名。今人傅任敢的《学记译述》、张守基的《学记注译评》、杨天宇的《礼记译注》等,也各具特色。
本书按照「丛书」体例的统一要求,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名言」,是从全文标点本《十三经.礼记》中选出的传诵较广、较久,至今对人们有借鑑和认知作用的名言、格言。第二部分「要义」,是用通俗语言对「名言」的内涵及其现代意义进行诠释,力求做到简明、扼要、准确,以有助于对「名言」的理解。第三部分「故事」,是从中国古代有关着述中选取与「名言」内容相应的故事,这些故事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内容健康。
作者简介
张树骅
山东乐陵市人。先后担任山东省作家协会纪检组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山东省政协常委、科教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先后主编《儒商与二十一世纪》、《先秦经典智慧名言故事》丛书、《儒藏论坛》等书籍。
礼记智慧名言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礼记智慧名言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