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处理器相关的知识及理论早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其应用遍及于电力、控制、通讯及资讯各领域,也可以说是电机、电子科系的入门核心学科。Bery 博士所着 Intel 系列微处理器一书 (第八版) 内容丰富,译者从其第一版就开始研读其大作,发现除了微处理器的专业知识之外,还有许多计算机方面的延伸知识介绍,内容鉅细靡遗,是不可多得的教科书及参考书籍,遂起翻译成中文的动机,以飨更多的读者。
本书共计十三章,其中原文书第三到第八章介绍软体部分省去未翻,就微处理器而言,仍不失其完整性。本书第一章及第二章为 Intel 微处理器的发展历史及基本架构的简介,可以作为计算机概论相关课程的教材。第三章介绍 8086/8088,是进阶学习的基础。第四章介绍以 VHDL 为基础的逻辑设计,是解释微处理器记忆体界面的基础知识。第三章及第四章可视为微处理器的基础学习,若有基础者,亦可省略不阅读。第五到第七章介绍 I/O 元件及界面技术,内容由浅入深,如只想基础学习者可只研读第五章;若想进阶学习者,可再研习第六、七章。第八章介绍协同处理器的原理。第九章则是 ISA 及 PCI汇流排的介绍,此章也是学习界面技术者必读的章节。最后四章则是近代微处理器的详尽介绍,也是本书的精华。读者可以针对需要,选择其内容研读。
Chapter 1 微处理器与电脑的介绍
Chapter 2 微处理器及其架构
Chapter 3 8086/8088 硬体规格
Chapter 4 记忆体界面
Chapter 5 基本的 I/O 界面
Chapter 6 中 断
Chapter 7 直接记忆体存取及由 DMA 控制的 I/O
Chapter 8 算术协同处理器、MMX 及 SIMD 技术
Chapter 9 汇流排之界面
Chapter 10 80186、80188 及 80286 微处理器
Chapter 11 80386 及 80486 微处理器
Chapter 12 Pentium 与 Pentium Pro 微处理器
Chapter 13 Pentium II、Pentium III、Pentium 4 及Core2 微处理器
坦白講,《Intel 系列微處理器:架構、規劃與介面 8/e》絕對是一本值得「細嚼慢嚥」的硬底子書籍。它不像坊間許多科技入門書那樣,只是浮光掠影地介紹一些名詞。作者以極為嚴謹的學術態度,深入淺出地剖析了微處理器的「指令週期」、「微指令」、「流水線」等核心概念。我特別欣賞書中對於「架構選擇」的探討,例如 x86 指令集的歷史演變,以及為何 Intel 在這個領域能夠長期佔據主導地位。作者透過分析不同時代的市場需求和技術限制,解釋了架構設計的權衡取捨,這讓我對「規格」背後所蘊含的商業和技術考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外,書中對於「介面設計」的詳細說明,像是 PCIe 匯流排的演進,以及它如何影響著資料傳輸的效率,也讓我意識到 CPU 並非獨立運作的個體,而是整個龐大電腦系統中一個極其重要的環節。我之前從未想過,一個小小的連接埠,其設計的優劣竟然能對整體系統效能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這本書的圖表清晰,公式推導嚴謹,雖然有些地方需要反覆閱讀才能消化,但每一次的理解都帶來極大的滿足感。
评分我必須說,《Intel 系列微處理器:架構、規劃與介面 8/e》是一本讓我對「效能」和「優化」有了全新體悟的書籍。過去我只知道「越新的 CPU 越好」,但這本書讓我明白,速度的提升背後,是無數工程師在架構設計上的智慧結晶。作者在「 paralelo 處理 (Parallel Processing)」和「多核心架構 (Multi-core Architecture)」的章節中,詳細解釋了 CPU 如何從單核心發展到多核心,以及如何在多個核心之間分配任務,這對於我理解現今電腦為何能同時處理多個應用程式至關重要。我尤其對「超執行緒 (Hyper-Threading)」技術的介紹印象深刻,原本以為只是單純的核心數量增加,但書中揭示了它如何利用單一實體核心模擬出多個邏輯核心,這其中的巧妙設計令人拍案叫絕。此外,書中對於「功耗管理」和「熱能散逸」的討論,也讓我了解到高性能 CPU 在設計上所面臨的巨大挑戰。作者分析了 Intel 在這些方面的技術演進,例如 Turbo Boost 技術如何根據負載動態調整時脈,以及各種節能指令的應用,這些都讓我意識到,現代處理器不僅要快,還要聰明且有效率。對於任何想了解電腦效能瓶頸,或是想知道為什麼有些軟體在不同硬體上表現差異巨大的讀者,這本書提供了非常深入的見解。
评分這本《Intel 系列微處理器:架構、規劃與介面 8/e》的深度和廣度,著實讓我驚豔不已!我本來以為這只是一本介紹 Intel CPU 的技術手冊,但沒想到它還觸及了非常多與硬體設計、系統整合相關的議題。例如,書中對於「快取記憶體」的層級結構和工作原理的闡述,我以前只模糊知道有 L1、L2、L3 Cache,但透過書中的詳細圖解和範例,我才真正理解到它們是如何加速數據存取的,以及為什麼在 CPU 設計中扮演如此關鍵的角色。更讓我佩服的是,作者並沒有停留在純粹的硬體架構,還深入探討了「管線化 (Pipelining)」和「亂序執行 (Out-of-Order Execution)」等高度複雜的概念。剛開始看的時候,確實有點吃力,但作者透過非常生動的比喻,例如銀行櫃檯或生產線,讓我這個非工程背景的人也能逐步理解這些進階技術如何大幅提升 CPU 的運算效率。書中對於「記憶體介面」和「匯流排協定」的介紹,也讓我了解了 CPU 和其他周邊設備(如記憶體、顯示卡)之間是如何溝通協調的,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有時候系統效能的瓶頸可能出現在其他環節,而不僅僅是 CPU 本身。總之,這是一本適合想要深入了解現代處理器設計原理,甚至對系統優化有興趣的讀者。
评分哇,這本《Intel 系列微處理器:架構、規劃與介面 8/e》真的讓我對電腦硬體的世界有了全新的認識!以前總覺得微處理器是個神秘的黑盒子,只知道它們很厲害,是電腦的「大腦」,但具體是怎麼運作的,背後有哪些學問,就一竅不通了。這本書就像一把金鑰匙,為我打開了這個神秘的大門。作者循序漸進地講解,從最基礎的二進位、邏輯閘開始,一步步帶你了解 CPU 的內部結構,像是 ALU、控制單元、暫存器等等。我最喜歡的部分是關於「指令集」的講解,原來 CPU 不是隨便亂跑的,它其實是依照一套非常精密的指令來執行工作的。書中還穿插了許多 Intel 歷代處理器的演進,從最早的 4004 到現在的 Core 系列,看著它們如何一步步變得更強大、更節能,真的非常有成就感,彷彿見證了半導體產業的輝煌歷史。而且,書中不只是理論,還提供了很多實際的應用案例,讓我能將學到的知識和生活中的電腦應用連結起來,不再是死記硬背,而是真正理解了它們的原理。對於我這種對電腦硬體充滿好奇,但又沒有專業背景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寫法真的非常友善,而且內容紮實,絕對是值得一讀的入門聖經。
评分這本《Intel 系列微處理器:架構、規劃與介面 8/e》真的是一本讓我「眼睛一亮」的學習資源。我一直對電腦的底層運作感到好奇,尤其是 CPU 內部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這本書恰好滿足了我的求知慾。作者對於「指令集架構 (ISA)」的闡述,讓我明白為什麼會有 RISC 和 CISC 之分,以及 x86 指令集為何如此龐大複雜。我喜歡書中透過模擬範例,展示 CPU 如何一步步解碼、執行指令,這種「由內而外」的講解方式,讓我能更直觀地理解 CPU 的工作流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分支預測 (Branch Prediction)」的章節,原來 CPU 在執行指令時,會預先猜測接下來的路徑,這真是太聰明了!書中還提到了「快取一致性 (Cache Coherency)」的問題,這讓我了解了在多核心環境下,如何確保各個核心都能存取到最新的數據,這是一個我從未思考過但卻非常重要的議題。總體而言,這本書的編排很有條理,從基礎概念到進階議題,循序漸進,讓讀者能夠逐步建立起對微處理器的全面認知。對於任何想深入了解現代電腦「心臟」運作原理的讀者,我真心推薦這本經典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