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目的在为教育学的探讨寻找具时代性意义的脉胳,从而跳脱一般坊间类似教育学、教育概论、教育导论等的传统论述,企盼从多重面向及内容,为教育学提供另一种研讨架构。
本书虽由多人合着,但各章作者均为具该领域专长,且有多年教学经验之学者,撰写过程中,并经数次共同交换意见,撰写体例及撰写方向皆有一致性。本书足可作为一般大学教育学程或教育系所在教育学、教育学导论、教育概论等之教学用书,或参加入学及任用等各种考试之参考用书。尤其每章后面均列有讨论问题,提供教学者或自学者更多实质上之便利处。
第一章 教育的意义、目的与功能 001
第一节 教育的意义 """""""""""""""2
第二节 教育的目的"""""""""""""""14
第三节 教育的功能"""""""""""""""23
第二章 教育的哲学基础 031
第一节 前言""""""""""""""""""32
第二节 思辨的哲学与教育""""""""""""35
第三节 分析的哲学与教育""""""""""""40
第四节 后现代思潮与教育""""""""""""52
第五节 结语..""""""""""""""""".63
第三章 教育的心理学基础 071
第一节 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72
第二节 了解学习者特性以发展学生潜能""""""78
第三节 从学习与动机理论发展有效的班级教学策略"87
第四节 做为革新教育的基本原理"""""""""98
第四章 教育的社会学基础 107
第一节 教育与经济结构之关系 """""""""108
第二节 教育与政治结构的关系 """""""""114
第三节 教育与文化之关系 """""""""""120
第四节 学校知识与社会之关系 """""""""125
第五章 教育财政的财政学基础 135
第一节 教育财政学的定义及理论基础 """"""136
第二节 公平原则与效率原则 """"""""""143
第三节 教育财政的新趋势 """""""""""152
第四节 学校本位的财政管理 """"""""""165
第六章 课程理论与课程发展 175
第一节 二十世纪初期的课程理论与发展 """""176
第二节 二十世纪中期的课程理论与发展 """""183
第三节 二十世纪未期的课程理论与发展 """""189
第四节 新世纪的课程焦点一课程统整 """"""205
第七章 教学与评量的理论与实务 221
第一节 绪论 """""""""""""""""222
第二节 学习理论的更迭 """"""""""""223
第三节 教学的革新 """"""""""""""231
第四节 评量的革新 """"""""""""""236
第五节 批判与省思 """"""""""""""241
第六节 结语 """""""""""""""""247
第八章 教育专业与师资培育 257
第一节 教师人力现况与教师的专业形象 """""258
第二节 教师聘任与待遇福利 """"""""""271
第三节 教师义务、进修、考核与申诉 """"""280
第四节 师资培育机构与学生遴选 """"""""286
第五节 师资培育课程、检定与实习制度 """""29l
第九章 教育行政 303
第一节 教育行政的定义与内容 """""""""304
第二节 我国教育行政的组织 """"""""""306
第三节 教育行政理论的发展 """"""""""309
第四节 影响现代教育行政的重要理论 """"""315
第五节 结论 """""""""""""""""331
第十章 学校制度 335
第一节 教育制度的发展 """"""""""""336
第二节 学校制度 """""""""""""""343
第三节 主要国家学校制度 """""""""""350
第四节 结论 """""""""""""""""365
第十一章 教育政策分析概念探述 369
第一节 教育政策分析的意义 """"""""""370
第二节 教育政策分析的特性与争论问题 """""372
第三节 教育政策分析的基本模式 """"""""376
第四节 教育政策分析的方法 """"""""""379
第五节 教育政策问题分析举隅一描述性分析 """383
第十二章 学校经营一中小学文化整合观点 419
第一节 学校文化的意义与特质 """""""""420
第二节 学校文化的内涵与形成 """""""""423
第三节 学校文化的功能 """"""""""""427
第四节 传统学校经营文化之反思 """"""""429
第五节 新世纪学校经营面临之文化困境 """""431
第六节 新世纪学校经营之可行策略 """""""438
第十三章<一> 教育研究(一)量化教育研究 451
第一节 教育研究的功能与类别 """""""""452
第二节 量化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453
第三节 量化教育研究的流程 """"""""""457
第十三章<二> 教育研究(二)质性教育研究 517
第一节 前言:话说质性教育研究 """"""""518
第二节 质性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520
第三节 质性教育研究的设计与伦理考量 """""530
第四节 文本资料蒐集与分析检证 """"""""541
第五节 教育研究的质性写作与评鑑 """""""559
附录一 质性与量化研究之特性 """""""""570
附录二 诠释学发展沿革与关注焦点简图 """""575
第十四章 新世纪教育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577
第一节 前言 """""""""""""""""578
第二节 世界主要国家教育改革的背景和面临的问题578
第三节 世界主要国家教育改革的重点与对策 """584
第四节 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与目标 """""""591
第五节 我国教育改车的展望 """"""""""594
第六节 结论 """""""""""""""""604
英汉索引 609
序
新世纪是一个变迁更为快速的社会,也是国际竞争更为激烈的时代;同时不仅资讯更为丰富而且科技更加发达的世代。而我国社会亦正面临高度发展与剧烈变迁的冲击与挑战,亟待提升国家的竞争力,重视个人发展,此有赖于主动创新的卓越教育,来培育新世代的国民,拥有驾驭科技,使用工具,平衡身心的本领,以赓续开拓社会旺盛的活力。
目前人类社会面对资讯科技迅速发展所带来第三波的资讯社会,其所产生的鉅大变革更具震撼力。其实,资讯社会的最大财富是厂资讯』,而下再是工业社会时代的『资本』 :是脑力,而下再是厂天然资源』。身处这样新的世纪,从事教育工作者要有新思维、新做法,以高瞻远瞩的眼光,面对时代的困境,毫无恐惧,以追求精神的理想典范从事教学,进而指引和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有鑑于此,为了因应新世纪的来临,欧美先进国家许多教育学者日渐重视建构新世纪教育学,均认为现代的学校教育制度、课程与教学、经营与管理均应重新加以调整和改变,期能培育健全的国民,适应新世纪的需要。
从过去到现在,本校一直致力于培养国家建设所需要的优秀人才□本校拥有相当充实的师资阵容,人才众多,因此个人乃积极鼓励教师将教学及研究成果,透过教育丛书的编撰,可以提供本校教育学院同仁学术研究发表之园地,以促进学校学术发展,提昇教育学术地位,乃有编撰此书的构想。在构想过程中,本人先后主持过几次会议,邀集本校教育学院同仁及校外三位教授的支援,历经二个月的筹备与讨论,全书架构于焉完成,并由同仁分别负责一章进行撰写工作。由于现今坊间有许多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概论等等的着作,下胜枚举,其内容大同小异,毫无特色。当今我们亟需要的,是一本可以提供新思维与新策略的教育专着,让读者们拥有新的观念,这是本书的主要目的。此外,我们希冀本书,可以作为教育改革的前瞻理念,有别于以往传统的教育论着。所以我们很大胆的将本书题名为『新世纪的教育学』。
所谓『新世纪的教育学』当然希望提供内容是最新的教育知识与理念,故每一章的前四分之一讨论一些基本不变的理念,一些传承,后面的四分之三则论述一些新的观念及新的思维。例如,在『教学理论』中,西方最近的教学方法已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教师的角色下再是知识的代言人,而是教学过程的谘商者、资源提供者、方法的促进者。在『教育行政』部分则结合现代知识管理中的理念,探讨教育行政的问题,以提高行政绩效。而在师资培育部分则强调从专业发展加以论述,提供教师生涯发展的良方,并鼓励教师成为终身学习的示范者与实践者。
本书系属集体创作的教育论着,其内容包括教育的基本理念,教育的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社会学基础、财政学基础、课程理论与发展、教学理论与实务、教育行政、学校制度、学校经营策略、师资培育、教育政策、教育研究以及教育改革的回顾与前瞻等共十四章。各章撰写者均能掌握前述之原则,从新的思维、新策略、新方向来着手,颇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综览全书,材料丰富、体大思精,下仅可以作为教育学院大学部及教育学程厂教育概论』乙科主教学用书,也可作教育工作者进修的重要参考资料。本书编撰时间较为匆忙,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祈教育先进指正。
杨国赐
国立嘉义大学校长室
民国九十一年七月十日
这本《新世纪的教育学概论:科际整合导向》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教育理论的宏大叙事感到一丝遥远,觉得它们更多地停留在纸面上,与我实际教学的经验似乎总隔着一层薄纱。但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道光,穿透了那些抽象的概念,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无限可能性。尤其它强调的“科际整合”,这四个字精准地击中了我的痛点。我常常在思考,为什么学科之间的界限如此森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脑明明是协同工作的,但我们的课程设置却像是要把他们分割成一个个孤立的部分。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呼吁跨学科合作,更是深入探讨了如何真正实现知识的融通。它让我开始反思,我所教授的知识,是否能够与其他学科产生更深刻的联结?我是否可以通过设计一些能够引导学生整合不同领域知识的任务,来激发他们更全面的思考能力?书中对一些具体的科际整合案例的分析,更是让我感到眼前一亮,那些看似不可能的结合,竟然能孕育出如此精彩的教学成果。这种理念的引入,让我对未来教育的形态充满了期待,也为我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我开始畅想,未来的课堂,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灌输,而是学生们在不同学科的交汇点上,自由探索、碰撞火花,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评分读完《新世纪的教育学概论:科际整合导向》,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为教育的创新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在当前教育改革浪潮中,我们常常听到各种各样的创新口号,但很多时候,创新显得有些盲目和随意。这本书则提供了一种“有章可循”的创新模式,那就是“科际整合”。它不是凭空捏造的理论,而是建立在对教育规律、学科特点以及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深刻理解之上的。作者通过对大量教育实践的梳理和分析,证明了科际整合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加深知识理解、培养综合能力等方面所展现出的强大优势。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整合”过程中的“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强调。它告诉我们,科际整合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和设计,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这种务实的态度,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值得信赖。它让我看到了,教育的创新,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对学科之间联系的深入挖掘,以及对教学方法的创新,来实现真正的突破。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将书中的理念,融入到我的教学实践中,去探索教育更广阔的可能性。
评分我一直以来都对教育的“本质”有着浓厚的兴趣,也阅读了不少关于教育哲学和理论的书籍。然而,很多时候,这些理论读起来总让我觉得有些“高高在上”,难以转化为实际的教育实践。直到我翻开了《新世纪的教育学概论:科际整合导向》,我才真正感受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是如何搭建起来的。书中的“科际整合”理念,与其说是一种理论框架,不如说是一种行动指南。它并没有给我灌输一堆难以理解的术语,而是通过一种非常务实的方式,引导我思考如何在教育活动中,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方法和视角进行有机融合。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整合”过程的细致拆解,他没有回避整合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反而提供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例如,书中关于如何设计探究性学习项目,让学生在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运用到数学、科学、人文等多方面的知识,我就觉得非常有启发。这让我意识到,以往我对教学的理解,可能过于局限于单一学科的边界,而忽略了学生在更广阔的知识视野下,所能激发的巨大潜能。读完这本书,我不再感到迷茫,而是充满了一种想要立刻动手实践的冲动,去尝试打破学科壁垒,让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深刻,也更能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
评分坦白说,我一直认为教育学概论这类书籍,常常会显得有些理论化,不够接地气。但《新世纪的教育学概论:科际整合导向》却给了我截然不同的感受。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却充满了深刻的洞察力。它没有使用过多的学术术语来故弄玄虚,而是用一种非常清晰、易懂的方式,阐述了“科际整合”这一核心理念。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科际整合并非“杂糅”,而是基于对不同学科知识的深刻理解,寻找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和共通之处,从而构建更宏大的知识体系。这让我对“整合”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之前可能只是停留在“跨学科”的层面,而这本书则引导我思考“深层整合”的可能性。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科际整合,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更扎实的知识根基,更灵活地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也更能培养他们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虽然篇幅不长,但却极具代表性,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科际整合在不同教育情境下的应用。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教育者,循循善诱地引导着我,去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和方向。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场关于教育未来图景的深度探索,充满了前瞻性和创新性。我常常在想,我们正身处一个信息爆炸、知识快速迭代的时代,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否还能适应这样的变化?《新世纪的教育学概论:科际整合导向》这本书,恰恰回答了我的疑问。它所倡导的“科际整合”,让我看到了教育摆脱僵化模式的可能性。它不是简单地将不同学科拼凑在一起,而是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共通性,以及如何利用这种联系来促进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知发展。书中的论述,让我对“全人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育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应是学生品格、能力、情感等各个层面的全面发展。而科际整合,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它能够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未来教育场景的描绘,那些融合了科技、艺术、人文的教学模式,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无限可能。这让我对接下来的教育实践充满了信心,也更加坚定了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具启发性和挑战性的学习环境的决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