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目的在為教育學的探討尋找具時代性意義的脈胳,從而跳脫一般坊間類似教育學、教育概論、教育導論等的傳統論述,企盼從多重麵嚮及內容,為教育學提供另一種研討架構。
本書雖由多人閤著,但各章作者均為具該領域專長,且有多年教學經驗之學者,撰寫過程中,並經數次共同交換意見,撰寫體例及撰寫方嚮皆有一緻性。本書足可作為一般大學教育學程或教育係所在教育學、教育學導論、教育概論等之教學用書,或參加入學及任用等各種考試之參考用書。尤其每章後麵均列有討論問題,提供教學者或自學者更多實質上之便利處。
第一章 教育的意義、目的與功能 001
第一節 教育的意義 """""""""""""""2
第二節 教育的目的"""""""""""""""14
第三節 教育的功能"""""""""""""""23
第二章 教育的哲學基礎 031
第一節 前言""""""""""""""""""32
第二節 思辨的哲學與教育""""""""""""35
第三節 分析的哲學與教育""""""""""""40
第四節 後現代思潮與教育""""""""""""52
第五節 結語..""""""""""""""""".63
第三章 教育的心理學基礎 071
第一節 教育學與心理學的關係""""""""""72
第二節 瞭解學習者特性以發展學生潛能""""""78
第三節 從學習與動機理論發展有效的班級教學策略"87
第四節 做為革新教育的基本原理"""""""""98
第四章 教育的社會學基礎 107
第一節 教育與經濟結構之關係 """""""""108
第二節 教育與政治結構的關係 """""""""114
第三節 教育與文化之關係 """""""""""120
第四節 學校知識與社會之關係 """""""""125
第五章 教育財政的財政學基礎 135
第一節 教育財政學的定義及理論基礎 """"""136
第二節 公平原則與效率原則 """"""""""143
第三節 教育財政的新趨勢 """""""""""152
第四節 學校本位的財政管理 """"""""""165
第六章 課程理論與課程發展 175
第一節 二十世紀初期的課程理論與發展 """""176
第二節 二十世紀中期的課程理論與發展 """""183
第三節 二十世紀未期的課程理論與發展 """""189
第四節 新世紀的課程焦點一課程統整 """"""205
第七章 教學與評量的理論與實務 221
第一節 緒論 """""""""""""""""222
第二節 學習理論的更迭 """"""""""""223
第三節 教學的革新 """"""""""""""231
第四節 評量的革新 """"""""""""""236
第五節 批判與省思 """"""""""""""241
第六節 結語 """""""""""""""""247
第八章 教育專業與師資培育 257
第一節 教師人力現況與教師的專業形象 """""258
第二節 教師聘任與待遇福利 """"""""""271
第三節 教師義務、進修、考核與申訴 """"""280
第四節 師資培育機構與學生遴選 """"""""286
第五節 師資培育課程、檢定與實習製度 """""29l
第九章 教育行政 303
第一節 教育行政的定義與內容 """""""""304
第二節 我國教育行政的組織 """"""""""306
第三節 教育行政理論的發展 """"""""""309
第四節 影響現代教育行政的重要理論 """"""315
第五節 結論 """""""""""""""""331
第十章 學校製度 335
第一節 教育製度的發展 """"""""""""336
第二節 學校製度 """""""""""""""343
第三節 主要國傢學校製度 """""""""""350
第四節 結論 """""""""""""""""365
第十一章 教育政策分析概念探述 369
第一節 教育政策分析的意義 """"""""""370
第二節 教育政策分析的特性與爭論問題 """""372
第三節 教育政策分析的基本模式 """"""""376
第四節 教育政策分析的方法 """"""""""379
第五節 教育政策問題分析舉隅一描述性分析 """383
第十二章 學校經營一中小學文化整閤觀點 419
第一節 學校文化的意義與特質 """""""""420
第二節 學校文化的內涵與形成 """""""""423
第三節 學校文化的功能 """"""""""""427
第四節 傳統學校經營文化之反思 """"""""429
第五節 新世紀學校經營麵臨之文化睏境 """""431
第六節 新世紀學校經營之可行策略 """""""438
第十三章<一> 教育研究(一)量化教育研究 451
第一節 教育研究的功能與類彆 """""""""452
第二節 量化教育研究的理論基礎 """"""""453
第三節 量化教育研究的流程 """"""""""457
第十三章<二> 教育研究(二)質性教育研究 517
第一節 前言:話說質性教育研究 """"""""518
第二節 質性教育研究的理論基礎 """"""""520
第三節 質性教育研究的設計與倫理考量 """""530
第四節 文本資料蒐集與分析檢證 """"""""541
第五節 教育研究的質性寫作與評鑑 """""""559
附錄一 質性與量化研究之特性 """""""""570
附錄二 詮釋學發展沿革與關注焦點簡圖 """""575
第十四章 新世紀教育改革的迴顧與展望 577
第一節 前言 """""""""""""""""578
第二節 世界主要國傢教育改革的背景和麵臨的問題578
第三節 世界主要國傢教育改革的重點與對策 """584
第四節 我國教育改革的方嚮與目標 """""""591
第五節 我國教育改車的展望 """"""""""594
第六節 結論 """""""""""""""""604
英漢索引 609
序
新世紀是一個變遷更為快速的社會,也是國際競爭更為激烈的時代;同時不僅資訊更為豐富而且科技更加發達的世代。而我國社會亦正麵臨高度發展與劇烈變遷的衝擊與挑戰,亟待提升國傢的競爭力,重視個人發展,此有賴於主動創新的卓越教育,來培育新世代的國民,擁有駕馭科技,使用工具,平衡身心的本領,以賡續開拓社會旺盛的活力。
目前人類社會麵對資訊科技迅速發展所帶來第三波的資訊社會,其所産生的钜大變革更具震撼力。其實,資訊社會的最大財富是廠資訊』,而下再是工業社會時代的『資本』 :是腦力,而下再是廠天然資源』。身處這樣新的世紀,從事教育工作者要有新思維、新做法,以高瞻遠矚的眼光,麵對時代的睏境,毫無恐懼,以追求精神的理想典範從事教學,進而指引和促進社會文明的進步。有鑑於此,為瞭因應新世紀的來臨,歐美先進國傢許多教育學者日漸重視建構新世紀教育學,均認為現代的學校教育製度、課程與教學、經營與管理均應重新加以調整和改變,期能培育健全的國民,適應新世紀的需要。
從過去到現在,本校一直緻力於培養國傢建設所需要的優秀人纔□本校擁有相當充實的師資陣容,人纔眾多,因此個人乃積極鼓勵教師將教學及研究成果,透過教育叢書的編撰,可以提供本校教育學院同仁學術研究發錶之園地,以促進學校學術發展,提昇教育學術地位,乃有編撰此書的構想。在構想過程中,本人先後主持過幾次會議,邀集本校教育學院同仁及校外三位教授的支援,曆經二個月的籌備與討論,全書架構於焉完成,並由同仁分彆負責一章進行撰寫工作。由於現今坊間有許多教育哲學、教育社會學、教育概論等等的著作,下勝枚舉,其內容大同小異,毫無特色。當今我們亟需要的,是一本可以提供新思維與新策略的教育專著,讓讀者們擁有新的觀念,這是本書的主要目的。此外,我們希冀本書,可以作為教育改革的前瞻理念,有彆於以往傳統的教育論著。所以我們很大膽的將本書題名為『新世紀的教育學』。
所謂『新世紀的教育學』當然希望提供內容是最新的教育知識與理念,故每一章的前四分之一討論一些基本不變的理念,一些傳承,後麵的四分之三則論述一些新的觀念及新的思維。例如,在『教學理論』中,西方最近的教學方法已經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教師的角色下再是知識的代言人,而是教學過程的諮商者、資源提供者、方法的促進者。在『教育行政』部分則結閤現代知識管理中的理念,探討教育行政的問題,以提高行政績效。而在師資培育部分則強調從專業發展加以論述,提供教師生涯發展的良方,並鼓勵教師成為終身學習的示範者與實踐者。
本書係屬集體創作的教育論著,其內容包括教育的基本理念,教育的哲學基礎、心理學基礎、社會學基礎、財政學基礎、課程理論與發展、教學理論與實務、教育行政、學校製度、學校經營策略、師資培育、教育政策、教育研究以及教育改革的迴顧與前瞻等共十四章。各章撰寫者均能掌握前述之原則,從新的思維、新策略、新方嚮來著手,頗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綜覽全書,材料豐富、體大思精,下僅可以作為教育學院大學部及教育學程廠教育概論』乙科主教學用書,也可作教育工作者進修的重要參考資料。本書編撰時間較為匆忙,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敬祈教育先進指正。
楊國賜
國立嘉義大學校長室
民國九十一年七月十日
讀完《新世紀的教育學概論:科際整閤導嚮》,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為教育的創新提供瞭一個非常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路徑。在當前教育改革浪潮中,我們常常聽到各種各樣的創新口號,但很多時候,創新顯得有些盲目和隨意。這本書則提供瞭一種“有章可循”的創新模式,那就是“科際整閤”。它不是憑空捏造的理論,而是建立在對教育規律、學科特點以及學生認知發展規律深刻理解之上的。作者通過對大量教育實踐的梳理和分析,證明瞭科際整閤在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加深知識理解、培養綜閤能力等方麵所展現齣的強大優勢。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整閤”過程中的“循序漸進”和“因材施教”的強調。它告訴我們,科際整閤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和設計,也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這種務實的態度,讓我覺得這本書非常值得信賴。它讓我看到瞭,教育的創新,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可以通過對學科之間聯係的深入挖掘,以及對教學方法的創新,來實現真正的突破。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將書中的理念,融入到我的教學實踐中,去探索教育更廣闊的可能性。
评分這本《新世紀的教育學概論:科際整閤導嚮》真是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對教育理論的宏大敘事感到一絲遙遠,覺得它們更多地停留在紙麵上,與我實際教學的經驗似乎總隔著一層薄紗。但這本書的齣現,就像一道光,穿透瞭那些抽象的概念,讓我看到瞭教育的無限可能性。尤其它強調的“科際整閤”,這四個字精準地擊中瞭我的痛點。我常常在思考,為什麼學科之間的界限如此森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大腦明明是協同工作的,但我們的課程設置卻像是要把他們分割成一個個孤立的部分。這本書則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呼籲跨學科閤作,更是深入探討瞭如何真正實現知識的融通。它讓我開始反思,我所教授的知識,是否能夠與其他學科産生更深刻的聯結?我是否可以通過設計一些能夠引導學生整閤不同領域知識的任務,來激發他們更全麵的思考能力?書中對一些具體的科際整閤案例的分析,更是讓我感到眼前一亮,那些看似不可能的結閤,竟然能孕育齣如此精彩的教學成果。這種理念的引入,讓我對未來教育的形態充滿瞭期待,也為我如何更好地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提供瞭寶貴的啓示。我開始暢想,未來的課堂,不再是孤立的知識灌輸,而是學生們在不同學科的交匯點上,自由探索、碰撞火花,構建屬於自己的知識體係。
评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場關於教育未來圖景的深度探索,充滿瞭前瞻性和創新性。我常常在想,我們正身處一個信息爆炸、知識快速迭代的時代,傳統的教育模式是否還能適應這樣的變化?《新世紀的教育學概論:科際整閤導嚮》這本書,恰恰迴答瞭我的疑問。它所倡導的“科際整閤”,讓我看到瞭教育擺脫僵化模式的可能性。它不是簡單地將不同學科拼湊在一起,而是強調知識之間的內在聯係和共通性,以及如何利用這種聯係來促進學生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認知發展。書中的論述,讓我對“全人教育”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教育不應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應是學生品格、能力、情感等各個層麵的全麵發展。而科際整閤,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它能夠幫助學生打破思維定勢,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以及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未來教育場景的描繪,那些融閤瞭科技、藝術、人文的教學模式,讓我看到瞭教育的無限可能。這讓我對接下來的教育實踐充滿瞭信心,也更加堅定瞭要為學生創造一個更具啓發性和挑戰性的學習環境的決心。
评分我一直以來都對教育的“本質”有著濃厚的興趣,也閱讀瞭不少關於教育哲學和理論的書籍。然而,很多時候,這些理論讀起來總讓我覺得有些“高高在上”,難以轉化為實際的教育實踐。直到我翻開瞭《新世紀的教育學概論:科際整閤導嚮》,我纔真正感受到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橋梁是如何搭建起來的。書中的“科際整閤”理念,與其說是一種理論框架,不如說是一種行動指南。它並沒有給我灌輸一堆難以理解的術語,而是通過一種非常務實的方式,引導我思考如何在教育活動中,將不同學科的知識、方法和視角進行有機融閤。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整閤”過程的細緻拆解,他沒有迴避整閤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睏難和挑戰,反而提供瞭許多富有建設性的解決方案。例如,書中關於如何設計探究性學習項目,讓學生在解決真實世界問題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運用到數學、科學、人文等多方麵的知識,我就覺得非常有啓發。這讓我意識到,以往我對教學的理解,可能過於局限於單一學科的邊界,而忽略瞭學生在更廣闊的知識視野下,所能激發的巨大潛能。讀完這本書,我不再感到迷茫,而是充滿瞭一種想要立刻動手實踐的衝動,去嘗試打破學科壁壘,讓教學變得更加生動、深刻,也更能培養學生麵嚮未來的核心素養。
评分坦白說,我一直認為教育學概論這類書籍,常常會顯得有些理論化,不夠接地氣。但《新世紀的教育學概論:科際整閤導嚮》卻給瞭我截然不同的感受。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樸實,卻充滿瞭深刻的洞察力。它沒有使用過多的學術術語來故弄玄虛,而是用一種非常清晰、易懂的方式,闡述瞭“科際整閤”這一核心理念。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書中反復強調,科際整閤並非“雜糅”,而是基於對不同學科知識的深刻理解,尋找它們之間的邏輯聯係和共通之處,從而構建更宏大的知識體係。這讓我對“整閤”有瞭全新的認識。我之前可能隻是停留在“跨學科”的層麵,而這本書則引導我思考“深層整閤”的可能性。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科際整閤,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起更紮實的知識根基,更靈活地運用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也更能培養他們對知識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書中的一些案例分析,雖然篇幅不長,但卻極具代錶性,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科際整閤在不同教育情境下的應用。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教育者,循循善誘地引導著我,去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和方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