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陈谦
本名陈文成,1968年生。佛光大学文学系博士,南华大学出版事业管理硕士。曾任文化事业专业经理人兼总编辑(1996-2006),现为中原大学景观学系专案教师(2009-),兼任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语创系、育达商业科技大学应中系、龙华科技大学游戏系助理教授。学术专长为出版编辑学、文学社会学、文艺心理学、文化创意产业经营管理、地景意象营造、台湾当现代文学等。
创作作品曾获吴浊流文学奖,文建会台湾文学奖,台北文学奖等。出版有诗集《山雨欲来》、《灰蓝记》、《台北盆地》、《台北的忧郁》、《岛》、《给台湾小孩》等6部,并有散文集《满街是寂寞的朋友》,旅游文学《恋恋角板山》、《水岸桃花源》,短篇小说集《燃烧的蝴蝶》,论文集《文学生产、传播与社会:解严后诗刊选题策略析论》、《台湾现代诗的政治书写》,文评集《诗的真实:台湾现代诗与文学散论》等13部。
推荐序 序陈谦《文学生产、传播与社会──解严后诗刊选题策略析论》吴明兴
推荐序 早生华发,煎熬诗心 顾蕙倩
第一章 绪论
1.1 解严后的多元环境
1.2 文学与社会
1.3 本书架构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诗刊出版现象的意涵
2.1 意识型态是什么?
2.2 选题策略与发展模式
2.3 解严后诗刊的生成背景
2.4 崛起的新诗群
2.5 诗刊决策与场域
第三章 社会变迁与选题表现
3.1 从情色诗到女性诗
3.2 从政治诗到母语诗
3.3 从都市诗到后现代诗
3.4 网路诗与资讯社会
第四章 诗刊美学的凝聚与发展
4.1 现代主义诗学
4.2 古典主义诗学
4.3 写实主义诗学
4.4 后现代主义诗学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发现
5.2 研究限制
参考书目
附录一 访谈邀请函与半结构式题纲
附录二 向明(前蓝星诗刊主编)访谈记录
附录三 张信吉(前草原诗社社长兼总编辑)访谈记录
附录四 严忠政(前黄河诗刊总编辑)访谈记录
附录五 林盛彬(笠诗刊现任主编)访谈记录
附录六 须文蔚(干坤诗刊现任总编辑)访谈记录
附录七 吴明兴(前葡萄园诗刊主编)访谈记录
附录八 张国治(前新陆现代诗志主编)访谈记录
附录九 颜艾琳(前薪火陆诗刊社长兼主编)访谈记录
附录十 方群(前珊瑚礁诗社社长兼主编)访谈记录
附录十一 张默(创世纪现任总编辑)访谈记录
后记
推荐序
陈谦将研究角度集中在文学生产者、传播者与社会所属的所在环境。
本书中借着对解严后诗刊的「选题」策略加以剖析,陈谦认为诗社从意识型态到诗美学之呈现,以及环境变迁与诗刊角色扮演的之关连性,背后皆有典律建构的实质考虑。可见得不论是写作者或是出版传播者,在选题时不免为了拥护一己的意识型态,进而想要影响他人,都会做出权宜的选择策略。
解严之后,现代诗坛因为传播媒体的自由化与多元化而更加百花齐放,但到了二十世纪末至今,反而呈现出诗刊诗社的急遽萧条与表现意识的模煳与暧昧,这些课题,都值得台湾文学研究者再三省思。
顾蕙倩,诗人,铭传大学应用中文系助理教授
拿到这本《文学生产、传播与社会:解严后诗刊选题策略析论》,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大学时代在旧书店里翻找那些泛黄诗刊的场景。那时候,台湾刚刚从威权统治下走出,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压抑已久的呐喊与对自由的渴望。诗刊,就像是一个个独立的岛屿,承载着无数年轻诗人敏感而炽热的心灵。《解严后》这个时间节点,对我来说意义非凡,那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年代,也是一个社会结构开始重塑的时期。这本书深入探讨“选题策略”,这背后隐藏着巨大的信息量。编辑们如何去筛选诗歌?他们是在追逐当下的热门话题,还是致力于发掘那些可能被主流忽视但极具潜力的声音?“传播”这个词也让我产生浓厚兴趣,在那个互联网尚未普及的年代,诗刊是如何在读者之间流传的?它的传播范围有多大?它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是否也有一些边缘化的诗刊,虽然影响力不大,但在某个特定社群中却扮演着精神图腾的角色?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梳理,更能够带有那个时代特有的温度,让读者感受到那个时期诗歌创作的活力,以及诗刊作为文化载体的独特价值。
评分读到《文学生产、传播与社会:解严后诗刊选题策略析论》这本书的标题,我不禁思索起“文学生产”这个概念。尤其是在“解严后”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政治禁锢的解除,是否意味着文学生产的极大繁荣?诗刊作为文学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其选题策略必然是反映这一时期的核心问题。我想象着,当时的编辑们,可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选题自由,但也可能因此而感到迷茫。是应该延续批判现实的笔触,还是转向内心的探索?是拥抱形式的实验,还是回归叙事的温情?这本书如果能细致分析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诗刊所采取的选题方向,例如,是更加关注社会议题,还是更倾向于个人抒情,抑或是对语言本身进行探索,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同时,“传播与社会”的连接,也让我期待书中能够探讨这些诗刊是如何触及更广泛的社会群体的,它们是否仅仅是在文学圈内流传,还是能够引起社会大众的共鸣,甚至引发讨论?在那个资讯相对闭塞的年代,一本诗刊的出现,其影响力可能远超我们今天的想象。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文学生产、传播与社会:解严后诗刊选题策略析论》——光是看就让人觉得是一本厚重的学术著作,但同时又充满了历史的厚度与对台湾社会脉动的关怀。我特别好奇“解严后”这个时段,这无疑是台湾社会一个剧烈转型的时期,政治上的开放,思想上的解放,必然会深刻地影响到文学的创作与传播。诗刊作为一种相对纯粹的文学载体,在那个年代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如何去回应时代的变迁,如何去捕捉社会的情绪,甚至引领思潮?这本书或许能够提供一个非常详尽的分析框架。我尤其期待书中对于“选题策略”的探讨。选题,在任何出版物中都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它决定了刊物的内容方向,也间接反映了编辑团队的审美取向、价值判断以及他们想要与读者建立的连接。解严后的诗刊,面对着前所未有的自由度,他们的选题策略是走向更加实验、更加多元,还是在某种程度上回归传统?或者,他们是如何在市场压力与艺术追求之间找到平衡的?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精准,它不仅仅是关于诗歌本身,更是关于诗歌如何被生产、如何被阅读、如何融入并影响社会肌理的立体观察。
评分《文学生产、传播与社会:解严后诗刊选题策略析论》这个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学术的严谨性,同时又触及了台湾文学史上一段极其关键的时期——“解严后”。我一直认为,台湾的文学,尤其是在解严之后,经历了一个爆炸性的发展,各种思想、各种风格层出不穷。而诗刊,往往是这种文学浪潮中最先涌现的“浪花”。所以,这本书聚焦于“选题策略”,我认为切入点非常巧妙。因为选题,就如同为文学创作设定了方向盘,它决定了诗刊的“气质”和“内涵”。解严后的台湾社会,充满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诗刊的编辑们,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诗歌,选择主题,这本身就是一门学问,也是那个时代社会思潮的一个缩影。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地解析,那些在解严后出现的诗刊,它们是如何在自由与责任之间权衡,如何在市场化冲击下保持文学的独立性,又如何通过其选题来影响读者的阅读视野和社会认知。这本书,如果能够深入剖析这些策略背后的逻辑,并结合其在社会中的传播情况,那将是对台湾文学史的一次非常重要的补充和解读。
评分这本书名《文学生产、传播与社会:解严后诗刊选题策略析论》,一下子勾起了我对台湾文学史的兴趣,尤其是“解严后”那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我常常觉得,一个时代的文学风貌,很大程度上是由当时的“选题”所决定的。尤其是在解严初期,社会思潮涌动,各种声音都有可能被表达出来,那么诗刊作为一种相对小众但又高度集中的文学形式,它的编辑们是如何进行选题的呢?是出于对时代脉搏的捕捉,还是对某种文学理念的坚持?我特别好奇书中对“选题策略”的分析,是否能够呈现出不同诗刊在应对时代变化时的不同选择,比如,有的可能更具实验性,大胆尝试新的诗歌形式和主题,有的则可能更关注社会现实,用诗歌来反映时代的问题。此外,“传播与社会”的结合,也让我联想到,在那个没有社交媒体的年代,诗刊是如何在读者之间传递的?它的影响力如何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揭示那个时代文学与社会之间那种微妙而深刻的联系,让“诗刊”这个名词,不再仅仅是泛黄纸页上的文字,而是一个鲜活的社会文化现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