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芒果街(中英对照全译本)

家住芒果街(中英对照全译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Sandra Cisneros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因为心中住着梦想,希望永远存在

  《家住芒果街》是一个少女的成长故事。女主角耶丝蓓郎沙(Esperanza,西版牙文希望的意思)随着家人由墨西哥迁往美国芝加哥的芒果街,开始了新的生活。虽然芒果街上的小屋不是她理想的家,一家六口全挤进去住,只有一间浴室,但是不用付房租,更不怕房东拿扫帚柄敲天花板。

  对小女孩希望来说,世界上最重要的,就是创作这件事,还有用五块钱换来脚踏车快乐时光,和一群好气好笑却又可爱的芒果街人们。透过希望细腻纯真的眼睛,让我们回想起有梦想的自己,珍惜那些渺小却依旧努力发光的小小人事物。

本书特色

  美国经典名着,中英对照全译本呈现!
  全台高中老师强力推荐
  全球狂销六百多万册,十余种译本及有声书面世
  荣获「Before Columbus Foundation」美国书卷奖
  美国着名《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文学类教科书指定文章

  .中英对照,译文优美。不论是英文学习或是中文赏析,都是最佳的上选好书!

  .林为正教授精辟赏析导读,从各种文学角度及翻译手法,带你进入芒果街的世界!

  .全文细腻比喻的运用,以及打破小说 / 散文格式,以新诗般的文字表现。

  .教育小说的脉络:显浅的文字及深刻的内容,除了吸引读者间的评论,亦引起学术界的兴趣。

作者简介

珊卓拉.西斯奈洛斯 Sandra Cisneros

  美国当代着名女诗人

  一九五四年生于芝加哥,墨西哥裔。

  西斯奈洛斯在诗歌与小说方面的成就,获得国际赞赏,荣获无数奖项,包括拉南文学奖(Lannan Literary Award)、美国书卷奖(American Book Award),以及国家文艺赞助基金(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与麦克.阿瑟基金会(MacArthur Foundation)的奖助。其着作包括两部长篇小说,《家住芒果街》、《糖果》,一部短篇小说集,《啸女溪》,两本诗集,《我很坏很坏的一面》、《放荡女子》,以及童书《毛发》(Pelitos)等等。

  创办马康多基金会(Macondo Foundation),该会聚集有心作家协助需要帮忙的族群,她还是圣安东尼市湖泊夫人大学(Our Lady of the Lake University)的驻校作家。目前居住于圣安东尼市。

  作者网站 www.sandracisneros.com

绘者简介

翁书旂 Pony

  1990年生于台南市,目前就读于罗得岛艺术学院〈RISD〉建筑系二年级。

  自高中起曾为母亲的几本书插画与封面绘图。

  2009年12月,与姐姐、母亲共同创作亲子绘本〈Bitbit,我的兔子朋友〉。

译者简介

林为正 Xavier Lin

  现为国立暨南大学副教授

  University of Warwick 翻译研究博士,中山大学英语研究所文学硕士,政治大学企管系商学士。专长于英诗、翻译理论、诗歌翻译、翻译实务、英语教学。

  创作出版《一朵玫瑰的画法》、《兰阳文学丛书之九》(宜兰县立文化中心. 1995)。

  林为正副教授电邮 wclin@ncnu.edu.tw

得奖纪录
  Warwick Postgraduate Research Fellowship (from University of Warwick) 2003-2005
  1992梁实秋文学奖散文翻译组
  1992梁实秋文学奖散文创作组
  1991梁实秋文学奖诗歌翻译组
  1990梁实秋文学奖散文翻译组
  1990西子湾文学奖
  1989中山大学诗歌创作比赛
  1985政大英作比赛
  1985政大翻译比赛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作者序:自己的房子
译者导读:与您共读
那栋芒果街上的房子
头发
男生与女生
我的名字
凯西:猫群的女王
快乐时光
笑声
吉儿的家俱买进卖出
米米.奥提兹
路易、他的表亲和他的其他表亲
玛琳
局外人
有位老妇人子女成群不知如何是好
艾莉西亚总是看得到老鼠
戴瑞斯与云朵
再来几朵
小脚家族
米馅夹心三明治
人字拖
双臀
第一份工作
老爸平时惺忪起床天还没亮
坏胚子
耶莲妮塔、纸牌、棕榈、水
杰拉多姓氏不明
艾德娜的璐希
田纳西伯爵
大爷
四棵瘦树
呒讲英语
莱法耶拉礼拜二喝椰子、木瓜汁
莎莉
诗人美奈娃
阁楼里的流浪汉
美丽而残忍
小天才
莎莉的说法
猴子花园
红小丑
地板上的玫瑰印花
三姊妹
艾莉西亚跟我在艾德娜的阶梯上聊天
一栋我自己的房子
芒果也有道别时

图书序言

译者导读
与您共读
开始之前

  文学欣赏,如人品酒,陶醉虽同,其实享受各异。文学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个人体会。有时个人的体会若能别具洞见、扣中心弦、灿然成篇,本身也成了美丽动人的文学作品了。有时个人的体会有如树木的种子,会发芽茁壮,想要长出胸口,想要供大家取材,不吐不快。有时个人的体会,有如内心最深处有条琴弦,莫名与作者产生共鸣,是你与作者隔着时空共享的祕密。阅读中的感动,有如凉风送爽,来时无心,去时无憾,你只是经历了阅读佳篇的满心畅快。悠然阖卷,心灵中似乎多了不同的光彩,世界似乎稍微美好一些。也许为阅读而阅读,也可以是最纯粹的喜悦,而心灵收获已如柳荫遍地。

  因此,我只想与各位读者共享这部虽淡而隽永,似浅而深刻的作品。我会建议各位读者先别理会这篇引言(甚至也别先看作者的自介),自己把全书看完,细细品味后,再来看作者的自介以及这篇导读。这也是我在此尽量不以「作者的意思是……」的方式来论述,而是以「原作里说了什么」,因为以下一切都是我跟原作之间互动的结果。作品在完成之后,作者跟读者一样,都是旁观者。本篇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当日的见解、一时的联想,不敢妄言解惑,至少聊供参考。换另一个时间、空间的我,也许会有不同的观点与说法。倒不是此时此刻所言虚浮,而是「芒果」的滋味会随你人生历练及成长而呈现不同的风貌,带来不同的感动。朋友,你也会有你的感受与见解,别把心关上哦。

关于原作

●关于「房子」

  「房子」一物在本书中,无论视之为微言大义的象征或激发联想的意象,显然都十分重要。本书的原文标题,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就是以它为核心发展出来,而作为住所的「房子」,也成为书中许多主题的枢纽。

  首先,「房子」与女性的觉醒(如书中主角)或不觉醒(如书中莎莉这个人物)这个主题两者的关系,有如形影密切。主角一直无法以芒果街上那个家为荣,而莎莉只能以欣赏如囚笼的家为最大乐趣。前者虽有自主的觉醒而被困于现状,后者虽自甘被囚,却有无法挥去的哀怨(〈地板上的玫瑰印花〉)。维吉妮亚.吴尔芙在她的重要着作《自己的房间》里有句名言:「女性若想写小说,必须拥有自己的收入与房间。」西斯奈洛斯亦为女性作家,感同身受,更把对房间的需求扩大为房子。但两人的差异毕竟不止于此,如果吴尔芙是以评论的形式、理性的角度来看待从女性、创作、女权这个三角关系所产生的议题,那么本书则是採取联篇小品的形式、感性的角度。本书完成于二十世纪八○年代,当时女性运动已大有进展。此时二十一世纪初,情况虽早已迥异于吴尔芙的时代或甚至近如八○年代,但若除去性别、族裔的表相,则其中弱势族群对抗大环境的刻版印象、对抗主流传统压迫等的议题,则是亘古恆今,超越时代与国界了。

  故事里的主角对于自己专属房子的需要,同时具有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需求。在〈耶莲妮塔、纸牌、棕榈、水〉里,主角为自己的梦想之屋求神问卜,她所指的房子,显然指的是实体的房子,而非精神状态。但是,她在这点上也不是拜物主义者,她对房子的概念从地点、物质等,昇华到后来的心中的一个地方,她从没有不食人间烟火地变成只向往这个心中之屋,而是在精神与理想之外,也有物质与现实的考量。直到书末最后一句话,她描述的仍是一栋实体的房子,只不过发展至此,已具有作家的灵魂:「一栋静谧如雪的房子,只供我用的空间,干净如写上诗句前的白纸。」

  其次,房子在书中也象征人性,人如其屋。米米的故事里,便有最现成的例子,「正面外有二十一步台阶,歪歪斜斜的,像一口烂牙……每当米米的老妈在门廊上唤他,米米便手忙脚乱爬上那二十一步台阶……」,我们可以想见米米笑起来,那口牙齿大概跟那台阶相似,而那台阶歪斜的样子俨然就是米米登阶体态的具体呈现,此处两者既能唿应,却又非合掌的死对。当然,也有人生非其屋,生错身家地位,在人如其屋的世界里,这可能是最大的不幸了。所衍生的主题便是房子与自我认同的关系。主角显然觉得自己未能生在自己认同的房子,从书开始时,主角必须跟校长说她住哪,到书末朋友指着她的住所,这类情况都让她羞愧。她甚至想要「摇摇头,彷彿摇头可以甩掉我在里头住的一年。」(〈艾莉西亚跟我在艾德娜的阶梯上聊天〉)。于是,「就在那一刻,我明白一定要有自己的房子。真正的房子。一栋可以指给人家看的房子。」(〈那栋芒果街上的房子〉)。

●黑暗面

  正如所有伟大的文学作品,本书亦企图探讨人性或人生里的黑暗面。以女性人物为主的作品,往往不能不探讨家暴与性骚扰这两个主题,本书在这上头亦着墨颇多。如〈第一份工作〉里,主角才上班第一天就遭到素昧平生的同事占便宜。如〈小脚家族〉里,就连路边偶遇的流浪汉,都想以一块钱的利益,诱惑女孩子出卖自己的肉体。其余状况可想而知。但也跟任何父权社会一样,没有人检讨诱惑的男性之过错,反而高压管制被诱惑的女性,如莎莉与美奈娃的故事所呈现。但如作者擅长的手法,有时表面平静却暗潮汹涌,例如〈猴子花园〉与〈红小丑〉里,莎莉似乎也想把主角扯进来,渐渐让主角处于不利的状况,虽然实际上发生的故事未明讲,情节的张力却饱满欲裂。贫穷社区里的犯罪问题,在〈路易、他的表亲以及其他亲戚〉,则以喜剧,甚至近乎闹剧的手法呈现,下面有更多的讨论。

表现手法

  本书能风靡文坛这么久,自然不只是因为它触及人性基本议题而已。该书的文笔与叙述方式,都自作者的独门风格。以下归纳出几点该作者常用的手法。当然这种归纳只是起点,因为常常在同一个地方,可看到作者同时运用许多手法。至于这些手法如何搭配,或发现此处未提及的手法,这类探索就留给读者自己发挥了。

●诗般的文字

  该作以其诗般的文字而闻名,而作者本身也是诗人。所谓「诗般的文字」的定义问题,本身是一个文类学的核心课题,但此处且就广义地来看,基本上就是以特殊的说法、句法,或文法来创造美感效果的语言。

  意象式叙述便是一例。作者用「我只是一颗红气球,绑在锚上的气球。」(〈男生与女生〉)来形容自己没有知心密友的状态。这个意象组合里,实体物品有气球、锚,两者不用多作描述就已形成强烈对比,一轻一重、游移不定与固定不动、自由自在与困于一处。连结两者的动作「绑」,是个象征性强的动作,点出说话者的感受。

  「在屋檐的排水糟里堆了许多击出后不再落地的棒球。」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任何在巷子里打过球的人,一定都找过打得太远的球。棒球是美国极常见的运动,一颗棒球便足以勾起多少人的童年游戏记忆。而击出飞天后不再回来的那颗球,更是象征一去不返的童年的最佳意象。这些房子用它上头的排水糟收藏多少人的棒球,就像房子被忽视的角落里,其实正收藏过往住户多少往事与回忆。

  这类感性如诗的语言,在全书中俯拾可得,阅读时先别急着找出作者的「答案」是什么,让那些语言的各种层面的意涵在你心中进行化合作用,酿造你个人独到的心得。这些意象,饱满而有机,阅读它们本身就已如观看精采的文笔魔术,读后更有无尽回味的空间。

●一文多体

  此外,原作的写作手法里还有一绝,即巧妙融合口说语言与书写文字,结构松而不散,让人物、情境与意象等各个元素,有更多融合的方式与弹性。例如〈小脚家族〉里这一段:「母亲的脚掌丰满而端庄,有如白鸽从枕头海上飞下来,越过地板上的玫瑰印花,一路下降到木头台阶,踏上跳房子方格里、五、六、七、蓝天。妳要不要这个?接着递给我们一个纸袋,里头有双柠檬黄的鞋子、一双红鞋,还有一双舞鞋,看得出以前是纯白色,如今泛着浅蓝。」那双脚从虚的鸟类比喻飞经屋中几处,到实的形容走下屋前台阶,到具体存在与主角交谈,接着观点转交到主角口中。在此,我们从比喻看到这位太太的体态步姿、家中的陈设,而从海天、花丛这些遥遥暗示婚礼的比喻转入跳房子的游戏动作,似乎是在呈现婚姻憧憬如何一步步变成现实生活。最后的转折是一个双重的意外,其一是风格的突转,从描述变成对白,其二是故事的意外发展,即赠鞋一节,故事里的人意外,读者也没想到。如果从后来这些鞋子所引出的风波,回头再来看这段,就更能感受到其中隐藏的戏剧张力。当初的鞋主是这位太太,由于这些鞋子在故事中,惹来一些风波,那么她的过去是如何也就耐人寻味,又带给读者一个想像力的启发。总之,这段里的转化过程有诗的跳跃想像,有散文的流畅清澈,还有小说的情节铺陈跌宕,三大文类的基本精神,在作者手中融于一体却能相互加乘,带来更大的艺术能量。

●微物大义、以简驭繁

  原作还有一种手法也值得一提:作者擅长以看似琐碎的小事物或听似随意的口吻做为触媒,引爆强大的艺术感染功效。本书所触及的课题,如族群议题、家暴、女性主义等议题等,都是极为敏感的材料。处理这类材料,往往容易情绪失控而变成篇篇滥情的血泪史,或者批判的分寸拿捏不当,而沦为肤浅尖酸的漫骂或刻意陈腐的政宣。原作显然也想透过这些小品,呈现某种看法、观点,有时甚至有褒贬论断的企图。不过我们不会听到声嘶力竭的控诉,我们却看到故事在小地方、小情节里,表现出对种族、性别、经济上的劣势族群的悲悯与关怀,也对这群人有时犯下的小奸小恶抱以同情的谅解。作者往往以间接的方式或者看似轻松的语气来陈述事情、探究原因,但是反而能触及更深刻的情感,作出更切中要害的褒贬。例如声称是法国贵族后裔的凯西,她们一家住在该区,显然在社会上亦属中下阶层,可是他们本身并未能同情与自己有相同处境的其他族裔的移民,还声称(旁人看来则是近乎痴梦)有一天在法国会有哪位天高地远的远房亲戚,留下一大笔产业给他家继承。原作并未挑明指责他们自己就是种族主义者,也未讥刺他们荒谬的、聊以自慰的白日梦,但是在传达了这些真相的同时,读者亦能同情这些人物的无奈。

  又例如这类社区里的犯罪问题、娼妓问题、青少年问题等,作者高明地以童趣、微婉的说法表现。如社区里的犯罪问题,在〈路易、他的表亲以及其他亲戚〉便以喜剧,甚至近乎闹剧的手法呈现,但却点出那辆来路不明的黄色凯迪拉克八成是赃车,而这个社区显然有犯罪集团进驻。当然,这些人在一般人眼中可能只是社会底层的人渣,不过在原作描述得鲜活幽默的小事件里,我们看到这个小混混,其实也都是谁的亲朋好友、街坊邻居,也有返家炫耀所获的小小虚荣心,因此也就能让读者体会其中人性的通性。总之,原作不但指出可怜之人亦有可恶之处,也平衡地指出,可恶之人也有可怜之处。

  如〈小脚家族〉中的鞋,以一项简单的物品,触及了该区女性沦入特种行业的问题:女孩穿上时髦高跟鞋,就有人(甚至如该篇所述,一名乞丐)想花一块钱买她们一个吻。女孩今日若能为一块钱出卖一个吻,明日还会做出什么事,便不言而喻了。又如玛琳这个人物,根据主角陈述,最后可能沦落在街灯下独舞,等候白马王子停车搭救。试问,什么行业的女性会在路边等路过靠边的车子把她们载走呢?这位试图自主寻爱,不愿受传统礼教拘束的玛琳,其下场在此间接却更深刻地陈述,但也因为手法敦厚婉约而更显示原作观点里的人性关怀。

  〈田纳西伯爵〉里也触及这个社会现象,不过是从邻居的观点来看。故事中伯爵传闻已婚但老婆居住外地,却与一位或多神祕女郎有一段耐人寻味的关系。在街坊邻居的眼中,他似乎不时有女性来访,大家想当然耳此人应该是他传言中的老婆。但是众人对女郎长相的看法都大不同,这点暗示神祕女郎可能并非一人,甚至每次都是不同的人,而从这些女性的穿着来看,有些恐非良家妇女。这里显然暗示伯爵已婚仍是个疑问,而私生活并不全然单纯,常有一夜情,甚至可能召妓,但邻居也许有的天真无知、也许有的自以为是,于是就各说各话了。也由于伯爵十分低调,每回都速战速决,这位神祕的千面女郎,便在主角对人生真相似懂非懂的观察里诞生。

  〈红小丑〉里以简单如草图的几笔,述说一段极为不堪的经验,可能只是性骚扰,或者性侵害,或甚至就是强暴。尤其最后一段,似乎已露端倪。「接着五颜六色转了起来」,难道主角被一群男生推来推去吗?「天空打翻了」,难道主角被翻倒在地,所以眼中的天空也翻过来了?「他们高筒的黑色运动鞋乱跑」,似乎是一群人闯祸被发现后逃窜的景象。总之,故事只是略几笔描述,点到为止,而这一切也可能只是描述坐上旋转咖啡杯会看到的景象而已,但是背后许多情节与张力却尽在不言中了。

●天马行空

  此外,原作最美的段落、神奇的地方,往往是那些看似天马行空的部分,看似没有故事发生的片段里。前者如〈再来几朵〉里的数来宝,尤其是奈妮的部分,看似天马行空,却趣味十足,充满活力,四个人物的个性也更加鲜明。〈吉儿的家俱买进卖出〉则亦是一例。该则故事甚至连篇名跟正文的关系,都有些莫名其妙——读者不禁自问,谁是吉儿?虽然可能是那家店的老板,但该篇并未提及,书中他篇也未提及。不过那并不重要,在这篇里面,虽然没有发生什么事情,我们看到主角充满诗意的眼光,我们也看到她跟妹妹之间微妙的关系,我们也从这家店里的旧货,对芒果街的街坊多一个面相的了解。因为有那个音乐盒的存在,表示这堆被人贱卖的旧货里,其实藏着宝物。有了这家店,表示芒果街这个被视为贫穷落后的地区,其实卧虎藏龙,有了不起的人物。有些人因不识货而失去它(想当然耳,如音乐盒原来的主人),有些人识货却不敢承认(如主角),有些人天真地以为可以用小代价即可换得(如奈妮)。店主那简短的一句「不卖」,让这个人物顿时有了深度:他有如握有宝典但隐藏身分的魔法师,不愿轻易把宝物转让。

  原作里也有极其丰富句势变化。极长句如〈头发〉里的「不过我老妈的头发、她那一头秀发呀,就像一朵朵玫瑰花饰,就像一圈圈棒棒糖漩涡,又卷又美,因为她整天用带夹发卷固定头发形状,她抱你的时候,把脸凑上去还会有阵阵香气扑鼻,让她抱着就有安全感,有如闻到进烤箱前的面包那种温暖的味道,有如她在床上挪出身边的空间让你挤进去睡,你窝在她身边会闻到的味道,外头下着雨,老爸在床的另一边打鼾」。精采的意象,如千层瀑布一道接一道,紧密相扣却又各有一片想像的天空。又如〈双臀〉这篇,不但不同类型的口吻并陈,并至融合连成一片。这里若将不同人物的口白,若以不同字体加以点明,则尽失原作想达到的风味了。

●化用童话、典故

  在原作里有许多地方运用着名的童话与文学典故,例如〈吉儿的家俱买进卖出〉里的音乐盒,打开后有如潘朵拉盒子,释放出藏在盒中无数的神奇东西。〈莱法耶拉礼拜二喝椰子、木瓜汁〉里,不能出门的莱法耶拉明白比喻为长发公主,从窗口垂下连络外界的绳索。〈猴子花园〉里,车子在主角眼中变成了巨型蘑菇,情节有如「耶丝蓓朗莎」梦游仙境。〈三姊妹〉里那三位似乎有法力的三名老妇则唿应了西方文化里有许多女性三人组的意象,包括希腊神化里复仇三女神(The Furies)、命运三女神(The Three Fates)、三美神(The Three Graces)。至于多次用到的「鞋子」则是唿应了灰姑娘的玻璃鞋这个大家熟稔的典故。

  这类的唿应,有些明显可証,甚至作者都在行文中明讲,如〈莱法耶拉〉一篇里,莱在故事中明白希望自己能像长发公主。有些则有字面、内容上的线索可寻,如三姊妹的人数与花园里如蘑菇的废车等。有些则纯属读者个人的诠释,如将〈吉儿〉一篇里的音乐盒比为潘朵拉的盒子,则是我的观点,引用后者这则典故来衬托前者这个意象之复杂与巧妙。当然,这三类唿应之间并无明确界线区隔,往往跨于个人体会与原作明白点出之间。这也是阅读收获的来源,因为阅读不只是被动地、单纯地让作品来餵哺(当然,光这点就已经是大收获了),而是借此刺激、活化你脑中感性与知性能力——当然,读者要肯动脑联想、用心体会啰!——感受、发现、创造这些唿应。从这个观点来看,读者也是另一种作者,而阅读绝对是心灵里的创作。妙的是,等你阅读到某个境界,修成正果,你发现你根本不用驱策你的心与脑,它们俩会自动自发联手帮助你,让你自然而然看到以前不曾看到的层面、现象、特质,体会以前不曾体会的心得,感受以前不曾感受到的美——无论是书中或者是週遭世界的。

●有关书名

  本书书名看似简单明暸,却有难译之处。这里牵涉到标题的作用与传统,中西并不相同。首先,两方的文字,有彼此所无的元素,例如定冠词即中文所无。原文标题,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若仅就字面意思来看,是「那栋芒果街上的房子」。既不是复数的houses来泛指那条街坊,也不是其中随便一栋(a house),而是The,即特定的一栋。于是其意涵便因为这个定冠词特定指涉而不同。那栋房子正是她住的那栋。代表主角在芒果街的家,代表她在那里渡过的岁月。最后的章节显示,不管过去未来住过多少地方,芒果街在主角的人生的核心地位不容动摇。不但因为那是她住得算最久的地方之一,不但因为那是她个人人生中重要转捩点发生时所住的地方,更因为那也是她家人主要的居住地。而房子与家之一体两面,到了最后也有结合的倾向。更重要的是,中文作品之命名传统与西方并不相同,前者通常必须朗朗上口。因此本译最后以《家住芒果街》为名,以涵盖上述层面。

  若比较与本书同名的第一篇小品,便可知篇名所负功能的差异,亦是翻译必须加入的元素。全书之名称必须顾及原书名唿应全书之作用,故以动态之「家住芒果街」化译the house(特指那栋她与家人同住的房子)为主角的家这个功能,以唿应并涵盖全书的丰富内涵。而第一篇内容主要还是仅止于那栋房子的描述,因此直译「那栋芒果街上的房子」也就恰如其分。

关于「芒果」

  书名里另一个重点便是Mango Street里的水果名称。Street (街道)是象征人间百态汇集处的现成意象,本书这种内容的故事集以「街」入名并不令人意外,这部分只是中规中矩而已。但是加上mango(芒果)这个水果名称,便让书名别具滋味、另有意趣。芒果原产印度,对西方世界来说,是典型的异国水果,主角的故乡墨西哥现今又是重要产地,因此恰能唿应书中人物为墨西哥移民后代之族裔身分。此外,芒果甜中带酸的风味,也极能呈现移民生涯以及青春期少女的人生感受。这两种人都有甜美的期待与梦想,但他们的人生里却有许多酸楚的失望破灭埋伏在路上。

  以上各点虽各有例証,但是其手法绝对不只用在这些例証里,而是随处而发、彼此唿应,形成有机的互动系统。此外,更重要的是,更会因为观者的慧心而有新见。任何评者都不可能用一次批评、一种角度,把一切可能的诠释都涵盖。诠释是读者与作品联手完成的创造过程,而读者有无限种可能。

关于原文及译本中篇名呈现的方式

  《芒果》之所以能在当代小说中脱颖而出,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任何杰出作品必备的条件)就是开创了新的风格与文体。《芒果》的成就之一,如前文所述,是在小说、散文以及诗歌之间,找到了融合三者的新文体。当原书各篇之篇名以这个观点阅读,行其排版的行势里似有若干通则隐隐浮现,让这些篇名似乎转化为一首首似诗非诗的极短篇式的自由体诗歌(free verse)。因此,本译在篇名的处理上,也以中文诗歌极短篇的风格来处理,让篇名除了能表达题旨之外,也能唿应原书行势里自由体诗歌极短篇的风味。译者且不问其行势是否为作者刻意安排的结果,但求读者阅读译本能有阅读原书的美感经验——这自然包括篇名行势中别有诗趣的呈现方式——就算是纯属随机的安排,也是美丽的意外。

  以往各种诗体,必然有一定的韵脚、格律、文本形式等,例如英国式十四行诗基本上有十四行五音步之抑扬格诗行,并押abab/cdcd/efef/gg之韵脚。自由体诗歌这种发源于十九世纪而大盛于二十世纪的诗歌文体,放弃这三个以往诗歌视为必要的元素,而改以行势、文义与声音之交错唿应,来创造诗意、凸显情境。因此诗作往往乍看下,可能类似排列零乱的散文,但是当读者读出每首作品内在自成系统的美感规则之后,往往有不可言喻的顿悟诗趣。如下所列之W. C. 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之名作,“As the cat”,所示,

  As the cat
  climbed over
  the top of

  the jamcloset
  first the right
  forefoot

  carefully
  then the hind
  stepped down
  into the pit of
  the empty
  flowerpot

  猫族优雅却如履冰的特有步态,在读者品悟出行势里的奥妙那一剎那跃然纸上。因此,昔日诗人作诗,这些条件虽如枷锁在身,缚手绑脚,但大诗人却能善加运用以彰显诗意与诗艺,于是枷锁变成了利器。自由体诗人作诗,则为每一首作品量身订制独一无二的体格,但却必须冒着不成诗便成为断碎文字的风险。

  从上列例子,相信读者不难看出本书篇名的安排方式也有类似身影。《芒果》之篇名长短差异甚大,较长的篇名甚至句含数句,如:

  There Was
  an Old Woman
  She Had
  So Many Children
  She Didn’t Know
  What to Do

  首先,显然这么长的篇名,不可能在宽度有限的书页上印成单行,而必须安排成数行。但就散文的修辞以及篇名的形式传统而言,此篇名大可且更当精简成There was an old woman who had so many children and didn't know what to do,而且亦不妨排列成

  There was an old
  Woman who had
  So many children
  And didn't know
  What to do

  但如此省略重覆而似累赘的she并排列为这种行势,便无法产生原书里行势的艺术效果。

  在原书的行势里,立刻浮现的现象至少有三个(读者也许可以看出更多)。其一是第二、四行里的woman与children,不但位置同在行末而唿应,两字还押韵加强此效果。其二是an与so many同为此二行的行首,凸显多与少的对比。其三为第三、五行皆以She领头,强烈对比了老妇的处境(第三行)与心境(第五行)。总而言之,如此行势,不只在纯粹语意的层面上陈述一位老母亲一人要应付许多小孩的情况,更以行势上对比唿应的安排,让其中苦楚进一步凸显而更加深刻。

  较长的篇名又如下列这则,

  Rafaela
  Who Drinks
  Coconut & Papaya
  Juice
  on Tuesday

  同样的,此篇名若是因为过长而必须断行才能安进有限的页宽,大可採用下列行势:

  Rafaela who Drinks
  Coconut & Papaya
  Juice on Tuesday

  或者
  Rafaela who
  Drinks Coconut
  & Papaya Juice
  on
  Tuesday

  但原书的行势读来饶富趣味,其原因至少有二。故事主角的名字Rapaela竟与coconut & papaya这行押了韵,此外这两行里同样有反覆出现的母音(如a与o),凸显主角的个性里,有这两种热带水果风味里的热情,以及她对于它们所勾起的派对气氛的渴望。不过最强眼的安排,莫过于juice这行。此字可指精力,甚至暗示情慾,于是一字成行的极端行势安排,强烈暗示了故事主角无尽哀怨的原因……

  此外,《芒果》的故事,大半是以某一位住在芒果街上的人物为核心。因此,顺理成章,原书中有许多篇名句含他们的名字,每当这种情况发生,篇名的行势基本上如下:

  人名(一行)
  其余内容(一至数行)

  例如上述之莱法耶拉的故事,又如

  Alicia
  Who Sees Mice

  若该篇命名为〈Alicia sees mice〉,则篇名的焦点在于事件本身——某人看老鼠。但若以名词片语的句势,并在行势上让Alice自成一行,再附以形容词子句修饰,则以人物素描为故事核心的人物志风味与艺术企图便十分明显,同理皆适用于这类行势的篇名。

关于英汉对照

  本译本以英汉对照的方式呈现,自然必须谈谈英汉对照的目的为何。表面上答案看似明显——就是为了帮助了解原作的英文,亦即看不懂原文时,看看译文好寻找疑问的答案!其实细究之后,你会发现这种想法似是而非,因为:

  第一,看不懂原文的情况,可分为许多不同的层次:是字词看不懂(这个层次应该查字典,字典会比英汉对照更有用、更准确)、句子看不懂(应该查文法书或语法字典等等,在这个目的下,你会发现翻译常顾此失彼,因为这原本就是个苛求,本来就不可能「全等」于原作的翻译),或者文字都懂,但是表现手法未能引起共鸣而造成不解。

  第二,对于不会发生上列问题的读者(也就是语言能力没问题、有独立欣赏品味能力的读者),试问他们有没有读英汉对照的必要呢?或者,读英汉对照读本会有收获吗?两者的答案都是「有」。只要阅读是为了发掘原作的文学价值与精神养分,为了文学的喜悦与性情陶冶。

  因此,文学作品的原译对照真正有价值的地方,不在语言层面,而在文学欣赏的层面。翻译服侍的不是原作的文字,而是原作本身。两者看似无异,其实根本是两回事——作品的文字,是白纸上印死的记录,任何人看都只能是一样的「文字符号」。但是各别读者读出了什么「作品」,却绝无一样的可能。因为,没有任两个人的诠释会完全一样,而翻译始于诠释,因此,世上并无终极而唯一的原译对照,但是好的原译对照,由于译者把自己的诠释以能独立存在的文学水准呈现,译文本身就是可以独立存在的文学作品,因此能让读者对原作的体会更丰富、感动更深刻。这才是本英汉对照所秉持的翻译理念。

  因此,要让后面这类读者有收获的译本,本身的必要条件是译文本身亦须是能独立存在的作品。这也是本英汉对照努力的目标。当然,英汉对照的译文绝对可能一个「太」小心(或者笔拙),就译成字字意义相符,却造作平庸、风格紊乱的译本,总之,看不出原作为何是好作品、伟大的作品,仅做到(但最多差强人意)字典、文法课本或语法类参考书的分内工作。不过那绝不是本英汉对照的目的与格局。

  弔诡的是,真正有助于学习英文的,绝非停留在服侍原作文字导向的对照本,因为那只能学到破碎而片段的语言,常常读字而失句,或读句而失篇,其英文固然都了解无误,但是轻则读不切意,重者看到的作品其实面目全非。那样的英汉对照,原文跟译文在每个点上固然都如两直线相交(因为做了片面意义的对照),但各自有不同而无关的指涉联想,就如直线相交后便各奔东西一样,结果毫不相干。这样的作法,没有关注到上下文才是字句在现实世界里意义为何的主要关键,不是字典的真空管式的标本意义。因此,过了某个阶段,有必要将语言背后的文化之美浑然一体地吸收体会、有必要让作品如活体生物能在读者心中滋长,才能跳脱字典定义对外文理解的嵌制,才能有层次上的提升,以达到以英文思考如发肺胕般自然,运用英文能有不假思索般流利。

  Last But Not Least.

  有人说该书怎么好像没有结局,有些书评家甚至指出,主角到了书末怎么好像没开悟。其实人生正长,是该让它开尾待续,才是最恰当的结束。本短导也不算是答案,因此各位应该再回头开卷,细品家住芒果街的人生。

作者序
自己的房子

  照片中这个年轻女子就是我,当时正在写《家住芒果街》。这是她的工作室,在她之前的住户如果是家庭,这个房间应该是孩子的卧室。这个房间没有门,只比一个开放式的储藏空间还宽一点而已。不过这里光线充足,位于一楼大门玄关的正上方。因此她可以听到邻居进进出出。她摆这个姿势彷彿刚放下工作小憩片刻,其实在真实人生里她从来不曾在这间工作室里写作。她在厨房里写作,那是唯一有暖气设施的房间。

  这是一九八○年

图书试读

那栋芒果街上的房子
起先我家并不住芒果街。在那之前,我们住卢米斯街三楼,再之前是基勒街。搬到基勒街之前是宝琳娜街,再之前我就记不得了。反正印象中我们常常搬家。每搬一次,家里好像就会多一个成员。等我们搬到芒果街,家里有六个人——老妈、老爸、卡洛斯、奇奇、我小妹奈妮,还有我。

芒果街上所住的那栋房子买的,我们不用付房租给任何人,院子也不用跟楼下的人共用,再闹也不用担心吵到谁,更不会有房东拿扫帚柄敲天花板抗议。不过,尽管如此,那栋房子并非我们原先想要的。

都怪卢米街的住处不能再待下去了。那里多处水管破裂,房东以房屋老旧为由不肯修。我们只好尽快搬家。我们必须使用隔壁人家的浴室,再用空牛奶桶装水带回家用。这也是为什么老妈、老爸要找房子,为什么我们搬进芒果街这栋,一搬就横跨城市,远远住到另一边来了。

爸妈以前总是说,有一天我们会搬进透天厝,真正的透天厝,永远属于我们所有,再也不用每年搬家。我们的房子会有完善的自来水跟管线。房子里会有真正的楼梯间,不是那种穿堂梯,就像电视剧里的房子有的那种。我们会有地下室以及三间以上的浴室,如此要泡澡就不必先通知大家。我们房子会有白墙以及绿树围绕,还有个宽阔的大院子,绿草如茵,不设围篱。就是这样的房子,是每次老爸手握乐透彩券就会跟我们提起的抱负,就是这样的房子,是每次老妈哄我们睡觉时出现在枕边故事里的梦想。

可惜芒果街上的那栋房子,根本不是他们描述的那样。它是栋小房子,红墙,前阶陡狭,窗户小得你以为它们正缩口闭气。砖墙有几处已经剥落,前门严重变形,要用力推才打得开。屋前并没有前院,只有市政府在人行道上栽的四株瘦小榆树。屋子后面有个小车库,我们一时还没买下,以及一个小后院,不过夹在两边房子中间,看起来更狭小。我们的房子里有楼梯间,不过只是普通的穿堂梯,而整栋房子只有一间浴室。大家的浴厕都在这一间解决——老爸和老妈、卡洛斯和奇奇,我和奈妮。

还住卢米斯街时,有一次我学校的修女路过,看到我在街边玩耍。楼下的自助洗衣店因为两天前遭抢用木板封住,店主在板上漆了「别怀疑,我们有营业!」,以免生意跑掉。

妳住哪儿?她问。
那儿,我说着便手指三楼。
不会是那里吧?
那里。她看错了吗?我抬头看她指哪里——没错,是三楼,油漆剥落,窗户被老爸用木板条封住以免我们摔下来。妳不会住那里吧?她的口吻让我觉得自己好卑贱。就是那里,我住在那里。我点点头。

就在那一刻,我明白一定要有自己的房子。真正的房子。一栋可以指给人家看的房子。现在这栋还差得远。芒果街上这栋还差得远。老妈安慰,就住这一阵子而已,老爸则说,暂时委曲了。不过我心里明白,世事难得如愿。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