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伯斯一生都在追求的人格特质
唯有包容与我们不同的人,未来才会更加的宽广。
学会人生必修的成长课,你将清楚的知道:「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第三堂 宽容。抛开怨怼另辟一扇窗-30位宽待他人,用爱贯彻的真实人物
深度採访知名学者 视关怀为天职的李家同
李教授说:「对于误解我的人,我会先检讨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做错的地方,如果没有,再希望别人能接受我的意见,如果不能,也只能抱着宽容的心放下。」
你能为了公义的理想而努力,放下过程中的挫折与磨难,不记仇恨吗?
你能在不顺遂时不怨天尤人,丢弃自怜的念头,奋力向前吗?
让我们从曼德拉身上学到「和解」、李家同身上学到「转念」、刘侠身上学到「不抱怨」。
其实,只要能放下一切埋怨的念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改变,生活一定能过得更多彩。
30位善待他人的代表人物,带你了解关于「宽容」的真谛。
孔子所谓的宽容,是除了自省做一位坦荡无隐的君子之外,更希望人人都能以无私的心助人、爱人,有教无类的面对身边所有人。
畅销作家保罗.柯林斯的宽容,是当医生诊断他的孩子有严重的自闭症时,他开始以自己的专长,重新拼贴出一个更接近自闭症者的样貌。
南非总统曼德拉的宽容,是当他走出囚房时告诉自己:「若不能把悲伤和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被关在监狱中。」
童话之父安徒生的宽容,是在作品的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对人性光辉与良善本质的传达。
阳光基金会创始人陈明里的宽容,是即使全身被三度灼伤,仍能充满热情与行动的能量,为颜面伤残者争取福利。
马偕医院创建人马偕的宽容,是即使面对宗教、文化都不同的台湾人,仍然愿意提供「医疗照顾」,并耐心的化解敌意。
美国前副总统高尔的宽容,是除了祝福竞选对手胜选外,更淡出政坛,开始投入环保工作,并唤起世界对天气变化所带来的危机意识。
企划审订者简介
曾昭旭教授
为淡江大学中文系的专任教授,出版过的书及演讲主题多以探讨「道德」为主,例如:《孔子和他的追随者》、《在说与不说之间─论中国义理学之思维与实践》、《论语的人格世界》、《道德与道德实践》,曾教授同时也是「品格教育推展行动联盟」的成员。
作者者简介
曾文莹
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博士。曾任职华梵大学,台湾科大等校,现任元智、中原、中国科大等校助理教授,在大学开设「哲学与人生」、「论语」、「古典小说」、「现代小说」、「文学鑑赏与应用」等课程。善于将经典转化为现代语言,用传统智慧为人生问题探寻解答。
游嘉惠
国立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毕业。一直觉得文字有感动人的魅力,喜欢阅读,也很有幸能够一直以文字为工作。当过编辑,做过採访,写过企划,还幸运出过书,喜欢认真过生活,喜欢观察形形色色的人物,发现世界的不同面向,喜欢依自己的步调学习和体会人生。採访整理《看见59分的机会》、着有《真诚。莫忘最初的梦想》(春光出版)
【感谢各界人士推荐】
【出版缘起】
学会人生必修的成长课,你将清楚知道「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曾昭旭
【人生必修的成长课3——宽容】
视关怀为天职的李家同 春光编辑室
PART1.包容善待,赏识他人的优点
1.有教无类宽容待人的孔子
每天在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各式各样的人,你能无论对方是谁都能真心付出、宽容以待吗?
2. 三千食客一视同仁的孟尝君
你能否真心善待每一个人并且努力发掘对方的优点、包容无伤大雅的缺点?
3.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
与人相处时,你能否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思考?你可否包容无心的错误、不轻饶恶意犯罪?
4. 提拔人才不计较过往的鲍叔牙
我愿意将个人利益放下,真心推荐一位才学广博的人,提供他发挥的机会吗?
5. 与儿子携手度过毒瘾困境的大卫.薛夫
你能够自觉放下对亲人的期待,不管他做了令我开心还是失望的人生选择,都不改爱他的初衷吗?
6. 与自闭症孩子共同成长的保罗.柯林斯
当你跟所爱的人沟通时,能反省自己待人处世的角度和侷限吗?你能用更开放的态度来理解对方吗?
PART2.不让冤屈磨损心志,重新出发
1. 反对种族隔离的曼德拉
你能为了公义的理想而努力,放下过程中的挫折与磨难,不记仇恨吗?
2. 从宽恕中谋求未来的德瑞克.杜图
当你犯了错,是否能承认错误且真心悔改?当你受了伤,是否能够查明受伤的因果,试着宽恕?
3. 走出羞辱的慕哈妲.梅伊
在受辱经验中,我能化愤怒为力量,去争取公义,而不盲目的暴力复仇吗?
4. 用童话诉说包容之心的安徒生
你是否有雅量包容别人的批评?你是否能不论如何都对自己保有信心,不自我贬抑?
5. 放下仇恨重拾爱人能力的谢炳富
我能把过往的磨难当做考验,坚定心志,增长才能,然后让出空间,让逆境中粹炼的美好进入我的生活吗?
6. 迎向阳光的陈明里
你能打破对表相的憧憬与追求,开发内在的真情,用平凡有限的能力做出有意义的事吗?
PART3.坦然接受自己与他人的不同
1. 不受残疾禁锢的美国总统罗斯福
同理心是伤痛情绪治疗的良药,与人相处时,你能否试图去表达自己的感受?能否去试图理解他人的感受?
2. 帮助受虐儿迈向阳光的戴夫.佩泽
你能试着宽恕伤害你的人,切断与他们的怨怼关系,并以自己的经验帮助他人找到解决之道吗?
3. 五体不满足却乐观自足的乙武洋匡
你能否将他人的「特殊」看待成「特别」,然后彼此尊重?
4. 照亮生命之光的周大观
当生命出现阴霾,当人生有了苦涩,你能不能去回想美好和光明?
5. 接受生命不气馁的刘侠
遇到病痛、挫折的时候,你会接纳自己,并且坚定意志,勇于面对挑战吗?
PART4.将心比心,不强迫他人接受自己
1. 化干戈为玉帛的蔺相如与廉颇
当你面对别人诚心的反省,你是否能够试着一笑泯恩仇?
2. 破除异国歧见宽大为怀的马偕
你可以用理解对方、关怀对方的态度,耐心化解彼此的歧见吗?
3. 以爱超脱疾病黑洞的霍金夫妇
当你希望别人同理你的感受,你是否也能先敞开心胸去体会别人的感受,而后保持良好沟通?
4. 面对真相拯救暖化危机的高尔
当你犯了错,你会选择强辩还是勇于承认?当你的朋友犯了错,你会选择劝勉还是批评责难?
5. 从改变世界到改变自己的史帝夫.贾伯斯
当你一无所有时,你能不埋怨他人,重新审视自己的优缺点,并借由这些收获而再次出发吗?
6. 从认同危机阴影中挣脱的艾瑞克森
当你发现原本的信念有了变化,能否放开执念,重新修正信念回归平衡,而不因愤怒与憎恶造成扭曲?
PART5.宽大心胸,不为己私无悔为人
1. 以仁行医的文学家赖和
我可以秉着热情帮助他人,看见不公平、不义的事便勇敢发声吗?
2.回馈乡里的徐傍兴
你懂得真正的富有不是将成就佔为己有,而是乐于分享吗?
3. 善待乞丐改变困境的施干
我能从「爱己」扩及到「爱他」,明白促进社会的幸福就是保障自己的幸福吗?
4. 用爱疗癒世人的德蕾莎修女
你能在无论处在多安逸的生活中时,都还记得关爱旁人吗?
5. 苦中作乐从灰烬中站起的法兰克.麦考特
你能在面对困境时立刻从中爬起吗?你能在他人和你持不同意见时专心倾听吗?
6. 无私奉献于科学研究的居里夫人
当生命不断为你带来苦难,你是否能引领自己从悲伤与沮丧中走出,以坚毅的努力和宽容的态度,为自己寻找到更多的出路?
7. 期望达成无贫社会的银行家尤努斯
你是否愿意运用智慧宽待他人,提供机会给需要帮助的人?
名人格言——宽容
编辑室的话
人生必修的成长课
第三堂 宽容。抛开天生残缺,奋勇向前—视关怀为天职的李家同
每个人生下来并不能自己决定家境、外表、智慧,与其埋怨这些命定的、自我无法掌握的事,不如放下抱怨,将逆境化为前进的力量。
当然,每个人选择的方式不同,有人听到不同意见的人会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立场,有人遇到诬陷的事情会用尽方法澄清,有人面对不公平的事会大声疾唿,但在争取自我权益的当下,你真的获得真理了吗?不是每个人都是伟人,都能像曼德拉一样面对冤枉还选择原谅,但或许我们可以选择继续做自己,不要让这些负面的力量阻挡我们原本想走的路,只要用宽容的心看待每一件事物,你会发现所有的不顺遂都可以因为你的努力而改变。
我们〈人生必修的成长课〉第三堂讲的主题是「宽容」,也就是当别人的意见和你不同时你愿不愿意包容,当你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时你愿不愿意原谅。「放下,所以得到」,就让我们从博幼社会福利基金会董事长李家同的访谈中,了解关于「宽容」的真谛。
关怀弱势是天生的使命
所谓原谅,就是心中不能有仇恨,所谓宽容,就是要抛开自己不能掌握的事,没有人喜欢贫穷,也没有人喜欢因为无法掌握的命运而影响自己的路。长期关怀弱势的李家同教授认为,人本来就应该要怀有宽容的心,心中不能怀有仇恨,这也是他长期关怀及帮助弱势学生的原因。
或许我们会好奇,是什么原因让李教授特别关怀弱势学生,是因为曾经在生活中有遇到类似经验吗?李教授很直接的说,完全不是。他不是出生于弱势家庭,会特别关怀弱势学生,完全是因为他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看到许多因为家境而被迫放弃学业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因为经济压力需要工作,念书对他们来说是奢侈的事,就算勉强念完了义务教育,也会因为没有学费或忙于家中事务而无法继续升学,当然,如此选择的工作也不太容易能为他们带来较好的物质生活,贫穷的循环就一直发生在他们身上。
而李教授成立博幼社会福利基金会的目的,就是希望能终结这样的循环,借由教育让弱势家庭的子女有正常的读书机会,抛开「我註定无法完成梦想」的怨念,让教育为这些孩子带来希望。
帮助受刑人得到宽容
除了关怀弱势学生之外,李教授长年来特别关怀曾经犯过错的受刑人,曾有已经被判死刑的受刑人在行刑之前写了一封信给李教授,不但对于自己做的事情感到悔悟,并且完全不怨恨法律所加诸给他的制裁,甚至还鼓励李教授,希望他继续关怀在狱中的受刑人,让这些人知道这世界上还是有人肯原谅他们,并借由「阅读」反省自己所做的事,并让他们的悔意有一个抒发的出口。
不仅如此,李教授对于盲人等身心残障的朋友也特别关心,还参与制作他们学习的教材内容,让每个人都有学习的机会,因为他认为,唯有「读书」能给予所有生命发光的契机。即使在执行的过程中难免会有阻碍与辛苦的地方,但他却说,不是做每一件事都一定会成功,试想,耶稣一生宣扬教义、教人为善,直到他死后才有人将他所体悟的真理传颂出去,所以,当你愿意不看成效的去做你认为对的事情时,即必须放下当下所得到的回应。
当受到误解时也能微笑以对
「对于误解我的人,我会先检讨自己。」李教授说,因为自己的直言不讳,让他常遭致外界误解,当我们问他如何面对时,他表示,他完全不想解释,因为,听到不同于自己的声音时,只要先检讨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做错的地方,如果没有,再希望别人能接受你的意见,如果不能,也只能抱着宽容的心放下,因为毕竟不是每个人对每件事都拥有相同的意见,只要做你想做并且是对的事情,即不用害怕被误解。
就是这样宽容的心让李教授持续从事关怀弱势的事业,我们也希望读者们能学习这种「宽待他人、用爱贯彻」的理念,运用在所有的事情上。让我们从接下来30位代表「宽容」的人物身上看到放下后得到的快乐。
这是一本让我久久不能平静的书。它所呈现的“宽容”,不是那种无关痛痒的敷衍,也不是那种被迫的隐忍,而是深入骨髓的理解与接纳。我被书中一些人物的经历深深地震撼了。有一位曾经遭受了难以想象的背叛的女性,她本可以沉沦在痛苦和怨恨中,但她却选择原谅,并积极地投入到帮助其他受害者走出阴影的公益事业中。她告诉我,原谅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能重新获得自由,不再被过去的伤痛所束缚。她的身上,闪耀着一种即便经历风雨,依然能绽放光芒的生命力。 我特别喜欢书中的一个比喻:宽容就像打开一扇新的窗户,它能让我们看到更广阔的天空,而不是一直盯着那扇紧闭的、充满裂痕的旧门。这个比喻非常形象地概括了宽容所带来的解放感。读完这本书,我开始反思自己生活中那些不愿放下的怨恨,那些耿耿于怀的小事。我意识到,这些负面情绪就像是沉重的枷锁,它们限制了我的视野,也剥夺了我体验美好事物的能力。这本书鼓励我去尝试放下,去看到那些被我忽视的善意和可能性。它不是简单地说“你要宽容”,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宽容的真实力量,以及它能够为我们带来的心灵的成长和自由。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剂心灵良药。在快节奏、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容易被怨怼和不满所困扰,却很少停下来思考如何才能真正地走向平和。这本书正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它通过30位真实人物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宽容的多种维度和深刻内涵。我特别被其中一位曾经遭受过重大挫折的艺术家所打动。他失去了创作的灵感,也承受了巨大的经济压力,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选择了一种全新的方式去面对生活,甚至将自己曾经的痛苦转化成了艺术作品,并从中获得了新生。 作者在描述这些人物故事时,非常注重细节的呈现,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能够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波澜起伏。这些故事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充满智慧和力量的生命体验。它们向我们证明,即使面对最艰难的境遇,我们依然可以选择用爱去回应,用宽容去化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宽容,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它能够帮助我们打破内心的藩篱,拥抱更广阔的世界。我推荐这本书给每一个在生活中感到迷茫、困惑,或者渴望获得心灵平静的人。它会给你带来启发,也会给你带来力量。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作者巧妙地将现实的残酷与人性的光辉结合在一起,勾勒出了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在战争中失去了家园和亲人的老人,他没有选择仇恨,而是积极地参与到社区重建工作中,用自己的双手为那些同样受苦的人们搭建庇护所。他的眼神里,没有绝望,只有一种坚毅和希望。他用行动证明了,即使生活给予了最沉重的打击,人性中依然可以蕴藏着无穷的善意和力量。 这本书让我明白,宽容并非遗忘,而是包含着智慧的接纳。它不是让我们去忽视伤害,而是去理解伤害背后的原因,去看到施与者也可能是一个受害者,或者在某种困境中。这种理解,能够帮助我们超越狭隘的个人情感,看到更宏大的生命图景。作者在叙述中,非常注重人物的心理刻画,让我们能够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挣扎、痛苦,以及最终的释然。这种深入的描绘,让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温度和生命力。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人性的理解又进了一层,也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了更平和的心态。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宽容”这个词的含义。之前,我总觉得宽容是对伤害的忍耐,是对不公的妥协。但通过这些真实的人物故事,我看到了宽容更深层次的意义:它是一种选择,一种积极的、充满力量的选择。比如,有一位医生,他用尽全力去救治一位曾经伤害过自己亲人的病人,即使明知风险巨大。他不是为了得到病人的感激,也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医术,而是出于一个医者最基本的职业操守和对生命的尊重。他的行为,就像在黑暗中点燃了一盏灯,照亮了那些被仇恨蒙蔽的眼睛。 书中的很多故事都充满了戏剧性,但它们都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者没有刻意去美化人物,也没有回避他们内心的挣扎和痛苦。正因为如此,这些故事才显得格外真实,格外打动人。我尤其欣赏作者的叙事方式,她用细腻的笔触,捕捉到了人物微妙的情感变化,让我们能够感同身受。我仿佛能听到他们的叹息,看到他们的眼泪,也能感受到他们最终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力量。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宽容,更是关于生命的韧性,关于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联结。它让我相信,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我们依然可以选择用爱来温暖世界,用宽容去化解矛盾。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它会是一本说教式的读物,教导我们如何“原谅”和“放下”。然而,翻开第一页,我就被深深吸引了。作者并没有用枯燥的理论去阐述宽容的意义,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真实的人物故事,将宽容的力量娓娓道来。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有的是在经历巨大伤痛后选择原谅施暴者,有的则是在逆境中用善意温暖他人。 我尤其记得其中一位母亲的故事,她的孩子不幸遭遇意外,而造成这一切的,是另一个年轻的生命。在旁人看来,她的痛苦和愤怒是理所应当的,要求她原谅几乎是一种残忍。但这位母亲,在经历了撕心裂肺的悲痛后,却选择了走向那个年轻人的家庭,不是为了指责,而是为了送去一丝安慰。她说,我知道失去孩子有多痛苦,所以我不想让另一个家庭也承受同样的绝望。那一刻,我的眼眶湿润了。她没有否认自己的痛苦,也没有回避现实的残酷,但她选择了一条更艰难、也更充满光辉的道路。这种超越个人情感的善意,让我看到了人性中最坚韧、最动人的一面。这本书让我明白,宽容并非软弱,而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能够打破仇恨的循环,在废墟之上重新播撒希望的种子。它让我反思,在生活中,我们有多少次被狭隘的情绪所困,错过了与他人和解、与自己和解的机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