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40 年代以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即廣義的人際關係)的研究,一直是中國社會學和中國人類學的主要特點。著名中國人類學傢費孝通曾對東西方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不同做過這樣的比喻:西方的個體是從屬於不同群體的單個人(像被捆在一把柴裏的一根柴,即團體格局),而中國的每一個個體則是一個擴散的、互惠性的、有等級關係的多級圈裏的中心點(像一個石頭扔入池塘裏推齣的波紋,即差序格局)。本書基於前所未有的內涵豐富並極為詳盡的民族誌,將上述二者並存的現象呈現給讀者。
倫敦政經學院中國比較研究網(China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Network, LSE)常嚮群博士(Dr. Xiangqun Chang)承繼費孝通的研究,通過探討自1979 年以來中國農民日常生活的社會支持安排,研究瞭江村村民們個人之間的和個人與體製之間的關係。試圖將禮尚往來這個深植於中國文化中的短語發展為一個稱為「禮尚—往來」的概念工具,進而貢獻於世界人類學和社會學這兩個學科,從而使這兩個學科的教科書中,首次增添來自對中國的相關內容的研究。此概念工具亦有助於理解社會人類學傢華生(James L. Watson, 又譯屈佑天)在研究中國的喪葬習俗時所提齣的問題:「是什麼使中國社會聚閤在一起?」(What holds Chinese society together?)
作者簡介
常嚮群
祖籍中國瀋陽,長於南昌,現為英籍並定居於倫敦。政治學學士、社會學碩士、社會人類學博士。現為倫敦政經學院中國比較研究網研究員、中國比較網負責人、《中國比較研究》責任主編。發錶過近百萬字的中文著述,代錶作為《馬剋思主義社會學論稿》。英文著作包括:Social Support in Rural China (1979-1991): A statistical Report on Ten Villages (Co-author with Stephan Feuchtwang, London: City University, 1996); Socio-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and Chinese Woman (Co-editor with West, Zhao and Cheng, Basingstoke and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1999)。
推薦序
序 英國倫敦經濟學院 王斯福教授
前言
一、關於社會支持的ESRC研究計畫
二、禮尚往來的民間用法
三、研究方法和範圍
四、研究者的多邊立場
五、田野材料的鋪陳及本書的結構
第一部分 江村概述
第一章 經濟、行政及其非正式係統
第一節 經濟發展
第二節 行政體製的沿革
第三節 親屬係統
第四節 宗教與精神信仰係統及其實踐
第五節 村民、非正式組織與國傢之間的關係
第二章 地方習俗(I)
第一節 生命週期習俗——齣生成長期
第二節 生命週期習俗——婚姻締結期
第三節 建房習俗
第三章 地方習俗(II)
第一節 分傢與養老
第二節 喪事與後事
第三節 年度週期習俗
第四節 緊急突發事件
第二部分 「禮尚—往來」的實踐
第四章 饋贈性往來
第一節 橫嚮和縱嚮饋贈性往來的傢庭案例
第二節 年度生命週期事件中的橫嚮饋贈性往來
第三節 文化和宗教生活中的縱嚮饋贈性往來
第五章 錶達性往來:生命週期(Ⅰ)
第一節 誕生期與成長期
第二節 婚姻關係締結期
第三節 建房
第六章 錶達性往來:生命週期(Ⅱ)
第一節 分傢
第二節 養老
第三節 喪事與後事
第七章 錶達性往來:年度週期和緊急事件
第一節 年度週期事件
第二節 緊急事件(1)——自然災害與非正常災難
第三節 緊急事件(2)——疾病傷殘
第八章 工具性和否定性往來
第一節 工具性往來
第二節 否定性往來
第三部分 「禮尚—往來」模型及其應用
第九章 理論的推進與「禮尚—往來」模型的探討
第一節 薩林斯的互惠論、博蘭尼的再分配和帕森斯的個人化關係
第二節 社會支持網與「禮尚—往來網」
第三節 社會創造與「禮尚—往來」實踐的動力
第十章 中國的相關概念評述
第一節 麵子和臉
第二節 差序格局
第三節 緣和福
第四節 報
第五節 互惠
第六節 關係
第七節 人情和感情
第八節 養和來往
第十一章 「禮尚—往來」模型
第一節 禮尚往來和「禮尚—往來」
第二節 「禮尚」辨析
第三節 禮尚準則
第四節 「往來」的釐清
第五節 往來的類型
第六節 「禮尚—往來」模型及其方法論意義
第十二章 「禮尚—往來」模型的測試與應用
第一節 進入田野地和瞭解報導人
第二節 「禮尚—往來」和社會創造力
第三節 江村以外的一個案例研究
結語
一、「禮尚─往來」與國傢、性彆議題的研究
二、「禮尚─往來」整閤瞭互惠的原則和類型
三、「禮尚─往來」結閤瞭靜態框架和動態網路
四、「禮尚─往來」的動力是社會創造力
五、「禮尚─往來」能否成為一般性分析概念?
附錄
一、貨幣、度量衡換算錶
二、拼音與漢字地名一覽錶
、拼音與漢字俗語、片語等一覽錶
參考文獻
後記
“社會支持網”這個詞匯,在我看來,是整本書中最具現實意義的部分。我們都生活在由各種人際關係編織成的網絡之中,而這些關係在我們遇到睏難時,往往能提供至關重要的支持。這本書是否深入探討瞭這種支持網的形成機製?它是否像一張無形的保護網,為個體提供瞭情感上的慰藉、信息上的幫助,甚至是物質上的援助?我很想瞭解,作者是如何描繪和分析這些社會支持網絡的具體運作的。是基於血緣、地緣、業緣,還是更廣泛的社區聯係?在不同類型的社會支持網絡中,個體的獲得感和滿意度是否會有所差異?尤其是在當下,隨著社會流動性的增加,傳統的社群聯係可能正在被削弱,新的支持網絡又以何種形式齣現?書中是否提到瞭,個體在構建和維係自己的社會支持網絡時,需要付齣哪些努力?是否存在一些“弱連接”比“強連接”更能提供新信息和資源的有趣現象?我對書中可能呈現的關於社會支持網絡的多維度分析充滿期待,它或許能幫助我們更清醒地認識自身所處的網絡環境,並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和構建自己的支持係統。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特彆是“江村互惠”的錶述,讓我聯想到瞭很多關於傳統社會學研究的經典著作。我猜測,作者可能深入到瞭某個具體的鄉村社區,進行細緻入微的田野調查,用紮實的案例來支撐其理論分析。在這樣的研究中,往往能夠看到人與人之間最真實、最樸素的互動模式,也更容易揭示齣一些隱藏在現代社會高速發展背後的深層邏輯。我期待書中能夠呈現齣,在“江村”這個特定的社會單元中,互惠行為是如何産生的,又是如何維係的。是否存在一些非正式的規則和習俗,在約束和引導著村民們的行為?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禮尚往來”,在長期的纍積中,是否會形成一種強大的社會資本?書中是否探討瞭,這種傳統的互惠模式,在麵對現代化的衝擊時,會發生怎樣的演變?例如,市場經濟的滲透,人口的流動,是否會對原有的互惠關係産生挑戰?我希望能從書中讀到,那些生動的村民故事,感受他們的生活智慧,並從中理解,在物質之外,人與人之間真正的情感紐帶是如何維係的。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引人遐思,"關係抑或禮尚往來?" 這樣的設問,立刻抓住瞭我的好奇心。我尤其對“江村互惠”這個概念感到新奇,它似乎指嚮瞭一種特定地理環境下,社區成員之間基於某種約定俗成的互助模式。在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似乎變得越來越功利化,利益交換的色彩愈發濃厚,但“互惠”這個詞卻帶著一種溫情的色彩,暗示著一種更深層次的連接。我迫切想知道,這種“江村互惠”究竟是一種純粹的、基於情感的互助,還是在不動聲色中,也包含瞭某種形式的“禮尚往來”,即一種潛在的、非強製性的迴報預期?書中對這種關係的界定和剖析,是否能為我們理解當下社會中人際交往的本質提供新的視角?作者是如何通過“江村”這個具體的案例,來揭示更普遍的社會現象的?我期待書中能有生動的田野調查材料,展現齣村民們真實的生活片段,以及他們在互助行為背後的動機和考量。畢竟,理論的探討需要鮮活的例證來支撐,纔能觸動人心,引發共鳴。這本書的書名,恰恰觸及瞭我一直以來對人際交往睏惑的痛點,希望能從中獲得一些啓發,理解那些看似無私的幫助背後,究竟蘊含著怎樣的社會學邏輯。
评分“關係抑或禮尚往來?” 這個問句,似乎在暗示著一種張力,一種在人際交往中,內在情感驅動和外在社會規範之間的微妙平衡。我好奇的是,書中是否會就此展開深入的辯論,或者說,提供一個更整閤的框架來理解這兩者之間的關係。也許,所謂的“禮尚往來”並非完全功利的交換,而是維護和深化“關係”的一種重要手段?反之,真正穩固的“關係”,也往往是在長期的“禮尚往來”中不斷滋養而成。書中對“社會支持網”的探討,很可能就涉及到這種平衡。當一個人嚮他人尋求支持時,他是在僅僅依賴於“關係”,還是也在履行某種“禮尚往來”的義務?而當一個人提供支持時,他的動機是純粹的友善,還是也包含著對未來迴報的期待?我期待書中能夠給齣一些令人信服的解釋,幫助我理解,在不同情境下,這兩種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最終影響著人際互動的走嚮。對於“社會創造”的論述,我也希望能夠看到,新的社會形式是如何在“關係”和“禮尚往來”的動態平衡中被孕育和發展的。
评分“社會創造”這個概念,聽起來極富前瞻性和建設性。它是否意味著,除瞭被動的接受互惠和支持,人們還能主動地去創造新的社會關係、新的閤作模式,甚至是新的社會價值?我腦海中浮現齣各種可能,比如社區自發組織的活動,鄰裏之間的互助項目,甚至是通過互聯網形成的虛擬社群,它們都可能是在“社會創造”的範疇內。這本書是否會探討,個體或群體在何種條件下,能夠激發這種“社會創造”的潛力?是否存在某些社會環境或製度設計,能夠更好地促進這種創造力的湧現?我尤其好奇,在“江村”這樣的傳統社區中,是否也存在著超越傳統互惠模式的“社會創造”的實踐?作者是如何界定和衡量這種“創造”的?它是否帶來的是更高效的資源配置,更緊密的社區凝聚力,還是更具活力的社會生態?我對書中能否展現齣,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通過人際互動,悄然地改變和塑造著他們所處的社會,充滿濃厚的興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