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条铁道旧线旅行地图大公开
■ 一览旧山线蒸汽火车、太平山蹦蹦车、溪湖糖厂火车原始风貌
■ 带您遍游东丰、后丰、草岭铁马道,阅览铁道百年历史
台湾铁道历史欢庆百年,台湾旧山线(丰原=胜兴)也开始复驶,许多铁道废线经过活化后,成为铁马道、观光小火车或是纪念公园,变身为容易亲近、适合全家一起出游健行的景点。
想知道全台湾究竟有几条铁道自行车道吗?
想知道全台湾有哪几条铁道正行驶着蒸汽小火车吗?
铁道迷、非铁道迷都不能错过这本最详细的铁道旧线旅行地图。
※收录台湾38条台湾铁道旧线,包括糖业铁道、北铁、林铁、煤铁
台湾铁道已有百年历史,你知道最鼎盛之际,台湾曾同时存在上百条功能各异的铁道吗?
能想像除了常搭乘的台铁外,还包括:糖业铁道(如溪湖糖厂)、林场铁道(阿里山铁道)、盐场铁道(七股盐场铁道)、(金广)山铁道(金瓜石线)、运煤轻铁(新平溪煤矿)等特色铁道吗?
※不只看热闹,更是看门道的深度铁道旅行
你知道东丰、后丰铁马道前身可是火车铁道吗?你知道享誉全球的阿里山小火车,可是为了运送珍贵的桧木下山吗?你坐过溪湖糖厂观光小火车,可知道你正坐在运送甘蔗的车箱上吗?这本足迹遍布全台湾的铁道旧线旅行地图,以铁道功能分篇章,分为11篇,带您细细品味最深度的铁道旅行。
※最齐备的铁道指南
每条铁道旧线都有完整的记录,包括铁道通车日和停驶日,以及轨距尺寸,并详细刊载运行历史和现况,更详列沿线景点和交通讯息。是铁道迷不容错过的珍贵铁道指南。
作者简介
古庭维
延平中学初中部、高中部毕业,台大微生物与生化学研究所硕士,曾任台大火车社第26任社长,并自2006年起担任《铁道情报》杂志总编辑。自幼即喜欢搭火车、看风景,对不知延伸何方的神秘铁道尤感兴趣,日后带着解答童年疑惑的心情,本着眼见为信、不凭空瞎猜的原则,亲身踏查无数废线遗迹。
邓志忠
1977年3月于台南市出生,在台中大甲长大。台中二中、海军军官学校、国防大学海军指挥参谋学院毕业。现服务于海军舰队,喜欢铁道各种事物,现任「中华民国铁道文化协会理事」,曾任「铁道情报」总编辑,目前定期在《铁道情报》杂志发表旧线迹踏查专栏,日本铁道迷曾称「台湾铁道旧线迹踏查的第一人」。
【推荐语】值得珍藏的旧铁道地图 吴念真等联合推荐
【作者序】拼凑台湾旧线完整地图 邓志忠
【作者序】拓荒的先驱──台湾旧铁道 古庭维
01台北都会通勤圈
A.台北的铁道印象──淡水线
B.坐火车到碧潭的惬意──新店线
02台铁干线改线段
A.超人气旧线迹──旧山线胜兴段
B.老街的见证──老湖口旧线
C.洄澜海风相伴──旧花莲港铁道
D.旧东线越岭路──中兴改线段
E.悠游纵谷油菜花田──安通改线段
03水利工程铁道
A.恩泽千万人──嘉南大圳工事铁道
B.台湾工业现代化之母──日月潭工事铁道
04盛极一时的港都铁道
A.台湾头雨港铁枝路──基隆临港线
B.海洋都市铁枝路──高雄临港线
05铁道变身铁马道
A.大甲溪畔绿廊道──东势线
B.穿越都会与田园──神冈线
C.山洞与铁桥的亲身体验──旧山线后丰段
D.太平洋战争的见证──中油嘉义溶剂厂线
E.丢丢铜仔历史现场──草岭隧道
06基隆河黑金传奇
A.产煤裕国──瑞三(金广)业
B.平溪黑金发源地──石底煤矿
C.体验矿场风情──新平溪煤矿
07北海岸黄金传说
A.通往悲情城市──基隆轻铁瑞芳线、金瓜石线
B.黄金的故乡──金瓜石(金广)山铁道
C.最美丽的海岸铁路──金瓜石线与深澳线
08迎着海风的盐场铁道
A.台湾盐业发祥地──七股盐场铁道
B.盐铁的最后舞台──布袋盐场铁道
09林场铁道与运材铁道
A.现代化林业之始──阿里山林场铁道
B.最大的林场──太平山林场铁道
C.大甲溪畔的运材线──八仙山林场铁道
D.缆车直达天际──东部运材铁道
E.难忘的轻便车──乌来台车轨道
10挥别糖香的糖业铁道
A.糖铁复活先声──乌树林糖厂铁道
B.糖业铁道重镇──新营糖厂
C.明治宝库──蒜头糖厂
D.蒸汽五分车原乡──溪湖糖厂
E.糖业铁道发祥地──高雄糖厂铁道
11老骥伏枥铁桥新生命
A屏东玄关──下淡水溪桥
B.远东第一──西螺大桥
C.最老铁桥──虎尾溪桥
D.糖铁最长桥──复兴桥
作者序
拼凑台湾旧线完整地图
邓志忠
如果你有机会翻开台湾的古地图,从山滨到海边、从城市到乡村,到处都铺设了各种用途的铁道路线,常会惊讶地说「原来这里以前也有铁路啊!」,如果再有机会你可以按图索骥地来到现场,不难发现多多少少都可以找到这些消失铁路的蛛丝马迹,这就是「铁道旧线迹踏查」,若能加上旧地图、旧照片、当地居民访问的佐证,与卫星空照、GPS定位等等现代科技的协助,一条早期铁道的印象便由此拼凑起来,这就是铁道旧线迹踏查的乐趣。其实旧线迹踏查不仅仅是寻找旧铁路经过地点的痕迹而已,还包含了对这条铁路的历史与人文纪录,因为铁道是人类产业文化的一环,常常和地方的繁荣经济与历史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我们审慎考究这些已经消失的铁道地图时,绝对会从中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唸书时尝试着探索台湾其他的铁道路线,后来发现除了台铁火车,阿里山森林小火车与南台湾纵横交错的糖厂铁道更是有趣,于是陷入无法自拔的境界,放假时常背起相机探寻台湾每个有铁道的地方。后来在不满足于搭火车、拍火车的心境下探索你能知道或不知道的任何一条铁路,自己的心中总认为「当你对某件事有兴趣,就会想要更深入了解背后的历史!」在追火车之后,便开始循着旧地图,找寻台湾所有消失的铁道。从十几年前探查月眉糖厂甲后线开始,我探访了台湾各处的铁道旧线,不但重新开启了那些尘封已久的轨道记忆,也惊觉原来宝岛台湾有那么多美丽的风光与人文之美,而在过程中也认识了许多朋友与志同道合的铁道迷,古庭维就是其中一位,从收集名片式火车票开始,一起合作写铁道文章,也先后担任了「铁道情报」杂志总编辑,而且还发现许多我们除了铁道之外的共同兴趣(例如我们都喜爱生物与古典音乐),最重要的是这本书的催生!
台湾的铁道环境一直在变化,而且变化的相当快速,从我喜欢铁道的当时,正处于台湾的铁道大拆特拆时期,台铁的许多铁路支线与工厂侧线、台糖铁路、盐业铁路等,都是在我研究铁道的黄金十年所拆除,这与当下的政策有极大的关联,不过这几年台湾轨道环境稍微有不同的氛围,大家开始意识到铁道的方便性、环保性与娱乐性,高铁、高捷与许多连络支线的兴建与通车。在这本书截稿时旧山线的复驶还让我与古庭维讨论相关章节的调整,但是那种心情是喜悦的,毕竟大多数喜爱探访旧线的铁道迷,心中一定会梦想这些消失的铁道能有天再次重现世人眼中。
虽然我十几年来的探查结果曾经陆续在「铁道情报」与「铁道旅行」杂志上发表过,但那些都只是凤毛麟角而已,仍然有许多路线文章尚未发表,这本书可以说是集合我们两个人探查研究的菁华,不过限于篇幅与出版导向还是无法将我们踏查的成果全部刊出,实为遗憾!希望能借由读者的支持与鼓励,再次感动出版社,能有机会再将其他的踏查成果付梓。
能完成这本书除了古庭维与主编惠雅姐协助外,还有许许多多曾经帮助我、鼓励过我的朋友与师长,原谅我因为篇幅无法一一列出,但没有你们就没有这本书。
作者序
拓荒的先驱──台湾旧铁道
古庭维
翻开世界各国的开发历史,不论一世纪前的列强、被殖民国,或现在的新兴都市、国家,铁道永远都是一个地区进行开发的钥匙。台湾的铁道,最早可追溯至1870年代,八斗子官煤井的开採;而串联城镇的干线铁道,则是1890年代完成的北部路线。不论这些大小铁道是否真正堪用,它们无疑都扮演了开发拓荒的先驱角色。宝岛台湾,物产丰隆,日本时代政府积极开发各项资源,铁道永远都是最好用的一把金钥。大者如全岛乡镇之串联,小者如一条矿坑道,各种铁道因应而生,由最细处扩展至整个国家,形成绵密、强有力、有效率的运输系统。不论矿业、糖业、盐业、化工业乃至于林业,只要以现代化之管理方式开发,就少不了铁道的帮忙,差别仅在规模和设备而已。常有人说台湾是铁道王国,不如说那是台湾在气候、地形、地质上得天独厚,才拥有如此美妙之土地,才使得几千、几百年来的先住民、新移民,都能享用到宝岛甜美的资源。
既然在这个国家的发展过程,铁道是不可或缺的角色,那么阅读铁道历史,也等于浏览台湾近代史。「废线迹踏查」是铁道趣味中,相当特别的一项,讲求史料蒐集与实地探访。从小,我就对铁路干线上分歧而出的支线深感兴趣,漂亮圆弧的远端,消失的尽头,究竟通往何方。幸运地,当我有能力开始研究这些废铁道时,铁道趣味界已有许多前辈立下基础,同时也进入网路时代,更多数位化的资讯,更便利的交流管道,甚至查询系统,在在满足了我的童年愿望。曾听过有些人对废线踏查的看法,认为钻研逝去事物,冰冷无趣,完全不能与运行中的大小火车相提并论。但我认为,这不仅是寻找废铁道残迹而已,在实地了解人文风貌、产业发展过程中,重回时光隧道,置身于历史溯源的轴线上,其实是热爱这片土地、这个国家的态度。
能参与这本书的构成,当然得感谢晨星出版社徐姊的耐心,还有邓兄的引荐。我们兴趣相像,收集车票、追逐糖铁、到荒郊野外踏查,结识十余年,原先各自努力,最后共创此作。最要感谢父母亲,父亲从我读中学起,时常开车带我四处走访台湾,经营出版的母亲则让我从小耳濡目染,都对我的铁道研究帮助极大,希望您们没有后悔。感谢台大火车社郑铭彰、黄智伟、洪致文、谢廉一、江易原、杜怡和、杨森豪、刘文骏等学长的鼓励及分享、「出草」时的接应;林佳庆、郑安佑、张心怡、陈思铭无数次的同行;交铁会李宇晨、李启源、高中麻吉王恭鹤及邻居蔡贵美阿姨提供南部住宿地点;历史调查同好蔡宜儒前辈、游富杰、黄伟嘉,给予极多建议和指导;古仁荣、林志明、张圣坤等前辈提供珍贵收藏或写真,使本书增色不少;崔祖钖、丁彦中、周俊男在登山方面的协助,没有他们,就没有历险拍到的林铁遗迹。要感谢的人真的很多,遗漏在所难免。
此作耗时数年才完成,过程中曾忍痛删去许多章节,但期能抛砖引玉,增进同好分享。不论您是否为火车迷,这些铁道及产业历史现场,都值得实际走访体验。本书即将付梓之际,带着岚山索道现况照片拜访古仁荣先生,听着老前辈娓娓道来当年盛况,感念时代的变化,我也不禁思考,遗迹只会变多,这些土地的故事,是否能传承下去呢。
这本《台湾旧铁道散步地图》简直是为我量身打造的!作为一个从小在台湾长大,却因为工作生活而疏于探索家乡美景的人,这次终于有机会重新拾起对这片土地的眷恋。我一直觉得,台湾的山川河流固然壮丽,但那些承载着岁月痕迹的旧铁道,才真正蕴藏着最温情、最有人情味的故事。每次看到那些已经停驶的铁轨,我都会想象当年列车呼啸而过的景象,那些曾经繁忙的车站,是否也承载过无数离别与重逢的画面?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一位资深老友,带着我穿梭回那些缓慢而美好的时光。我迫不及待地想跟着地图的指引,去寻找那些隐藏在村落、田野间的旧铁道遗迹,用双脚去丈量它们的长度,用眼睛去捕捉那些被时光打磨过的色彩,用耳朵去聆听风在铁轨上低语的故事。我尤其期待书中对于那些鲜为人知的小站的介绍,比如那些只剩下残垣断壁的月台,或是被野草吞没的轨道,它们一定有着最纯粹、最动人的历史。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地图,更是一把钥匙,开启了我与台湾旧日时光的对话。
评分说实话,我一直对“铁道旅行”情有独钟,但对于台湾的旧铁道,却一直停留在模糊的印象中。很多时候,我只能零散地在网络上看到一些片段,缺乏系统性的了解。这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台湾旧铁道散步地图》,简直是如获至宝。它不仅仅是一份地图,更像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向导,为我提供了详尽的资料和路线建议。我最看重的是它将地图与历史、文化、自然相结合的呈现方式,让我能够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和欣赏这些旧铁道。书中关于旧铁道在台湾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与当地社区紧密相连的描述,让我对这些“沉默的巨人”有了更深的敬意。我甚至开始想象,沿着这些旧铁道,是否能找到一些隐藏在山林间的秘境,或是充满怀旧风情的古老聚落。这本书激发了我深入探索台湾腹地、感受在地文化的渴望,让我觉得,每一次的“散步”,都能发现新的惊喜和故事。
评分在我看来,每一条废弃的铁道都承载着一个时代的故事,而《台湾旧铁道散步地图》就像是为我打开了那扇通往过往的大门。我一直对那些充满历史韵味的物件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而旧铁道恰恰是这种情怀的最佳载体。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份冰冷的数据集,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探索精神。我看到书中对于沿线社区居民的生活故事的记录,以及旧铁道如何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这种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有机融合的呈现方式,让我觉得非常贴切和有意义。我迫不及待地想跟着地图的指引,去探访那些曾经是生命线、如今却只剩下回忆的铁道。我想在那些被野草覆盖的轨道上行走,想象当年的繁忙景象,去感受时间留下的印记。这本书让我觉得,每一次的“散步”,都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一次对台湾深层文化的挖掘。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被遗忘的、与世隔绝的角落充满好奇,而台湾的旧铁道正是这样的存在。它们静静地躺在时间的河床上,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却鲜少有人问津。当我翻开《台湾旧铁道散步地图》时,仿佛打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世界。我看到书中对每条旧铁道沿线的详细介绍,不仅有地理位置、长度等基础信息,更深入挖掘了它们背后的历史故事、人文风情,甚至是沿途的自然景观。这种深度和广度的结合,让我看到了一个立体而生动的旧铁道画卷。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散步”的感觉,它不是一次疾驰而过的旅行,而是一次充满探索欲的漫步。我能够想象自己踩着落叶,沿着废弃的铁轨前行,呼吸着泥土和青草混合的清新空气,时不时停下来,观察一棵老树,一块石碑,甚至是某个被遗忘的信号灯。这本书让我觉得,旧铁道不仅仅是过去的遗迹,更是通往另一个时空的入口,是体验台湾慢生活、感受历史沉淀的绝佳路径。我期待着在书中找到那些能让我放慢脚步,细细品味的美丽角落。
评分我一直认为,旅行的意义在于发现那些不为人知的美丽,而台湾的旧铁道,正是这样充满魅力的存在。我是一个喜欢深度游的人,不喜欢走马观花,更喜欢在旅途中感受当地的真实脉搏。这本书《台湾旧铁道散步地图》恰恰满足了我这种需求。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煽情的描述,而是以一种朴实而严谨的态度,为我呈现了台湾旧铁道的全貌。我看到了书中对每一条旧铁道的历史沿革、技术特点,甚至是一些鲜为人知的趣闻轶事的细致考证。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散步路线,让我能够亲身去体验和感受。我能够想象自己在一个宁静的午后,背上行囊,带着这份地图,去寻找那些曾经辉煌如今却已沉寂的铁道,去感受它们留下的痕迹,去聆听它们无声的诉说。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台湾隐藏在主流视野之外的另一面,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文的温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