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條鐵道舊綫旅行地圖大公開
■ 一覽舊山綫蒸汽火車、太平山蹦蹦車、溪湖糖廠火車原始風貌
■ 帶您遍遊東豐、後豐、草嶺鐵馬道,閱覽鐵道百年曆史
颱灣鐵道曆史歡慶百年,颱灣舊山綫(豐原=勝興)也開始復駛,許多鐵道廢綫經過活化後,成為鐵馬道、觀光小火車或是紀念公園,變身為容易親近、適閤全傢一起齣遊健行的景點。
想知道全颱灣究竟有幾條鐵道自行車道嗎?
想知道全颱灣有哪幾條鐵道正行駛著蒸汽小火車嗎?
鐵道迷、非鐵道迷都不能錯過這本最詳細的鐵道舊綫旅行地圖。
※收錄颱灣38條颱灣鐵道舊綫,包括糖業鐵道、北鐵、林鐵、煤鐵
颱灣鐵道已有百年曆史,你知道最鼎盛之際,颱灣曾同時存在上百條功能各異的鐵道嗎?
能想像除瞭常搭乘的颱鐵外,還包括:糖業鐵道(如溪湖糖廠)、林場鐵道(阿裏山鐵道)、鹽場鐵道(七股鹽場鐵道)、(金廣)山鐵道(金瓜石綫)、運煤輕鐵(新平溪煤礦)等特色鐵道嗎?
※不隻看熱鬧,更是看門道的深度鐵道旅行
你知道東豐、後豐鐵馬道前身可是火車鐵道嗎?你知道享譽全球的阿裏山小火車,可是為瞭運送珍貴的檜木下山嗎?你坐過溪湖糖廠觀光小火車,可知道你正坐在運送甘蔗的車箱上嗎?這本足跡遍布全颱灣的鐵道舊綫旅行地圖,以鐵道功能分篇章,分為11篇,帶您細細品味最深度的鐵道旅行。
※最齊備的鐵道指南
每條鐵道舊綫都有完整的記錄,包括鐵道通車日和停駛日,以及軌距尺寸,並詳細刊載運行曆史和現況,更詳列沿綫景點和交通訊息。是鐵道迷不容錯過的珍貴鐵道指南。
作者簡介
古庭維
延平中學初中部、高中部畢業,颱大微生物與生化學研究所碩士,曾任颱大火車社第26任社長,並自2006年起擔任《鐵道情報》雜誌總編輯。自幼即喜歡搭火車、看風景,對不知延伸何方的神秘鐵道尤感興趣,日後帶著解答童年疑惑的心情,本著眼見為信、不憑空瞎猜的原則,親身踏查無數廢綫遺跡。
鄧誌忠
1977年3月於颱南市齣生,在颱中大甲長大。颱中二中、海軍軍官學校、國防大學海軍指揮參謀學院畢業。現服務於海軍艦隊,喜歡鐵道各種事物,現任「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理事」,曾任「鐵道情報」總編輯,目前定期在《鐵道情報》雜誌發錶舊綫跡踏查專欄,日本鐵道迷曾稱「颱灣鐵道舊綫跡踏查的第一人」。
【推薦語】值得珍藏的舊鐵道地圖 吳念真等聯閤推薦
【作者序】拼湊颱灣舊綫完整地圖 鄧誌忠
【作者序】拓荒的先驅──颱灣舊鐵道 古庭維
01颱北都會通勤圈
A.颱北的鐵道印象──淡水綫
B.坐火車到碧潭的愜意──新店綫
02颱鐵乾綫改綫段
A.超人氣舊綫跡──舊山綫勝興段
B.老街的見證──老湖口舊綫
C.洄瀾海風相伴──舊花蓮港鐵道
D.舊東綫越嶺路──中興改綫段
E.悠遊縱榖油菜花田──安通改綫段
03水利工程鐵道
A.恩澤韆萬人──嘉南大圳工事鐵道
B.颱灣工業現代化之母──日月潭工事鐵道
04盛極一時的港都鐵道
A.颱灣頭雨港鐵枝路──基隆臨港綫
B.海洋都市鐵枝路──高雄臨港綫
05鐵道變身鐵馬道
A.大甲溪畔綠廊道──東勢綫
B.穿越都會與田園──神岡綫
C.山洞與鐵橋的親身體驗──舊山綫後豐段
D.太平洋戰爭的見證──中油嘉義溶劑廠綫
E.丟丟銅仔曆史現場──草嶺隧道
06基隆河黑金傳奇
A.産煤裕國──瑞三(金廣)業
B.平溪黑金發源地──石底煤礦
C.體驗礦場風情──新平溪煤礦
07北海岸黃金傳說
A.通往悲情城市──基隆輕鐵瑞芳綫、金瓜石綫
B.黃金的故鄉──金瓜石(金廣)山鐵道
C.最美麗的海岸鐵路──金瓜石綫與深澳綫
08迎著海風的鹽場鐵道
A.颱灣鹽業發祥地──七股鹽場鐵道
B.鹽鐵的最後舞颱──布袋鹽場鐵道
09林場鐵道與運材鐵道
A.現代化林業之始──阿裏山林場鐵道
B.最大的林場──太平山林場鐵道
C.大甲溪畔的運材綫──八仙山林場鐵道
D.纜車直達天際──東部運材鐵道
E.難忘的輕便車──烏來颱車軌道
10揮彆糖香的糖業鐵道
A.糖鐵復活先聲──烏樹林糖廠鐵道
B.糖業鐵道重鎮──新營糖廠
C.明治寶庫──蒜頭糖廠
D.蒸汽五分車原鄉──溪湖糖廠
E.糖業鐵道發祥地──高雄糖廠鐵道
11老驥伏櫪鐵橋新生命
A屏東玄關──下淡水溪橋
B.遠東第一──西螺大橋
C.最老鐵橋──虎尾溪橋
D.糖鐵最長橋──復興橋
作者序
拼湊颱灣舊綫完整地圖
鄧誌忠
如果你有機會翻開颱灣的古地圖,從山濱到海邊、從城市到鄉村,到處都鋪設瞭各種用途的鐵道路綫,常會驚訝地說「原來這裏以前也有鐵路啊!」,如果再有機會你可以按圖索驥地來到現場,不難發現多多少少都可以找到這些消失鐵路的蛛絲馬跡,這就是「鐵道舊綫跡踏查」,若能加上舊地圖、舊照片、當地居民訪問的佐證,與衛星空照、GPS定位等等現代科技的協助,一條早期鐵道的印象便由此拼湊起來,這就是鐵道舊綫跡踏查的樂趣。其實舊綫跡踏查不僅僅是尋找舊鐵路經過地點的痕跡而已,還包含瞭對這條鐵路的曆史與人文紀錄,因為鐵道是人類産業文化的一環,常常和地方的繁榮經濟與曆史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當我們審慎考究這些已經消失的鐵道地圖時,絕對會從中得到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
唸書時嘗試著探索颱灣其他的鐵道路綫,後來發現除瞭颱鐵火車,阿裏山森林小火車與南颱灣縱橫交錯的糖廠鐵道更是有趣,於是陷入無法自拔的境界,放假時常背起相機探尋颱灣每個有鐵道的地方。後來在不滿足於搭火車、拍火車的心境下探索你能知道或不知道的任何一條鐵路,自己的心中總認為「當你對某件事有興趣,就會想要更深入瞭解背後的曆史!」在追火車之後,便開始循著舊地圖,找尋颱灣所有消失的鐵道。從十幾年前探查月眉糖廠甲後綫開始,我探訪瞭颱灣各處的鐵道舊綫,不但重新開啓瞭那些塵封已久的軌道記憶,也驚覺原來寶島颱灣有那麼多美麗的風光與人文之美,而在過程中也認識瞭許多朋友與誌同道閤的鐵道迷,古庭維就是其中一位,從收集名片式火車票開始,一起閤作寫鐵道文章,也先後擔任瞭「鐵道情報」雜誌總編輯,而且還發現許多我們除瞭鐵道之外的共同興趣(例如我們都喜愛生物與古典音樂),最重要的是這本書的催生!
颱灣的鐵道環境一直在變化,而且變化的相當快速,從我喜歡鐵道的當時,正處於颱灣的鐵道大拆特拆時期,颱鐵的許多鐵路支綫與工廠側綫、颱糖鐵路、鹽業鐵路等,都是在我研究鐵道的黃金十年所拆除,這與當下的政策有極大的關聯,不過這幾年颱灣軌道環境稍微有不同的氛圍,大傢開始意識到鐵道的方便性、環保性與娛樂性,高鐵、高捷與許多連絡支綫的興建與通車。在這本書截稿時舊山綫的復駛還讓我與古庭維討論相關章節的調整,但是那種心情是喜悅的,畢竟大多數喜愛探訪舊綫的鐵道迷,心中一定會夢想這些消失的鐵道能有天再次重現世人眼中。
雖然我十幾年來的探查結果曾經陸續在「鐵道情報」與「鐵道旅行」雜誌上發錶過,但那些都隻是鳳毛麟角而已,仍然有許多路綫文章尚未發錶,這本書可以說是集閤我們兩個人探查研究的菁華,不過限於篇幅與齣版導嚮還是無法將我們踏查的成果全部刊齣,實為遺憾!希望能藉由讀者的支持與鼓勵,再次感動齣版社,能有機會再將其他的踏查成果付梓。
能完成這本書除瞭古庭維與主編惠雅姐協助外,還有許許多多曾經幫助我、鼓勵過我的朋友與師長,原諒我因為篇幅無法一一列齣,但沒有你們就沒有這本書。
作者序
拓荒的先驅──颱灣舊鐵道
古庭維
翻開世界各國的開發曆史,不論一世紀前的列強、被殖民國,或現在的新興都市、國傢,鐵道永遠都是一個地區進行開發的鑰匙。颱灣的鐵道,最早可追溯至1870年代,八鬥子官煤井的開採;而串聯城鎮的乾綫鐵道,則是1890年代完成的北部路綫。不論這些大小鐵道是否真正堪用,它們無疑都扮演瞭開發拓荒的先驅角色。寶島颱灣,物産豐隆,日本時代政府積極開發各項資源,鐵道永遠都是最好用的一把金鑰。大者如全島鄉鎮之串聯,小者如一條礦坑道,各種鐵道因應而生,由最細處擴展至整個國傢,形成綿密、強有力、有效率的運輸係統。不論礦業、糖業、鹽業、化工業乃至於林業,隻要以現代化之管理方式開發,就少不瞭鐵道的幫忙,差彆僅在規模和設備而已。常有人說颱灣是鐵道王國,不如說那是颱灣在氣候、地形、地質上得天獨厚,纔擁有如此美妙之土地,纔使得幾韆、幾百年來的先住民、新移民,都能享用到寶島甜美的資源。
既然在這個國傢的發展過程,鐵道是不可或缺的角色,那麼閱讀鐵道曆史,也等於瀏覽颱灣近代史。「廢綫跡踏查」是鐵道趣味中,相當特彆的一項,講求史料蒐集與實地探訪。從小,我就對鐵路乾綫上分歧而齣的支綫深感興趣,漂亮圓弧的遠端,消失的盡頭,究竟通往何方。幸運地,當我有能力開始研究這些廢鐵道時,鐵道趣味界已有許多前輩立下基礎,同時也進入網路時代,更多數位化的資訊,更便利的交流管道,甚至查詢係統,在在滿足瞭我的童年願望。曾聽過有些人對廢綫踏查的看法,認為鑽研逝去事物,冰冷無趣,完全不能與運行中的大小火車相提並論。但我認為,這不僅是尋找廢鐵道殘跡而已,在實地瞭解人文風貌、産業發展過程中,重迴時光隧道,置身於曆史溯源的軸綫上,其實是熱愛這片土地、這個國傢的態度。
能參與這本書的構成,當然得感謝晨星齣版社徐姊的耐心,還有鄧兄的引薦。我們興趣相像,收集車票、追逐糖鐵、到荒郊野外踏查,結識十餘年,原先各自努力,最後共創此作。最要感謝父母親,父親從我讀中學起,時常開車帶我四處走訪颱灣,經營齣版的母親則讓我從小耳濡目染,都對我的鐵道研究幫助極大,希望您們沒有後悔。感謝颱大火車社鄭銘彰、黃智偉、洪緻文、謝廉一、江易原、杜怡和、楊森豪、劉文駿等學長的鼓勵及分享、「齣草」時的接應;林佳慶、鄭安佑、張心怡、陳思銘無數次的同行;交鐵會李宇晨、李啓源、高中麻吉王恭鶴及鄰居蔡貴美阿姨提供南部住宿地點;曆史調查同好蔡宜儒前輩、遊富傑、黃偉嘉,給予極多建議和指導;古仁榮、林誌明、張聖坤等前輩提供珍貴收藏或寫真,使本書增色不少;崔祖錫、丁彥中、周俊男在登山方麵的協助,沒有他們,就沒有曆險拍到的林鐵遺跡。要感謝的人真的很多,遺漏在所難免。
此作耗時數年纔完成,過程中曾忍痛刪去許多章節,但期能拋磚引玉,增進同好分享。不論您是否為火車迷,這些鐵道及産業曆史現場,都值得實際走訪體驗。本書即將付梓之際,帶著嵐山索道現況照片拜訪古仁榮先生,聽著老前輩娓娓道來當年盛況,感念時代的變化,我也不禁思考,遺跡隻會變多,這些土地的故事,是否能傳承下去呢。
我一直認為,旅行的意義在於發現那些不為人知的美麗,而颱灣的舊鐵道,正是這樣充滿魅力的存在。我是一個喜歡深度遊的人,不喜歡走馬觀花,更喜歡在旅途中感受當地的真實脈搏。這本書《颱灣舊鐵道散步地圖》恰恰滿足瞭我這種需求。它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煽情的描述,而是以一種樸實而嚴謹的態度,為我呈現瞭颱灣舊鐵道的全貌。我看到瞭書中對每一條舊鐵道的曆史沿革、技術特點,甚至是一些鮮為人知的趣聞軼事的細緻考證。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一係列切實可行的散步路綫,讓我能夠親身去體驗和感受。我能夠想象自己在一個寜靜的午後,背上行囊,帶著這份地圖,去尋找那些曾經輝煌如今卻已沉寂的鐵道,去感受它們留下的痕跡,去聆聽它們無聲的訴說。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颱灣隱藏在主流視野之外的另一麵,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人文的溫度。
评分我一直對那些被遺忘的、與世隔絕的角落充滿好奇,而颱灣的舊鐵道正是這樣的存在。它們靜靜地躺在時間的河床上,見證著時代的變遷,卻鮮少有人問津。當我翻開《颱灣舊鐵道散步地圖》時,仿佛打開瞭一個塵封已久的世界。我看到書中對每條舊鐵道沿綫的詳細介紹,不僅有地理位置、長度等基礎信息,更深入挖掘瞭它們背後的曆史故事、人文風情,甚至是沿途的自然景觀。這種深度和廣度的結閤,讓我看到瞭一個立體而生動的舊鐵道畫捲。我特彆喜歡書中那種“散步”的感覺,它不是一次疾馳而過的旅行,而是一次充滿探索欲的漫步。我能夠想象自己踩著落葉,沿著廢棄的鐵軌前行,呼吸著泥土和青草混閤的清新空氣,時不時停下來,觀察一棵老樹,一塊石碑,甚至是某個被遺忘的信號燈。這本書讓我覺得,舊鐵道不僅僅是過去的遺跡,更是通往另一個時空的入口,是體驗颱灣慢生活、感受曆史沉澱的絕佳路徑。我期待著在書中找到那些能讓我放慢腳步,細細品味的美麗角落。
评分在我看來,每一條廢棄的鐵道都承載著一個時代的故事,而《颱灣舊鐵道散步地圖》就像是為我打開瞭那扇通往過往的大門。我一直對那些充滿曆史韻味的物件有著天然的親近感,而舊鐵道恰恰是這種情懷的最佳載體。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不僅僅是一份冰冷的數據集,而是充滿瞭人文關懷和探索精神。我看到書中對於沿綫社區居民的生活故事的記錄,以及舊鐵道如何影響瞭當地的經濟和文化發展。這種將自然景觀與人文曆史有機融閤的呈現方式,讓我覺得非常貼切和有意義。我迫不及待地想跟著地圖的指引,去探訪那些曾經是生命綫、如今卻隻剩下迴憶的鐵道。我想在那些被野草覆蓋的軌道上行走,想象當年的繁忙景象,去感受時間留下的印記。這本書讓我覺得,每一次的“散步”,都是一次與曆史的對話,一次對颱灣深層文化的挖掘。
评分說實話,我一直對“鐵道旅行”情有獨鍾,但對於颱灣的舊鐵道,卻一直停留在模糊的印象中。很多時候,我隻能零散地在網絡上看到一些片段,缺乏係統性的瞭解。這次偶然的機會接觸到《颱灣舊鐵道散步地圖》,簡直是如獲至寶。它不僅僅是一份地圖,更像是一位學識淵博的嚮導,為我提供瞭詳盡的資料和路綫建議。我最看重的是它將地圖與曆史、文化、自然相結閤的呈現方式,讓我能夠從多個維度去理解和欣賞這些舊鐵道。書中關於舊鐵道在颱灣發展進程中的作用,以及它們如何與當地社區緊密相連的描述,讓我對這些“沉默的巨人”有瞭更深的敬意。我甚至開始想象,沿著這些舊鐵道,是否能找到一些隱藏在山林間的秘境,或是充滿懷舊風情的古老聚落。這本書激發瞭我深入探索颱灣腹地、感受在地文化的渴望,讓我覺得,每一次的“散步”,都能發現新的驚喜和故事。
评分這本《颱灣舊鐵道散步地圖》簡直是為我量身打造的!作為一個從小在颱灣長大,卻因為工作生活而疏於探索傢鄉美景的人,這次終於有機會重新拾起對這片土地的眷戀。我一直覺得,颱灣的山川河流固然壯麗,但那些承載著歲月痕跡的舊鐵道,纔真正蘊藏著最溫情、最有人情味的故事。每次看到那些已經停駛的鐵軌,我都會想象當年列車呼嘯而過的景象,那些曾經繁忙的車站,是否也承載過無數離彆與重逢的畫麵?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一位資深老友,帶著我穿梭迴那些緩慢而美好的時光。我迫不及待地想跟著地圖的指引,去尋找那些隱藏在村落、田野間的舊鐵道遺跡,用雙腳去丈量它們的長度,用眼睛去捕捉那些被時光打磨過的色彩,用耳朵去聆聽風在鐵軌上低語的故事。我尤其期待書中對於那些鮮為人知的小站的介紹,比如那些隻剩下殘垣斷壁的月颱,或是被野草吞沒的軌道,它們一定有著最純粹、最動人的曆史。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地圖,更是一把鑰匙,開啓瞭我與颱灣舊日時光的對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