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代錶性的颱灣曆史紀錄,最真摯的颱灣人物篆刻!
★簡潔、淡雅的文字書寫,勾勒齣曆史的經緯!
★作者林文月女士,所翻譯之日本曠世巨作《源氏物語》,其譯本被尊稱為翻譯之經典。而《青山青史──連雅堂傳》則是她深刻記錄颱灣史事,並收錄多首早期颱灣詩文,對當時文學、文化多所著墨,非常適閤作為颱灣詩文賞析之開端,尤其對於中學生考試有所助益,以及各階層具清覽怡情之效。
★跨越兩岸的大時代故事,一段段不可抹滅的痕跡。獻給所有在曆史中奉獻的人物。
★一個傢族牽引的曆史變遷,從最具代錶性的人物連雅堂先生談起,其一生正是二十世紀顛沛流離的縮影,串起齣颱灣的曆史洪流 ~
★散文大傢林文月女士,從外孫女的血緣親情,多年整理齣一段段史料與耆老迴憶寫下的真摯人物傳記,在她散文筆觸下,韻味的文字中,遙想這片土地的曆史與艱辛。
「 一春舊夢散如煙,三月桃花撲酒船。
他日移傢湖上住,青山青史各韆年。」 ~ 連雅堂,「青史」即指所撰寫完成的《颱灣通史》。
.本書是颱灣史學傢兼文學傢、著有《颱灣通史》的連雅堂,最貼近其真實麵貌的傳記。
.本書由文學大傢林文月教授執筆,她閱讀大量史料典籍,並訪問親近連雅堂的親人與史學傢楊雲萍教授、文學傢黃得時教授等人,呈現一位曆史人物豐功偉業之外,有血有肉、有喜怒哀樂和愛惡矛盾等各種人性的麵貌。既是生動的人物傳記,也是情感真摯的散文。
.書中收錄連雅堂各時期的照片與當年文物的照片,以及林文月教授親自手繪的連雅堂素描,珍貴難得。
對時代有巨大影響的人物,除瞭史冊裏的豐功偉績、人們口傳中的稗官野史之外,究竟他們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颱灣一代耆儒連雅堂,因為父親一句「汝為颱灣人,不可不知颱灣事」而發願撰述《颱灣通史》,他辦報、創作詩文、破除舊時封建思想、維護颱灣古蹟和語文等成就,在一個時代貢獻己力、發齣聲音。本書為林文月教授為她的外祖父-連雅堂所作的傳記,在她的鮮活生動的文字裏,彷彿重現瞭連雅堂從兒時、青年、壯年乃至晚年的種種言行事蹟,堪稱一代人物典範,同時也呈現清末日據時期的時代交替的氛圍與曆史事件。
作者簡介
林文月
颱灣彰化人。1933年誕生於上海日本租界。啓濛教育為日語文,1945年返歸故鄉颱灣,開始接受中國語文教育,故自然通曉中、日兩國語文。
1959年颱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畢業。同年,留母校執教。曆講師、副教授、教授,而於1993年退休。翌年,獲贈颱灣大學中文係名譽教授。曾任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史丹福大學、加州柏剋萊大學,及捷剋查理大學客座教授。
寫作方嚮分為三方麵:論文類有《謝靈運及其詩》、《中古文學論叢》等五種,翻譯類有《源氏物語》、《枕草子》等六種,散文類有《京都一年》、《人物速寫》等十二種。
散文作品曾獲得中興文藝奬、中國時報散文類推薦奬等。翻譯類曾獲得國傢文藝奬成就奬,1987年獲為香港翻譯學會榮譽會員。
新版序
西湖四月,清明節纔過,雖然麗日當頭,風中猶有一些寒意,而桃花綻放,柳枝吐新芽,我們四姐妹和錶弟夫婦來此追念先祖。
歲近一世紀前,我的外祖父連雅堂先生暫遊此地,寫下一封傢書寄與外祖母,並附係一首七言絕句:
一春舊夢散如煙,三月桃花撲酒船。
他日移傢湖上住,青山青史各韆年。
那年,一九一二年,正值民國初建,外祖父三十五歲。
連氏自雅堂先生七世祖興位公,即因反清而渡海來颱。民國雖建立,清廷已滅亡,但颱灣卻淪陷為日本殖民地。外祖父十八歲之年親身經曆異族統治之痛,遂發願撰著《颱灣通史》,以為保存曆史之真相。詩中所稱「青史」便是指他心中抱定必要完成的這個誌願。三月西湖,桃花撲船,春夢如煙。三十五歲青年時期的外祖父遊曆此地,必然陶醉摺服於眼前的良辰美景,但他心中另有一種與眾人不同的抱負。那堅定的抱負,他視為責任使命。十年慘淡經營,孜孜矻矻,凡有關颱灣的史事、製度、人物、山川,乃至於草木蟲介,靡不詳密細究為之記述。
外祖父第二次訪西湖是在十四年後,民國十五年,他四十九歲之時。當時《颱灣通史》上、中、下三冊已經次第撰成並刊行。他和外祖母瀋筱雲女士再遊西湖,寄住於西湖北岸山坡上的瑪腦山莊。時值暑假期間,在日本慶應大學專攻經濟科的獨子震東先生,也從東京抵杭省親。他們三人優遊於六橋、三竺之間,既賞美景,且享天倫之樂。即使在優遊期間,外祖父仍閱讀、作詩、編書。他重要的詩集之一《寜南詩草》,便是在瑪腦山莊編纂成集,寫齣自序的。夏天過去,舅舅迴日本繼續學業;而外祖父和外祖母則因為軍閥事起,大陸不安,不久也返歸颱灣。「移傢湖上住」之願望幾乎達成,卻沒有實現。
舅舅學成歸鄉之後,外祖父認為「欲求颱灣之解放,須先建設祖國」,所以又一次忍親子彆離之情,修成一函令他帶去會見故交張溥泉先生。那信裏字字珠璣,句句感人。其中有句:「弟僅此子,雅不欲其永居異域,長為化外之人,是以託諸左右。」大義凜然,愛國情操躍然紙上。
至於外祖父自己則繼續與外祖母留居颱灣,從事颱灣語文的保存與整理工作。颱灣的曆史,已經完成著述;颱灣文化與文獻的維護,也是他自視為責無旁貸的任務。
雅堂先生夫婦有三女一子。震東先生上有長七歲的姊姊夏甸女士(我的母親)。二姊春颱女士夭摺。下有少六歲的妹妹鞦漢女士。民國二十二年,母親已經遠嫁於上海;舅舅也在國內服務,而姨母則畢業於淡水高等女子學校,外祖父便決心內渡,遂其終老於祖國之誌。當時舅舅在西安工作,路途遙遠;而我父親在上海擁有不少房産,母親挽留之下,二老便在上海江灣路公園坊八號住下來。
外祖父的晚年並沒有移傢湖上。上海雖稱十裏洋場,但閘北虹口一帶,算是比較安靜的。他和外祖母住在鬧中取靜的「公園坊」一幢兩層樓的小洋房裏,安享比在颱灣時更清靜的老後生活。我們的傢在江灣路五四○號,與公園坊隔著一片草坪,便利互相往來。而在我齣生之後,含飴弄孫,大概也就成為他們另一種安慰的吧。「彆看你外公寫起文章來筆力犀利如劍,抱著你的手,可是小心翼翼、抖抖顫顫的啊。」母親曾告訴我。我太小,無法記憶外祖父抱著我的手。但我彷彿記得稍大時,外祖父帶著我去對麵的虹口公園散步,總是頑皮地跑在前麵,瘦高的老人不得不辛苦彎腰來牽我的手。
我也依稀記得有一天,我被帶到公園坊八號的二樓。外祖父躺著的床上罩著一塊大白布。床的周圍是啜泣的親人。白布對我而言,似乎就是代錶死亡。那是民國二十五年六月,外祖父五十九歲,我三歲。越兩月,舅母趙蘭坤女士在西安生下一個男嬰,尊外祖父遺囑,取名為「戰」。外祖父彌留之際對舅舅說:「日本侵華野心明顯,中、日終必一戰。光復颱灣,就在此一戰。蘭坤生的孩子若是男嬰,就命名為『連戰』,也是意味著自強不息的意思。」
七十三年以後,我們來到西湖北岸追蹤先人的足跡。山腰坡道上的瑪腦寺,是當年連雅堂先生夫婦和連震東先生曾經住宿過的瑪腦寺山莊故址。對於我們四姊妹而言,這是第一次探訪;對於連戰夫婦而言,則已經是多次來臨瞭。事實上,二○○五年「破冰之旅」後,大陸方麵得悉瑪腦寺曾為連戰的祖父與父親寓居之所,遂提議將其改建為「連雅堂先生紀念館」。連戰錶示,經過兩岸復交來往閤作,瑪腦寺應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平颱。所以如今瑪腦寺內除瞭復建的寺院、亭颱、泉池外,更有「連雅堂先生紀念館」展現著外祖父的許多著作、事蹟記載,及生前攝影等物。而這個紀念館也定期舉行颱灣文化的展覽。我們看到颱灣人物誌廳、傳統文化廳、曆史文化廳、原住民廳、自然環境廳、現代工業廳,展齣颱灣獨特的風土文化。
外祖父地下有知,雖然移傢湖上住的願望沒有達成,但確實青山青史各韆年,他應感到安慰瞭。
參觀瑪腦寺是在去年春天,一年之後,應有鹿齣版社邀約,將已經絕版多年的《連雅堂傳》整修重新齣版。
最早寫這本書,是在中央文物供應社策畫下,參與瞭「先賢先烈傳記叢刊」,負責寫外祖父的傳記。當時這一套叢刊的讀者對象,是以高中學生及社會青年為主,並且在字數上也有所限製,所以行文及篇幅都不得不受到某種程度上的約束。利用此次重新齣版,我重讀瞭往年舊文,幾乎每一頁都有些修正增補,也有若乾改動的痕跡。希望這些文字,能夠傳達連雅堂先生真實的形象情思給讀者。
林文月 誌 民國九十九年清明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