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青史:连雅堂传

青山青史:连雅堂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连雅堂
  • 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清末民初
  • 历史
  • 文化
  • 传记
  • 政治
  • 社会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最具代表性的台湾历史纪录,最真挚的台湾人物篆刻!
  ★简洁、淡雅的文字书写,勾勒出历史的经纬!

  ★作者林文月女士,所翻译之日本旷世巨作《源氏物语》,其译本被尊称为翻译之经典。而《青山青史──连雅堂传》则是她深刻记录台湾史事,并收录多首早期台湾诗文,对当时文学、文化多所着墨,非常适合作为台湾诗文赏析之开端,尤其对于中学生考试有所助益,以及各阶层具清览怡情之效。

  ★跨越两岸的大时代故事,一段段不可抹灭的痕迹。献给所有在历史中奉献的人物。

  ★一个家族牵引的历史变迁,从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连雅堂先生谈起,其一生正是二十世纪颠沛流离的缩影,串起出台湾的历史洪流 ~

  ★散文大家林文月女士,从外孙女的血缘亲情,多年整理出一段段史料与耆老回忆写下的真挚人物传记,在她散文笔触下,韵味的文字中,遥想这片土地的历史与艰辛。

  「 一春旧梦散如烟,三月桃花扑酒船。

  他日移家湖上住,青山青史各千年。」 ~ 连雅堂,「青史」即指所撰写完成的《台湾通史》。

  .本书是台湾史学家兼文学家、着有《台湾通史》的连雅堂,最贴近其真实面貌的传记。

  .本书由文学大家林文月教授执笔,她阅读大量史料典籍,并访问亲近连雅堂的亲人与史学家杨云萍教授、文学家黄得时教授等人,呈现一位历史人物丰功伟业之外,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和爱恶矛盾等各种人性的面貌。既是生动的人物传记,也是情感真挚的散文。

  .书中收录连雅堂各时期的照片与当年文物的照片,以及林文月教授亲自手绘的连雅堂素描,珍贵难得。

  对时代有巨大影响的人物,除了史册里的丰功伟绩、人们口传中的稗官野史之外,究竟他们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台湾一代耆儒连雅堂,因为父亲一句「汝为台湾人,不可不知台湾事」而发愿撰述《台湾通史》,他办报、创作诗文、破除旧时封建思想、维护台湾古蹟和语文等成就,在一个时代贡献己力、发出声音。本书为林文月教授为她的外祖父-连雅堂所作的传记,在她的鲜活生动的文字里,彷彿重现了连雅堂从儿时、青年、壮年乃至晚年的种种言行事蹟,堪称一代人物典范,同时也呈现清末日据时期的时代交替的氛围与历史事件。

作者简介

林文月

  台湾彰化人。1933年诞生于上海日本租界。启蒙教育为日语文,1945年返归故乡台湾,开始接受中国语文教育,故自然通晓中、日两国语文。

  1959年台湾大学中文研究所毕业。同年,留母校执教。历讲师、副教授、教授,而于1993年退休。翌年,获赠台湾大学中文系名誉教授。曾任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史丹福大学、加州柏克莱大学,及捷克查理大学客座教授。

  写作方向分为三方面:论文类有《谢灵运及其诗》、《中古文学论丛》等五种,翻译类有《源氏物语》、《枕草子》等六种,散文类有《京都一年》、《人物速写》等十二种。

  散文作品曾获得中兴文艺奖、中国时报散文类推荐奖等。翻译类曾获得国家文艺奖成就奖,1987年获为香港翻译学会荣誉会员。

青山青史:连雅堂传 一部波澜壮阔的时代史诗,一曲为台湾近代史留下深刻印记的生命赞歌。 本书聚焦于二十世纪初台湾历史舞台上最具争议性、也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连震东(字雅堂)先生的跌宕一生。它不仅仅是一部人物传记,更是一部深度挖掘和剖析台湾在日据时期,从传统士绅阶层向现代知识分子群体艰难转型的历史切片。 连雅堂先生的一生,恰好嵌入了台湾社会经历剧烈动荡与重塑的宏大背景之中。他出身于台南望族,少年时期便展现出超乎常人的抱负与才情。在清廷覆灭、日本殖民统治逐步强化的时代洪流中,连雅堂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与传统士大夫截然不同的道路:他没有选择消极避世或完全依附新政权,而是立志以文化和知识的力量,在夹缝中为台湾保留民族精神的火种。 本书的叙事线索紧密围绕连雅堂先生的几个核心身份展开:坚韧的文化捍卫者、开创性的史学家、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家,以及复杂多面的政治参与者。 第一部分:旧世界的崩塌与新世界的萌芽(1876-1907) 开篇将细致描绘连雅堂的童年与青少年时期。在清朝末年“开港通商”的背景下,台南作为南台湾的政治经济中心,文化气息浓郁却也暗流涌动。我们得以一窥他如何接受传统儒家教育,如何耳濡目染“中法战争”后的国耻与屈辱,这为他日后强烈的民族情怀奠定了基调。 重点将着墨于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签订后,连雅堂家族所面临的心理冲击与实际困境。面对日本总督府的“理蕃政策”与社会结构重组,青年雅堂如何拒绝了体制的诱惑,选择了在困顿中保持独立之姿。他早期的文学创作与诗社活动,显示了他试图以汉诗为载体,延续传统文人精神的努力。这一阶段的叙述,旨在展现一个传统精英在时代巨变面前的挣扎与抉择。 第二部分:史学的开创与文化的抢救(1908-1920) 本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在于阐述连雅堂如何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历史著作的创作中,特别是他的扛鼎之作——《台湾通史》。 我们不会将《台湾通史》仅仅视为一部简单的历史编年,而是将其解读为“一部以史为名的政治宣言与文化认同的构建”。在殖民政府试图抹除台湾本土历史叙事、建立“日台一体”论述的背景下,连雅堂以史学家的身份,逆流而上,以汉文系统地梳理了台湾自史前至清末三百年间的历史进程。 书中将深入分析他如何克服资源匮乏、信息受限的困难,如何周游全岛,访求遗老,搜集碑文、家谱与地方志。这种近乎孤勇的“抢救性史学”,不仅是对历史事实的记录,更是对台湾主体性意识的艰难塑造。我们将探讨《台湾通史》在叙事结构、史料选用上的创新与局限,以及它在当时社会中引发的巨大反响——既受到汉人知识界的推崇,也招致日本当局的警惕与压制。 此外,这一时期,连雅堂在教育领域的努力也将被细致梳理。他深知“人”是文化传承的关键,因此,他投身于私塾教育的革新,培养出了一批日后在台湾政坛、文化界扮演重要角色的学生,这是他“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播种。 第三部分:政治的参与与理想的实践(1921-1936) 随着“五四运动”思潮传入台湾,以及“大正民主”时期短暂的政治松动,连雅堂的活动进入了更具实践色彩的阶段。本书将审视他如何从纯粹的文化人,转向积极参与地方自治与政治请愿运动。 他曾协助组织“台湾文化协会”,试图以更现代、更具组织性的方式推动社会改革。然而,连雅堂的政治理念,常常在他传统的民族情怀与对现代政治运作的理解之间产生张力。他的政治参与是审慎的、带有精英色彩的,他更倾向于通过合法、体制内的途径,争取汉人的权益与尊严。 书中会详细分析他与林献堂等其他台湾精英阶层的合作与分歧。这种合作展示了台湾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在面对殖民统治时的多元反应,而连雅堂始终坚持的底线,即对民族文化与历史根源的坚守,使他在某些激进的社会运动中显得保守,但也确保了其思想的持久性。 第四部分:最后的坚守与精神的遗产(1937-1953) 太平洋战争爆发,台湾社会全面被卷入日本的战争机器,知识分子的生存空间急剧压缩。晚年的连雅堂,在政治高压下,不得不面对其毕生心血可能被历史洪流湮没的风险。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描绘他晚年生活的清苦与内心的挣扎。他目睹了日据时代的终结,又迎来了战后台湾的接收与随之而来的动荡。尽管他已年迈,但依然心系民族前途。他的晚年心境,是经历了时代巨变后,对传统价值与现代命运的深刻反思。 结语:一个时代的注脚与永恒的启示 《青山青史:连雅堂传》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记录了一个人的生平,更通过连雅堂的视角,解剖了台湾社会在“他者”统治下的心灵结构与文化韧性。他以一己之力,在时代的夹缝中,为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身份地图”。 本书的叙事风格力求沉稳厚重,笔触细腻入微,注重史料的扎实与人物性格的立体呈现。它旨在让读者理解,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下,每一位知识分子如何以其独特的方式,回应了历史的诘问,并将自身的生命轨迹,铸成了民族青史上不朽的碑文。这是一部关于坚守、关于文化继承、关于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风骨的深度力作。 (全书约1500字)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初版前言
再版序
新版序
一、马兵营
二、宜秋山馆
三、劫灰零乱
四、此事古难全
五、吾党吾国
六、心声新声
七、遍地史蹟无人识
八、匹马斜阳
九、书剑飘零
十、名山绝业
十一、着述愈勤
十二、青山青史各千年

图书序言

新版序

  西湖四月,清明节才过,虽然丽日当头,风中犹有一些寒意,而桃花绽放,柳枝吐新芽,我们四姐妹和表弟夫妇来此追念先祖。

  岁近一世纪前,我的外祖父连雅堂先生暂游此地,写下一封家书寄与外祖母,并附系一首七言绝句:

  一春旧梦散如烟,三月桃花扑酒船。
  他日移家湖上住,青山青史各千年。

  那年,一九一二年,正值民国初建,外祖父三十五岁。

  连氏自雅堂先生七世祖兴位公,即因反清而渡海来台。民国虽建立,清廷已灭亡,但台湾却沦陷为日本殖民地。外祖父十八岁之年亲身经历异族统治之痛,遂发愿撰着《台湾通史》,以为保存历史之真相。诗中所称「青史」便是指他心中抱定必要完成的这个志愿。三月西湖,桃花扑船,春梦如烟。三十五岁青年时期的外祖父游历此地,必然陶醉折服于眼前的良辰美景,但他心中另有一种与众人不同的抱负。那坚定的抱负,他视为责任使命。十年惨淡经营,孜孜矻矻,凡有关台湾的史事、制度、人物、山川,乃至于草木虫介,靡不详密细究为之记述。

  外祖父第二次访西湖是在十四年后,民国十五年,他四十九岁之时。当时《台湾通史》上、中、下三册已经次第撰成并刊行。他和外祖母沈筱云女士再游西湖,寄住于西湖北岸山坡上的玛脑山庄。时值暑假期间,在日本庆应大学专攻经济科的独子震东先生,也从东京抵杭省亲。他们三人优游于六桥、三竺之间,既赏美景,且享天伦之乐。即使在优游期间,外祖父仍阅读、作诗、编书。他重要的诗集之一《宁南诗草》,便是在玛脑山庄编纂成集,写出自序的。夏天过去,舅舅回日本继续学业;而外祖父和外祖母则因为军阀事起,大陆不安,不久也返归台湾。「移家湖上住」之愿望几乎达成,却没有实现。

  舅舅学成归乡之后,外祖父认为「欲求台湾之解放,须先建设祖国」,所以又一次忍亲子别离之情,修成一函令他带去会见故交张溥泉先生。那信里字字珠玑,句句感人。其中有句:「弟仅此子,雅不欲其永居异域,长为化外之人,是以託诸左右。」大义凛然,爱国情操跃然纸上。

  至于外祖父自己则继续与外祖母留居台湾,从事台湾语文的保存与整理工作。台湾的历史,已经完成着述;台湾文化与文献的维护,也是他自视为责无旁贷的任务。

  雅堂先生夫妇有三女一子。震东先生上有长七岁的姊姊夏甸女士(我的母亲)。二姊春台女士夭折。下有少六岁的妹妹秋汉女士。民国二十二年,母亲已经远嫁于上海;舅舅也在国内服务,而姨母则毕业于淡水高等女子学校,外祖父便决心内渡,遂其终老于祖国之志。当时舅舅在西安工作,路途遥远;而我父亲在上海拥有不少房产,母亲挽留之下,二老便在上海江湾路公园坊八号住下来。

  外祖父的晚年并没有移家湖上。上海虽称十里洋场,但闸北虹口一带,算是比较安静的。他和外祖母住在闹中取静的「公园坊」一幢两层楼的小洋房里,安享比在台湾时更清静的老后生活。我们的家在江湾路五四○号,与公园坊隔着一片草坪,便利互相往来。而在我出生之后,含饴弄孙,大概也就成为他们另一种安慰的吧。「别看你外公写起文章来笔力犀利如剑,抱着你的手,可是小心翼翼、抖抖颤颤的啊。」母亲曾告诉我。我太小,无法记忆外祖父抱着我的手。但我彷彿记得稍大时,外祖父带着我去对面的虹口公园散步,总是顽皮地跑在前面,瘦高的老人不得不辛苦弯腰来牵我的手。

  我也依稀记得有一天,我被带到公园坊八号的二楼。外祖父躺着的床上罩着一块大白布。床的周围是啜泣的亲人。白布对我而言,似乎就是代表死亡。那是民国二十五年六月,外祖父五十九岁,我三岁。越两月,舅母赵兰坤女士在西安生下一个男婴,尊外祖父遗嘱,取名为「战」。外祖父弥留之际对舅舅说:「日本侵华野心明显,中、日终必一战。光复台湾,就在此一战。兰坤生的孩子若是男婴,就命名为『连战』,也是意味着自强不息的意思。」

  七十三年以后,我们来到西湖北岸追踪先人的足迹。山腰坡道上的玛脑寺,是当年连雅堂先生夫妇和连震东先生曾经住宿过的玛脑寺山庄故址。对于我们四姊妹而言,这是第一次探访;对于连战夫妇而言,则已经是多次来临了。事实上,二○○五年「破冰之旅」后,大陆方面得悉玛脑寺曾为连战的祖父与父亲寓居之所,遂提议将其改建为「连雅堂先生纪念馆」。连战表示,经过两岸复交来往合作,玛脑寺应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平台。所以如今玛脑寺内除了复建的寺院、亭台、泉池外,更有「连雅堂先生纪念馆」展现着外祖父的许多着作、事蹟记载,及生前摄影等物。而这个纪念馆也定期举行台湾文化的展览。我们看到台湾人物志厅、传统文化厅、历史文化厅、原住民厅、自然环境厅、现代工业厅,展出台湾独特的风土文化。

  外祖父地下有知,虽然移家湖上住的愿望没有达成,但确实青山青史各千年,他应感到安慰了。

  参观玛脑寺是在去年春天,一年之后,应有鹿出版社邀约,将已经绝版多年的《连雅堂传》整修重新出版。

  最早写这本书,是在中央文物供应社策画下,参与了「先贤先烈传记丛刊」,负责写外祖父的传记。当时这一套丛刊的读者对象,是以高中学生及社会青年为主,并且在字数上也有所限制,所以行文及篇幅都不得不受到某种程度上的约束。利用此次重新出版,我重读了往年旧文,几乎每一页都有些修正增补,也有若干改动的痕迹。希望这些文字,能够传达连雅堂先生真实的形象情思给读者。

林文月 志  民国九十九年清明节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青山青史:连雅堂传》这本书,让我对“传记”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是枯燥乏味的年代记,也不是空洞无物的赞美诗,而是一部有温度、有深度、有力量的生命叙事。作者在处理连雅堂先生的人生轨迹时,巧妙地融入了当时社会变革的宏大背景,使得人物的命运与时代的潮水紧密相连。我看到了他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中年时的壮志凌云,以及晚年时的沉静思考。书中的许多细节描写,都让我对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有了更立体、更生动的认识,比如他对亲情的珍视,他对友情的看重,以及他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这些细节,让连雅堂先生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概念,而是一个活生生、有情感、有温度的个体。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重新审视了历史,也重新审视了生命的意义。

评分

《青山青史:连雅堂传》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它不落俗套,以一种更为人性化的视角来审视一位历史人物。作者并没有将连雅堂塑造成一个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深入其内心世界,展现了他的喜怒哀乐,他的挣扎与彷徨。这种写法,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有血有肉的连雅堂,一个在时代洪流中努力寻找自身价值的普通人,却又因其卓越的才华和坚定的信念而闪耀。书中对历史背景的铺陈也相当到位,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连雅堂先生所处的时代是如何塑造了他的思想和行为。那些历史事件的描述,既有宏大叙事的磅礴气势,又不失细腻之处,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沉浸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那些微妙的情感变化,那些艰难的抉择,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读来感同身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更是关于一个时代的缩影,关于那一代人的精神图腾。

评分

这本书,如同一泓清泉,滋润了我对历史人物的认知。《青山青史:连雅堂传》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勾勒出了连雅堂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作者在叙事上,既有宏观的历史视角,又不乏微观的人物刻画,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人物的鲜活性。我被书中对连雅堂先生在关键历史时刻所展现出的智慧和勇气所深深折服。他的人生,是无数个选择与坚持交织而成的史诗,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缩影。书中的语言,犹如古老的歌谣,在字里行间回荡,带给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力量。我仿佛能听到他内心的呐喊,感受到他奋斗的艰辛,也分享了他取得成就的喜悦。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连雅堂先生有了全面的了解,更对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一本 inspiring 的人生教材。

评分

拿起《青山青史:连雅堂传》,我仿佛是走进了一个巨大的历史画卷,而连雅堂先生,便是这画卷中最耀眼的一抹色彩。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般的严谨态度,将连雅堂先生一生中所经历的重大事件,以及他与同时代重要人物的交往,都做了详尽的梳理和描绘。这种对史料的尊重和挖掘,使得这本书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同时又不失文学作品的吸引力。我被书中对连雅堂先生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所做出的贡献的深刻剖析所打动。他不仅仅是一位政治家,更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书中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点,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深沉内敛,恰如其分地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所处的时代氛围。每一次翻开这本书,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力量和感悟,仿佛与连雅堂先生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读《青山青史:连雅堂传》这本书,仿佛踏入了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连雅堂这个名字,对于许多人来说或许并不陌生,他的一生,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浓缩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与个人的奋斗。初拿到这本书,就被其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以及在那洪流中不屈不挠的灵魂。作者在叙述上极为用心,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连雅堂先生的深入理解和敬意。从他的早年经历,到投身革命的慷慨激昂,再到后期在学术上的深耕细作,每一个阶段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书中的细节,无论是生活琐事还是政治风云,都如同电影画面般在我脑海中展开,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着那个时代的脉搏。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了“青山”与“青史”的含义——青山不改,青史留名,连雅堂先生的精神,以及他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风骨,都将永载史册,激励着后人。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