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多重跨界的智慧言说。这有两个意思,一是指言说多重跨界的智慧,即讨论小说与诗歌的不同文体的写作智慧;二是指这种言说或讨论本身的智慧,即研究者的研究智慧。合二为一,这本书其实是通过前者的方式表达了后者。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原因就在两位作者本身就是两个成功的跨界者。单纯的小说家或诗人,或单纯的学者,我看都很难写出这样一本有着多重艺术跨界特点的着作。——李其纲或徐芳一个人能写吗?同样不能写。——吴俊
作者简介
徐芳
1962年生于上海。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后留系任教,1999年调入《解放日报》文艺部「朝花」副刊。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上海新文化中心研究员。着有诗集《徐芳诗选》、《再现灵感》、《上海:带蓝色光的土地》,散文集《都市邂逅》、《她说:你好!》,诗文合集《岁月如歌》(与李其纲合作)等。诗歌、散文、小说、评论作品曾多次获奖。诗歌作品还被编入《中国当代新诗大词典》《中国当代女诗人诗选》《中国当代大学生诗选》《多梦时节》《学院诗选》《中国第三代诗人探索诗选》《中国当代抒情诗选》《朦胧诗二十五年》《中国经典新诗100首》《2008中国诗歌年选》《新时期文学二十年精选(诗歌卷)》《中国现代禅诗精选》《海上诗坛六十家》等诸多选集和辞典中。
李其纲
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华东师大「夏雨诗社」首任主编。现为《萌芽》杂志副主编,新概念作文大赛工作委员会总干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发表中短篇小说、文艺评论、诗歌等各类文章一百余万字。着有中短篇小说集《我们如此之近》,长篇小说《股潮》,诗文选集《岁月如歌》(与徐芳合着)。
上篇:小说美学
A章:小说的形式.形态.技法
小说的陌生化形态
一种缅怀:先锋文学形式实验的再探索
超验:对世界的理解与对艺术的追求
小说本体与小说意识
叙述结构内蕴的力量
小说的诗化结构及可能性路径
情.景.人的相互关系及抒情风格
全像摄影:人物性格塑造的制谜与解谜
未定点的艺术设置和处理
创新与传统:一条河与另一条河
B章:小说的主题.意蕴.哲学智慧
形而上主题:先锋文学的一种总结和另一种终结意义
作为审美范畴的「尴尬」
道德化的痛苦与历史发展的阵痛
对城市作一种俯视的姿态
被速度改变了的阅读与写作
「恶」:有时是撬动历史的槓桿
「浮躁」:文学内蕴及哲学意味
作家的大德:人本与文本的统一或相悖
狄伦马特的诱惑
人与大自然关系的艺术思考
自然即人:屠格涅夫的自然观
塔希提岛:现代原始主义的艺术境界
隐匿于平和淡泊美感风格背后的面容
完整的人:内宇宙与外宇宙
苏童放飞的姐妹鸟
故乡:古典及现代的双重解读
墙:沃尔芙之墙与布莱希特之墙及其他
宁静:语词、文学及灵魂之上的摇曳
下篇:诗歌美学
A章:诗歌的本体.状态.意义
诗人状态
诗之本体的触摸、质疑及眷恋
诗之意义:剥离或者剥离之后
诗:21世纪中国文学的逻辑始点
侧面正美
B章:诗歌文本的意味及技巧的双重解读
被矛盾折磨的诗歌现实
鸟之双翼:自然与形式
右手「第六指」
《荒原》:象征主义诗歌的巅峰之作
《海滨墓园》:瓦雷里「纯诗」理论的艺术实践
《航》:柳词浸润之后的上阕与下阕
《星星变奏曲》:音乐中的和声效应
《玻璃鱼缸》:普利什文自然观的诗性感悟
《小说与诗歌的艺术智慧》这本书,真的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文学世界里一扇又一扇尘封已久的大门。我一直对那些寥寥数语却能引起巨大共鸣的诗句感到好奇,这本书为我揭示了其中奥秘。作者对“语言的经济性”和“意境的营造”的解读,让我明白了为何简单的词语组合,却能唤醒如此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它不像是在教你写诗,更像是在引导你如何去“听”诗,如何去感受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声音和节奏。而对于小说,它则着重阐释了“人物的真实感”和“主题的深度”。它不是告诉你如何编造故事,而是如何去观察和理解人性,如何通过人物的经历和选择,去触及那些普世的真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鼓励读者去“感受”文学,而不是去“分析”文学。它认为,真正的艺术智慧,最终是要回归到我们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去体验那些超越文字的美。
评分坦白说,我拿到《小说与诗歌的艺术智慧》的时候,并没有抱有过高的期望,以为又是一本堆砌理论的空洞之作。然而,事实证明我大错特错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温度”,它没有把文学说得高不可攀,而是将其与人类共通的情感和经验紧密相连。作者在探讨“情感的抒发”时,并没有生硬地讲授如何煽情,而是通过分析那些伟大的作品,展现了如何用真实而细腻的笔触,去捕捉和呈现人类最复杂、最微妙的情感。它让我明白,好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心灵的碰撞。书中还对“结构的美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它并不是指僵硬的框架,而是指作品内在的逻辑性和浑然天成。从开篇的吸引,到中间的层层递进,再到结尾的余韵悠长,每一个环节都似乎经过了精密的计算,却又显得毫不费力。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艺术处理方式,让我拍案叫绝。
评分读完《小说与诗歌的艺术智慧》,我脑海里充斥着各种鲜活的画面和深刻的感悟,感觉像是被一场精心策划的文学盛宴洗礼了一番。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文学流派或时期,而是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将小说与诗歌这两种看似迥异的艺术形式,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文化和哲学背景下进行审视。作者对“意象的构建”和“节奏的韵律”的解读,简直是神来之笔。我一直以为诗歌的节奏只是押韵和字数的问题,但书中揭示的,远不止于此。它涉及到呼吸的起伏、情感的律动,甚至是思维的跳跃,如何通过语言的声响和排列,在读者心中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感受。而对于小说,它则阐释了如何通过人物的塑造、环境的描绘,以及情节的推进,来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情感传递和思想启迪。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艺术的智慧并非一成不变的规则,而是一种不断演变、充满生命力的流动。它鼓励读者去质疑、去探索,去发现属于自己的那份独特理解。
评分这部《小说与诗歌的艺术智慧》给我带来的冲击,远比我最初预期的要强烈得多。它不像一本教你如何写作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引路人,在你迷失于文学的海洋时,为你指点迷津。书中对“象征”和“隐喻”的剖析,让我对很多作品的理解有了全新的角度。我之前总是习惯于去寻找作者明确表达的意思,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文学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含蓄和留白,在于那些需要读者去主动捕捉和解读的深层含义。作者用生动的例子,展示了如何通过一个微小的细节,折射出宏大的主题,如何用一个看似不经意的比喻,唤醒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这种“见微知著”的艺术手法,在这本书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双新的眼睛,能够穿透文字的表象,看到背后更广阔、更深刻的意义。这本书不仅提升了我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更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这是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这本《小说与诗歌的艺术智慧》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原本以为自己对文学已经有了相当的理解,读完这本书才发现,原来之前所学的不过是冰山一角。作者在书中并没有直接罗列那些经典的文学作品,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小说和诗歌背后蕴含的那些微妙而强大的艺术逻辑。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叙事张力”的论述,它不像枯燥的理论那样让人昏昏欲睡,而是通过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和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将如何构建吸引人的情节、如何设置悬念、如何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好奇心和期待感,解释得淋漓尽致。书中还探讨了语言的“炼金术”,不仅仅是辞藻的华丽,更是如何用最精准、最动人的词语去触及读者内心的深层情感,这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描写,原来其中藏着如此精妙的匠心。更令我惊喜的是,作者还触及了文学与我们日常经验的连接,它并非高高在上的象牙塔,而是根植于我们生活的土壤,折射出人性的幽微和世界的复杂。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看待身边的一切都多了一种文学的滤镜,那些平凡的场景仿佛都拥有了可以被讲述的潜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