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末日的山水画《老残游记》

帝国末日的山水画《老残游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多轴心的二十一世纪阅读-打开传说中的书  打开梦想与未来

  ●香港、上海、北京、台北,四地书展合办巡回演讲
  ●华文世界十位名家导读
  ●结合文字、摄影、漫画、插图、图表的新型态出版
  ●平凡、可乐王、541、吴孟芸、李志清等十位漫画创作者参与
  ●台师大、台艺大、北艺大共同参与绘图

  一般研究《老残游记》的人,大部分只注重这本小说的政治的意义。到底作者是不是对于清末的政治有所影射?可是作者是把它当作一个有哲学意义的抒情作品来看。

  胡适认为,中国传统小说里面,写景写得这么细致的,写得这么有抒情味道的,《老残游记》是第一本。这本小说是老残,或者可以说是作者刘鹗,感叹身世的抒情的作品。一般的解释,都以为他为中国的衰亡而哭泣,为帝国的末日而哭泣。但作者觉得它的意义,远不只如此,他用一种抒情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帝国末日的情景,带出来一种中国山水画的写意传统。

作者简介

李欧梵

  香港中文大学人文学科讲座教授、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教授。1939年生于河南,后随家迁台湾,1970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现代文学及文化研究、现代小说和中国电影。着有中英文着作《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铁屋中的吶喊》、《西潮的彼岸》、《中西文学的徊想》、《徘徊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随笔集《狐狸洞话语》、《世纪末呓语》、等。

绘者简介

谢祖华

  英国普利茅斯大学平面设计系毕业。专业插画家。爱书人、摄影迷。相信阅读的力量。绘有《风岛飞起来了》、《我爱蓝树林》、《红瓦房》、英译本《橘子红了》等书。个人网站: www.silvermoon.idv.tw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0.0 讯息

他们这么说这本书….. ------XX
There are such Talks

这本书的历史背景------XX
Time line

这位作者的事情------XX
About the Author

这本书要你去旅行的地方------XX
Travel with the Book

和作者相关的一些人------XX
People related to the Autho

这本书的谱系------XX
Books related to the Book

延伸的书、音乐、影像------XX
Further Reading and Watching

图书序言

帝国末日的山水画──《老残游记》
李欧梵


选择《老残游记》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对于经典有个定义:经典是什么呢?就是大家都觉得该看,可是大家却都不看的东西,就叫做经典。可是我想,《老残游记》是个例外,因为几乎所有的华人,不管是在台湾、在香港,甚至于在中国大陆,恐怕在中学时代至少都读过《老残游记》里面的一章──「老残游大明湖」。而且香港也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剧作家何冀平把它改编成话剧,叫做《梨花梦》,后来改名《还魂香》。因此,关于这部经典,研究的人很多,做解释的人也很多,加上学校里面有老师的教导,所以读者不需要做分外的努力,也不需要自己去找一些资料来研究才看得懂。而且,《老残游记》基本上是用一种比较典雅的语体文写的,所以看起来应该也不难。那我为什么要选这一本看起来并不是那么困难的小说来讲?我觉得也许有两个意义,一个意义就是,我很喜欢这本小说,一个个人的爱好是很难解释很清楚的。另外一个意义,一个历史的意义,就是这本书犹如一幅「帝国末日的文化山水画」。

介绍《老残游记》的文本
任何一个教文学的老师的作法,一开始都是讲解这个文本。虽然各位对于这本小说已经很熟悉了,可是我还是想用我的方式来讲讲这个文本。这部小说有二十回(我只讲它的初编,不讲二编)。我用的这个版本是在香港很容易买到的(台湾三民书局的版本)。也不过是两、三百页,很方便,而且有很多註解,所以看起来很容易。那么仔细看一看我们就会发现,这二十回里面,其实不是一个很完整的故事,因为《老残游记》──你说它是游记也好,说它是小说也好──不是一个像我们现在阅读的西方现代小说一样,有一个完整的结构。

它前面的十章,似乎像游记一样。它包括两个游记,一个是老残自己在山东各地游览,另外就是故事里面另外一个人物,叫做申子平的奇异经历,他登山遇虎,从第八回到第十二回。那么后面呢?刘铁云写这个小说的时候,中间间断了,因为前面十回他是为商务印书馆的《绣像小说》杂志连载而写的。后来发生争执,因为他的朋友把他的稿子送去的时候,那个编者故意擅改他的文字,好像把一个登山遇虎改成遇狐了,所以他们一气就改投天津的一个报纸。我们这位作者刘鹗(字铁云)又写了一个很精彩的公案故事。所以你也可以说,这里面有侦探的故事,有游览的故事,也有一点哲学,特别是在第九回到十一回里面有一点哲学的意味。

一般研究《老残游记》的人,大部分只注重这本小说的政治的意义。到底作者是不是对于清末的政治有所影射?因为里面有一首晦涩的诗,很多学者都在研究这首诗,到底有没有影射什么政治事件。可是我个人不是用这种方式,我是把它当作一个有哲学意义的抒情作品来看。

一部重要的抒情作品
什么叫做抒情的作品呢?这就牵涉到我对于抒情的定义和理解。有名的学者王德威,写了一篇很重要的文章,就叫做《有情的历史》,下面的副标题就是「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和现代中国文学」。他的一个基本论点就是,整个中国的文学史,从《诗经》、《楚辞》一直到现代文学,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东西,不是史诗型的,而是抒情的东西。就是把个人的一种情感诗意化,达到一种意境,而用这一种意境,来展现每个时代、每个社会、每个时期的感受。但是这种抒情的意境,到了现代文学的境遇里面,产生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困境和变化。大家都知道,二十世纪的中国,特别是上半个世纪,是一个革命的世纪。那么抒情在一个革命的大洪流里面,有什么意义呢?大家都投身革命,爱国就可以了嘛!王德威提出很独特的观点,他特别引用了沈从文一篇没有发表过的家书,来讲这个抒情。

沈从文说:「对人生有情,就常常和在社会上的事功相背斥,易顾此失彼,事功可以学,有情则难知」。所以他说,文学的功用,特别是作为一个作家,要能够把这种特别的情,化为文字、为形象、为音符、为节奏,「可望将生命的某一种形式,某一种状态,凝固下来,形成生命另外一种存在和延续,通过长长的时间,通过遥遥的空间,让另外一时另一地生存的人,彼此生命流注,没有阻隔。」

大概是这个意思。王德威的这篇长文章也是从沈从文衍伸出来的,我颇有同感。我想王德威基本想做的一个论证就是:这么一个伟大的抒情传统,是不是在二十世纪更有意义?我就想用《老残游记》这本小说,来解答王德威提出的问题。

看过老残游记的各位朋友,大家都知道,这个小说一开始,就提到哭泣。他在初编自序的第一页就说,「婴儿坠地,其泣也哌哌,及其老死,家人环绕,其哭也号啕……盖哭泣者,灵性之现象也……灵性生感情,感情生哭泣。」所以我觉得这本小说是老残,或者可以说是这个作者刘鹗──老残就是一个刘鹗的化身──感叹身世的一种抒情的作品。一般的解释,都以为他当为中国的衰亡而哭泣,为帝国的末日而哭泣,把它解释为一种社会性的政治的小说,可是我觉得它的意义,远远超过当时的社会政治意义。他用这个哭泣,带出来一种中国山水画的写意传统,也就是说,他用一种抒情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帝国末日的情景。所以诗情画意在这个小说里面,非常完整的表现出来,而表现得最精彩的,就是游大明湖的那一章。「诗情画意」说起来很容易,可是在文学实践上来说,中国的山水画和诗的关系比较密切,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但是在传统小说里面却不多。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