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之美《聊斋志异》

梦幻之美《聊斋志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多轴心的二十一世纪阅读-打开传说中的书  打开梦想与未来

  ●香港、上海、北京、台北,四地书展合办巡回演讲
  ●华文世界十位名家导读
  ●结合文字、摄影、漫画、插图、图表的新型态出版
  ●平凡、可乐王、541、吴孟芸、李志清等十位漫画创作者参与
  ●台师大、台艺大、北艺大共同参与绘图

  从康熙九年(1670)的第一篇〈莲香〉,到康熙十八年(1679)全书《聊斋志异》初稿完成为止,总共九年的时间,其实也正是蒲松龄一生中最为落魄潦倒的时光。他不断地考科举,但都没有考上,又得了大病,家中穷到无米可炊,面对妻子和幼儿,他慨叹自己的无用:「花落一溪人卧病,家无四壁妇愁贫」。屋外的大自然,是「花落一溪」的美,而与之相对应的,却是屋内不堪的丑陋人世。

  郝誉翔认为,这段时间的蒲松龄,彷彿被困在一个「血汗暴流,扭筋拔力」、「家无四壁」的牢笼里,而唯一能把他拯救出去的,唯有文字,唯有想像力,所他以笔墨为刀斧,凿穿了时间和空间的墙壁,而创造出一个如梦似幻,无穷无尽的「美」的天地。

  郝誉翔指出,对于「美」的高度评价,正是蒲松龄与六朝志怪小说分岐,而要上追屈原〈离骚〉、〈九歌〉所歌颂的「香草美人」。不仅如此,蒲松龄《聊斋志异》的「美」,也颇接近日本物语中的「物之哀」,甚至让他想起了同样是在谈美、也同样充满了神秘色彩的日本文学经典《源氏物语》。《源氏物语》以「源氏之君为中心,他翩然登场,绝世的美貌吸引了男女众生,为之赞叹、痴迷、疯狂、颠倒,甚至无由来的不禁感到一阵恐惧和悲哀:「这副姿容焉得不感动鬼神?简直是美得有些令人骇怕。」然而,这部小说背后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呢?「物之哀」的论说,当最能够切中核心。

作者简介

郝誉翔

  台湾大学中文博士,现任中正大学台文所教授。

  着有小说集《幽冥物语》、《那年夏天,最宁静的海》、《初恋安妮》、《逆旅》、《洗》;散文集《一瞬之梦:我的中国纪行》、《衣柜里的秘密旅行》;电影剧本《松鼠自杀事件》;学术论着《情慾世纪末──当代台湾女性小说论》、《傩:中国仪式戏剧之研究》等书。

绘者简介

541

  本名吴志英,一个来台流浪10多年的韩国华侨,辅仁大学应用美术系毕业,现况为SOHO族,平日以插画设计来维持生计。着有《541的上班日记》、《541的上班週记》等书。

  个人网站:www.painter541.com

  个人部落格:tw.myblog.yahoo.com/painter-541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0.0 讯息

他们这么说这本书….. 04
There are such Talks

这本书的历史背景------06
Time line

这位作者的事情------08
About the Author

这本书要你去旅行的地方------XX
Travel with the Book

和作者相关的一些人------XX
People related to the Author

这本书的谱系------XX
Books related to the Book

延伸的书、音乐、影像------XX
Further Reading and Watching

图书序言

梦幻之美—《聊斋志异》
郝誉翔

我总以为,《聊斋志异》是一本被误读的书了。它确实脍炙人口,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根据它所衍伸出来的各种创作,譬如改写的版本、电视、电影又不知有多少。然而,这些改编却多着重在鬼怪传奇的故事之上,而未免窄化了这本鉅着的价值,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也掩盖了原着真正的精神,以及它值得后人细细品尝的妙处。

夹缝之中:两个朝代,双重性格

若想要更亲近《聊斋》,恐怕还是得要先从蒲松龄(1640-1715)写作的时代背景开始。而它的特征是什么呢?我会用”in between”来形容──蒲松龄可以说是一个处在夹缝之中的人物,处在两个朝代:明代和清代,以及两种性格:现实的科举功名和超现实的神鬼之中。

蒲松龄出生在明末崇祯十三年(1640),山东淄川人。在他五岁那一年(1644),北京被国号「大顺」的李自成军队攻破了,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过没多久,清军随之进入京城,而顺治皇帝顺利登基,从此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朝代:清。从清兵入主中原,一直到1662年,明室的后裔桂王在云南被吴三桂杀害为止,清朝总共花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才逐渐平息中国内部各地不安的起义和动乱。也因此,蒲松龄是一个跨越明、清之际的文人,更是一个成长在局势动盪不安年代中的知识份子。而那正是一个旧有价值体系崩毁,新的认同正要从矛盾冲突之中,逐渐浮现出来的年代,满人为了取得汉人的认同,在1646年,便宣布重开科举,在这次的殿试之中,共有三百三十七人及第,而其中大多数出身于京畿和山东、河北一带。蒲松龄所生长的山东,正是在这文风鼎盛之地,而儒家典籍四书五经,也彷彿成为了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唯一可以绵延不辍的、不变的命脉。

科举,成为了文人在新时代的性命依归,蒲松龄便是置身在这个朝圣队伍之中的一员。

顺治十五年(1658),蒲松龄十九岁,第一次参加科举,中了秀才,但从此以后,却彷彿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他屡次参加乡试,却都名落孙山。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蒲松龄屡试屡败,终其一生,他都没有放弃功名的美梦,直到康熙四十一年(1702),他已经六十三岁了,参加乡试,又没有考中,而此时的他业已白发苍苍,齿牙动摇,一生的寒窗苦读,到头来,终究还是付诸于一江流水。在《寄紫庭》一诗中,他感慨地写下:「不恨前途远,只恨流光速。回想三年前,含涕犹在目。三年复三年,所望尽虚悬。午夜闻鸡后,死灰复欲燃。」每三年一次乡试的挫败,竟然没有击垮他的斗志,而最后令他不得不低头臣服的,其实是时光匆匆,以及转眼飞逝的滔滔流年。他终于是败在岁月的手下,而留下了一个永远未了的憾恨。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