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幻之美《聊齋誌異》

夢幻之美《聊齋誌異》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多軸心的二十一世紀閱讀-打開傳說中的書  打開夢想與未來

  ●香港、上海、北京、颱北,四地書展閤辦巡迴演講
  ●華文世界十位名傢導讀
  ●結閤文字、攝影、漫畫、插圖、圖錶的新型態齣版
  ●平凡、可樂王、541、吳孟蕓、李誌清等十位漫畫創作者參與
  ●颱師大、颱藝大、北藝大共同參與繪圖

  從康熙九年(1670)的第一篇〈蓮香〉,到康熙十八年(1679)全書《聊齋誌異》初稿完成為止,總共九年的時間,其實也正是蒲鬆齡一生中最為落魄潦倒的時光。他不斷地考科舉,但都沒有考上,又得瞭大病,傢中窮到無米可炊,麵對妻子和幼兒,他慨嘆自己的無用:「花落一溪人臥病,傢無四壁婦愁貧」。屋外的大自然,是「花落一溪」的美,而與之相對應的,卻是屋內不堪的醜陋人世。

  郝譽翔認為,這段時間的蒲鬆齡,彷彿被睏在一個「血汗暴流,扭筋拔力」、「傢無四壁」的牢籠裏,而唯一能把他拯救齣去的,唯有文字,唯有想像力,所他以筆墨為刀斧,鑿穿瞭時間和空間的牆壁,而創造齣一個如夢似幻,無窮無盡的「美」的天地。

  郝譽翔指齣,對於「美」的高度評價,正是蒲鬆齡與六朝誌怪小說分岐,而要上追屈原〈離騷〉、〈九歌〉所歌頌的「香草美人」。不僅如此,蒲鬆齡《聊齋誌異》的「美」,也頗接近日本物語中的「物之哀」,甚至讓他想起瞭同樣是在談美、也同樣充滿瞭神秘色彩的日本文學經典《源氏物語》。《源氏物語》以「源氏之君為中心,他翩然登場,絕世的美貌吸引瞭男女眾生,為之贊嘆、癡迷、瘋狂、顛倒,甚至無由來的不禁感到一陣恐懼和悲哀:「這副姿容焉得不感動鬼神?簡直是美得有些令人駭怕。」然而,這部小說背後的主題究竟是什麼呢?「物之哀」的論說,當最能夠切中核心。

作者簡介

郝譽翔

  颱灣大學中文博士,現任中正大學颱文所教授。

  著有小說集《幽冥物語》、《那年夏天,最寜靜的海》、《初戀安妮》、《逆旅》、《洗》;散文集《一瞬之夢:我的中國紀行》、《衣櫃裏的秘密旅行》;電影劇本《鬆鼠自殺事件》;學術論著《情慾世紀末──當代颱灣女性小說論》、《儺:中國儀式戲劇之研究》等書。

繪者簡介

541

  本名吳誌英,一個來颱流浪10多年的韓國華僑,輔仁大學應用美術係畢業,現況為SOHO族,平日以插畫設計來維持生計。著有《541的上班日記》、《541的上班週記》等書。

  個人網站:www.painter541.com

  個人部落格:tw.myblog.yahoo.com/painter-541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0.0 訊息

他們這麼說這本書….. 04
There are such Talks

這本書的曆史背景------06
Time line

這位作者的事情------08
About the Author

這本書要你去旅行的地方------XX
Travel with the Book

和作者相關的一些人------XX
People related to the Author

這本書的譜係------XX
Books related to the Book

延伸的書、音樂、影像------XX
Further Reading and Watching

圖書序言

夢幻之美—《聊齋誌異》
郝譽翔

我總以為,《聊齋誌異》是一本被誤讀的書瞭。它確實膾炙人口,在中國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根據它所衍伸齣來的各種創作,譬如改寫的版本、電視、電影又不知有多少。然而,這些改編卻多著重在鬼怪傳奇的故事之上,而未免窄化瞭這本钜著的價值,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也掩蓋瞭原著真正的精神,以及它值得後人細細品嘗的妙處。

夾縫之中:兩個朝代,雙重性格

若想要更親近《聊齋》,恐怕還是得要先從蒲鬆齡(1640-1715)寫作的時代背景開始。而它的特徵是什麼呢?我會用”in between”來形容──蒲鬆齡可以說是一個處在夾縫之中的人物,處在兩個朝代:明代和清代,以及兩種性格:現實的科舉功名和超現實的神鬼之中。

蒲鬆齡齣生在明末崇禎十三年(1640),山東淄川人。在他五歲那一年(1644),北京被國號「大順」的李自成軍隊攻破瞭,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過沒多久,清軍隨之進入京城,而順治皇帝順利登基,從此中國進入瞭一個新的朝代:清。從清兵入主中原,一直到1662年,明室的後裔桂王在雲南被吳三桂殺害為止,清朝總共花瞭將近二十年的時間,纔逐漸平息中國內部各地不安的起義和動亂。也因此,蒲鬆齡是一個跨越明、清之際的文人,更是一個成長在局勢動盪不安年代中的知識份子。而那正是一個舊有價值體係崩毀,新的認同正要從矛盾衝突之中,逐漸浮現齣來的年代,滿人為瞭取得漢人的認同,在1646年,便宣布重開科舉,在這次的殿試之中,共有三百三十七人及第,而其中大多數齣身於京畿和山東、河北一帶。蒲鬆齡所生長的山東,正是在這文風鼎盛之地,而儒傢典籍四書五經,也彷彿成為瞭兵荒馬亂的年代裏,唯一可以綿延不輟的、不變的命脈。

科舉,成為瞭文人在新時代的性命依歸,蒲鬆齡便是置身在這個朝聖隊伍之中的一員。

順治十五年(1658),蒲鬆齡十九歲,第一次參加科舉,中瞭秀纔,但從此以後,卻彷彿走上瞭一條不歸路,他屢次參加鄉試,卻都名落孫山。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蒲鬆齡屢試屢敗,終其一生,他都沒有放棄功名的美夢,直到康熙四十一年(1702),他已經六十三歲瞭,參加鄉試,又沒有考中,而此時的他業已白發蒼蒼,齒牙動搖,一生的寒窗苦讀,到頭來,終究還是付諸於一江流水。在《寄紫庭》一詩中,他感慨地寫下:「不恨前途遠,隻恨流光速。迴想三年前,含涕猶在目。三年復三年,所望盡虛懸。午夜聞雞後,死灰復欲燃。」每三年一次鄉試的挫敗,竟然沒有擊垮他的鬥誌,而最後令他不得不低頭臣服的,其實是時光匆匆,以及轉眼飛逝的滔滔流年。他終於是敗在歲月的手下,而留下瞭一個永遠未瞭的憾恨。

圖書試讀

None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