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作家路易斯.卡洛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是一本同时受到成人与儿童喜爱的经典童话,表面上它是一个嬉闹有趣的小女孩奇幻冒险故事,但其实故事中隐藏了丰富的双关语、游戏诗、谜语、数学、哲学等等。百年来,各方人马挖空心思解析这个故事,甚至世界各地还成立了许多爱丽丝研究学会,而解读书中谜题、哲学、数学等的书借也十分多,光是注解本就有五、六本。可惜中文中文世界始终欠缺一本这样的书带领我们深入爱丽丝与卡洛尔的世界。
本书译注者张华穷三十多年时光收集、研究、翻译爱丽丝,有时,光是一首诗就耗尽半年反覆推敲,其翻译成果足以与故世名家赵元任的版本相互辉映。从编辑体例来看,本书採中英对照,并加上注释,帮助读者更加领略原着的巧妙创意。书中许多编排皆仿造原书设计,如尾巴图像诗、表示变身的星星符号(*)等等。全书最前面设计有拉页展示爱丽丝几次变身的尺寸比例;书末则设有九项附录,提供研究者进一步探索爱丽丝学。
作者简介
路易斯.卡洛尔Lewis Carroll (1832-1898)
本名Charles Lutwidge Dodgson,英国牛津基督教堂学院数学教授,终生单身,生活有条不紊,信函、照相等都编码纪录,自21岁到65岁的日记从不间断。有口吃毛病,喜欢为女孩照相、讲故事、写有趣的信函或发明新游戏。因结识了院长女儿爱丽丝三姐妹,在游船时为她们讲故事,后来应请写成书,成为传颂百年的经典童话,学界认为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儿童文学从《爱丽丝漫游奇境》开始。书中丰富的逻辑、语言、社会背景也经常是学术界研究的题材。此外,卡洛尔也是摄影机发明早期的摄影家,拍了三千余张照片,其中不乏文学界名人。
绘者简介
约翰.田尼尔爵士(Sir John Tenniel,1820-1914)
英国漫画家及插图家,曾短暂就读于皇家艺术学院。1850-1901年担任《笨拙》(Punch)杂志的政治漫画家。因为路易斯.卡洛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1865)及《爱丽丝走进镜子里》(1872)插图而闻名,1893年被册封为爵士。田尼尔的爱丽丝插画迄今还是公认为最符合原着精神与时代背景的经典杰作。
译者简介
张华
资深工程师,从1980年起,自习英中翻译、参加Toastmasters International、蒐集爱丽丝资料迄今。台湾翻译学学会终身会员、英国Institute of Linguistics授证翻译师,曾获金石堂英翻中比赛社会组首奖、梁实秋文学奖译文组及译诗组各第二名。业余曾任《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中文版资深编辑、《麦克米伦高级英汉双解词典》等四本英汉词典编辑、为Toastmasters主持编译十本中文版手册、发表过英汉词典、双关语翻译、爱丽丝与赵元任等论述多篇,近年为《读者文摘》中文版译者。
编辑室报告
跟着兔子先生去探险 周惠玲/本书主编、儿童文学研究者
认识张华先生,是在2000年的一场关于儿童文学翻译的研讨会里。当时觉得这人很有趣,明明是学理工的,怎么会跑来发表关于爱丽丝双关语和游戏诗翻译的论文?而且他个子不高,满头白发,却有着年轻的脸庞,笑容可掬中流露出谨慎的眼神,正经八百的西装外套罩着比一般人稍急促的动作,不知为何,让我联想起那个总是掏出怀表说「糟了,我迟到了」的白兔先生。
研讨会上他说他已经花了二十年研究爱丽丝,收集了无数中译版本,也尝试着重新翻译爱丽丝,有时候绞尽半年脑筋才灵光一闪获得一个佳句。在华人的世界里,翻译爱丽丝这件事,前面已经有赵元任这座仰之弥高的大山挡着,但张华先生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感觉上他并不是为了跟赵元任先生一较高下,而只是因为「天啊,我好喜欢这本书,真想把它弄清楚」这样的心情;他翻译和写论文,都只是把喜爱的事物跟别人分享的一种方式。
研讨会过后有一天,杨茂秀教授约我和我同事杨豫馨小姐去张华的家参观他的爱丽丝收藏。我感觉自己好像闯进了兔子先生的家,规模不大却藏着好多宝藏(虽然我并没发现能变身的扇子和饼干),而张先生欣喜献宝的神情,也让我不禁兴起向往的心情,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一样,找到值得一生钻研的主题。
那时豫馨正在主编【远流传家经典】系列,已经出版了《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等完整新译版。本来她邀请杨教授和张先生分别翻译注解版的《绿野仙踪》(The Annotated Wizard of Oz)和《爱丽丝》(Annotated Alice),可惜后来豫馨出国,这个计画也就不了了之。到了2005年我迷上捷克导演斯凡克梅耶(Jan ?vankmajer)的真人偶动画《爱丽丝》(N?co z Alenky)并以之为论文主题后,不禁又想起了张华。当我打电话问他后来是否完成了《爱丽丝漫游奇境》时,令我惊喜万分的是,他竟然送给我一本他自己用Word排版的A4影印本《深读爱丽丝漫游奇境》。书中不仅有完整的全新翻译、他自己研究撰写的123条注释,以及关于爱丽丝研究的各项资料附录,连版面编排也极用心,包括历年来很多中文译本都草率编辑的尾巴图像诗,他也仿照原书精细地排版出老鼠尾巴的形状。最妙的是,他还把爱丽丝几次变身的尺寸按比例大小呈现。当场我感动得几乎要落泪,难以置信这样一个任职于工程公司的工程师竟能独立完成许多文学研究者想做却始终未能作成的事,于是决心一定要设法把他的心血分享给华文读者。
没想到这个愿望竟又过了四、五年才完成。这期间我偶尔邀请他来参加远流的尾牙,偶尔Email催稿,而张先生总说,「好好好,我赶快来把文稿再修润一下。」 2008年深秋我去英国踏访卡洛尔和爱丽丝留下身影的许多地方,内心的小宇宙又被激励了一下,在宛如假海龟悲泣那幕场景的北威尔斯海边,我面对曾经是爱丽丝家人夏日别墅而今已然破落的废墟,明白这世界很多事物是不等人的,不禁激动握拳,「张华,你再不完成,我就自己来做喽!」(哈哈,其实所有人都知道我是做不出来的)。幸好去年中问他时,张华终于决心把剩下的定稿完成。这次他交出来的成品又让人惊艳。不但注解增加到214条,为目前世界注解爱丽丝的着作之冠,许多注解更是他个人研究创见,而全书诗文的翻译也更贴近原作的创意,张华笑说有几则翻译他费了五年才想出来。
在编辑成书时,由于我希望提供给读者中英对照的文本,差点又让这本书难产。因为插图的配置和中英文字数的不对等,这本书要做到中英对照原本就很困难,幸好经过美术设计张士勇的大改造、中原排版的张依宸不厌其烦五次的版面大调整、翁淑静的协助校读,以及张华先生牺牲圣诞假期不断越洋邮件沟通,最后总算能赶在2010年的春节前如期送印。
从编辑体例来看,本书主文部分採左页通栏为英文,右页则是中译文和注释共两栏,遇有全页插图时,中译文改排于左页,和英文原文上下排列;为了方便研究者延伸阅读相关英文原着,注释中所提及的论着、地名、人名,多以英文表示,但亦不致妨碍中文阅读。书中许多编排皆仿造卡洛尔原书设计,如尾巴图像诗、表现变身的星星符号(*)等等。全书最前面设计有拉页展示爱丽丝几次变身的尺寸变化,图像并依照比例大小;书末则设有九项研究资讯的附录,提供研究者进一步探索爱丽丝学。
就像张华先生说的,《爱丽丝漫游奇境》并不单纯只是一本「情节奇幻、疯言疯语的奇境世界」冒险故事,一百多年来,世界各地学者从各种角度接近它,但至今似乎无人敢说能完整解析它。书中藏着无数创意和趣味未被发掘,你可以像杨茂秀教授一样从语意逻辑和哲学的角度思索,可以像林文淇教授一样欣赏它的文学与创意,像单维彰教授去解它的数学习题,像赵元任和胡适先生去咀嚼它语言游戏,也许像幸佳慧掉进兔子洞一路追寻而无法自拔;你可以像向阳教授一样关心卡洛尔是否为恋童癖,学佛洛依德用精神分析读这本书,也可以同意《西方正典》作者哈洛.卜伦说用精神来分析它是行不通的;你可以欣赏它在电影、绘本、文化创意商品等里如何再现、创造出新的面貌,也可以把它当作文学旅游指南或提升英文的工具……。
不管你的兴趣是什么,这本书都是最好的起点。我们只管跟着兔子先生一路往下挖掘、探索,总会发现一个掘之不尽、丰富多变的奇幻世界。
推荐一
慢读经典 杨茂秀/毛毛虫儿童哲学基金会董事长
2000年我认识了张华。那时「毛毛虫哲学基金会」的「图画作家」就在他公司附近,所以他常常来找我。每次来,我们谈论的都是路易斯.卡洛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有时谈到捷运都快停驶的半夜。
只要是与卡洛尔及他的作品有关的任何问题及一切现象,他谈起来都会两眼放光、嘴角上扬,和任何人他都谈。张华原本是有点木讷的工程师,讲到卡洛尔就总是口若悬河地说不停,因为关于卡洛尔跟《爱丽丝漫游奇境》,他知道的实在多,而且永远还想要知道得更多,而且不会吝啬与人分享。好像任何人对卡洛尔及《爱丽丝漫游奇境》多知道一点什么,他自己与别人就会多一些幸福之感。
在数学界、儿童文学界及哲学界,《爱丽丝漫游奇境》应该是第一个受到重视,适合成人与小孩共读的作品,有经典名着的好与难,又有通俗作品的巧与妙。它对思维的挑战是非常值得人研究与把玩的,可是中文世界真正下功夫去深入欣赏、翻译、研究的人实在是少,而张华是这少数《爱丽丝漫游奇境》迷下功夫最深的人。
1922年,在剑桥研究弹道学的前国防部长俞大维先生,将这本书送给赵元任,请他翻译以饷中文读者。这件事多年前我就听乐学出版社的黄新新小姐告诉过我,黄新新那时常煮牛肉面去给老部长俞大维先生吃,在他的客厅里、牛肉面香中、闲聊中,俞部长总是谈书与人。在一次谈到这件事,我告诉张华这事,他隔天就找出文章印证了黄新新的话。
后来我邀张华到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共同教授翻译课程,有一次从台北到台东的飞机上,他双眼放光,有点得意地将印有「两条」用文字「做」的老鼠尾巴,秀给我看,微笑中,手指顺着那尾巴比划着,一面喃喃唸出英语原着的「老鼠尾巴」之后,再唸他的翻创之作中文的「老鼠尾巴」。唸完,他抬头望出飞机外的中央山脉,然后转头压低声音说:「老杨,怎么样?很棒吧!」我点了头,表示赞同;又摇摇头,表示难以相信这个事实,我想:「是真棒、真是棒,真棒、棒真。」
1977年我在威斯康辛大学参与语言哲学的讨论会,主持讨论的阿莫曼教授开出四本参加讨论的必读书,其中最重要的一本就是《爱丽丝漫游奇境》,其次才是维根斯坦的《哲学研究》,阿莫曼说:「维根斯坦认为,字词的意义不是定义出来的,请不要问他某一个字是什么意思,那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学语文如同学游戏,语文的游戏是玩出来的,语文游戏是生活方式学习的沃土。」阿莫曼又说:「在英语世界,最健康、最丰富的一块语文沃土,就是路易斯.卡洛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这本书里从头到尾玩的不只是语意学的各个面向,还有借着各种语言游戏做出很特别的思考实验,它的丰富够后来的人写很多博士论文。」
那一天,周惠玲和我在电话谈这篇序的书写,她忽然间惊唿说:「杨老师,我以前从没意识到,但现在它就在我眼前,我正在校读这本《挖开兔子洞》,第五章是〈毛毛虫的话〉,我突然联想起一件事,请你告诉我我想得对不对,毛毛虫基金会的取名是不是来自这一章啊?我觉得你讲话的方式很像那条毛毛虫耶。」「怎么说?」我想知道她的想法。「你看,你这个问话就印证了我的想法,你总是问问题,而且老是问出让人一时不知如何回答的话。太像了!你们基金会的名字是不是来自路易斯.卡洛尔的作品,有关系对不对?」
「阿─哈!」我干笑两声,心里想,是有点关系;同时又想,这可严重了,原来我一向如此不近人情、言语唐突、问话尖锐却不自知,现在就让我将毛毛虫命名的故事说清楚。
二十年前我们刚建立毛毛虫儿童哲学基金会时,正因为命名左思右想,到处问人商量,总是找不到适当的名。有一天早晨,在花园新城,我居住的社区,与邻居艺术家庄普在他家门前的槭树下聊天,他问我那新机构叫什么名字,我们聊着聊着,突然在我们两人之间的空中垂下一条亮亮的白丝丝,丝丝上吊着的是一条毛毛虫,我伸手指着牠,有点大声地说:「毛毛虫!」庄普这时却望着天空,悠悠然若有所思地说:「嗯,毛毛虫 、毛毛虫,这名字好,这个名字好,它蕴含着『蜕变』之意,让人想到蝴蝶,让人想到庄周梦蝶,毛毛虫从爬到飞,从一点也不起眼的蠕动、又有点丑,蜕变到满目绚灿的自由飞翔。」
纳尼亚系列的作者C.S.鲁易斯说过:「路易斯.卡洛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是作者与小孩子共同活动、相互交往,从生活中慢慢滋长出来的作品。」许多年来我研读他的作品,把它当成文学也是哲学也是语意学,也是逻辑游戏来看。我觉得整部作品,出入于真实与虚构之间,虚实与有无自由变化而不失规范,让读者能在真实文法跟想像文法之间整理内心的山水,绘画精采。卡洛尔是数学家、是诗人、是小说家,他也是摄影发展初期最有成就的摄影家,他把形式逻辑玩成对话逻辑,所有形式逻辑的规范,在他手上都会跟意义的选择编织成为各种层次判断的习题,或更好说,是判断与选择的游戏。
有人说,翻译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有许多时候,需要让翻创来弥补语文与语文、生活与生活、生活与语文之间的缝隙,或更好说,创造够好的游戏空间。张华的翻译跟注释,很多的地方呈现出这种努力,为路易斯.卡洛尔的作品走入中文世界的过程里添加了好多思考实验的集锦。
最后我有一个希望,而且我希望这不会是永远的希望,我希望这部书的出版会引起中文世界爱好卡洛尔作品的人,想要组成卡洛尔学会,而那发起的人是张华先生吗?是幸佳慧小姐吗?是周惠玲小姐吗?啊!毛毛虫说:「谁发起都好,我都会参加,因为,《爱丽丝漫游奇境》是一本可以从很多方面来看,而且不管从那一方面看,它都含藏着难以穷尽的不完整性,谈不完,需要慢慢读、细细品尝,它是一部慢慢阅读、细细品尝、好好把玩的经典名着。」
推荐二
兔子洞里的心血结晶 林文淇/中央大学英美语文学系副教授
很高兴看到张华的《挖开兔子洞》终于付梓。这个原本是英美文学领域学者专家的份内工作,竟然是由张华这位正职工程师利用自己业余时间一个字一个字来完成,这着实让我们这些身在英文系的教授们汗颜,很想挖个鸵鸟洞把脸藏进去。
在讲求创新的时代,国内的教育因受限于考试制度,以致于学生往往在中学时期就被训练成严重缺乏创意。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爱丽丝漫游奇境》实在是每个台湾学生必读的一本经典。只是才华洋溢的路易斯.卡洛尔在这本奇着里透过对三个小女孩讲故事,创意如天马行空般自由挥洒,玩了许多文字(尤其是双关语)、数学与逻辑等把戏,可以说是几乎无法翻译的一本书。更何况故事里还有不少反映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生活、社会与文化的笑话与典故,因此中文的译本虽然不少,不谙英文的读者只透过译文看爱丽丝,不免像是雾里看花、隔靴搔痒,难以领略整本小说的箇中三昧。
我是百分之一百的爱丽丝迷,在我的英文课程里,不论是大一英文、英文会话或是英文作文,我都超爱指定这本既可学英文又启发创意,内服兼外用、一举数得的小说。我甚至曾在中央大学与数学系的单维彰老师一同开过一门通识课程,课名就叫做「英文与数学阅读:爱丽丝漫游奇境」。在自己阅读与教学的过程里,所幸有美国学者Martin Gardner的《注解爱丽丝定稿版》(Annotated Alice, Definitive Edition)的英文详细注释本可供参考,才得以在诸多看似简单的文句中体会卡洛尔写作时可能隐含的深意。
现在随着《挖开兔子洞》的出版,台湾的读者真正有福气了!因为张华多年时间与心血的结晶,不仅参考多家注释以及自行蒐集的资料,对文本加以详细注解,还提供流畅又精确的中文翻译与原文对照,让读者可以跟着爱丽丝轻松跳进兔子洞里的文学与想像仙境。很荣幸受邀为本书写推荐,我只有东施效颦,仿卡洛尔写下诗序一首:
张张精采绝伦
华华文采曼妙
好书读便明白
强棒何须介绍
推荐三
十年的等待与期待 幸佳慧/美国新堡大学博士候选人、作家
十年前当我是位阅读版记者时,我从海伦.奥森贝里绘制《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的Walker 版在台发行时认识了张华先生。他对《爱丽丝漫游奇境》的深度认识让当时的我印象极为深刻,我因此将「他想有天能翻译《爱》并把他的研究分享大家」这一心愿尤其牢记。
我在艺术研究所时才开始认真对待卡洛尔两本《爱丽丝》作品,然而,它们从此成了一堂我上不完的课,每个阶段我碰触它们的层次跟面相都不一样,每堂课上下来我都被它们探之不尽的阔邃给收服。当然,除了它们本身具有的深度之外,还是它们的后续影响以及它们成为各种文化研究的对象所带来的浩瀚。我想,这也是为何张先生累积了近半生的时光收集研究它,直到今年才让我们等到它问世的原因之一了。
这些年来,我在英国从儿童文学硕士攻读到博士,从文本研究扩大到文化、性别、话语、翻译的研究范畴,但《爱》一直是我处理的对象之一,几乎所有议题若要追起源头、探其关联总会跟它有关系。生活上,处处可见其隐性影子与显性的互文手法;学术研究里,相关研究也从未间断,而这几年奇幻风将它搬上电视、电影再度致敬的几个作品,更显得它在世界文化资产的持续深根与重量。因此,在我对《爱》有更多理解时,总会更殷盼台湾能出本好译本,以提升它该得的文学地位,赶上两部《爱》在英国一直是牛津、企鹅等出版社「经典英国文学」系列丛书中重要一员的文化层次,并间接带起相关的文学文化研究与艺术创作。
对我来说,这种遗憾与期盼的复习从没间断,不只出现在我聆听各种文化或文学的演讲里;出现在我参与各样艺术展演场里;也出现在我阅读英国历年屡创新意的奇幻、跨界作品时,甚至连每个新学期,当我走进校园书店看到店员阔气的摆出一整叠《爱》给学生购买时,我的期盼甚至都带点焦急了。事实上,这些年我在《爱》的家乡学习的感想正是:一个国家重视儿童文学与跨界作品,更能显示一国文学文化的深度——这,更是反应到卡洛尔在一百四十五年前就有这般深度而创作这两部作品的延续意义。
于是,当周副总编辑告诉我张华先生作品的出版消息时,我异常惊喜,这十年来「他那让我牢记的心愿」跟着我不断的期盼成长,至今终于可收割了。在收到稿子后,我便急切地翻找那些历来中译本会出现瑕疵不足的几个译处。让我相当欣喜亦敬佩的是,张华先生的译文其语意、语辞、语法等严谨适切,译字选辞本身展现了高度的文化素养,也挥别了旧译本里难免出现的旧框架。而原文的精髓——胡话诗(nonsense)与双关语部分——不仅在中文转意上照料更周全,没有过去译本闪躲、放弃甚至草率处理的情况,更增补不少以往译本缺乏的原创性。再加上张华先生旁征博引各家版本的考据注释与附录历年的相关资讯索引,其扎实之境实让人喜出望外。对我,可谓十年等待十年期待;对读者,则是我们终于看见一本属于21世纪台湾的《爱丽丝》,一本能大方摆在我们成人文学书架上的《爱丽丝》了!
这本书的解读方式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并非是简单地罗列原著情节,而是从一种全新的视角,将《爱丽丝漫游奇境》置于更广阔的文学、哲学乃至心理学的背景下进行剖析。我惊喜地发现,作者能够如此精准地捕捉到刘易斯·卡罗尔创作的时代背景下的社会思潮,并且巧妙地将这些思潮融入对故事的解读之中。比如,对于扑克牌女王的暴虐形象,作者不仅将其解读为对权威的讽刺,还深入挖掘了其中可能存在的对当时女性地位和权力运作的隐喻。这种解读非常有启发性,让我不再仅仅将《爱丽丝》看作一个单纯的童话故事,而是将其视为一面折射出维多利亚时代社会百态的镜子。更令我称赞的是,作者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文笔却丝毫不枯燥,反而充满了文学的魅力,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在与一位博学而风趣的朋友对话。书中引用的一些研究资料和理论也恰到好处,增添了解读的厚度和深度,让我在每一次阅读时都受益匪浅,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心智的洗礼。
评分我一直对《爱丽丝漫游奇境》情有独钟,但总觉得它背后隐藏着更多我未能触及的奥秘。直到读了《挖开兔子洞:深入解读爱丽丝漫游奇境》,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拨云见日”。这本书的解读,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智识上的愉悦。作者的逻辑非常清晰,并且善于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比如他对于“成长”与“失去”在爱丽丝身上体现的分析,就让我感同身受。爱丽丝在奇境中的每一次变大变小,都不仅仅是情节的需要,更是作者用来象征着她在认知和心智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迷茫、困惑以及对自我身份的不断探索。这种解读让我对爱丽丝这个角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认为她仅仅是一个被动卷入奇遇的小女孩,而是将她视为一个在成长道路上不断挣扎和求索的典型形象。这本书的语言也十分考究,字斟句酌,每一句话都仿佛经过精心雕琢,既有力量,又不失美感,读起来让人心旷神怡。
评分这是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读类图书。作者在《挖开兔子洞:深入解读爱丽丝漫游奇境》中,展现了一种极其精妙的叙事技巧,他并非生硬地将原著情节与解读内容并列,而是巧妙地将两者融为一体,让读者在阅读解读的同时,仿佛重新体验了一遍《爱丽丝漫游奇境》的奇幻之旅。尤其是一些对于语言学和逻辑学在原著中应用的分析,让我大开眼界。作者能够细致地梳理出卡罗尔在文字游戏中的精妙之处,以及这些游戏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考,这让我对文字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在探索一个巨大的宝藏,每一次翻页都可能发现新的惊喜。它鼓励读者进行独立的思考,而非被动接受所谓的“标准答案”。这种开放性的解读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对《爱丽丝》的二次创作冲动,也让我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有了全新的理解。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本经典童话的解读,更是一次关于思维方式和认知边界的深刻探索。
评分这本《挖开兔子洞:深入解读爱丽丝漫游奇境》绝对是那种能让你坐立不安、欲罢不能的书。它不像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导读,而是真的带着你走进一个奇妙的兔子洞,让你切身体验那种既迷失又惊喜的旅程。我尤其喜欢它在解读过程中那种层层剥茧的细致,仿佛作者早就料到读者会有哪些困惑,又会在哪个地方产生新的疑问,然后不急不缓地一一解答。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经常会不由自主地停下来,回想原著中某个被忽略的细节,然后惊喜地发现,原来这里面竟然隐藏着这么深的含义!它不是那种“告诉”你作者怎么想的书,而是“带领”你一起去思考,去探索。那种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古老的迷宫里,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每一步都充满发现,每一步都让你对这个世界有全新的认识。书中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也十分到位,不再是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展现了角色们复杂而多维的人性,甚至让我对一些原本不太喜欢的角色产生了新的理解和同情。这种深度挖掘,让《爱丽丝漫游奇境》这本熟悉的童话,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也让我的阅读体验变得无比丰富和深刻。
评分初次翻开《挖开兔子洞:深入解读爱丽丝漫游奇境》,我就被它那种独特的叙事方式深深吸引。作者没有直接抛出结论,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姿态,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初次踏入仙境的爱丽丝,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又带着一丝不安。而这本书,就像是那个引导我前行的白兔先生,带着我穿梭于字里行间,揭示那些隐藏在奇幻故事背后的深邃哲理。尤其是在探讨疯帽匠和三月兔那场永恒的下午茶时,作者的解读角度十分新颖,我从未想过这场看似荒诞的聚会,竟然蕴含着如此丰富的关于时间、社会规范和个体自由的讨论。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我习以为常的规则,甚至开始质疑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是否也隐藏着类似的“疯狂”。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阅读,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智力的冒险,每一次的阅读都像是打开了一扇新的门,门后是更加广阔的未知领域。它教会了我如何用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那些看似简单的故事,以及如何在看似荒诞的情境中寻找逻辑和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