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以来,加拿大是华人移民越来越重要的一个国家,华人在这块土地上适应、奋斗和成长,从漂流异乡到落地深根的过程,都精彩地记录在华文学作品里。而加拿大华文女作家们无论是做为职业妇女或人妻人母,在这大社会都扮演着深具影响力的角色,对中华文化在异地的传承有一定的贡献。
由于女性细腻的观察和敏锐的感悟,她们的作品呈现的也正是在加拿大这第二家园华人的生活缩影。她们将在多元社会有笑有泪的人生经历或浓墨重彩、或细言絮语通过作品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本作品选集,不但是她们创作成绩的一个共同橱窗,也是首部以加拿大华文女作家为焦距的作品集,也可以说是在始于二十世纪八○年代新一波的移民潮中,以文学的形式纪录下来的移民史。
本书特色
★首部以加拿大华文女作家为焦距的作品集。
★呈现加拿大华人的生活缩影。也可以说是在始于二十世纪八○年代新一波的移民潮中,以文学的形式纪录下来的移民史。
作者简介
林婷婷
祖籍福建晋江,出生于菲律宾马尼拉,菲律宾大学文学硕士,曾任教于菲律宾拉剎大学,八○年代即活跃于菲华文坛。
1993年移民加拿大后继续写作并热心文学活动,曾任加拿大华人笔会会长、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会长。现为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国际笔会菲律宾中心理事、加拿大大华笔会及加拿大华人笔会顾问。
散文集《推车的异乡人》曾获台湾侨联总会1993年「华文着述奖」散文类首奖,已结集出版的着作还有散文集《漫步枫林椰园》、英文儿童书及民间文学研究论述。菲律宾文译成中文的菲律宾话剧《玛朱丽》曾在台北公演。
刘慧琴(阿木)
出生在上海一个医生家庭,母亲是加拿大华工的女儿。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曾在中国《世界文学》杂志任编辑。1977年移居加拿大,曾任加拿大大温哥华中华文化中心理事,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会长,为多家报刊撰写专栏。
定居加拿大后出版:散文集《寻梦的人》。翻译作品:电影、电视剧本:《白求恩》、《宋庆龄的儿童》、《中国迈向二十一世纪》等。1986年撰写了在中港台三地出版发行的《胡蝶回忆录》。在中港台、北美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随笔、评论等作品,并被收入北美、中港台多部文集。近年参与编辑、主编多种文集。
散 文 类
说李清照词二阙 / 叶嘉莹
与女权活耀分子们相处的日子 / 原志
神秘骇人的埃及之旅 / 海伦
丈夫有了外遇以后 / 寄北
温哥华手记(节选) / 雷蒙
一百个月饼 / 李静明
A─1 Cafe / 梁丽芳
老年摄影快乐多 / 马绍娴
北方之旅--拜访印第安居住地 / 为力
霜叶红于二月花 / 黎娉儿
孩子,你又惹祸了(外一篇) / 郑羽书
会唱歌的土豆 / 汪文勤
撒丝基亚,撒丝基亚 / 温安娜
自在飞花轻似梦 / 施淑仪
Aloha!夏威夷 / 诺拉
保姆 / 林婷婷
追梦(外一篇) / 钟丽珠
驾车自由行 / 刘慧心
悠悠白石镇 / 刘蕊
味道的珠链 / 江岚
告别即是相会 / 庆庆
义大利的吉普赛扒手 / 曹小莉
当温州人遭遇犹太人 / 西岸海豚
诗意 / 王洁心
美好的故事 / 陈华英
枫叶又红了 / 黄绵
随意小札 / 黄玉娟
满街牙套 / 宇秀
□苑祖屋 / 王平
牛舌镇之秋 / 雪犁
像诗歌一样飞翔 / 孔书玉
小 说 类
原色 / 陈素云
丑女奔月 / 葛逸凡
小镇故事 / 吉羽
回家 / 安琪
白喜 / 李彦
婚惑 / 沈可全
情同手足 / 孙白梅
气味 / 曾晓文
裘娣的週末 / 张金川
母亲 / 张翎
水土 / 赵廉
临别礼物 / 诗恆
哭泣的小蜜丽 / 朱小燕
一个士兵之死 / 阿木
脚甲 / 杜杜
寻梦园之军垦农场 / 陈丽芬
瓶 / 涯方
迟来的醒悟 / 秋萌
风筝 / 申慧辉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相当独特,它不追求强烈的戏剧冲突,而是以一种舒缓的节奏,将读者的思绪缓缓带入。每一篇作品,都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素描,虽然色彩不浓烈,但线条的勾勒却极其精准,人物的内心世界因此变得鲜活起来。我尤其欣赏作者们对于情感描写的细腻之处,那些不经意流露出的忧伤、渴望、喜悦,都显得那么真实可信。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陷入沉思,思考书中所探讨的关于身份、归属、代际差异等议题。尤其是在描写家庭关系的部分,那些隐藏在沉默背后的爱与无奈,都让我感触颇深。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不同年龄段的华人女性,她们各自面临的挑战和选择,以及她们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寻找自我定位的过程。它不是一本轻松读物,需要读者用心去体会,去感受,去思考。但正是这种需要付出努力去理解的过程,才使得阅读体验更加深刻和有价值。
评分这是一本真正能触动人心的作品,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作深沉的哲学探讨,却以最朴实、最真诚的笔触,描绘了加拿大华人女性的生活图景。我被那些细腻的情感描写所打动,无论是对故乡的眷恋,还是在异国他乡的孤独,亦或是家庭中的温情与摩擦,都被作者们刻画得入木三分。我尤其欣赏她们在描绘人物内心世界时的深度,那种对复杂情感的挖掘,既有共性,又充满了独特性。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聊天,她们分享着自己的故事,而你也在故事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那些关于身份认同、文化融合、人生选择的探讨,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却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让读者去思考和回味。它是一本充满力量的书,不仅仅是因为它展现了女性的坚韧,更是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在平凡的生活中,那些不平凡的坚持和闪光点。
评分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感受,仿佛置身于一个由无数细微观察和深刻洞察编织而成的世界。作者们以一种非同寻常的敏锐度,捕捉到了加拿大华人女性生活中的微妙之处。那些日常的场景,比如一次不期而遇的寒暄,一次在异国街头瞥见的熟悉景象,都能在她们笔下被赋予深厚的含义。我被那些人物的坚韧和智慧所打动,她们在面对文化差异、家庭变故、自我怀疑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不屈的精神,着实令人敬佩。书中的文字,时而如细雨般绵密,渗透人心;时而又如清风般淡雅,拂过心间,带来宁静的思考。我常常在阅读完一篇故事后,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回响着人物的对话,以及她们内心的独白。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多元文化碰撞下的个体生存状态,也让我对女性的成长和力量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是一本需要快速消化的小说,而是一份需要慢慢品味的文学馈赠。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一次故事的体验,不如说是一种情绪的浸润。它像一封封来自远方的信件,字里行间流淌着对故乡的思念,对异域的适应,以及在夹缝中生存的独特情感。作者们以一种极为内敛而又深刻的方式,勾勒出加拿大华人女性的群像。她们不是传统意义上被塑造出的完美女性,而是真实、复杂、充满生命力的个体。我惊叹于她们在异国他乡所展现出的韧性,那种不声不响的坚持,那种在日常琐碎中寻找意义的能力。书中对语言、习俗、人际关系的处理,都显得尤为考究,既展现了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也展现了跨文化交流的魅力。有时候,读到一些情节,我会感到一种莫名的熟悉,仿佛它们就发生在我身边,或者就发生在我自己的生命中。这大概就是好的文学作品所具备的共情力量吧,它能跨越时空的界限,连接起不同的人生。这本书让我更加理解了“移民文学”的意义,它不只是记录一个群体的迁徙史,更是挖掘他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和精神世界。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仿佛踏入了一片辽阔的加拿大原野,却又在不经意间触碰到细腻敏感的东方灵魂。书中的故事,不是那种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情节,而是像加拿大秋日午后,阳光穿透落叶,在林间洒下的斑驳光影,温暖而富有诗意。我被那些女性角色的内心世界深深吸引,她们或许背井离乡,或许在陌生的土地上努力扎根,她们的挣扎、迷茫、坚持与温柔,都在作者笔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那些关于家庭、身份认同、文化碰撞的描写,既有普遍性,又充满了个体独有的痕迹。我尤其喜欢那些对细节的捕捉,例如一杯热茶的温度,窗外飘落的雪花,抑或是邻里间一句含糊不清的问候,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意。读着读着,我常常会停下来,仿佛自己就是书中某一位女子,感受着她的喜怒哀乐,思考着她所面临的选择。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女性力量的多样性,也让我反思了自己的人生旅程。它不是一本快速翻阅的书,而是一杯需要慢慢品味的清茶,每一次啜饮都能品出不同的回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