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顾蕙倩
国立师范大学国文系毕业、淡江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佛光大学文学研究所博士。大学时期参与师大「喷泉」以及「地平线」诗社。曾任回声杂志採访编辑、中央日报副刊编辑、新观念杂志特约採访编辑、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兼任讲师。现任国立师大附中国文科教师,兼任铭传大学应用中文系助理教授。
作品曾获师大喷泉诗奖、台北诗人节新诗即席创作首奖,2009年第一届大学院校诗学研究奖学金。
出版有剧本《追风少年》(1995.正中书局),散文集《渐渐消失的航道》(2001.健行出版社)、《幸福限时批》(2007.唐山出版社),诗散文合集《倾斜 / 人间的喜剧》(2007.唐山出版社),诗集《时差》(2009.秀威资讯),论文集《苏曼殊诗析论》(2009.花木兰出版社)《台湾现代诗的浪漫特质》(2009.秀威资讯)等。
推荐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范围
第三节 文献探讨与研究方法
一、文献探讨
二、研究方法
1. 文本分析法
2. 读者反应理论
第二章 中西浪漫主义思想探微
第一节 西方浪漫主义之内在精神
一、前言
二、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发展概况
第二节 中国浪漫文学之内在精神
一、前言
二、中国传统文学的浪漫特质
1. 古巫与浪漫诗歌发展之关系
2. 浪漫诗歌的抒情传统
3. 超自然之寄託与觉醒
第三节 中西抒情说
一、超自然观:救赎与超脱
二、意象 / 象征与意境
三、崇高(the sublime)与达观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中 / 台现代诗的浪漫一代
第一节 世纪之交的思想启蒙:从创造社到新月社
一、前言
二、新文学里程碑:从创造社到新月社
第二节 台湾近现代诗人的浪漫特质
一、台湾日治时代的新文学
二、台湾战后现代诗的浪漫特质
1. 忽略了现代诗的「浪漫空隙」
2. 台湾现代诗的「田园模式」
3. 抒情传统和抵抗(resistance)思想
第三节 台湾现代诗的浪漫抒情:以余光中为例
一、前言
二、「家园」(home)和「离散」(diaspora)
三、《与永恆拔河》与《紫荆赋》的成书背景
四、初入香港之情怀---以《与永恆拔河》为例
1. 艺术、生命之不死
2. 现实之关注
3. 中国之批判与建构
4. 生活之情思
5. 香港的情怀与现实中国的遥遥相对
五、《紫荆赋》时期的香港情怀
六、小结
第四节 台湾现代诗的抗拒思想:以白萩为例
一、前言
二、白萩的抗拒精神
1. 对命运的嘲讽
2. 对现实世界的控诉
3. 对人类存在的抵抗
第五节 总结:台湾现代诗的浪漫主题---神话书写的再生、新生与跨界
一、神话的界说
二、神话的分类
三、神话主题的再生---《九歌.山鬼》
四、神话主题的新生---台湾现代诗中的山鬼主题
1. 以郑愁予〈山鬼〉为例
2. 以夏宇的〈太初有字〉为例
五、小结
第四章 知识份子的浪漫革命---以杨牧、杨泽为例
第一节 理论探微
第二节 杨牧:右外野的抒情意象
一、中西抒情的右外野手
二、山海浪迹的自然人文
1. 以我观物,以物观我:比喻和象征
2. 疑神:始于本体的思考
三、社会关怀的浪漫坚持
1. 无政府主义
2.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
第三节 杨泽:蔷薇骑士的精神革命
一、无政府主义
二、爱、欲与死:抒情的底蕴
三、中西城市的浪漫想像:家园与离散
第四节 杨牧与杨泽
一、意象运用:以蔷薇为例
二、地志诗与空间诗
1. 鲑鱼回游:杨牧的地志诗
2. 华丽吉普赛:杨泽的空间诗
三、古典的重构:抒情传统的承继
1. 杨牧爱的依归
2. 杨泽的爱与死
第五章 追寻浪漫主义的个人主体性---以夏宇、叶红为例
第一节 理论探微
一、前言
二、西方浪漫主义的主体性美学
三、战后台湾文化变迁的主要方向:个体性的觉醒及其问题
第二节 后现代的浪漫抒情与主体性美学---以夏宇为例
一、浪漫看夏宇:她真的只是在玩后现代的文字游戏吗?
二、从夏宇〈象征派〉看抒情传统的变与不变
1. 观位体
2. 观置辞
3. 观通变
4. 观奇正
5. 观事义
6. 观宫商
三、后现代式浪漫抒情
四、浪漫美学的个人主体性
1. 前言
2. 个人主体性
3. 夏宇的个人主体性书写
4. 小结
第三节 个人主体性的昇华与对立:以叶红为例
一、前言
二、女性书写「自我认同」的特质
三、浪漫精神的自我对立
四、自我昇华的可能性
五、小结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文学创作的初衷:浪漫精神
第二节 台湾现代诗的浪漫特质
一、回归自然,实践真诚美善
二、异国想像,为求现实超越
三、反抗现实,思考人类处境
四、追寻主体,拼贴身分认同
第三节 台湾现代诗的浪漫关键
第四节 「浪漫特质」的研究意义
一、浪漫主义作为批评方法的可能性
二、浪漫精神的追寻与救赎
参考书目
纪录琐碎中的不平凡之美---顾蕙倩 作家专访特辑
顾蕙倩文学年表
坦白说,我最初是被书名中“浪漫特质”几个字吸引的,带着一丝好奇和期待。当我真正沉浸在这本书的世界里时,我发现自己被一种难以言喻的温柔所包裹。作者的文字,如同夏日午后微风拂过湖面,泛起层层涟漪,不急不缓,却又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律。我特别欣赏其中对“回忆”的刻画,那些零散的、被时间冲淡的片段,在作者的笔下被重新拾起,闪烁着温润的光泽。他没有试图去拼凑一个完整的过去,而是捕捉那些最能代表当时情感的瞬间,比如一个眼神,一句无心的话,一次无声的告别。这些细微之处,却有着强大的穿透力,能够瞬间将读者带回到那个已经远去的时光。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浪漫”,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童话,而是存在于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是那些被细心珍藏的过往,是那些在不经意间触动心弦的情感。它让我觉得,原来生活本身,就可以如此浪漫。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待,只是觉得书名有些意思,便随手翻阅。然而,越读越让我惊喜。作者的笔触非常老练,他能够用最简洁的语言,描绘出最深刻的意境。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成长”的探讨,它没有用大道理来灌输,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生活片段,展现了人在不同人生阶段的迷茫、困惑、以及最终的释然。那些关于青春的描写,让人怀念,也让人警醒,它提醒着我们,每一个曾经的自己,都曾有过最真挚的梦想和最纯粹的情感。书中的很多意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那棵孤独的树,那条蜿蜒的小路,它们都仿佛承载着某种象征意义,引发我无限的遐想。这本书让我体会到,原来诗歌的力量,可以如此强大,它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它让我对“浪漫”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表面的形式,而是更注重内心的感受和情感的真实流露。
评分我一直认为,好的作品,能够与读者的内心产生共鸣,这本书做到了。它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现代诗的疏离感,又饱含着一种温暖的情感。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孤独”的描绘,它没有将孤独视为一种负面的情绪,而是将其看作是一种与自己对话、与内心深处的自己相遇的契机。作者通过对孤独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悟,展现了人在独处时的思考和感悟,这种思考是宁静而又充满力量的。书中有些诗句,读起来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呼吸,听到他内心的低语,那种亲近感,让人觉得仿佛在与一位老友聊天。它让我明白,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情感的载体,是思想的表达。通过这本书,我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更加细腻的情感世界。它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珍视与自己独处的时间。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了我,那种带着淡淡复古色调的插画,仿佛将人拉回了某个温暖的午后,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茉莉花香。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细腻的情感,作者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淌过心田,没有惊涛骇浪,却有着涤荡人心的力量。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乡愁”的描绘,那不是简单的思念故土,而是将故乡的风景、人情,甚至是童年时玩耍的泥土,都融化在笔尖,化作一首首触动灵魂的诗篇。读着读着,我不禁回想起自己年少时离开家乡时的情景,那些被岁月打磨过的记忆,仿佛被重新点燃,鲜活而又真实。书中很多诗句,像是暗夜里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内心深处那些未曾言说的情愫,让我觉得自己并不孤单。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浪漫”这两个字,不再是流于表面的花前月下,而是更深沉、更内敛,是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感知,是对情感真实流露的珍视。这种体验,就像是遇到了一位久未谋面的老友,倾诉心事,获得慰藉,同时又被一种莫名的力量所激励,想要更加热爱生活,珍惜身边的一切。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唤醒内心深处某种情感的文字情有独钟,而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不是那种哗众取宠、卖弄技巧的作品,而是用一种非常真诚、朴实的方式,展现了作者对世界、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某个词语,某个意象,而停下脚步,反复咀嚼。书中对“离别”的描写,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没有刻意渲染悲伤,而是用一种云淡风轻的笔触,将离别的无奈、不舍,以及其中蕴含的对未来的期盼,描绘得淋漓尽致。那种淡淡的忧伤,反而更加动人,仿佛是时间的叹息,是生命旅途中不可避免的痕迹。我喜欢作者在诗歌中注入的哲学思考,它们不像教科书那样枯燥,而是自然地融入到日常的观察和感受中,引发读者对生命、对存在意义的思考。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原来诗歌可以如此贴近生活,如此具有力量,它可以成为我们心灵的港湾,也可以是我们探索世界的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