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现代诗的浪漫特质

台湾现代诗的浪漫特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现代诗
  • 浪漫主义
  • 诗歌鉴赏
  • 文学研究
  • 台湾文学
  • 现代文学
  • 文化研究
  • 诗学
  • 浪漫特质
  • 文学批评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作者简介

顾蕙倩

  国立师范大学国文系毕业、淡江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佛光大学文学研究所博士。大学时期参与师大「喷泉」以及「地平线」诗社。曾任回声杂志採访编辑、中央日报副刊编辑、新观念杂志特约採访编辑、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兼任讲师。现任国立师大附中国文科教师,兼任铭传大学应用中文系助理教授。

  作品曾获师大喷泉诗奖、台北诗人节新诗即席创作首奖,2009年第一届大学院校诗学研究奖学金。

  出版有剧本《追风少年》(1995.正中书局),散文集《渐渐消失的航道》(2001.健行出版社)、《幸福限时批》(2007.唐山出版社),诗散文合集《倾斜 / 人间的喜剧》(2007.唐山出版社),诗集《时差》(2009.秀威资讯),论文集《苏曼殊诗析论》(2009.花木兰出版社)《台湾现代诗的浪漫特质》(2009.秀威资讯)等。

诗意的回溯:二十世纪初叶的台湾文学图景 本书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纪初期台湾文学的复杂面貌,尤其聚焦于该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在历史巨变与文化转型中的精神困境与艺术探索。这不是一部聚焦于特定流派或单一主题的作品选集,而是一幅宏大而细腻的文学景观图,旨在还原那个时代台湾文坛特有的张力与生命力。 第一部分:殖民地现代性的萌芽与压抑 本章首先设定了研究的时代背景——日本殖民统治下,台湾社会经历的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双重性。这种现代化并非完全自主的,而是被动的、附属于宗主国体系的。文学在此背景下,首先表现出一种对“现代性”概念的早期回应与挣扎。 我们考察了早期白话文运动的先驱者,如赖和、杨逵等人的创作。他们的作品是批判的先声,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与对底层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他们的笔触冷静而有力,揭示了殖民地体制下经济剥削、文化同化以及身份认同的危机。这些作品,大多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刻画了农民的困境、知识分子的彷徨以及新旧思想的冲突。重点分析了赖和如何在其短篇小说中,巧妙地运用本土语言的韵味与日式叙事结构进行融合,形成一种独特的“夹缝中的表达”。 此外,本部分亦梳理了当时报刊杂志的角色。它们不仅是作品发表的载体,更是文化论战和思想传播的阵地。通过对《台湾新民报》、《台湾文学》等重要刊物的文献梳理,我们得以窥见当时文坛对“文学为何”这一根本问题的激烈辩论,以及知识分子在政治高压下所采取的隐晦表达策略。这种对现实的介入,尽管受到审查的严密限制,却孕育了台湾文学早期最坚韧的批判精神。 第二部分:乡土书写与民族意识的隐秘表达 随着时间推移,文学的关注点逐渐转向“本土性”的构建。在失去母体文化的直接联系后,如何定义“台湾人”的身份,成为创作者们必须面对的核心议题。本章侧重于乡土文学的兴起及其复杂性。 不同于后来的“乡土文学”运动,这一时期的乡土书写,带有强烈的“身份重建”的使命感。作家们不再满足于对风土人情的简单描摹,而是致力于挖掘深植于这片土地上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我们详细分析了文学家如何通过对闽南语、客家语境的捕捉,以及对民间信仰、岁时节令的描摹,来确立一种区别于日本或中国大陆文学传统的“台湾文学”的基石。 重点剖析了王白滨等人的散文创作,他们试图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来寄托对家园的依恋与对未来命运的忧思。他们的笔调往往是内敛而深沉的,在赞美风土之美的同时,潜藏着对现实的不满与对文化主体性的渴求。这种书写策略,既是对殖民当局“文化改造”政策的消极抵抗,也是一种主动的文化自救行为。 第三部分:跨文化视野下的个体心灵探索 殖民地教育体系的普及,使得一批受过新式教育的台湾知识分子,得以接触到西方的哲学思想和文学流派。本章聚焦于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开始显现的“现代主义”的微光,以及个体心灵层面的深入挖掘。 分析了受欧洲象征主义、自然主义影响下的诗歌和小说创作。这些作品往往脱离了宏大的社会叙事,转向对现代都市生活下个体精神异化、性(情)的压抑与渴望的探索。例如,部分诗人的作品开始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表达一种难以言喻的、形而上的孤独感。这种对“自我”的关注,标志着台湾文学开始从集体的政治诉求,向更精微的个人体验层面拓展。 我们特别关注了女性书写在这一时期的独特贡献。在父权与殖民双重压迫下的女性作家,她们的作品往往以一种更为隐晦、更具张力的方式,触及了婚姻制度、女性解放的议题。她们的挣扎与反思,构成了理解这一时期台湾社会深层矛盾的另一把关键钥匙。 第四部分:文学与政治的张力:审查制度下的文学策略 历史文献表明,殖民政府对文化活动的控制是极其严苛的。本章专门探讨了在严酷的政治高压下,台湾作家如何发展出高超的文学“避险”与“沟通”策略。 这种策略体现在对“比喻”、“双关语”的频繁运用,以及对特定意象的符号化解读。作家们必须在不触碰政治红线的前提下,表达他们的批判意图。我们通过比对同一时期不同报刊上刊载的同类题材作品,揭示了不同媒体编辑在内容选择和文字把关上的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塑造了文学作品的最终面貌。 同时,我们也探讨了文化精英阶层内部对“艺术与政治关系”的不同立场。一部分人主张文学的纯粹性,认为艺术不应沦为政治工具;而另一部分人则坚信,在危急的存亡时刻,文学必然承担起启蒙与动员的责任。这种内部的张力,构成了该时期文学发展复杂性的重要内在驱动力。 结论:现代性在边缘地带的艰难奠基 二十世纪初叶的台湾文学,是在历史的剧变中,在母体文化断裂与异域文化入侵的双重挤压下,艰难地为自身建立起一个表达的场域。它既承载了早期现代性启蒙的理想,又饱含了被殖民者的痛苦与身份的迷失。本书的价值在于,通过对这些湮没或被遮蔽的文本的重新梳理与深入解读,呈现出台湾文学在奠定其现代性基石时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与达成的独特成就。它所展现的,是一种在边缘地带,对“成为自身”这一终极命题的执着探求。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范围
第三节  文献探讨与研究方法
 一、文献探讨
 二、研究方法
  1. 文本分析法
  2. 读者反应理论

第二章  中西浪漫主义思想探微
第一节  西方浪漫主义之内在精神
 一、前言
 二、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发展概况
第二节  中国浪漫文学之内在精神
 一、前言
 二、中国传统文学的浪漫特质
  1. 古巫与浪漫诗歌发展之关系
  2. 浪漫诗歌的抒情传统
  3. 超自然之寄託与觉醒
第三节  中西抒情说
 一、超自然观:救赎与超脱
 二、意象 / 象征与意境
 三、崇高(the sublime)与达观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中 / 台现代诗的浪漫一代
第一节  世纪之交的思想启蒙:从创造社到新月社
 一、前言
 二、新文学里程碑:从创造社到新月社
第二节  台湾近现代诗人的浪漫特质
 一、台湾日治时代的新文学
 二、台湾战后现代诗的浪漫特质
  1. 忽略了现代诗的「浪漫空隙」
  2. 台湾现代诗的「田园模式」
  3. 抒情传统和抵抗(resistance)思想
第三节  台湾现代诗的浪漫抒情:以余光中为例
 一、前言
 二、「家园」(home)和「离散」(diaspora)
 三、《与永恆拔河》与《紫荆赋》的成书背景
 四、初入香港之情怀---以《与永恆拔河》为例
  1. 艺术、生命之不死
  2. 现实之关注
  3. 中国之批判与建构
  4. 生活之情思
  5. 香港的情怀与现实中国的遥遥相对
 五、《紫荆赋》时期的香港情怀
 六、小结
第四节  台湾现代诗的抗拒思想:以白萩为例
 一、前言
 二、白萩的抗拒精神
  1. 对命运的嘲讽
  2. 对现实世界的控诉
  3. 对人类存在的抵抗
第五节  总结:台湾现代诗的浪漫主题---神话书写的再生、新生与跨界
 一、神话的界说
 二、神话的分类
 三、神话主题的再生---《九歌.山鬼》
 四、神话主题的新生---台湾现代诗中的山鬼主题
  1. 以郑愁予〈山鬼〉为例
  2. 以夏宇的〈太初有字〉为例
 五、小结

第四章  知识份子的浪漫革命---以杨牧、杨泽为例
第一节  理论探微
第二节  杨牧:右外野的抒情意象
 一、中西抒情的右外野手
 二、山海浪迹的自然人文
  1. 以我观物,以物观我:比喻和象征
  2. 疑神:始于本体的思考
 三、社会关怀的浪漫坚持
  1. 无政府主义
  2.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
第三节  杨泽:蔷薇骑士的精神革命
 一、无政府主义
 二、爱、欲与死:抒情的底蕴
 三、中西城市的浪漫想像:家园与离散
第四节  杨牧与杨泽
 一、意象运用:以蔷薇为例
 二、地志诗与空间诗
  1. 鲑鱼回游:杨牧的地志诗
  2. 华丽吉普赛:杨泽的空间诗
 三、古典的重构:抒情传统的承继
  1. 杨牧爱的依归
  2. 杨泽的爱与死

第五章  追寻浪漫主义的个人主体性---以夏宇、叶红为例
第一节  理论探微
 一、前言
 二、西方浪漫主义的主体性美学
 三、战后台湾文化变迁的主要方向:个体性的觉醒及其问题
第二节  后现代的浪漫抒情与主体性美学---以夏宇为例
 一、浪漫看夏宇:她真的只是在玩后现代的文字游戏吗?
 二、从夏宇〈象征派〉看抒情传统的变与不变
  1. 观位体
  2. 观置辞
  3. 观通变
  4. 观奇正
  5. 观事义
  6. 观宫商
 三、后现代式浪漫抒情
 四、浪漫美学的个人主体性
  1. 前言
  2. 个人主体性
  3. 夏宇的个人主体性书写
  4. 小结
第三节  个人主体性的昇华与对立:以叶红为例
 一、前言
 二、女性书写「自我认同」的特质
 三、浪漫精神的自我对立
 四、自我昇华的可能性
 五、小结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文学创作的初衷:浪漫精神
第二节  台湾现代诗的浪漫特质
 一、回归自然,实践真诚美善
 二、异国想像,为求现实超越
 三、反抗现实,思考人类处境
 四、追寻主体,拼贴身分认同
第三节  台湾现代诗的浪漫关键
第四节  「浪漫特质」的研究意义
 一、浪漫主义作为批评方法的可能性
 二、浪漫精神的追寻与救赎

参考书目
纪录琐碎中的不平凡之美---顾蕙倩  作家专访特辑
顾蕙倩文学年表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是被书名中“浪漫特质”几个字吸引的,带着一丝好奇和期待。当我真正沉浸在这本书的世界里时,我发现自己被一种难以言喻的温柔所包裹。作者的文字,如同夏日午后微风拂过湖面,泛起层层涟漪,不急不缓,却又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律。我特别欣赏其中对“回忆”的刻画,那些零散的、被时间冲淡的片段,在作者的笔下被重新拾起,闪烁着温润的光泽。他没有试图去拼凑一个完整的过去,而是捕捉那些最能代表当时情感的瞬间,比如一个眼神,一句无心的话,一次无声的告别。这些细微之处,却有着强大的穿透力,能够瞬间将读者带回到那个已经远去的时光。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浪漫”,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童话,而是存在于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是那些被细心珍藏的过往,是那些在不经意间触动心弦的情感。它让我觉得,原来生活本身,就可以如此浪漫。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待,只是觉得书名有些意思,便随手翻阅。然而,越读越让我惊喜。作者的笔触非常老练,他能够用最简洁的语言,描绘出最深刻的意境。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成长”的探讨,它没有用大道理来灌输,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生活片段,展现了人在不同人生阶段的迷茫、困惑、以及最终的释然。那些关于青春的描写,让人怀念,也让人警醒,它提醒着我们,每一个曾经的自己,都曾有过最真挚的梦想和最纯粹的情感。书中的很多意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那棵孤独的树,那条蜿蜒的小路,它们都仿佛承载着某种象征意义,引发我无限的遐想。这本书让我体会到,原来诗歌的力量,可以如此强大,它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它让我对“浪漫”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表面的形式,而是更注重内心的感受和情感的真实流露。

评分

我一直认为,好的作品,能够与读者的内心产生共鸣,这本书做到了。它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现代诗的疏离感,又饱含着一种温暖的情感。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孤独”的描绘,它没有将孤独视为一种负面的情绪,而是将其看作是一种与自己对话、与内心深处的自己相遇的契机。作者通过对孤独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悟,展现了人在独处时的思考和感悟,这种思考是宁静而又充满力量的。书中有些诗句,读起来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呼吸,听到他内心的低语,那种亲近感,让人觉得仿佛在与一位老友聊天。它让我明白,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情感的载体,是思想的表达。通过这本书,我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更加细腻的情感世界。它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珍视与自己独处的时间。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了我,那种带着淡淡复古色调的插画,仿佛将人拉回了某个温暖的午后,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茉莉花香。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细腻的情感,作者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淌过心田,没有惊涛骇浪,却有着涤荡人心的力量。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乡愁”的描绘,那不是简单的思念故土,而是将故乡的风景、人情,甚至是童年时玩耍的泥土,都融化在笔尖,化作一首首触动灵魂的诗篇。读着读着,我不禁回想起自己年少时离开家乡时的情景,那些被岁月打磨过的记忆,仿佛被重新点燃,鲜活而又真实。书中很多诗句,像是暗夜里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内心深处那些未曾言说的情愫,让我觉得自己并不孤单。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浪漫”这两个字,不再是流于表面的花前月下,而是更深沉、更内敛,是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感知,是对情感真实流露的珍视。这种体验,就像是遇到了一位久未谋面的老友,倾诉心事,获得慰藉,同时又被一种莫名的力量所激励,想要更加热爱生活,珍惜身边的一切。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唤醒内心深处某种情感的文字情有独钟,而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不是那种哗众取宠、卖弄技巧的作品,而是用一种非常真诚、朴实的方式,展现了作者对世界、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某个词语,某个意象,而停下脚步,反复咀嚼。书中对“离别”的描写,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没有刻意渲染悲伤,而是用一种云淡风轻的笔触,将离别的无奈、不舍,以及其中蕴含的对未来的期盼,描绘得淋漓尽致。那种淡淡的忧伤,反而更加动人,仿佛是时间的叹息,是生命旅途中不可避免的痕迹。我喜欢作者在诗歌中注入的哲学思考,它们不像教科书那样枯燥,而是自然地融入到日常的观察和感受中,引发读者对生命、对存在意义的思考。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原来诗歌可以如此贴近生活,如此具有力量,它可以成为我们心灵的港湾,也可以是我们探索世界的指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