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论题为中国古代诗学中的词论。作者整合西方现当代文学批评理论、西方当代汉学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和文学史研究,从跨文化的比较和相互参照的视角出发,研究南宋词论。本书以南宋词人、词论家张炎的词论为出发点和论题中心,兼及宋末元初其他诗论词论,并及清代若干词论家对南宋词与词论的研究。这一研究提出了重新阐释张炎词论的一家之说,提出了「蕴意结构」的全新文学观和批评观,是为本书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段炼
作者于六十年代初生于大陆成都,受教于中国和加拿大,获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四川大学与纽约州立大学,现执教于加拿大康科迪亚大学。出版有《艺术与精神分析》(1987)、《世纪末的艺术反思》(1998)、《跨文化美术批评》(2004)、《海外看风景》(2003)、《触摸艺术》(2008)、《观念与形式》(2009)、《艺术与传播》(2009)等多种专着、译着与文集。
专家评语
鸣 谢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论题与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章节与内容提要
第二章 张炎词论与清空概念
第一节 张炎词论的历史与文化语境
第二节 「清空」词论的内在结构
第三节 「蕴意结构」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清空词论的蕴意结构
第一节 形式层次:虚字的功能
第二节 修辞层次:再现的深化
第三节 审美层次:词境的创造
第四节 观念层次:意趣的内蕴
第四章 雅化与清空词论的历史意识
第一节 词史的雅化趋向
第二节 雅化的理论语境与影响
第五章 寻求结论
附 录
在纽约追寻南宋山水画
代后记
寻师天涯
人在旅途
参考书目
甫一见到《诗学的蕴意结构:南宋词论的跨文化研究》的书名,一种严谨的学术探究气息便扑面而来。南宋词,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其丰富的内涵与精妙的艺术结构早已为世人所称道。而“蕴意结构”一词,更是巧妙地捕捉到了词作深层次的精神内核,预示着本书将超越表面化的鉴赏,深入探究词作品的内在逻辑与意义构建。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跨文化研究”的视角,这无疑为这部著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国际视野。如何将南宋词独特的“蕴意结构”置于全球诗学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作者是否会借用西方文学理论的工具来分析中国词作?抑或是尝试在世界文学的对话中,发掘南宋词的普适性与独特性?我设想,这将会是一次充满挑战但也极具价值的学术实践,作者或许会通过对不同文化中诗歌本体、审美观念、接受美学的比较研究,来揭示南宋词“蕴意结构”的跨文化意义,从而为我们理解中国古典文学提供全新的维度和深度。
评分《诗学的蕴意结构:南宋词论的跨文化研究》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引人入胜的学术魅力。南宋词,一个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诗歌体裁,其艺术成就和思想内涵一直都是学者们热衷探讨的课题。而“蕴意结构”的提法,则指向了更深层的分析,它不仅仅是词句的解读,更是关于词作背后情感、思想、审美模式的系统性梳理。这让我对作者的分析框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期待能够看到如何将零散的词作,通过一种科学的“结构”加以组织,从而揭示其内在的逻辑与意义。尤其“跨文化研究”这一点,更是让人耳目一新。我好奇作者将如何打破地域和文化的界限,去审视南宋词?它是否会与其他文化中的诗歌理论进行对话?是否会探讨南宋词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接受与演变?这种跨越性的视角,无疑会为我们理解南宋词的价值和意义,提供一种全新的、更为广阔的视野,也让我对中国古典文学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地位有了更多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如同一扇通往宋词精神世界的窗户,虽然我尚未有机会细细品读,但仅从书名《诗学的蕴意结构:南宋词论的跨文化研究》便能窥见其宏大与深邃。南宋词,一个充满婉约与豪放交织的时代,涌现出无数千古绝唱,那些词句背后承载的,绝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当时士人心灵的映射、对人生百态的体悟。而“蕴意结构”这个词,更是引人遐想,它暗示着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词人词作,而是试图去剥茧抽丝,揭示词作深层的情感逻辑、思想脉络乃至审美范式。更何况,还有一个“跨文化研究”的视角,这便使得这部作品的野心与价值陡然提升。它意味着,作者将不仅仅局限于中国本土的文脉,而是会以一种更开阔的视野,去审视南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中的独特地位,去探究它与其他文化语境下的诗学理论可能存在的对话与碰撞。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诗学”这一古老而又常新的领域中,找到南宋词独有的“蕴意结构”的?又是如何将这种结构置于“跨文化”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审视和解读的?我想,这必然是一场关于文学、历史与哲学的深度对话,一场对中国古典诗学精神的全新探索。
评分拿到《诗学的蕴意结构:南宋词论的跨文化研究》这本书,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宋代文人的雅致生活与深沉情怀。南宋词,总让人联想到那个风雨飘摇却又文化繁盛的时代,那些词人或慷慨激昂,或低回婉转,用笔墨书写着家国情怀、人生感悟。而“蕴意结构”这个提法,更是让人好奇,它不是简单地分析词句的表层含义,而是直指词作背后隐藏的、更深层次的意义生成机制。我想,这可能涉及到词的意象选择、情感抒发方式、叙事技巧,乃至作者的哲学观和人生观等等。再加上“跨文化研究”的维度,就更显其不凡。南宋词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学现象,它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学理论产生关联?作者会从哪些角度去比较和对照?是分析其在不同文化接受度上的差异,还是挖掘其普适性的审美价值?抑或是探讨其在中国文化输出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这些都让我充满期待。我设想,作者必然拥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阻隔,去领略南宋词的独特魅力,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视野中进行审视,从而获得一种全新的理解和启示。
评分读到《诗学的蕴意结构:南宋词论的跨文化研究》的书名,我立刻被其学术的深度和研究的广度所吸引。南宋词,承载着那个时代独特的历史记忆与人文情怀,其艺术魅力经久不衰。而“蕴意结构”这一概念,更是直击核心,暗示着作者并非止步于表面的词句鉴赏,而是要深入挖掘词作内在的、构成其精神内核的逻辑与模式。这让人联想到,词的意境营造、情感表达、音乐性与韵律的配合,以及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考,都可能被作者纳入“蕴意结构”的考察范畴。更令人兴奋的是,“跨文化研究”的视角,这预示着本书的研究将突破地域的限制,以一种更为开阔的眼界来审视南宋词。作者是否会将南宋词的“蕴意结构”置于世界文学的宏大图景中进行比照?是否会探讨其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传播、接受与变异?抑或是从中发现具有普遍意义的诗学范畴?这一切都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期待它能为我们理解中国古典文学提供一次深刻的、具有国际视野的解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