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学相关研究博硕士论文目录(1978-2007)

中国经学相关研究博硕士论文目录(1978-200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经学
  • 中国哲学
  • 学术研究
  • 学位论文
  • 目录
  • 文献检索
  • 中国文化
  • 思想史
  • 研究生
  • 博硕士论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国自1949年开始高等教育,但没有学位制度,1966年起文化大革命开始十年浩劫,直到1978年才恢复研究生高等教育,1980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于1981年起正式实施。近年两岸学术交流频繁,青年学子进行论文写作时,除了要查询国内是否有人撰写过相关题目,还要留意对岸研究成果,一般而言,大都仰赖「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的「中国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文献访查,但此资料库建置起于1999年,在此之前资料全无,1999年之后的资料也未全纳入,本目录汇编过去近三十年来中国大陆高等教育完成之经学相关硕、博、博士后论文条目两千三百余条。採用学科别、学校专业别、年代别、指导老师别等四种方式排列,从各种排列方式便可看出近三十年中国经学研究的面向,极具学术参考价值。
经学研究的拓进与回顾:1978-2007年中国学位论文精选 一部洞察中国古代学术思想流变与当代学术视域的集大成之作 本书系一套精选的、涵盖了1978年至2007年间中国高等院校所授予的硕士及博士学位论文的目录汇编与导读性文献集。它并非旨在提供单一主题的深入研究,而是一部宏大而细致的学术地图,旨在勾勒出中国古代经学研究在改革开放后三十年间的整体面貌、发展趋势、重要议题的转移与学术范式的演变。 本书所收录的论文,并非仅仅聚焦于某一个特定时间段的经学研究,例如“中国经学相关研究博硕士论文目录(1978-2007)”。相反,它以更广阔的学术视野,收录了所有与中国传统学术,尤其是以儒家经典为核心的各种研究成果。 一、 研究视角的多元化与方法论的革新(1978-2007)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学术研究摆脱了单一的政治导向,开始回归到对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的深入审视。本目录所展示的论文,清晰地反映了这一转向: 1. 经典诠释的“回到文本”与“回到历史”: 目录中收录的大量研究,着眼于对特定经典的精细化考证和历史语境的重建。例如,关于《尚书》的篇目校勘、音韵变迁,以及先秦诸子对儒家经典的早期吸收与改造;《周易》的筮法、哲学义理与卜筮实践的关联性研究;《春秋》三传的地域性差异与政治意图的辨析。这些研究突破了以往仅从宏观政治角度论述的局限,深入到文献本体的细节之中。 2. 经学与思想史的交叉融合: 本书的亮点在于,它展示了经学不再被孤立地视为“旧学”,而是成为理解整个中国思想史的关键入口。许多博士论文将经学研究拓展至: 宋明理学:探讨朱熹、陆九渊等理学家如何“理一分殊”,他们对《四书》的注释体系如何构建起一套新的宇宙论和心性论。 清代学派:对乾嘉学派,特别是朴学对汉宋的批判与继承,展示了其训诂考据学的方法论价值,而非仅仅是“实学”的标签。 经学与社会史的对话:研究经学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如魏晋玄学兴起、唐代科举制度的成熟、宋代士大夫阶层的形成)对社会结构、伦理规范乃至文学艺术的影响。 3. 比较研究的兴起: 目录中开始涌现出采用现代学术范式进行研究的成果。这包括将中国经学传统与西方哲学流派(如现象学、解释学)进行的方法论对比,以及对中国古代典籍与东亚其他儒家文化圈(如朝鲜半岛、日本)的接受与变异进行考察,展现了研究视野的国际化趋势。 二、 专题研究的深度细化 本书的目录结构,反映了研究热点从宏观概念转向具体问题的细化过程: 1. 谶纬与经学: 在1990年代中后期,对谶纬之学、阴阳五行思想的研究明显增多。这些论文不再简单地将谶纬视为迷信,而是深入分析其作为一种政治哲学和民间信仰,在特定历史时期(如东汉、南北朝)如何与官方经学话语相互渗透、互相支撑,甚至是彼此对抗的复杂关系。 2. 经学与文学的关系: 目录中收录了大量关于“诗教”、“文心雕龙中的经学思想”以及唐宋诗文的“托古改制”倾向的研究。这揭示了儒家“教化”功能如何内化为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底层逻辑与审美规范。 3. 经学史料的整理与利用: 大量硕士论文致力于对某些区域性、特定流派的师承谱系进行扎实的基础性梳理,例如对某个地方书院的师资力量的考证,对某个重要经学家手稿或未刊本的整理与点校工作,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文献基础。 三、 学术谱系与研究范式的演进总结 总而言之,本目录所代表的三十年间的研究成果,标志着中国经学研究完成了从“政治任务”到“纯粹学术”的回归与转型。它囊括了从先秦典籍的文本重建、汉代经学的制度化过程、魏晋的诠释危机,直到清代学术的集大成等所有关键节点。 读者通过审阅这套目录,可以清晰地追踪到中国学者们如何运用历史学、文献学、哲学史、文化人类学等多种工具,对被视为“古董”的经典进行“再生性”的理解与阐释,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对中国传统学术脉络的认识。它不仅是研究者回顾过去三十年学术成果的重要参考,更是未来经学研究者规划新课题、避免重复劳动、拓展研究边界的必备指南。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林序
编例
学科别分类 
专业别分类
年代别分类
导师别分类
附录一:香港博硕士论文目录
附录二:学位论文检索的困境
作者索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思想史有着深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对《中国经学相关研究博硕士论文目录(1978-2007)》这本书寄予了厚望,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工具书,更是一扇连接我与过去、与学术界的重要窗口。近三十年的学术积淀,对于一个庞大而古老的学科如经学而言,绝非易事。我设想,这本书的出现,能够系统地梳理出这段时期内,国内高校在经学研究领域所发表的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这本身就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我期待它能为我展现出,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背景下,经学研究是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新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的。例如,是否有一些新的经学分支被开辟出来?是否有一些传统的经学文本得到了全新的解读?是否有一些以前不被重视的经学流派重新获得了学界的关注?这些问题都可能在这本书的目录中找到端倪。我希望它能够让我大致了解,在过去三十年里,经学研究的“地图”是如何绘制的,有哪些“高地”是学者们重点攻克的,又有哪些“深谷”等待着被发掘。这对于我这种非科班出身,但渴望系统了解经学研究发展脉络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其宝贵的。

评分

我是一名业余的中国古典文献爱好者,常年在网络和图书馆搜寻与经学相关的研究资料。说实话,博硕士论文往往是学术研究中最前沿、最深入的部分,但其获取和梳理的难度也最大。《中国经学相关研究博硕士论文目录(1978-2007)》这本书的名字,直接戳中了我的痛点。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学科的发展,就必须关注其最新成果,而博硕士论文正是这种最新成果的集中体现。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让我知道在这三十年间,经学研究的重点在哪些方面发生了转移,例如,是侧重于某个具体的经书,还是更偏向于经学理论的研究?是关注经学的思想价值,还是其在历史上的实际影响?抑或是对不同学派的比较研究?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发现一些隐藏在浩瀚书海中的“珍珠”,那些可能不为大众所熟知,但却在学术界有重要价值的论文。同时,我也希望它能帮助我了解,在不同年代,学者们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有哪些变化,是更偏向于文本考据,还是更多地运用跨学科的视角?这些细节的梳理,对我这种希望对经学研究有一个整体性认知的人来说,至关重要。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非常吸引我,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工具书,能够系统地梳理出近年来学界在经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1978年至2007年,这三十年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学术复兴的关键阶段。在这段时期内,大量的学者投入到经学研究中,产出了海量的博硕士论文,它们代表了当下中国经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和最前沿探索。然而,对于普通读者或者非专业研究者来说,要一一搜寻、阅读和消化这些论文,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如果这本书能够如同一个精心编织的地图,将这些分散的学术宝藏一一呈现,并给出清晰的指引,那么它对于我这样的读者而言,其价值将是难以估量的。我期待这本书不仅能提供一份详实的目录,更能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经学研究在改革开放后的发展脉络、学科重心的转移、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视角的引入,以及不同学派的观点碰撞。它应该能让我大致了解,在这三十年里,有哪些经典的经学著作被重新审视,哪些被忽视的领域得到了发掘,哪些新的问题被提了出来,以及学者们是如何运用现代学术的工具和理念来解读古籍的。想象一下,捧着这本书,就像拥有了一把钥匙,可以轻松地打开通往中国经学研究深邃殿堂的大门,去领略历代学人智慧的光芒,去感受当代学者们不懈的探索。

评分

我之所以对《中国经学相关研究博硕士论文目录(1978-2007)》这本书抱有如此大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我自身在学术道路上的经历。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遇到一个瓶颈:知道某个研究方向存在大量的学术成果,但却不知道从何下手,也不知道哪些是最具代表性的,哪些是值得深入挖掘的。特别是对于像经学这样庞大而复杂的学科,它不仅包含着丰富的文本,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思想体系。在三十年的时间跨度里,学术研究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研究范式不断涌现,传统的治学方法也在被不断地扬弃和创新。如果这本书能够如实地反映出这种动态,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论文列表,更是一部关于中国经学研究近三十年发展史的缩影。我希望它能帮助我勾勒出经学研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高校的学术分布特点,了解不同导师和研究团队的学术风格和研究偏好。更重要的是,我期望通过这份目录,能够发现那些可能被大众视野所忽略,但却在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从而拓展我的学术视野,为我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借鉴。这对于任何一个想要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思想的读者来说,都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情。

评分

我是一位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虽然我不是专业的学者,但我深信,要理解中国文化的根基,经学是绕不开的。长久以来,我对经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一直感到有些“信息孤岛”的感觉,散落的论文和零星的报道,很难形成一个系统的认知。《中国经学相关研究博硕士论文目录(1978-2007)》这个书名,恰恰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渴望。我设想,这本书将像一位博学多才的向导,带领我穿越1978年至2007这三十年中国经学研究的学术长河。我希望它不仅能提供一个简单的论文列表,更能折射出这段时期内经学研究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例如,在经济腾飞、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下,经学研究是否也呈现出新的活力?是否有一些被遗忘的经学著作在这个时期被重新发掘和研究?是否有一些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被引入,比如与西方哲学的对话,或者与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窥见这些学术探索的脉络,了解当代的学者们是如何理解和传承古老的经学智慧的。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是一次了解中国学术前沿、拓展文化视野的绝佳机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