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塘荷韵(二版)

清塘荷韵(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诗词
  • 唐诗
  • 宋词
  • 古典诗歌
  • 文学
  • 传统文化
  • 艺术
  • 鉴赏
  • 荷花
  • 清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纪念 一代国学大师 季羡林 先生

  一生淡泊名利,为人勤奋,个性率真、质朴;擅长抒情、写景,晚年即使身居病房仍每天写作,发表文章,着作等身。收录一代东方学泰斗 季羡林 的66篇 经典散文创作名篇

  全书共分十辑,纪录了他童年、中学和赴德求学的生活描述,以及于北大任教的点滴记忆;其中,更不乏对自然万物与老友们的抒怀与感念。篇篇读来,不但可看出其丰沛的文化学养,更能领略季先生朴实、率真的人格魅力。

  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蒙,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

作者简介

季羡林

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2009年7月11日病逝于北京301医院,享年98岁。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是一代东方学泰斗,国际公认之东西方古典文化稀世学者。

  1935年北京清华大学毕业后,考取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哥廷根大学深造,主修印度学,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精通英语、德语、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12种语言,是印度文化、佛教史和比较文学的权威学者。

  除了醉心于语言研究与经典翻译、编纂之外,也致力于散文创作。即使文革时期遭批斗、隔离;晚年因健康问题长期住院,仍笔耕不辍。

《清塘荷韵(二版)》之外的阅读之旅:一份不含荷香的文学地图 这是一份关于如何在浩瀚书海中,寻觅那些与“清塘荷韵(二版)”并无直接关联,却同样能带来心灵滋养与智识启迪的文学宝藏的指南。我们暂且将目光从那一方静谧的池塘边移开,转向更广阔的文学疆域,探索那些风格迥异、主题深刻的作品。 一、历史的洪流与文明的沉思:追溯往昔,洞察当下 当我们谈论文学时,历史的厚重感往往是不可或缺的基石。以下推荐的书籍,着眼于不同文明的兴衰、重大历史事件的剖析,以及历史人物命运的复杂性,它们提供了理解人类社会演进的深刻视角。 1. 深度剖析社会结构的巨著:《罗马人的故事》系列(全十五册) 盐野七生以其独特的女性史家视角,全景式地再现了罗马共和国到帝国的千年兴衰史。这不是枯燥的年代记,而是对“人”如何构建、维护和最终失去一个伟大帝国的深刻思考。从早期的共和精神的坚韧,到晚期帝国权力的腐蚀,作者细腻地描摹了政治家、军事家和普通民众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阅读此系列,我们能看到权力运作的规律、法律精神的价值,以及文化融合的复杂性,这些探讨与诗意的“荷韵”无关,而是直击人类组织形态的本质。 2. 跨越时空的文化人类学:《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贾雷德·戴蒙德试图回答一个宏大的问题:为什么是欧亚大陆的文明征服了世界,而不是其他地区?他避开了人种优劣的肤浅论调,转而从地理环境、动植物驯化、病菌传播等生态学和社会学角度进行论证。这本书的叙事严谨,逻辑链条清晰,它提供了一种非文学性的、却极具颠覆性的历史观,将人类命运置于更宏大的生态背景下审视。它要求读者跳出对个体情感的细腻体察,转而关注宏观的决定性因素。 3. 聚焦个体在极权下的挣扎:《古拉格群岛》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以其亲身经历和对数千名幸存者的访谈为基础,构建了这部震惊世界的反思文学巨著。它以一种近乎残酷的纪实手法,揭露了苏联早期大规模政治迫害的系统性和非人道性。这本书没有优美的辞藻或田园牧歌式的意境,它是一声声痛苦的控诉,是对人类良知和自由的终极拷问。其主题集中于政治伦理、记忆的保存与国家机器的恐怖,与任何关于自然景致的描摹都相去甚远。 二、哲学思辨与存在追问:理性之光的穿透 文学的深度往往体现在对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的探寻上。以下推荐的书籍,侧重于哲学思辨,它们探究知识的边界、道德的困境以及人生的意义,是智力上的硬核挑战。 1. 现象学的入口:《存在与时间》 马丁·海德格尔的这部巨著,是二十世纪哲学史上的一座高峰。它试图重新定义“存在”这一概念,核心概念如“此在”(Dasein)、“向死而在”(Being-towards-death)等,构筑了一个复杂而精密的分析框架,用以解析人类在世间的具体经验结构。阅读它需要极高的专注力和对逻辑的耐心,它探讨的是本体论的根本问题,而非任何抒情的场景再现。 2. 荒诞与自由的辩证:《局外人》与《西西弗神话》 阿尔贝·加缪的作品是理解“荒诞哲学”的绝佳起点。在《局外人》中,默尔索对社会规范的漠然和最终面对死亡的坦诚,构成了对意义建构的反讽。《西西弗神话》则进一步阐释了面对生命荒谬性时,人类应如何通过反抗和清醒的意识去创造自身的价值。这两者探讨的是人类主体性与无意义宇宙之间的张力,其内核是冷峻的理性自我审视,而非对自然美好的赞颂。 3. 认识论的基石:《人类理解研究》 大卫·休谟的经验主义哲学,对人类知识的来源和可靠性提出了深刻的质疑。他通过对因果律、归纳法等基本认知工具的解构,展示了理性可能存在的局限性。这本书是一次对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势的彻底清理,它关乎逻辑与认知科学的边界,与诗意无关,只关乎“我们如何知道我们所知道的”。 三、纯粹叙事与形式的探索:技艺的极致展现 在文学领域,许多作品的价值在于其叙事技巧的革新、语言的雕琢以及对传统小说结构的颠覆。这些作品追求的是形式上的完美和阅读体验的冲击力。 1. 意识流的里程碑:《尤利西斯》 詹姆斯·乔伊斯以其对语言的彻底解放,构建了这部现代主义的百科全书式小说。全书围绕都柏林一天中发生的琐事展开,但其内部涌动着神话原型、语言学实验和人物内心独白的巨大能量。它不是关于宁静的风景,而是关于城市中个体意识流的湍急、破碎与交织。阅读此书,是对耐心和语言敏感度的终极考验。 2. 结构与时间的迷宫:《百年孤独》 加西亚·马尔克斯以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讲述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兴衰史。虽然其中不乏热带雨林的意象,但其核心魅力在于其非线性的时间结构和循环往复的家族命运。它探讨的是记忆、孤独、宿命与遗忘的宏大主题,其叙事技巧的复杂性远超对单一场景的描摹。 3. 侦探小说的逻辑巅峰:《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阿瑟·柯南·道尔笔下的夏洛克·福尔摩斯,代表了纯粹的演绎推理艺术。每一篇故事都是一个精密设计的逻辑谜题,读者跟随福尔摩斯和华生的脚步,通过观察、分析和推理,解构看似无解的谜团。这完全是智力游戏与实证主义精神的体现,其严密的逻辑推理与古典园林中的静谧意境,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四、科学前沿与未来想象:科技驱动下的思辨 最后,让我们转向那些预见了技术变革、探讨人类在科技进步面前的伦理困境的作品。 1. 赛博格伦理的先声:《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菲利普·迪克的小说核心在于追问“何为真实?”和“何为人性?”。在未来世界中,区分人类与高度智能仿生人的界限变得模糊,情感的真伪、记忆的可靠性成为核心议题。这部作品探讨的是技术异化、人类身份认同的危机,是关于未来科技哲学的重要文本。 2. 宇宙学的宏大叙事:《时间简史》 史蒂芬·霍金以清晰的笔触,向公众介绍了现代物理学中关于宇宙起源、黑洞、时间旅行等尖端理论。它是一次关于空间、时间和物质构成的理性探索,将读者的视野从地面拉升到宇宙学的最前沿,其内容是对客观规律的精确描述,与文学中的主观感受领域相去甚远。 这份书单,旨在提供一系列在主题、风格和智力要求上,都与《清塘荷韵(二版)》所可能蕴含的古典、宁静或抒情特质形成鲜明对比的阅读体验。它们或许沉重、或许晦涩、或许严谨,但无一例外,它们都以其独特的方式,拓宽了我们对世界和人性的认知边界。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季羡林(代序)

辑一 寻根齐鲁
.月是故乡明
.我的童年
.夜来香开花的时候
.一条老狗
.五样松抒情

辑二 魂断德国
.道路终于找到了
.在饥饿地狱中
.Wala
.我的老师们
.别哥廷根

辑三 清华梦忆
.清华颂
.梦萦水木清华
.清华梦忆
.《世纪清华》序

辑四 燕园春秋
.春归燕园
.燕园盛夏
.清塘荷韵
.梦萦红楼
.梦萦未名湖
.《牛棚杂忆》缘起
.抄家

辑五 拥抱自然
.听雨
.马缨花
.二月兰
.洛阳牡丹
.香橼
.夹竹桃
.枸杞树
.兔子
.老猫
.喜鹊窝

辑六 馨爱市井
.我爱北京的小胡同
.母与子
.一双长满老茧的手
.两个乞丐
.师生之间
.三个小女孩
.两行写在泥土地上的字

辑七 感悟人生
.年
.寂寞
.晨趣
.成功
.知足知不足
.有为有不为
.九十述怀
.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辑八 品味书香
.我和书
.我的书斋
.藏书与读书
.我最喜爱的书
.《赋得永久的悔》自序
.《季羡林学术文化随笔》跋

辑九 屐印芳草
.登庐山
.富春江上
.别印度
.游唐大招提寺
.重返哥廷根

辑十 收藏落叶
.回忆陈寅恪先生
.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
.回忆雨僧先生
.扫傅斯年先生墓
.回忆梁实秋先生
.悼念沈从文先生
.也谈叶公超先生二三事
.怀念乔木

编后记

图书序言

季羡林-代序    ◎张中行

  季羡林先生是中外知名的学者。知名,这名确是实之宾,与有些人,舍正路而不由,也就真像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不同。可是这实,我不想说。也不能说,因为他会的太多,而且既精且深,我等于站在墙外,自然就不能瞥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不过退一步,不求美、不求富,我也不是毫无所见。就算是概貌吧,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语言,他通很多,母语即汉语之外,世上通行的英、法、德之类也可不在话下,他还能早已作古的梵语和吐火罗语。另一个方面可以算作重点,是研究、翻译有关印度的经典着作。这方面,他用力最多,贡献最大;说大,还有个理由,是这类必须有为学术而献身的精神始能从事的工作,很少人肯做,也很少人能做。还有一个方面是他兴趣广泛,有时也从象牙之塔里出来,走向十字街头,就是说,也写杂文,甚至抒发幽情的散文。

  方面这样广,造诣这样高,成就这样大,我这里是想说闲话,只好躲开沉重的,另找点轻松的。这轻松的是自从我们成为不远的邻居之后我的见闻。北京大学校园(雅称为燕园)内东北部有六座职工宿舍楼,结构一样,四层,两个楼门,先为黄色,一九七六年地震后修整变为白色。五座在湖的东部,由南向北排列;一座单干,在湖的北部偏西。我女儿住东部由北向南的第二座,我自七十年代中期到那里寄居。其时老北大时期即任数学系教授的申又枨先生住湖北部那座楼,我们有来往。地震以后不久,申先生因病逝世,申夫人迁走,房子空出,大约是八十年代早期,季先生迁来。我晨起沿湖滨散步,必经季先生之门,所以就成为相当近的邻居。可是我不敢为识荆而登门,因为我据以推断的是常情,依常情,如季先生名之高,实之重,也许要拒人于千里之外吧?就是经过同事兼老友蔡君的解释,我还是没有胆量登门。蔡君也是山东人,与季先生是中学同学,每次来看我,总要到季先生家坐一会儿。我本来可以随着蔡君去拜访,仍是常情作祟,有意而终于未能一鼓作气。蔡君才也高,而举止则慢条斯理,关于季先生,他只说中学时期,英语已经很好。这就使我想到天之生材,如季先生,努力由己,资质和机遇,总当归诸天吧?

  结识之前,有关季先生的见闻,虽然不多,也有值得说说的。用评论性的话总而言之,不过两个字,是「朴厚」。在北京大学这个圈子里,他是名教授,还有几项?赫的头衔,副校长、系主任、研究所所长,可是看装束,像是远远配不上,一身旧中山服、布鞋,如果是在路上走,手里提的经常是个圆筒形上端缀两条带的旧书包。青年时期,他是很长时期住在外国的,为什么不穿西服?也许没有西服。老北大,在外国得博士学位的胡适之也不穿西服,可是长袍的料子、样式以及颜色总是讲究的,能与人以潇洒、高逸的印象。季先生不然,是朴实之外,什么也没有。语云,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季夫人也是这样,都市住了多年,还是全身乡里气。为人也是充满古风,远近邻居都称为季奶奶,人缘最好,也是因为总是以忠厚待人。与季夫人为伴,家里还有个老年妇女,据说是季先生的婶母,想是因为无依无靠吧,就在季先生家生活并安度晚年了。总之,单是观察季先生的家(包括家内之人),我们的印象会是,陈旧,简直没有一点现代气息。室内也是这样,或说更是这样,墙、地,以及家具、陈设,都像是上个世纪平民之家的。惟一的不同是书太多,学校照顾,给他两个单元,靠东一个单元装书,总不少于三间吧,架上,案上,都满了,只好扩张,把阳台封上,改为书库,书架都是上触顶棚的,我隔着玻璃向里望望,又满了。

  大概是八十年代前期,不记得由谁介绍,在季先生家门口,我们成为相识。以后,我清晨散步,路过他家门口,如果赶上他在门口,就打个招唿,或者说几句闲话。打招唿用和尚的合十礼,也许因为,都觉得对方同佛学有些关系。闲话也是走熟路。消极的是不沾学问的边,原因,我想少一半是他研究的那些太专,说,怕听者不懂,至少是没兴趣;多一半仍是来于朴厚,讲学问、掉书袋,有炫学之嫌,不愿意。再说积极一面,谈的话题经常是猫。

  季先生家养三只猫,一对白色波斯猫和一只灰白相间的本地猫。据说,季先生的生活习惯是早睡早起,清晨四时起床就开始工作。到天大明的时候,他有时到门外站一会儿,一对波斯猫总是跟着,并围着两腿转,表示亲热。看来季先生很喜欢这一对,不只一次向我介绍,波斯猫,两只眼,有的颜色一样,有的颜色不一样,他家这两只,有一只,两眼的颜色就不一样。起初,我以为季先生到门外,是因为爱猫,怕被偷,所以「放风」的时候看着。后来有不少次,我看见猫出来,季先生却没有跟着。猫恋人,我招招手,就也向我走来,常常是满身土,因为刚在土地上打几个滚。我这才明白,原来季先生并没有在猫身上费过多的心思。

  他的事业是学问,扩大些说,是为文化;热心传授,也是为社会上野成分的减少和文成分的增加。所有这方面的情况,要由门内人作为专题介绍。我无此能力,只好根据我的一点点见闻,说说他的为人,仍是有关朴厚的。

  先说一件由闻而来的,是某一次开学,新生来校,带着行李在校门下车,想去干什么,行李没有人照看,恰好季先生在附近,白发,苍老,衣着陈旧,他推断必是老工友,就招唿一下,说:「老同志,给我看一会儿!」季先生说「好」,就给他看着。直到开学典礼,季先生讲话,他才知道认错了。季先生就是这样,从来没有觉得自己超过一般人,所以不论什么人,有所求,只要他能做并且不违理的,他都慨然应允,而且立刻就办。

  举一次使我深受感动的事为证。是不久前,人民大学出版社印了几个人的小品,其中有季先生和我的。我有个熟小书店,是一个学生的儿子经营的,为了捧我之场,凡是我的拙作,他都进一些货。爱屋及乌,这次的系列小品,他每种都进一些货。旧潮,先秦诸子,直到《文选》李善注,因为其时没有刻印技术,也就没有「签名本」之说。有刻印技术之后,晚到袁枚的《随园诗话》,顾太清的《东海渔歌》,也还是没有签名本之说。现在是旧潮换为新潮,书有所谓签名本,由书店角度看利于卖,由读者角度看利于收藏。于是而有签名之举,大举是作者亮相,到书店门口签;小举的作者仍隐于蜗居,各色人等(其中有书商)叩门求签。我熟识的小书店当然要从众,于是登我门,求签毕,希望我代他们,登季先生之门求签。求我代劳,是因为在他们眼里,季先生名位太高,他们不敢。我拿着书,大约有十本吧,去了,让来人在门外等着。叩门,一个当小保姆的年轻姑娘打开门,我抢先说:「季先生在家吗?」小保姆的反应使我始则吃惊,继则感佩。先说反应,是口说:「进来吧」,带着我往较远一间走,到大敞的门,用手指,同时说:「不就在这里吗!」这话表明,我已经走到季先生面前。季先生立着,正同对面坐在床沿的季夫人说什么。再说为什么吃惊,是居仆位的这样伺候有高名位的一家之主,距离世间的常礼太远。说到常礼,我想到一些旧事,只说两件,一闻一见。先说闻,是有关司马光的轶事:

  司马温公有一仆,每唿君实(司马光字君实)秀才(称家中年轻人),苏子瞻教之称君实相公。公闻,讯之,曰:「苏学士教我。」公叹曰:「我有一仆,被苏子瞻教坏了。」(《宋人轶事汇编》引《东山谈苑》)

  再说见,是五十年代前期,我同叶恭绰老先生有些交往。叶在民国年间是政界要人,晚年京华息影,还保留一些官派,例如我去找,叩门,应门的是个老仆人,照例问:「您怎么称唿?」通名以后,不说在家不在家,只说「我给您看看」。问过之后,再到门口,才说「您请进」。这常礼由主人的名位和矜持来,而季先生,显然是都不要,所以使我由小保姆的直截了当不由得想到司马温公的高风,也就不能不感而佩之。

  言归正传,是见到季先生,说明来意,他毫不思索就说:「这是好事。那屋有笔,到那里签吧。」所谓那屋,是东面那个书库。有笔的桌上也堆满书,勉强挤一点地方,就一本一本写,一面写一面说:「卖我们的书,这可得谢谢。」签完,我就不再耽搁,因为书店的人在门外等着。季先生像是一惊,随着就跑出来,握住来人的手,连声说谢谢。来人念过师范大学历史系,见过一些教授,没见过向求人的人致谢的教授,一时弄得莫知所措,嘴里咕噜了两句什么,抱起书跑了。

  以上说的都是季先生朴厚的一面。朴厚与有深情有密切关系,所以他也常常写抒情的小文。不久前看到一篇,题目以及刊于何处都记不清了。但内容还记得,是写住在他楼西一个平房小院的一对老夫妇。男的姓赵;女的德国人,长身驼背,前些年常出来,路上遇见谁必说一声「你好」。夫妇都爱花木,窗前有茂密的竹林,竹林外的湖滨和东墙外都辟成小园,种各种花草。大约是一年以前,男的得病先走了。女的身体也不好,很少出来,总是晚秋吧,季先生看见她採花子,问她,知道是不愿意挫伤死去的老伴的心愿,仍想维持小园的繁茂。这种心情引起季先生的深情,所以写这篇文章,表示赞叹。与季先生的学术成就相比,这是世人较少注意的一面,但至少我以为,份量却并不轻,因为,就是治学的冷静,其大力也要由情热来。

  这样,季先生就以一身而具有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三种难能之中,我以为,最难能的还是朴厚,因为,在我见过的诸多知名学者(包括已作古的)中,像他这样的就难于找到第二位。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说,《清塘荷韵(二版)》是一本让我“上头”的书。从拿到它那天起,我就仿佛被施了魔法,完全沉浸其中,无法自拔。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刻,将情节推向高潮,让我欲罢不能。我喜欢它的人物塑造,每一个角色都仿佛拥有自己的生命,他们的对话真实而充满张力,他们的情感纠葛引人入胜。我甚至会忍不住去猜测接下来的发展,去思考他们的命运。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场跌宕起伏的人生体验,让我跟着主人公一起经历欢笑、泪水、挣扎与成长。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结局,但又害怕故事的结束。这种复杂的心情,恰恰证明了这本书的成功。它让我体验到了阅读的极致乐趣,让我重新燃起了对阅读的热情。

评分

拿到《清塘荷韵(二版)》的纸质书,那种熟悉的沉甸甸的触感,就如同儿时捧着心爱的绘本一般,带着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我喜欢它封面上的那抹青荷色,淡淡的,却又充满生机,仿佛能闻到一股夏日雨后,荷塘边特有的清新气息。拿到手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那些熟悉的章节,那些曾经伴我度过无数个午后时光的文字,再次铺展在眼前。这次的二版,在纸张和排版上都做了优化,阅读体验更加舒适,尤其是在灯光下,字迹清晰不反光,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位老友,每一次重读,都能从中发现新的感悟。我总能在某个句子、某个意象中,找到与自己内心深处产生共鸣的点。它不只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个窗口,让我得以窥见更广阔的世界,更深刻的情感。从封面的设计到内页的细节,都透露出一种用心和考究,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喜爱又添了几分。

评分

《清塘荷韵(二版)》这本书,在我看来,简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我喜欢它的语言风格,那种不动声色的叙述,却能将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描绘得淋漓尽致。读到某些情节时,我仿佛能身临其境,感受到主人公的喜怒哀乐,甚至比他们自己还要纠结。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张力,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一个鲜活的形象,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我尤其欣赏它对细节的捕捉,那些微小的动作,那些不易察觉的表情,都被作者捕捉得恰到好处,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无穷的韵味。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一个故事,更是在探讨人性的复杂与多面,关于成长,关于选择,关于爱与失去。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如同在品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它让我反思自己的人生,思考那些曾经被忽略的角落。

评分

坦白说,我购买《清塘荷韵(二版)》纯粹是出于偶然,但这次“偶然”却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阅读体验的大门。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像我以往读过的许多作品那样线性发展,而是巧妙地穿插了许多看似不相关的片段,但最终却能汇聚成一条清晰的主线。这种“碎片化”的叙事,反而让我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欲,想要将这些碎片一一拼接起来,拼凑出完整的画面。作者的叙事技巧堪称一绝,他总能在不经意间抛出一些引人入胜的线索,吊足读者的胃口。我喜欢这种挑战,它让我主动参与到故事的构建中,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这本书让我学会了更加专注地阅读,更加深入地思考,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智力上的探险,让我感到无比的满足。

评分

《清塘荷韵(二版)》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久违的宁静。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沉浸在一本好书中,是多么难得的体验。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够将我从现实世界的喧嚣中抽离出来,带入到一个更加纯净、更具诗意的空间。我喜欢它在描绘风景时所运用的意象,那些画面感极强的词汇,仿佛在我眼前展开了一幅幅动人的画卷。当然,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风景,它更关于内心的风景,关于人在生命旅程中的感悟与思考。我发现,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的内心也变得更加平静,更加柔软。那些曾经困扰我的问题,似乎也找到了新的解答。这本书,就像是一缕清风,吹散了我内心的浮躁,让我重新找回了内心的宁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