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欧美汉学界中的研究学者,王德威已成为该领域中极有影响力的中坚学者。
他以现当代华文小说研究见着,同时擅长于晚清小说研究,近年来更延伸、扩展其研究范围至抒情传统、中国戏剧、音乐、书画等文艺美学,其新颖独到的观点每每提出皆启发后来的研究者,对传统的现代中文小说研究视野做了极大的拓展贡献,极具参考价值。
除了在欧美汉学界,王德威专着中的思想也深入中、港、台、星马的华文文学研究,这从他的立论、言词常被学者引用、征用可见一斑。
2009年,是1919年发生「五四运动」后的90週年纪念,在白话文运动发起迄今,除了鲁迅的名字,最让读者难以忘记的,就是写作《子夜》的茅盾、《骆驼祥子》的老舍和《边城》的沈从文。
1999年《亚洲週刊》举办「二十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沈从文的《边城》、老舍的《骆驼祥子》、茅盾的《子夜》高踞榜上的第二、第三及第六名。
沈从文和老舍的成就远胜于第四名的张爱玲之《传奇》,甚至老舍是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原拟颁奖的得主,沈从文是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中最有机会获奖的候选人之一。
21世纪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重读这些重要的中国现代小说。
《二十世纪中国写实主义:茅盾、老舍、沈从文》是王德威重要的论着之一,本书以二十世纪以来三位重要的中国现代作家──茅盾、老舍和沈从文为例,提出现代中国写实主义体现了六个读者耳熟能详的叙事模式:历史演义、政治小说、煽情悲喜剧、闹剧、抒情表述、乡土写作。
这三位重要的中国现代作家,代表了中国现代写实主义者处理写实主义的三种不同层面:
.茅盾的历史小说与小说政治学;
.老舍的民族主义与爱国小说;
.沈从文的湘西与乡土小说;
王德威独具洞见指出,茅盾、老舍和沈从文的小说为中国现代小说开发全新的阅读视野;他们的影响即使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都还在现代小说界发挥力量。茅盾、老舍、沈从文的成就证明了在鲁迅「之后」,为二十世纪中国的写实主义,下了全新的定义,也为中国现代写实小说拓开灿烂多姿的广阔视野。
本书提出各种强而有力的论述辩证,引经据典,例如脍炙人口的《蚀》、《阿丽丝中国游记》、《猫城记》、《茶馆》、《四世同堂》、《湘行散记》、《离婚》等,显示出作者的批评视野宽阔深度;不是理论狂想或文学史空谈,而是注重与文学对象之间的对话,为批评如何重返文学现场建立了有效的典范。
更重要的是,本书提出茅盾、老舍和沈从文的独特影响在中国文坛上仍在在可见,他们的写实模式仍主导着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作家的写实观念;一九七、八○年代以来的中国作家如何承续这三位作家的成就,形成新旧世代之间,文学精神上的相互对话。
作者简介
王德威(David Der-wei Wang)
国立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比较文学博士。曾任教于国立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现任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及文明系Edward C. Henderson讲座教授。
着有《从刘鹗到王祯和:中国现代写实小说散论》、《众声喧哗:三○与八○年代的中国小说》、《阅读当代小说:台湾.大陆.香港.海外》、《小说中国:晚清到当代的中文小说》、《想像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如何现代,怎样文学?:十九、二十世纪中文小说新论》、《众声喧哗以后:点评当代中文小说》、《跨世纪风华:当代小说20家》、《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现代中国小说十讲》、《历史与怪兽:历史,暴力,叙事》、《如此繁华:王德威自选集》、《后遗民写作》、《一九四九:伤痕书写与国家文学》、Fictional Realism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Mao Dun, Lao She, Shen Congwen, Fin-de-si?cle Splendor: Repressed Modernities of Late Qing Fiction, 1849-1911, The Monster That Is History: History, Violence, and Fictional Writing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等。2004年获选为中央研究院第25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第一章∕概论──鲁迅之后
第二章∕历史的建构与虚构──茅盾的历史小说
第三章∕革命的情境与情节──茅盾的小说政治学
第四章∕沉郁的笑声──老舍小说中的闹剧与煽情悲喜剧
第五章∕「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老舍的民族主义与爱国小说
第六章∕批判的抒情──沈从文小说中现实的界域
第七章∕想像的乡愁──沈从文与乡土小说
第八章∕结论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那种略带年代感的字体和留白,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时代。我一直对茅盾、老舍、沈从文这三位作家非常着迷,他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但总觉得对他们的作品理解还不够深入。这次看到这本书的标题,就觉得非常契合我的需求,尤其是“写实主义与现代中国小说”这个副标题,这正是我一直想弄明白的关键点。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三位风格迥异但又同属写实主义阵营的作家进行比较和分析的。老舍的京味小说,沈从文的湘西风情,以及茅盾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它们在写实主义的大框架下,又各自有哪些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魅力?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他们各自的创作历程、思想渊源,以及他们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捕捉和反映社会真实面貌的?我很期待书中能有对他们代表作品的精彩解读,比如《骆驼祥子》的底层挣扎,《边城》的淳朴善良,《子夜》的时代巨变,这些作品背后所承载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如果能在这本书里得到更系统的梳理,那就太好了。我总觉得,理解了他们,也就理解了那个时代的中国。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茅盾、老舍、沈从文,这三位名字如雷贯耳的作家,他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他们三个人的作品,在我看来,又各自有着鲜明的特色。茅盾的笔触总是那么犀利,直指社会的阴暗面,让人感受到一种沉重的现实力量。老舍则更接地气,他的文字带着浓浓的京腔,将普通百姓的生活描摹得淋漓尽致,既有幽默,也有辛酸。而沈从文,他的文字则像一股清流,带着湘西特有的风情,描绘出一种纯净而又动人的美好。这本书的副标题“写实主义与现代中国小说”,让我感到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将这三个风格迥异的作家纳入“写实主义”的范畴?他们各自的“写实”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和区别?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分析他们作品中的时代背景、社会思潮,以及他们是如何在这种背景下,选择各自的创作道路,并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写实主义风格的。我期待书中能有深入的理论分析,但又不失文学评论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评分读了这么多年的现当代文学,总觉得对“写实主义”这个概念,尤其是它在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具体体现,还停留在模糊的认知层面。这本书的出现,像是给我指明了一个方向。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和阐释“写实主义”的,它在中国是如何孕育、发展并最终形成其独特面貌的?是受到了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还是根植于中国自身的文化土壤?而茅盾、老舍、沈从文,这三位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都创作出大量现实主义杰作的巨匠,他们的“写实”又有什么样的差异化?比如,老舍笔下那种充满生活气息的市井风情,沈从文那如诗如画的乡野意境,以及茅盾那种直面社会黑暗、具有强烈批判性的现实主义,它们在手法和侧重点上分别有哪些独到之处?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对他们作品中的人物塑造、情节安排、语言风格等进行详细的分析,揭示他们是如何通过文学手段来反映和批判当时社会的。这不仅仅是对三位作家个人的研究,更是一种对中国现代小说发展脉络的深刻洞察,这对于我理解现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
评分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就绕不开茅盾、老舍、沈从文这三位大家。他们各自的作品,都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个时代的中国社会百态。我尤其对“写实主义”在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发展演变很感兴趣,而这本书将这三位集大成者放在一起讨论,无疑是一个绝佳的切入点。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义和阐释“写实主义”在他们作品中的体现的。茅盾那种揭示社会矛盾、批判封建制度的深刻性,老舍那种描摹市井小人物的温情与无奈,以及沈从文那种对乡土文明的怀旧与赞美,这些不同的“写实”路径,又共同指向了怎样的文学目标?这本书会不会对他们作品中的一些经典场景、人物形象进行细致的解读,例如《子夜》中资本主义的残酷,《骆驼祥子》中个人命运的挣扎,以及《边城》中人性的纯真?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这三位作家在现代中国小说史上的贡献,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各自的笔触,勾勒出那个时代的真实图景。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本身就足够吸引人——茅盾、老舍、沈从文,这三个名字,无论放到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哪个角落,都是绕不开的巨匠。他们各自的作品,我都或多或少地读过一些,但总觉得对他们作品中“写实主义”的精髓,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还缺乏一个系统性的认识。这本书的副标题“写实主义与现代中国小说”,正好触及了我一直以来想要深入探究的核心问题。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这三位作家在写实主义的框架下,各自发展出不同风格的?茅盾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和深刻批判,老舍作品中饱含生活气息的幽默与辛酸,以及沈从文笔下那如诗如画的湘西风情,它们在写实的手法上,究竟有哪些异同?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分析他们作品中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是如何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选择不同的叙事策略和艺术表达方式,来塑造人物,构建情节,从而展现现代中国小说的独特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