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辑录台湾及日本、欧洲、韩国、越南等学者专家之相关论文十三篇,内容以江户时代日本汉学研究的思想文化领域为主,涵盖藤原惺窝的解经问题、东条一堂对 《诗经标识》研究、山鹿素行《中朝事实》中的天下与中国概念、伊藤仁斋的《孟子》观、朱舜水与安东省菴之思想异同、近世和学(国学)的成立与汉学、近代中 日阳明学的发展关系及其形象比较、幕末维新的留学生与「汉学」的转折、汉籍目录、汉学与兰学之接触、唐船与中日文化交流、朝鲜性理学的受容问题、越南汉文 训读及其资料,目的在促进上述相关主题的多元性对话,整合新的研究观点。
作者简介
叶国良(1949 ~ )
台湾桃园人。国立台湾大 学中国文学系文学博士。历任该校中国文学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其间又曾任东海大学、花莲师范学院、清华大学、台北大学兼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捷 克查理大学、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客座教授。1999年起担任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系主任六年,2005年起任文学院院长。学术专长为经学、金石学、古典文献, 主要着作有:《宋人疑经改经考》(台湾文学文史丛刊,1980年)、《宋代金石学研究》(博士论文,1983年,未正式出版)、《石学蠡探》(大安出版 社,1989年)、《石学续探》(大安出版社,1999年)、《古代礼制与风俗》(台湾书店,1997年)、《经学侧论》(国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年)、《经学通论》(合着,大安出版社,2005年修订版)、《汉族成年礼及其相关问题研究》(合着,大安出版社,2004年),及其他论着数十篇 (种)。
徐兴庆(1956 ~ )
台湾南投县人。日本国立九州大学文学博士。历任中国文化大学日本语文学系副教授兼系主任.日本研究所所 长、日本天理大学国际文化学部客座教授、九州大学.关西大学访问研究员、关西大学亚洲文化交流研究中心海外研究员(日本文部科学省Frontier卓越计 画2004-2009)。现任台湾大学日本语文学系教授,2008年起兼任系主任.所长。学术专长为中日文化交流史、近代中日思想交流史。着有《近世中日 文化交流史□研究》(1992)、《我国的日本研究现况及其未?展望》(2000)、《近代中日思想交流史□研究》(2004)、《台□□□□□日本汉文 ?研究□现?□课题》(2005)、《朱舜水与东亚文化传播的世界》(2008)。编有《德川时代日本儒学史论集》(共编,2004)、《东亚文化交流: 空间.疆界.迁移》(共编,2008)、《现代日本政治事典》(共编,2008)、《东亚文化交流与经典诠释》(2008)。
导言 徐兴庆
1、藤原惺窝的经解及其继承:
关于《诗经》「言」「薄言」的训读 佐藤进
2、江户儒者东条一堂《诗经标识》研究
张宝三
3、山鹿素行《中朝事实》中的天下与中国概念
甘怀真
4、伊藤仁斋的《孟子》观:
逸脱心性论的思想史背景 片冈龙
5、朱舜水与安东省菴之思想异同
徐兴庆
6、近世和学(国学)的成立与汉学:
契沖的方法与本居宣长 清水正之
7、近代中日阳明学的发展关系及其形象比较
张崑将
8、西学入眼来:
幕末维新的留学生与「汉学」的转折 陈玮芬
9、江户时代的汉籍目录:
关于地方外样大名统治下的汉籍受容 高山节也
10、江户时代汉文学与兰学之接触
W.F.VandeWalle(范德望)
11、江户时代唐船带来的中日文化交流
松浦章
12、试论江户幕府对朝鲜性理学的受容及其意义
金胜一
13、越南汉文训读及其资料
Nguyen Thi Oanh(阮氏莺)
作者、译者简介
名词索引
人名索引
拿到《江户时代日本汉学研究诸面向:思想文化篇》这本书时,我满怀期待,希望能够了解江户时代日本的思想文化是如何受到中国影响的。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此。它不仅详细梳理了汉学在日本的传播和发展,更深入地剖析了汉学在日本思想文化领域的多元面向。书中关于汉学如何与日本的传统宗教、本土文化相结合,产生了哪些新的学术流派和思想体系的论述,让我大开眼界。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具体思想家及其代表作的解读,能够清晰地看到他们在继承中国儒学传统的同时,如何结合日本自身的社会现实进行创新和发展。作者在引述史料和文献分析方面做得非常扎实,使得整本书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可读性。我感觉,这本书就像是一张精细的地图,带领我深入了解了江户时代日本思想文化的丰富图景,让我对当时的社会思潮、价值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思考的学术力作。
评分《江户时代日本汉学研究诸面向:思想文化篇》这本书,说实话,我在拿到它之前,对江户时代的日本汉学几乎是一无所知。脑海里只模糊地浮现出一些浮世绘、武士道之类的印象。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才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作者以一种非常细腻且深入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日本士人如何在吸收中国儒学、佛教、道教等思想文化精髓的同时,又将其本土化,甚至发展出独特的学术体系和思想流派。书中有大量的史料引用和考证,让我得以窥见那些古老学问的脉络,理解它们如何塑造了当时的日本社会结构、道德观念,乃至审美情趣。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国学”与汉学之间张力的讨论,那种在继承与创新之间的探索,既有对传统的尊重,又有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追寻,读起来非常引人深思。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堆砌,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文化”这个概念有了更丰富的想象。对于任何对日本历史、东亚文化交流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次不容错过的智识之旅。
评分作为一个对思想史略有涉猎的读者,我总是在寻找那些能够连接不同文化、不同时代思想桥梁的书籍。而《江户时代日本汉学研究诸面向:思想文化篇》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这样一个极佳的视角。它并没有将日本汉学视为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将其置于更宏大的东亚文化圈之中,考察了中国思想如何在日本生根发芽,又如何与日本本土文化发生碰撞与融合。书中的一些观点,特别是关于日本如何“消化”和“再创造”中国思想的论述,让我耳目一新。我发现,汉学在日本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本土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日本的社会结构、政治需求、宗教信仰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书中对于一些边缘学派和人物的关注,也让我看到了汉学研究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而非仅仅是少数几个大师的著作。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日本汉学的具体内容,更让我思考了文化交流中的主体性问题,以及一个民族如何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保持自身的特色和创造力。
评分对于我来说,阅读《江户时代日本汉学研究诸面向:思想文化篇》这本书,是一次充满探索与发现的旅程。我原本以为,对江户时代日本汉学的了解,可能局限于一些表面的学术名录,但这本书却带领我深入到了思想的肌理之中。作者以一种极其精妙的笔触,展现了汉学在日本是如何与政治、社会、教育等多个层面交织在一起,并对当时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对不同流派、不同学派之间复杂关系的梳理,以及对一些关键思想的深入解读,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思想的活力与碰撞。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问题时所展现出的独立思考和深刻洞察,他能够超越简单的因果关系,去探究更深层次的文化机制。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任何一种外来文化的传入,都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在新的土壤中经过复杂的发酵和转化,最终形成独特的面貌。这对于理解我们当今的文化交流,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评分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时代,最直观的方式就是去看那个时代的思想是如何流动的。《江户时代日本汉学研究诸面向:思想文化篇》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个需求,而且是以一种我未曾预料到的深度和广度。它不仅仅罗列了几个重要的汉学家或者流派,而是将这些研究置于当时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之下,去考察它们产生的土壤和产生的影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学术辩论的细致梳理,从中却能看到当时士人阶层思维方式的演变,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汉学来解决现实社会问题。比如,书中对于朱子学在日本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接受和改造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学术思想的生命力,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不断被重新解读和诠释。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学术概念时的清晰条理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即使是对汉学领域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不少启发。这本书帮助我打破了对日本历史的刻板印象,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多元的江户时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