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成立的「台湾艺术研究会」及其机关志《福尔摩沙》,汇育许多优秀作家,堪称台湾日语作家最重要的文学摇篮。在东京以留学生为主的这股台湾文学运动,追溯其源头可上溯到1920年代初期,谢春木、王白渊等人为代表人物。他们以反殖斗争为标的,有意无意播下的文学种子,在《福尔摩沙》时期首次吐露文学的蓓蕾,到「文联东京支部」时期在跨域文化运动中盛开,其充满能动性的文艺精神一直延续到文化控制严峻的战争时期。本书以献身累积文学史重述基础工程之一粒砂土自许,企图从旅日作家的精神系谱、跨国左翼文艺活动之交流、战时体制下的国族寓言、战后初期的忠义自问等细部历史,考究《福尔摩沙》系列作家发展蜕变的一鳞半爪,借此为本土文化知识化的繁复工程投注一份心力。
作者简介
柳书琴
清华大学文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助理教授。学术论述有《战争与文坛:日据末期台湾的文学活动》、《荆棘之道:旅日青年的文学活动与文化抗争》,单篇论文有〈反殖民与反现代论述的多重演绎:王白渊的泰戈尔论与甘地论〉、〈从官制到民制:自我同文主义与兴亚文学〉、〈传统文人及其衍生世代:台湾汉文通俗文艺的发展与延异〉、〈通俗作为一种位置:《三六九小报》与1930年代的台湾读书市场〉、〈书房夫子与断头鸡:日据时期台湾传统文化体系与汉文教育的崩解〉、〈《风月报》到底是谁的所有?:书房、汉文读者阶层与女性识字者〉、〈文化遗产与知识斗争:战争期汉文现代文学杂志《南国文艺》的创刊〉……等多篇。另有编着《后殖民的东亚在地化思考》(国家台湾文学馆,2006年)、《台湾文学与跨文化流动》(东亚现代中文文学国际学报,2007年)等。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变调之旅
第一节、帝都的忧郁:谢春木的变调之旅
一 前进东京
二 变革的火种
三 再会吧!东京!
第二节、象牙塔之梦:王白渊的变调之旅
一 跛足新贵
二 艺术与革命
三 吾们青年的觉悟
第三章、荆棘之道
第一节、生命诗人:《荆棘的道路》诗篇特色
一 诗心与思想
二 诗是我思想的标志、记录与渣滓
三 从小我到宇宙大灵的生之探索
四 浪漫主义文艺、生命派诗人与反现代批评
第二节、印度启示录:王白渊的反现代与反殖民论述
一 东方的反现代批评与东方文明论
二 泰戈尔的启示
三 甘地的启示
四 反现代与反殖民的演绎
第三节、荆棘之道:反殖的隐喻与革命的召唤
一 分界与总括:〈标界柱〉与〈序诗〉
二 去向与归宿的暗示:〈序〉与〈序诗〉
三 到明天:〈到明天〉、〈给印度人〉与〈伫立扬子江〉
第四章、难兄难弟
第一节、地平线的彼方:谢春木与王白渊吹奏的祖国福音
一 台湾青年与新中国的对话
二 S君及其周边
三 荆棘丛生之里
四 地平线的彼方
第二节、同类的灵魂:王白渊及其追随者们
一 林兑与吴坤煌
二 北师因缘
三 王白渊与「东京台湾人文化同好会」及「台湾艺术研究会」
四 不坠的王白渊魅力
五 枭的生活模式
第五章、妖魔之花
第一节、他乡之眼:《福尔摩沙》的乡土凝视
一 文化与乡土:旅京青年的忧乡意识与文化运动
二 艺术与自我:天才画家陈植棋与台湾乡土
三 文艺与民族:张文环的文学出发
四 台湾乡土与民族书写:论巫永福〈我们的创作问题〉
五 社会主义乡土:论吴坤煌〈论台湾的乡土文学〉
第二节、《福尔摩沙》新高峰:文联东京支部
一 台湾文艺界的大团结与文联使者赖明弘的东京行
二 东都文坛膝前的望乡者:台湾艺术研究会回流的背景
三 汇流与新生:《福尔摩沙》集团的蜕变
四 文联东京支部:台湾文艺联盟的海外生力军
五 支部双柱吴坤煌、张文环及其他旅京青年的文学放浪
六 文联东京支部的使命
第三节、台湾文学的边缘战斗:跨域左翼文学运动中的旅日作家
一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东京支盟
二 吴坤煌、张文环与中国旅日青年的戏剧交流
(一) 、张文环与中国留日学生
(二) 、吴坤煌与日本左翼戏剧界及中国留日学生戏剧团体
三 吴坤煌与《诗精神》、《诗人》集团及左联东京支盟的诗交流
(一) 、吴坤煌与日本左翼诗坛及中国留日学生诗人团体
(二) 、东京左翼诗坛中的吴坤煌与雷石榆
四「文联东京支部」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东京支盟」的交流
(一) 、雷石榆、魏晋等人与《台湾文艺》
(二) 、文联常委赖明弘拜访郭沫若
(三) 、跨域交流活动与《台湾文艺》的活化
第四节、十年一觉东京梦:论张文环转向小说〈父亲的脸〉及改作
一 从〈父亲的脸〉到〈父亲的要求〉:前进东京或逆转归乡?
二 「旧父之命」与「新母之爱」的双重否定:转向者的心灵归宿
三 转向思考与乡土书写
四 张文环与日本左翼作家平林彪吾
五 1936年旅日台湾作家被捕事件
第五节、从部落到都会:张文环〈山茶花〉与进退失据的殖民地青年男女
一 张文环的故乡书写与〈山茶花〉
二 文坛之曙与〈山茶花〉
三 〈山茶花〉与张文环的小说世界
四 进退失据的殖民地新世代
第六章、前进大东亚?
第一节、被动员去动员:张文环与殖民地战时动员
一 决战期军事人力动员与张文环
二 张文环军事人力动员言说的特征
三 张文环志愿兵及其他奉公言说发表的脉络
四 年轻的指导者
第二节、活传媒:张文环的奉公异声
一 作家入会
二 张文环的多重身份
三 双生,双声
第三节、荆棘之道继续着:战时文坛的认同之战
一 1943年的一场文学论争:粪现实主义论战
二 王白渊隐喻:不止息的道路
三 荆棘之道:张文环四○年代的故乡书写与文化批判
第四节、忠义的自问:从〈地平线的灯〉论张文环的跨时代省思
一 《滚地郎》第二部曲:遗稿〈地平线的灯〉
二 跨时代的台湾知识阶层:〈地平线的灯〉的书写主题
三 文学遗嘱与历史自白:论忠义与节操
第七章、结论
参考书目
附录
一、张文环亲友故旧访谈(张鈗汉、张孝宗、钟逸人、林番)
二、张文环研究文献
三、张文环生平写作年表
四、张文环先生晚年手稿表
索引
我被这本书的标题深深吸引了,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书名,更像是一个故事的序章,充满了未知的探险和情感的张力。“荆棘之道”隐喻着旅途中的艰难险阻,而“旅日青年”则将故事的主角聚焦于一个特定的人群,他们的经历无疑是丰富而复杂的。“文学活动”和“文化抗争”这两个词汇,更是直接勾勒出了书的核心主题。我好奇,这些青年在异国他乡,是如何通过文学来找到自己的声音,又是如何面对和回应文化上的挑战的?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他们创作的灵感来源,他们的作品中是否折射出在日本社会中所遭遇的种种困境与机遇?我期待看到那些具体的文学创作形式,是小说、诗歌、散文,还是戏剧?这些作品又是如何被创作出来的,它们在传播过程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文化抗争”这个词,让我联想到的是一种积极的、有意识的自我表达和自我维护,我非常想了解,这些青年是如何在保持自身文化个性的同时,又能与日本主流文化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甚至是在某些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反思。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一部关于年轻一代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文化环境中,用他们的智慧和才华,书写属于自己独特篇章的记录。
评分作为一名对异文化交流和社会群体研究颇感兴趣的读者,我看到这本书名时,内心泛起了一股强烈的冲动。想象一下,一群年轻的灵魂,远离故土,在一个文化体系截然不同、历史背景深厚的国家里,如何寻找自己的定位?“文学活动”听起来就充满了创造性和可能性,我设想书中会穿插着那些在异国举办的文学沙龙、诗歌朗诵会、小型画展,甚至是独立出版刊物的经历。这些活动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化输出,更可能是一种自我确认和社群凝聚的方式。而“文化抗争”则显得更为深刻和沉重,它可能指的是在主流文化强势输出的背景下,如何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如何挑战刻板印象,如何争取应有的尊重和话语权。我非常好奇,这些青年在面对这些挑战时,是如何运用文学这种看似柔弱却又无比强大的工具的。书中会不会有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青年作家如何通过小说揭示在日本的特定社会现象,或者某位诗人如何用诗歌来抒发对故土的思念和对现实的批判?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一种复杂而真实的图景,而非简单的二元对立,更希望看到的是个体在宏大历史和社会背景下的挣扎与超越。
评分从书名就能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力量,那是一种在逆境中生长,在挑战中绽放的美感。“荆棘之道”这个意象,恰如其分地描绘了旅日青年的生活可能并非一帆风顺,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挑战。而他们选择以“文学活动”作为一种方式,来表达自我,融入社会,或者进行“文化抗争”,这本身就极具看点。我设想书中会描绘出许多生动的画面:也许是在日本的大学校园里,一群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因为共同的热爱而聚集,组织起一场别开生面的诗歌朗诵会;也许是在某个静谧的咖啡馆里,一位年轻的作家,正用他的笔触,描绘着在日本生活的酸甜苦辣,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内心挣扎;又或许是在网络平台上,一群青年艺术家,用他们独特的视角,创作出反映当下社会问题的艺术作品。这些“文学活动”不仅仅是简单的艺术创作,更是一种沟通、一种理解、一种争取认同的努力。而“文化抗争”,则让我联想到,他们是如何在这种文化碰撞中,保持自己的文化根基,同时又学习和吸收新的文化养分,最终形成一种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的独特文化面貌。这本书一定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关于身份、认同、以及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生存的深刻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种略带灰暗又透露着坚韧的色调,仿佛预示着一段充满挑战却又不乏希望的旅程。书名“荆棘之道”本身就极具画面感,让人联想到在崎岖坎坷的道路上踽踽独行的身影。而“旅日青年”这个限定词,更是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他们身处异国他乡,面对着怎样的文化碰撞与身份认同的挣扎?“文学活动”和“文化抗争”则直接点明了主题,我期待看到这些青年如何用笔墨作为武器,在陌生的土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捍卫自己的文化,或者在融合中寻找新的可能。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文学的书,更是一面映照时代变迁和个体命运的镜子。我猜想,作者会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那些在日本的青年学子、艺术家、作家们的生活图景,他们或许面临着语言的障碍、经济的压力、社会的不解,但他们依然选择用文学来表达内心的激荡,用创作来抵抗遗忘或被同化。这种精神本身就足以令人动容。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书,跟随作者的指引,去探寻那条铺满荆棘却又闪耀着理想光芒的道路。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荆棘之道:旅日青年的文学活动与文化抗争”就像一首未曾听过的歌谣,旋律带着一丝苍凉,又仿佛蕴藏着激昂的音符。我很好奇,是什么样的“荆棘”阻碍着这些旅日青年的前行?是文化隔阂的藩篱,是身份认同的迷茫,还是社会偏见的重压?而他们选择的“文学活动”,又承载着怎样的期望与意义?我猜想,书中会细致地描绘出那些在深夜灯下挥洒文字的场景,那些在异国街头进行小型文化展览的画面,那些在网络空间传播思想的动态。这些活动,或许是他们在异乡寻求慰藉的港湾,或许是他们向世界发声的舞台,更或许是他们自我疗愈和积蓄力量的方式。“文化抗争”这个词,更是让我心头一震,它意味着一种主动的姿态,一种不屈的精神。我期待看到,这些青年如何用他们的作品,去挑战那些对他们身份的误读,去打破那些无形的壁垒,去争取在新的文化土壤上扎根的权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们展现出一幅生动而感人的画面,一群年轻的灵魂,如何在异国他乡,用文字点燃希望,用文化书写不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