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诗经学论集

东亚诗经学论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东亚诗经
  • 诗经研究
  • 比较文学
  • 中国古典文学
  • 东亚文化
  • 文学史
  • 文化研究
  • 文本学
  • 传统文化
  • 诗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为作者多年来有关《诗经》研究之部分成果,共收入十篇论文,内容涉及中、日、韩三地之《诗经》研究,略依性质区分为「注疏篇」、「个论篇」、「日韩篇」等三部分。「注疏篇」包括〈《毛诗注疏》之《诗经》诠释及其得失〉、〈论标点本《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中的几个问题〉、〈《毛诗.关雎》篇《序》、《传》、《笺》、《疏》之诠释及其解经性格〉等文。「个论篇」包括〈《上博一.孔子诗论》对〈关雎〉之诠释论考〉、〈束皙补亡诗论考〉、〈伦敦所藏斯二七二九号敦煌《毛诗音》残卷论考〉、〈权德舆「明经策问.毛诗问」论考〉等文。「日韩篇」包括〈清原宣贤《毛诗抄》研究:以和《毛诗注疏》之关系为中心〉、〈吉川幸次郎之《诗经》研究方法〉、〈朝鲜正祖《诗经讲义》论考〉等文。本书探讨之范围,时代方面,上至战国楚竹书,下至现代标点本《毛诗注疏》;地域方面,及于中、日、韩三国。相对于以往之《诗经》研究,本书在研究视野及研究领域方面,均有所开拓,可供参考。

作者简介

张宝三

  台湾省云林县人,一九五六年生。台湾大学中国文学学士、硕士、博士。曾任台湾大学中文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96.8-1997.7)、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2001.6-2001.9)、芝加哥大学东亚研究中心(2002.8-2003.7)等校访问学人。现任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

  着有:《唐代经学及日本近代京都学派中国学研究论集》(1998)、《五经正义研究》(1992);编有:《台湾大学图书馆藏珍本东亚文献目录─日本汉籍篇》(2008)、《台湾大学图书馆藏珍本东亚文献目录─日文台湾资料篇》(2005)、《日本汉学研究续探:思想文化篇》(2005,与杨儒宾合编)、《东亚传世汉籍文献译解方法初探》(2005,与郑吉雄合编)、《德川时代日本儒学史论集》(2004,与徐兴庆合编)、《日本汉学研究初探》(2002,与杨儒宾合编)等书。

瀚海撷珍: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新探 本书并非《东亚诗经学论集》的续篇或补充,而是一部独立、聚焦于古代东亚文学、历史与思想文化交汇领域的深度研究合集。它旨在超越特定文本的细致考据,着眼于宏观的文化互动、知识传播的路径,以及不同地域间审美观念的相互塑形。 第一辑:中古文学的跨域流变与文本重构 本辑收录的五篇论文,重点探讨了汉魏六朝至唐宋时期,东亚文化圈内部,特别是中原与周边政权之间,文学观念与具体文本的传播与适应过程。 1. 魏晋风度在朝鲜半岛的初期接纳与本土化研究: 本文详尽考察了以“竹林七贤”精神为代表的魏晋名士风度,如何经由儒学使节、佛教僧侣的交流,传入新罗与高丽前期。研究侧重于分析早期汉文诗赋中对“旷达”“清谈”主题的模仿与转化,尤其关注新罗文人如何将中原的个人抒怀模式,融入其对自然景物和政治现实的独特感知中。通过对比同时期中原与半岛文集中的相关篇章,揭示了文化输入在不同社会结构下的适应性变异。 2. 唐代宴饮诗中的“边塞叙事”与“和亲”主题的张力: 聚焦于唐代中晚期,宫廷与地方节度使府邸的宴会文学。不同于传统侧重于咏物或应酬的解读,本文着重分析了在与突厥、吐蕃等政权进行外交往来时,宴饮诗中如何微妙地嵌入军事部署、民族和亲的政治话语。通过对用典习惯和情感基调的细致比对,探讨了盛唐的浪漫主义色彩与现实政治压力之间产生的复杂文本张力。 3. 宋代“道学”观念对日本和歌“物哀”的审美影响: 本研究关注宋代理学思潮经由禅宗系统传入镰仓、室町时代的日本。研究的核心在于考察朱熹的“理”与“气”的宇宙论,如何在日本文人的心灵世界中,与本土的“物哀”(Mono no aware)审美范式产生碰撞与融合。论文通过分析近世和歌集中的一些感物诗,论证了宋代理学如何提供了一种更为结构化、形而上的框架,来解释或深化日本人对短暂、易逝之美的体验,而非简单地取代原有观念。 4. 辽金时期汉文赋作中的“双重身份”书写: 针对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内部,汉文化精英的创作现象,本文深入探讨了他们如何在一方面维护契丹或女真王朝的权威叙事(如祭祀、颂功),另一方面又通过对古典汉赋的继承和改造,来表达其复杂的身份认同。研究特别关注这些赋作在体制化与个人情感表达之间寻求的平衡点,以及对古典辞藻的挪用与重塑。 5. 元明更替之际,江南文人对“隐逸”模式的重塑与实践: 本部分考察了明初“靖难”前后,江南知识分子在政治环境剧烈变动下的文学选择。不同于汉代“采薇”的简单复刻,本文认为明初的“隐逸”书写,带有一种更强的、基于历史经验的反思性,强调“明哲保身”的实用智慧,而非纯粹的超脱。通过对相关笔记、私家语录的梳理,揭示了这一时期隐逸主题的内涵发生了结构性的深化。 第二辑:知识传播、仪式与社会结构 本辑将目光投向古代东亚知识体系的物质载体、社会功能及其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运作方式。 6. 古代东亚“抄本”与“雕版”印刷技术传播中的知识过滤机制: 本文从书籍史的角度切入,对比了高丽王朝在引进与发展雕版印刷技术时,所采取的筛选策略。研究发现,特定类型的文本(如佛教经典、官方史书)在雕版化过程中获得了更快的传播速度和更广的社会影响力,而一些地方性的、非主流的文学或学术著作,则长期局限于手抄本的传播链中,从而导致了特定知识的“失声”。 7. 儒家“孝悌”观念在古代官僚选拔中的仪式化表现: 探讨了在科举制度确立与发展过程中,“孝悌”作为德行标准的量化与考核。论文通过分析明清两代的乡试乡贤录、乡约文献,考察了地方精英如何将对父母、兄长的实际奉养义务,转化为在士人阶层中获得声望和政治资本的公开仪式,揭示了伦理道德在国家权力体系中的具体操作环节。 8. 东亚古代历法修订与天文学知识的宫廷垄断: 本研究侧重于天文历法知识在古代中国、日本、朝鲜三国宫廷间的互动与控制。重点分析了历法修订作为一项高度敏感的政治活动,是如何被皇家机构严格把持,以及民间(或地方士人)对历法知识的获取与应用受到何种程度的限制。文中将涉及对相关天文观测记录和官方颁布《授时历》等文献的比较研究。 9. 佛教寺院作为“知识庇护所”的角色转型: 考察了自隋唐至元代,佛教寺院在社会动荡时期,如何成为保存和传承世俗与宗教典籍的重要场所。本文对比了禅宗、天台宗寺院在藏书和文化交流活动中的差异性,并分析了寺院典籍的编目方法如何影响后世学者的文献检索习惯。 10. 琉球王国的“册封礼”文学与东亚朝贡体系下的文化协商: 本文将焦点置于琉球独特的文化地位,分析其在接受中国册封时所产生的官方文书、祝贺诗赋。研究认为,琉球的文本创作并非单向的模仿,而是在遵循朝贡体制的既有范式下,融入其对海洋贸易和自身历史的独特理解,构成了一种积极的文化协商文本。 本书的整体基调,在于以跨学科的视野,重构古代东亚文学与思想史的复杂网络。它不关注特定经典的内部结构,而是着力于描绘知识流动的轨迹、观念碰撞的火花,以及不同文化体在共享的经典语境下,所产生的多元且鲜活的表达方式。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自序 i

注 疏 篇
壹、《毛诗注疏》之《诗经》诠释及其得失 1
一、前言 1
二、《毛诗注疏》之形式结构 1
三、《毛诗注疏》之诠释内容 7
四、《毛诗注疏》中所见《毛诗》诠释之传承与发展 24
五、《毛诗注疏》诠释之得失 37
六、结论 46

贰、论标点本《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中的几个问题 47
一、前言 47
二、关于《毛诗正义》书名 48
三、关于注、疏之标点 59
四、关于《经典释文》之标点 71
五、关于校勘记 79
六、结论 87

参、《毛诗.关雎》篇《序》、《传》、《笺》、《疏》
之诠解及其解经性格 89
一、前言 89
二、《序》、《传》之诠解 91
三、《笺》、《疏》之诠解 95
四、《毛诗.关雎》篇《序》、《传》、《笺》、《疏》
之解经性格 114
五、结论 128

个  论  篇

肆、《上博一.孔子诗论》对〈关雎〉之诠释论考 133
一、前言 133
二、《上博一.孔子诗论》有关〈关雎〉诸简内容析论 133
三、〈孔子诗论〉〈关雎〉说与《毛诗》说之比较 147
四、结论 159
伍、束皙〈补亡诗〉论考 161
一、前言 161
二、束皙生平事蹟考述 162
三、〈补亡诗〉写作之缘起与年代 173
四、〈补亡诗〉与夏侯湛〈周诗〉之关系 178
五、〈补亡诗〉作品析论 184
六、〈补亡诗〉之评价 201
七、〈补亡诗〉之影响 213
八、结论 223
陆、伦敦所藏斯二七二九号敦煌《毛诗音》残卷论考 225
一、前言 225
二、「斯二七二九号敦煌《毛诗音》残卷为刘炫所撰」说考辨 226
三、论「斯二七二九号残卷」非刘炫《五经正名》或《毛诗述义》 239
四、斯二七二九号《毛诗音》残卷在经学研究上之价值 246
五、结论 257

柒、权德舆〈明经策问.毛诗问〉论考 259
一、前言 259
二、〈明经策问〉之撰作年代 260
三、〈明经策问〉之性质 263
四、〈明经策问.毛诗问〉析论 273
五、〈明经策问〉在唐代科举制度及经学史研究上之意义 315
六、结论 324

日  韩  篇

捌、清原宣贤《毛诗抄》研究:以和《毛诗注疏》之关
系为中心 329
一、前言 329
二、清原宣贤之生平及其《诗经》学渊源 330
三、《毛诗抄》之版本 335
四、《毛诗抄》对《毛诗注疏》之承袭 337
五、《毛诗抄》对《毛诗注疏》之补充与调整 343
六、《毛诗抄》对《毛诗注疏》之误读 363
七、《毛诗抄》在东亚《诗经》学史研究上之价值 369
八、结论 380

玖、吉川幸次郎之《诗经》研究方法 383
一、前言 383
二、吉川幸次郎生平概述 384
三、吉川幸次郎有关《诗经》之着作 387
四、吉川幸次郎之《诗经》研究方法 394
五、吉川幸次郎《诗经》研究方法之检讨 413
六、结论 422

拾、朝鲜正祖《诗经讲义》论考 425
一、前言 425
二、《诗经讲义》撰作之背景与形式 427
三、《诗经讲义》之内容 431
四、朝鲜正祖对朱熹《诗集传》之态度 436
五、朝鲜正祖对《诗经》之校勘 459
六、朝鲜正祖对《诗经》之训诂 467
七、朝鲜正祖之解《诗》观 483
八、朝鲜正祖《诗经》论之检讨 493
九、结论 499

本书各篇论文刊载出处一览表 501
引用书目 505
名词索引 535
人名索引 549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古代文学,特别是与中国古典文献相关的研究非常感兴趣。从这本书的书名来看,“东亚诗经学论集”就点出了其研究的范围和侧重点,这正是我一直想深入了解的领域。想象一下,书中能够详细梳理出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对《诗经》的接受、翻译、阐释和影响的历史脉络,从中探讨不同文化语境下《诗经》的意义演变,这将是一次非常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

评分

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有一些具体的个案研究。比如,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某一位日本汉学家是如何解读《诗经》中的某一篇作品,他/她是如何借鉴或反驳中国传统《诗经》学说的?又或者,是否存在一些韩国的歌谣,其创作受到了《诗经》的启发,书中能否提供具体的例子和细致的比较分析?这类深入的研究能够让抽象的学术讨论变得更加鲜活和具体,也更能展现出《诗经》跨越时空的魅力。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学术研究中的一个空白。我们常常关注《诗经》在中国本土的发展,但对于它在周边文化中的传播与影响,尤其是系统性的学术研究,似乎相对较少。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将《诗经》置于更广阔的东亚文化交流的背景下进行审视,那么它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国际传播,以及东亚文化圈的形成,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考究,书脊处的烫金字体清晰可见,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厚重的学术气息。封面采用了一种比较内敛的色调,上面印着一些抽象的图案,虽然不直接体现“诗经”的内容,但却营造出一种古朴而又深邃的文化氛围,让人在翻开书页之前就对其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新颖的理论框架或研究方法。在传统的《诗经》学研究之外,如何运用跨学科的视角,例如比较文学、文化研究、甚至社会学的方法来解读《诗经》在东亚的传播,会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索的方向。书中是否会提出一些突破性的见解,例如,某些东亚国家对《诗经》的解读,是否反映了他们自身独特的民族心理或文化诉求?这样的思考将会极大地拓展我们对《诗经》的理解深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