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作者多年来有关《诗经》研究之部分成果,共收入十篇论文,内容涉及中、日、韩三地之《诗经》研究,略依性质区分为「注疏篇」、「个论篇」、「日韩篇」等三部分。「注疏篇」包括〈《毛诗注疏》之《诗经》诠释及其得失〉、〈论标点本《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中的几个问题〉、〈《毛诗.关雎》篇《序》、《传》、《笺》、《疏》之诠释及其解经性格〉等文。「个论篇」包括〈《上博一.孔子诗论》对〈关雎〉之诠释论考〉、〈束皙补亡诗论考〉、〈伦敦所藏斯二七二九号敦煌《毛诗音》残卷论考〉、〈权德舆「明经策问.毛诗问」论考〉等文。「日韩篇」包括〈清原宣贤《毛诗抄》研究:以和《毛诗注疏》之关系为中心〉、〈吉川幸次郎之《诗经》研究方法〉、〈朝鲜正祖《诗经讲义》论考〉等文。本书探讨之范围,时代方面,上至战国楚竹书,下至现代标点本《毛诗注疏》;地域方面,及于中、日、韩三国。相对于以往之《诗经》研究,本书在研究视野及研究领域方面,均有所开拓,可供参考。
作者简介
张宝三
台湾省云林县人,一九五六年生。台湾大学中国文学学士、硕士、博士。曾任台湾大学中文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96.8-1997.7)、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2001.6-2001.9)、芝加哥大学东亚研究中心(2002.8-2003.7)等校访问学人。现任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
着有:《唐代经学及日本近代京都学派中国学研究论集》(1998)、《五经正义研究》(1992);编有:《台湾大学图书馆藏珍本东亚文献目录─日本汉籍篇》(2008)、《台湾大学图书馆藏珍本东亚文献目录─日文台湾资料篇》(2005)、《日本汉学研究续探:思想文化篇》(2005,与杨儒宾合编)、《东亚传世汉籍文献译解方法初探》(2005,与郑吉雄合编)、《德川时代日本儒学史论集》(2004,与徐兴庆合编)、《日本汉学研究初探》(2002,与杨儒宾合编)等书。
自序 i
注 疏 篇
壹、《毛诗注疏》之《诗经》诠释及其得失 1
一、前言 1
二、《毛诗注疏》之形式结构 1
三、《毛诗注疏》之诠释内容 7
四、《毛诗注疏》中所见《毛诗》诠释之传承与发展 24
五、《毛诗注疏》诠释之得失 37
六、结论 46
贰、论标点本《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中的几个问题 47
一、前言 47
二、关于《毛诗正义》书名 48
三、关于注、疏之标点 59
四、关于《经典释文》之标点 71
五、关于校勘记 79
六、结论 87
参、《毛诗.关雎》篇《序》、《传》、《笺》、《疏》
之诠解及其解经性格 89
一、前言 89
二、《序》、《传》之诠解 91
三、《笺》、《疏》之诠解 95
四、《毛诗.关雎》篇《序》、《传》、《笺》、《疏》
之解经性格 114
五、结论 128
个 论 篇
肆、《上博一.孔子诗论》对〈关雎〉之诠释论考 133
一、前言 133
二、《上博一.孔子诗论》有关〈关雎〉诸简内容析论 133
三、〈孔子诗论〉〈关雎〉说与《毛诗》说之比较 147
四、结论 159
伍、束皙〈补亡诗〉论考 161
一、前言 161
二、束皙生平事蹟考述 162
三、〈补亡诗〉写作之缘起与年代 173
四、〈补亡诗〉与夏侯湛〈周诗〉之关系 178
五、〈补亡诗〉作品析论 184
六、〈补亡诗〉之评价 201
七、〈补亡诗〉之影响 213
八、结论 223
陆、伦敦所藏斯二七二九号敦煌《毛诗音》残卷论考 225
一、前言 225
二、「斯二七二九号敦煌《毛诗音》残卷为刘炫所撰」说考辨 226
三、论「斯二七二九号残卷」非刘炫《五经正名》或《毛诗述义》 239
四、斯二七二九号《毛诗音》残卷在经学研究上之价值 246
五、结论 257
柒、权德舆〈明经策问.毛诗问〉论考 259
一、前言 259
二、〈明经策问〉之撰作年代 260
三、〈明经策问〉之性质 263
四、〈明经策问.毛诗问〉析论 273
五、〈明经策问〉在唐代科举制度及经学史研究上之意义 315
六、结论 324
日 韩 篇
捌、清原宣贤《毛诗抄》研究:以和《毛诗注疏》之关
系为中心 329
一、前言 329
二、清原宣贤之生平及其《诗经》学渊源 330
三、《毛诗抄》之版本 335
四、《毛诗抄》对《毛诗注疏》之承袭 337
五、《毛诗抄》对《毛诗注疏》之补充与调整 343
六、《毛诗抄》对《毛诗注疏》之误读 363
七、《毛诗抄》在东亚《诗经》学史研究上之价值 369
八、结论 380
玖、吉川幸次郎之《诗经》研究方法 383
一、前言 383
二、吉川幸次郎生平概述 384
三、吉川幸次郎有关《诗经》之着作 387
四、吉川幸次郎之《诗经》研究方法 394
五、吉川幸次郎《诗经》研究方法之检讨 413
六、结论 422
拾、朝鲜正祖《诗经讲义》论考 425
一、前言 425
二、《诗经讲义》撰作之背景与形式 427
三、《诗经讲义》之内容 431
四、朝鲜正祖对朱熹《诗集传》之态度 436
五、朝鲜正祖对《诗经》之校勘 459
六、朝鲜正祖对《诗经》之训诂 467
七、朝鲜正祖之解《诗》观 483
八、朝鲜正祖《诗经》论之检讨 493
九、结论 499
本书各篇论文刊载出处一览表 501
引用书目 505
名词索引 535
人名索引 549
我一直对古代文学,特别是与中国古典文献相关的研究非常感兴趣。从这本书的书名来看,“东亚诗经学论集”就点出了其研究的范围和侧重点,这正是我一直想深入了解的领域。想象一下,书中能够详细梳理出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对《诗经》的接受、翻译、阐释和影响的历史脉络,从中探讨不同文化语境下《诗经》的意义演变,这将是一次非常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
评分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有一些具体的个案研究。比如,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某一位日本汉学家是如何解读《诗经》中的某一篇作品,他/她是如何借鉴或反驳中国传统《诗经》学说的?又或者,是否存在一些韩国的歌谣,其创作受到了《诗经》的启发,书中能否提供具体的例子和细致的比较分析?这类深入的研究能够让抽象的学术讨论变得更加鲜活和具体,也更能展现出《诗经》跨越时空的魅力。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学术研究中的一个空白。我们常常关注《诗经》在中国本土的发展,但对于它在周边文化中的传播与影响,尤其是系统性的学术研究,似乎相对较少。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将《诗经》置于更广阔的东亚文化交流的背景下进行审视,那么它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国际传播,以及东亚文化圈的形成,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考究,书脊处的烫金字体清晰可见,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厚重的学术气息。封面采用了一种比较内敛的色调,上面印着一些抽象的图案,虽然不直接体现“诗经”的内容,但却营造出一种古朴而又深邃的文化氛围,让人在翻开书页之前就对其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新颖的理论框架或研究方法。在传统的《诗经》学研究之外,如何运用跨学科的视角,例如比较文学、文化研究、甚至社会学的方法来解读《诗经》在东亚的传播,会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索的方向。书中是否会提出一些突破性的见解,例如,某些东亚国家对《诗经》的解读,是否反映了他们自身独特的民族心理或文化诉求?这样的思考将会极大地拓展我们对《诗经》的理解深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