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产品为「岛屿双声:台湾文学名作」书籍所附光碟之完整版DVD。
播放需求:DVD光碟机,Internet Explorer 6 或以上,512MB记忆体网际网路连线。
精采的台湾文学作品中英对照,值得学习中文人士透过这些作品,来了解台湾并学习道地优雅的中文。本书精选三篇诗文和八篇短篇小说,有杨唤、朱天文、东方白、李昂…等作者,这些来自不同祖籍、年代、族群、地域的作家,因其人生成长经验和独特的文学风格,反映出台湾的多元与在地文化共存的独特性。英译文本皆由专精学者翻译,再经过专业外文编辑、与国内外学者审订。不论是中文或英文读者,翻译研究者,都能忠实领略到台湾文学之美。
作者简介
邱子修 (Chiu, Tzuhsiu Beryl)
国立中正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助理教授兼国际交流中心华语组组长,曾任加拿大雅博达大学东亚研究所华语文讲师,美国乔治亚大学比较文学系华语文助教。主编《跨文化想像主体性:台湾后殖民/女性研究论述》。
我一直相信,阅读的力量在于它能够拓展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看到更多不一样的世界。《岛屿双声:台湾文学名作中英对照 DVD》这个名字,就给我一种“双向流动”的感觉,既是了解台湾文学,也是通过文学来了解台湾。我特别感兴趣的是,这次收录的作品中,是否有关于台湾当代社会议题的探讨。例如,城乡差距、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年轻一代的迷茫与探索等等。这些议题在任何一个社会都可能存在,但台湾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融合,可能会赋予这些议题特殊的解读。通过中英对照,我希望能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译者和读者,是如何理解和回应这些议题的。英文的翻译是否能够保留住原文中对于社会现实的犀利观察,又是否能够引起西方读者的共鸣?我期待着在这套DVD中,能够看到更多关于台湾社会真实面貌的呈现,并且能够通过语言的转换,引发更广泛的跨文化对话和思考。
评分终于收到这套《岛屿双声:台湾文学名作中英对照 DVD》了,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第一张光盘,映入眼帘的是熟悉的黄春明先生的名字。他笔下的宜兰,总是带着一种泥土的芬芳和乡间特有的温情,即便是写那些底层的小人物,也饱含着一种朴素的生命力。这次能有机会用双语细细品读,感觉太棒了。我尤其喜欢《儿子的大玩偶》这篇,当年看中文版时就被那份粗粝和幽默深深打动,特别是那个以“卖香肠”为生的父亲,他笨拙的爱和对儿子成长的渴望,简直让人心酸又忍俊不禁。现在对照着英文,我想看看那些在中文里显得如此生活化的词句,在英文语境下会呈现出怎样的韵味。译者是否能够捕捉到那种台湾式的口语表达,那种特有的语感和情感张力?我期待着通过这种对照,能对黄春明先生的作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能更好地体会台湾文学那种植根于土地的独特魅力。而且,DVD的形式很方便,可以在电视上观看,配上字幕,简直是学习和欣赏的双重享受。我设想,在周末的午后,泡上一杯茶,静静地沉浸在文字和影像构建的台湾世界里,那将是多么惬意的时光啊!
评分我一直认为,文学的魅力在于它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岛屿双声》这个命名就很有意思,“双声”,我理解为不仅有语言上的双重性,更可能包含着不同文化、不同视角的声音。这次收到这套DVD,让我尤其期待的是其中一些描绘台湾社会变迁和历史记忆的作品。我们都知道,台湾的近代史充满了复杂性和多面性,而文学正是记录和反思这些历史的绝佳载体。我比较关注的是一些作家如何处理历史事件,如何描绘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人物命运。通过中英对照,我希望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些作品在跨文化语境下的解读,看看西方读者如何看待台湾的这些故事,以及他们可能会有哪些不同的理解和感受。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之间的桥梁,我希望这套DVD能够搭建起一座坚实的桥梁,让更多人了解台湾文学背后所承载的独特历史印记和人文精神。这种跨语言、跨文化的阅读体验,我相信一定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说实话,我一直对小说中人物的塑造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如果一个人物不够鲜活,不够立体,那么即便情节再跌宕起伏,也难以让我产生共鸣。《岛屿双声》的DVD里,我看到了一些台湾小说家的名字,他们笔下的人物,我总觉得有一种特别的韧劲和生命力。例如,我之前读过一些台湾小说,里面的人物,即使身处困境,也总能展现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或者是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我期待着这次能有机会再次品味这些经典的台湾小说,并通过中英对照的方式,更细致地去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英文翻译是否能够准确地传达出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是否能够捕捉到他们语言中那种特有的台湾味道?我很好奇,那些在中文里显得如此生动、如此具有地域特色的词汇和表达,在英文里会是怎样的呈现。通过这样的对照阅读,我希望能对台湾小说的人物塑造手法有更深刻的理解,也能从中汲取一些创作上的灵感。
评分我一直对台湾现代诗情有独钟,总觉得那是一种既有大陆诗歌的磅礴大气,又带着某种独特的细腻和敏感。这次看到《岛屿双声》里收录了不少诗人作品,真是太让我兴奋了。尤其是余光中先生的诗,他那种将古典与现代融会贯通的技艺,总能让我惊叹不已。他的《乡愁》自不必说,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但这次我更想看看他其他的一些作品,比如那些描绘宝岛风光,或者探讨文化认同的诗篇。能够对照着英文阅读,对于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无疑会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英文翻译是否能够准确传达诗人用词的精妙,以及那些经过锤炼的韵律和节奏?我很好奇,像“蓝色的,故乡”这样的意象,在英文里会如何表达,是保持那种朦胧的抒情,还是会更加具象化?更何况,诗歌的翻译一直都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我希望这次的译者能够展现出非凡的功力,让更多非中文读者也能领略到台湾诗歌的魅力。同时,对照阅读也能帮助我反思自己在阅读中文原诗时,是否遗漏了某些细微的表达,或者对某些意象的理解存在偏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